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陸港「糊塗戲」 台青不愛

.44支廣告只有4支談政見 國民黨選舉錢是這樣花的
.北海岸油汙危機/防治船汙染 不能「眼不見為淨」
.北海岸油汙危機/基隆港航道 該重新檢討了
.避免利益衝突 翁院長問題在哪?
.長照規劃 豈僅是財源選擇
.資優生減少 藝才班質與量孰重?
.英語教學 國際教育重要環節
.聯合筆記/陸港「糊塗戲」 台青不愛





聯合筆記/陸港「糊塗戲」 台青不愛


2016-03-26 02:49 聯合報 劉秀珍

「體驗式交流」這個新名詞,是三月初大陸兩會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工作報告亮點之一。在對台工作上,他說,要「開展面向台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
顧名思義,「體驗式交流」借用了「體驗式經濟」概念,強調透過交流體驗,讓彼此的「好感度」上升。
此一提法也與香港有關。前年香港發生雨傘革命後,大陸便開始思考調整對港的青年工作,希望爭取香港年輕人的向心力。
不過,一些你我周遭的個案卻顯示,「體驗式交流」不一定就能製造出好效果,有時恰恰適得其反。舉例,兩個熟識朋友分別把子女送往大陸當交換學生和參加電視台的實習營隊;計畫結束返台,子女的意見卻是,「不想再去大陸了」。
他們的理由,除了價值觀不同,還有生活習性、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係緊張等問題,呈現出因了解更多,反而降低原有好感的現象。尤其兩岸間夾雜更多複雜難解的課題,因見解分歧,易生衝突。
兩岸關係敏感環節也常在香港浮上檯面,更製造不少台灣年輕人認同大陸的反面教材。日前香港康文署要求表演團體「糊塗戲班」,將演出文宣中演員學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國立」兩字去掉,鬧得沸沸揚揚。
香港媒體追究,才發現「去國立」事件不是單一個案,香港中文大學更早在官網上,將台灣往來的國立大學,如台大、政大、成大等學校的「國立」都已刪除,這實在很難解釋只是港府所屬部門或中文大學一時擦槍走火的「糊塗行為」。
台港關係奠基在兩岸關係基礎上,港府處理對台關係,長期以來緊跟北京風向,並受兩岸關係冷暖牽動。
台灣新政府即將上台,兩岸關係微妙,中文大學的「去國立」事件,反映出學術殿堂中自我設限的政治立場,也為台港年輕人對北京製造的寒蟬效應,心存疑慮。
相似的打壓情節,在國際活動中並不少見。為了加入國際組織,台灣常為名稱、身分等問題費盡周折,準總統蔡英文的傳記書「從談判桌到總統府」中,就呈現不少當年為台灣加入關貿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前身),遭受來自對岸種種磨難的歷程。
近年來,台灣志工參加國際非正府組織活動,也常面臨北京阻撓。這點在去年底的馬習會上,馬總統也當面向習近平提出建議,但至今似未見具體回應。
香港「糊塗戲班」的「去國立」事件,碰觸到台灣年輕人對「尊嚴感」的敏感神經;如類似的糊塗事件一再發生,北京辦再多的「體驗式交流」,恐怕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