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經濟/迅速有效推展物聯網建設

.聯合報社論..政府容積獎勵不應胡亂揮霍
.聯合報黑白集.陸甘建交 打誰的臉
.經濟日報社論.迅速有效推展物聯網建設




經濟/迅速有效推展物聯網建設


2016-03-20 03: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日前參訪物聯網產業,與會的台灣物聯網志工團提出17項建議,呼籲新政府完善物聯網資通訊環境、建構物聯網應用的基礎建設、建設智慧城市。在行動建言中,志工團建議修正建築法規,訂定智能與綠能建築標準;修正工廠管理法,強化廢水及廢氣排放監控系統;身分證、駕照、健保卡及自然人憑證四卡合一,同時建立相關資料在同一政府雲內,並逐步整合金融消費相關卡。
此外,志工團也呼籲政府提供誘因,吸引國際大廠與國內廠商合作,組成國際聯盟;中央補助主要示範城市,開放實驗場域;扶植智慧服務產業,應用軟體人才培育計畫,大幅開放大學資訊軟體相關科系名額,並引進國際人才;鼓勵國際廠商在台設立物聯網相關研發中心,培育國內人才;使用及購買智慧服務的產業,應給予投資抵減。
基本上,由於物聯網能夠發揮的效益已逐漸顯現,因此成為各國政府在社會建設與產業政策方面聚焦的重點。志工團的建議,主要希望透過智慧城市的建設來進一步促進產業的發展,因而建議政府應該先完善台灣資訊及網路通訊的基礎建設,透過實驗場域的試驗實證,來淬煉創新的生活應用,進而有機會向國外推展相關的整合應用,而人才當然是關鍵。
這樣的想法,事實上與現行的政策方向相去不遠,只是物聯網的進展變化迅速,非常需要政府的資源投入、執行方法及法規鬆綁上有更大幅度的作為,才能趕上市場的脈動,跟上世界的腳步。
以歐盟在物聯網上的相關計畫來說,其投入約1.4億歐元在各式的研發計畫。舉例而言,在智慧生活方面,由於高齡社會逼近,其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利用物聯網技術服務整合平台,期望透過先進家庭物聯網技術、開放服務平台與使用者友善的管理科技,打造高齡者智慧居家環境;在智慧農業與食品安全領域,透過物聯網監測動植物產品,如耕作物、畜產品與蔬果等產品的整體價值鏈,並建構智慧務農系統,協助農民提升決策品質;在自動駕駛車輛方面,發展完全自動駕駛,核心技術涵蓋即時多元服務管理平台,包含先進感測器、零組件與排氣洩壓閥、先進導航、智慧駕駛系統等。
而為了加速上述計畫的進展,並做好各項基礎建設,在執行策略方面,歐盟採取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以公私合作夥伴模式,希望能帶動民間積極投資新產品與新服務;歐盟也與歐洲以外的國家或區域組織合作進行研究,例如與中國大陸合作發展物聯網標準及進行大規模測試,與日本進行相關物聯網的整合測試、雲端運算與大數據技術之解決方案研發與標準化。
在場域實證上,歐盟的市場需求導向也值得我國參考。針對各種場域應用的實證要求必須有二種非資通訊技術領域相關身分者參與,如社會學、心理學、老人學等,同時進行社會、倫理與生態層面之分析,希望能夠加速物聯網服務在推出時就能獲得廣泛的接受。
從歐盟以及其他先進國家推動物聯網建設的經驗都可以發現,在金融海嘯後,各國為因應新的全球市場需求結構轉變,紛紛推出新一輪產業的創新政策。
而其中皆強調透過產官學研多方合作(PPP)作為創新主軸,希望建構一套有效的創新生態運作系統;國際合作更是物聯網推展重要的一環,除研發外,參與相關標準建立及提升影響力,也是各國致力的焦點;而在進行相關應用系統開發時,更是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出發,希望能發展出真正能為消費者接受的物聯網應用。這些都是未來新政府開展物聯網建設時值得考量的方向。

聯合/陸甘建交 打誰的臉


2016-03-20 03:1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與甘比亞建交,是打臉馬政府,還是對未來的蔡政府施壓? 記者鄭超文、林澔一/攝影

大陸與甘比亞建交。民進黨立委羅致政說,這是北京打臉馬政府,不至於是對未來的蔡政府施壓。
羅致政的解讀不論正誤,大概這都是最後一次了。萬一在蔡政府就任後再發生類似事件,他就不可能再這麼說。
羅致政說,蔡政府上台後,無論攻守都要努力,守的部分是穩定邦交國及現有大國與我國的關係,攻的方面則是應積極參加TPP或其他國際新興組織。可見,羅致政也不無警覺。
「這是打臉馬政府」,一聽就知是阿Q語言;好像這樣就不是打臉蔡政府,也不是打臉台灣。至於蔡政府上任,「無論攻守都會努力」,這也是民進黨的膝蓋論述。問題是:會不會有攻不下、守不住的可能?
羅致政為什麼會解讀為「打臉馬政府」?他又何以將今後「維持邦交國」及「加入國際組織」兩句空言視為理所當然?這樣的認知與心態,其實讓人不寒而慄。
民進黨應警覺,如果出現「骨牌現象」,那就不只是逐漸失去邦交國而已,而勢將影響到台灣的國際參與之全局,進而阻障台灣的經貿布局,再牽動內部的政治與社會鬥爭。這才是必須警惕的一路衝擊內外政經情勢的「骨牌效應」。屆時,馬政府已經卸任,羅致政該說打誰的臉?
尤其,每次發生此類事件,如果北京都要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宣示一次,兩岸關係豈堪設想?


聯合/政府容積獎勵不應胡亂揮霍


2016-03-20 03: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南震災復建受到國人關切,進而衍生土壤液化、老屋健檢、耐震補強、防災都更等話題。民眾防災意識覺醒是正向發展,但地方與中央政府競相祭出高容積率獎勵誘因來獎勵民間都更,似已超乎常情。其後遺症,除將撐爆都市胃納,危及都市常態運作,甚至可能影響公共安全。
觀察最近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作法,除對老屋健檢採取補助,更採取「初評政府付錢,複評高額補助」的方式獎勵,甚至祭出容積獎勵鼓勵民眾辦理老屋拆除重建及都更。高房價和容積獎勵通常帶來重利,自有助於化解都更阻力;但容積獎勵、容積移轉只是政策工具,不能當成官員賺取政績的工具。對於遇到瓶頸、安全急迫、或具公益性質的都市更新案,適度給予容積獎勵促成老舊或安全堪虞的建築更新,確具有正面意義;但在建商鑽容積獎勵巧門下,常態應蓋五樓的建築竟可高築至廿樓,顯示容積獎勵手段已經失控。
從政府主導都市優質成長的角度,適度施以誘導應無可厚非。早期政府常採的作法是市地重畫,政府自重畫取得抵費地變賣籌錢;近期則偏趨採取容積獎勵,以分得的增額容積換錢。正因為容積獎勵在高地價、高房價地區的功效威猛,也讓握有核發容積獎勵大權的官員樂此不疲,愈玩愈大。
抵費地的土地手段是有形的,還容易規範;但容積率只是個數字,很容易淪於政府作莊的「買空賣空」。過度膨脹的容積獎勵,勢必造成都市的超負荷,缺乏配套的人口增加很容易導致居住品質低劣,更嚴重的是都市機能失調,無法如常運作。
容積獎勵措施原具有「公益性」。都市成長過程,愈來愈需要「公共性」元素的參與,公共空間的供給若跟不上需求,勢必影響都市機能的正常發揮;因而設計出諸如捷運站體與周邊共構的聯合開發、大樓平面層供公眾使用的開放空間、或增加公共停車位以解決都市停車位不足等規畫。這些鼓勵性的容積獎勵,皆有其公益本質。
目前的情勢發展,卻有失控之虞。台南震災引發的土壤液化恐慌,追根究柢,來自資訊不透明,以及民眾對液化土壤的不瞭解。而政府長期忽視資訊透明的重要,未適時給予民眾正確的土壤液化知識,也是主因之一。土壤液化引發的這波恐慌,若能提升為民眾對地質及建築安全的理解動力,未始不是好事。
問題在,政府的誘導缺乏知識面的基礎,反而一味迎合民眾情緒。液化區房舍的補強、重建,不但給予造價五成的補助,全然不顧與被迫出資的納稅義務人的權利義務關係,甚至還要給都更戶「耐震容積獎勵」五至十個百分點。若以為高房價地段憑空冒出的耐震容積獎勵會喚起建商良心,並因此強化建築物耐震規格,這恐怕只是奢想。
所謂「耐震容積獎勵」,其實是多此一舉,甚至是浪費,且可能預埋災害因子。在正常情況下,能讓建商加強建物耐震的最大誘因,就是要有利可圖。給建商「耐震容積獎勵」,在房價高貴的台北,若建商增加的耐震投資遠低於銷售成本,建商當然樂意。
問題是,所謂耐震獎勵到底有沒有必要?台灣建物安全水平一直奉日本為圭臬,「小震沒事、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民眾購屋置產的原則,是以合理價位買到有一定防災能力的屋舍,不會斥鉅資去買「碉堡」;建物耐震、抗震、防震的投資,都有其經濟性考量,不會毫無限制地投入。事實是,日本除了「指定防災建物」有較高的防震規格,民宅沒要把自家也修成碉堡等級。「耐震容積獎勵」恐怕有些異想天開。
台南震災若震醒民眾對自家安全的警覺,這是好事;但是,政府如果本末倒置短線操作,將種下顧此失彼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