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大躍進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564/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大躍進
◆  可轉再生 中火豈應留煤
◆  國營人事貓膩 執政威信掃地
◆  揭弊打貪 司法縱囚論現形
◆  被設計的地權:財產權vs.使用權
◆  美選中的仇恨與恐懼
◆  美忙「清垃圾」…台灣還有回收價值嗎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大躍進


2024-11-06 05:26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人們對於 AI,由不相信,半信半疑,到全面接受,尤其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物理及化學兩項諾貝爾獎都與 AI 相關後,更掀起全球 AI 熱浪的高潮。AI 即國力,各國政府不遺餘力地投入資金,推動AI 軟硬體建設及人才培育這不僅僅是科技及經濟的改革,更直接影響到社會與文化。如何將 AI 落實於百工百業,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然而許多急切推動 AI 的措施讓我聯想到毛澤東發動的「超英趕美」運動,即大躍進。民國四十六年抵至四十九年(一九五七年底至一九六○年)代初推動的大躍進,目標與今天 AI 時代的追求有著相似之處,都是試圖通過大規模動員,實現快速進步

大躍進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進行的一場經濟和社會運動。毛澤東發動了這場運動,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要將國家從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化社會,通過組建人民公社來實現這一目標。大躍進期間,死亡人數介於一,五○○萬到五,五○○萬之間,使得這場大饑荒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饑荒之一

大躍進的起源包括知識分子的清洗、激進政策的推動,以及對蘇聯發展戰略的反應。今日的「AI 大躍進」也涉及知識結構的重組與技術人才的培訓,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教育與研究,儘管基礎設施尚未完全到位,依然加速推動 AI 技術的廣泛應用。

毛澤東試圖通過增加農村糧食產量與工業活動來推動經濟發展,卻忽視了技術專家和基本經濟原則,誤以為農村工業化完全可由農民達成地方官員懼怕反右運動,爭相達成甚至超額完成毛澤東的配額徵收了根本不存在的「剩餘糧食」,最終導致農民餓死而國家領導則將糧食減產歸咎於壞天氣,幾乎無所作為。以古鑑今,今日我們應有認知,精進 AI 不可能由全民達成,也不應浪費電力讓外行人消耗大量 AI 算力。

大躍進造成中國農村生活的重大變化,強制性農業集體化逐步推行,私人農業被禁止,且被標籤為反革命分子,並通過公開的批鬥會與強制徵用勞動力來實施。儘管農村工業化被列為優先事項,但由於大躍進的錯誤,這一進程最終被迫中止。經濟學家德懷特.帕金斯Dwight Perkins)指出:「大量的投資只產生了微小的生產增長,甚至根本沒有增長…大躍進是一場非常昂貴的災難。」今日國家在推動 AI 集體化,亦須慎重思考正確做法。

AI 時代,各國政府官員積極推動政策落實,提升民眾的 AI 素養並達成人才培育的關鍵目標,這絕對勢在必行。然而從毛澤東的大躍進中吸取教訓,AI 大躍進仍然須以 AI 專家為骨幹來推動落實。希望我們能深思熟慮,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智慧地實現 AI 大躍進,避免重蹈「投入巨大卻收效甚微」的覆轍。 












可轉再生 中火豈應留煤


2024-11-06 05:25  聯合報/ 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台北市)


中火燃氣二期環評在爭議聲中通過,面對外界質疑:新增六部共八一○萬瓩燃氣機組後,為何還要留下六部共三三○萬瓩燃煤機組環保署宣稱,燃煤機組不拆轉備用,可同時兼顧環保、經濟及國安

「國安」確實重要,面對國安大旗,若還膽敢反對,恐被打為「中共同路人」。問題是,因應進口天然氣在戰爭中的「斷氣」風險,難道只能依賴重啟除役轉備用的老舊燃煤機組嗎?甚至如果進口天然氣有「斷氣」風險,政策是否還該持續重壓「進口」天然氣,而不切實投入「深度節能」,並盡早轉型「自有」再生能源?

燃煤電廠除役後轉型再生能源電廠,並非沒有前例。高雄興達電廠一號燃煤機組除役後,原址轉型五十萬瓩生質能機組,與五十五萬瓩的中火燃煤機組容量相當。台電既曾表示考慮推展到其他即將除役的燃煤機組,何不在中火轉型中實踐?

經濟部曾承諾評估深澳燃煤電廠轉型地熱電廠的可行性,則中火是否也該評估拆除燃煤機組,轉型地熱電廠的可行性?況且政府一再表示台灣不缺電,缺的是再生能源。則與其千里迢迢遠赴菲律賓、日本投資再生能源,不如就近拆除中火燃煤機組,轉型再生能源。

就算中火每部燃煤機組年累積運轉時數不超過七二○小時(約一個月),六部加起來也可以燒個半年。在忍受新增六部大型燃氣火力機組帶來的空汙、碳排與安全風險後,卻不知何時才能真正實現「中火無煤」?

中火如此,協和亦然台灣北部有豐沛的地熱資源,政府卻堅持協和除役後只能轉型燃氣火力電廠,並填埋保育區興建四接。甚至過去主張協和電廠「先拆後建」,近來竟改口稱年底除役後,還要保留高汙染的燃油機組「備用」

明明協和現況使用率不到三成,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發電量約僅廿三億度遠低於政府宣示要省下的二○六億度電,卻不願考慮民間倡議的節能、能源管理、儲能及再生能源等「永續四能」

在「增氣減煤」的口號下,燃氣火力電廠與接收站到處開發。當國際上已在檢討燃氣發電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我國卻還把高碳排、高汙染的天然氣當作寶貝,而說好的「減煤、去油」,卻以「轉備用」為由拒拆,保留復辟潛能

既然興達燃煤機組除役後可轉型再生能源機組,盼中火與協和除役後亦能轉型再生能源,不要以「備用」之名保留高汙染的燃煤與燃油機組













國營人事貓膩 執政威信掃地


2024-11-06 05:25  聯合報/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國營事業的人事布局本來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但是如果逾越民眾可以接受的界線,最後執政者恐怕會失去民眾的信任與執政的威信,這絕對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即將卸任的台灣金聯董事長施俊吉在日前開出第一槍,質疑其遭撤換應是「擋人財路」,甚至還貼出新董座呂政璋與民進黨中常委蘇治芬的合照,指控蘇介入人事。而這只是個開端,當我們回顧這一波的國營事業高層布局,不僅貓膩甚多,其所衍生的問題恐怕才剛開始。

根據媒體的揭露,新一波的國營事業高層許多有政治背景,且跟政府高層關係友好,這顯示賴總統人才庫相對缺乏。之前民進黨總會大酸國民黨是同溫層裡找人,現在的情況,真不知道賴總統要如何自圓其說?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次被任命的人士,大都缺乏相關的專業歷練,這背後就可能有更多的政治算計,否則以台灣目前的資訊如此發達,要在業界或學界找到更適合的人才,真是如此困難嗎?

尤其,讓這種背景的人入主國營事業高層,對於國營事業本身的打擊與傷害是極大的,姑且不論是否會像台鹽前董事長陳啟昱一樣,一個毫無專業的空降人士,對於事業體的傷害可以想像;這麼簡單的道理,賴總統不可能不知道,卻又執意為之,背後的思維就更耐人尋味了。

表面上看,這只是一波國營事業高層的布局,但是背後卻凸顯許多不尋常的氛圍。執政者或許可以視而不見,但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一點一滴的政治性操作對國家的傷害,民眾看在眼裡,如果會反噬在民國一一五年或一一七年(二○二六或是二○二八)的選舉結果上,應該也不會讓大家覺得意外吧!















揭弊打貪 司法縱囚論現形


2024-11-06 05:25  聯合報/ 蔡威/專欄採訪作家(台北市)


台鹽前董事長陳啟昱涉及綠能光電弊案遭到拘提,高雄市警旗山分局逮人撲空,檢調表示人在國內並未出境,台南地檢署聯合警方、海巡署及調查局等大陣仗追緝,透過定位追蹤依舊大海撈針,當初台南地檢署聲押禁見卻遭地院駁回,陳啟昱落跑後也讓司法「縱囚論」現形。

宋代文豪歐陽修撰寫「縱囚論」抨擊上位者沽名釣譽,由於唐太宗縱放死刑犯三百餘人回鄉團聚,要求按約如期歸來接受死刑,最終眾人皆依約歸來而赦免死罪。如今,地院針對光電弊案不僅沒有立即同意開庭,也未進行科技監控,直到發現陳啟昱去向不明,與「縱囚論」對比,只有縱放卻無誠信。

台南地院澄清考量被告人數以及案卷質量,加上強颱來襲決定不予開庭,當天若令開庭,恐有危及眾人生命安全之疑慮,因而順延並無刻意拖延。至於未對陳啟昱進行科技監控,則強調刑事訴訟法並未賦予法院對嫌疑不足之被告進行科技監控。但法務部針對此案沒有超前部署,還拘泥條文,缺乏具體防逃機制,前民眾黨立委陳琬惠踢爆後延宕偵辦,擠牙膏式辦案自然初期罪證不足,卻給了嫌疑人利用法律漏洞落跑。

陳啟昱落跑的台灣司法「縱囚論」值得省思,不僅傷害司法形象也讓疑犯人間蒸發,賴政府想以「揭弊打貪」提高聲望,反而陷入唾面自乾的政治格局。














被設計的地權:財產權vs.使用權


2024-11-06 05:25  聯合報/ 徐世榮/政大地政學系兼任教授(台北市)


現實台灣社會所發生的許多強制迫遷及驅離,是否是因為土地或房屋的使用人,其所擁有的土地權利(地權)無法獲得現行中華民國法律及土地登記體制所肯認,致使他們被認定是違法使用,因而必須拆屋還地

例如新店瑠公圳賴碧珍的家預計這個月要被強拆、三重都更案許素華的家及帳篷則已被拆除、台中太平番仔路庄部分房舍近日也被拆除、龍井蚵寮庄也是岌岌不保;彰化芳苑新生村及建平村因光電業者進駐,恐也將失去其土地及家園。更早之前,台大溪頭園區莊有緣的房舍也被強拆,而台東原住民莿桐部落林淑玲的老家,最近也被政府視為違建,可能會被強拆。

類似的迫遷案件很多,人民居住權不保,然而迫遷者往往訴求他們家族在很早之前就已在那塊土地上生活,時間是更早於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為什麼他們對土地卻是一點權利都沒有?這是他們的問題,還是法律的問題聯合國相關人權公約又是如何看待地權只是財產權嗎尤其兩公約已正式取得國內法地位,前述眾多的迫遷及驅離合法嗎

聯合國人權公約所定義及須受保障的地權絕非僅是財產權,而是使用權國際審查委員會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中的第卅七點明示:「審查委員會觀察到一種使得『財產權』凌駕於『適足住房與土地權』的國家體制已然浮現。審查委員會建議中華民國(台灣)的住房與土地體制應轉換方向,而與其對國際人權的承諾相符;包括聚焦在使用權保障,以及保護免於迫遷及驅離。」

即重點是在使用權保障。然何謂使用權?它跟財產權對立嗎?不是的。根據聯合國經社文公約第四號一般意見:「使用權的形式包羅萬象,包括租用(公共和私人)住宿設施、合作住房、租賃、房主自住住房、應急住房和非正規聚居地,包括占有土地和財產不論使用的形式屬何種,所有人都應有一定程度的使用保障,以保證得到法律保護,免遭強制驅離、騷擾和其他威脅。」另根據聯合國人居署主張,使用權的範圍及類別,是採取多元及連續的概念,而非獨尊財產權因此,從非正式地權到正式地權都屬之,而我國以土地登記來呈現的財產權制度,只是其中一部分,並非全部,不能以此來排除其他的使用權

為何要保障使用權?這必須回歸台灣的歷史。清代漢人在台建構了「一田二主、番產漢佃」制度;從清代到日治,地權制度則被全面重新設計,岡松參太郎教授就言:「我國(指日本)內法既已採用羅馬法理,並以其法律組織為根本,人民亦以羅馬法之觀念為其法律思想之根據,在說明台灣法律時,勢必依此法理說明其制度觀念,仍有不得任意予以排斥之理由存在」。對此,柯志明院士批評,「這種作法恐怕不免帶有先天的盲點,並招來削足適履之譏

而從日治到中華民國政府,台灣地權又再度被全面的重新設計。李志殷教授指出,政府「以本身之不動產法制強加於台灣未能就兩者法制衝突處,加以判斷、調和,往往以實定法為主要依歸亦即,未能以保護人民土地權利為適用法律之最高考量…導致淪為西方土地登記法制更迭之犧牲者。」

現行的地權制度是刻意設計的,它排斥了台灣原本具有的多元土地使用權利,由此產生許多無辜的犧牲者很期待我國地權體制能夠轉換方向,尊重與接納多元的土地使用權利,由此也可減少許多迫遷及侵害人權的悲劇












美選中的仇恨與恐懼


2024-11-06 05:24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美國大選結果為何,全球都屏息以待,雖然共和、民主兩黨的候選人都乏善可陳,世人還是普遍對川普再任總統抱著高度疑慮,猶如大禍臨頭。

美國《紐約時報》編委會本月二日發表社論的標題是:「你已經認識川普了,他不適合領導。」內容是「聽聽那些最解他的人的意見:他試圖顛覆選舉,並且仍然對民主構成威脅。他幫助推翻了合法墮胎法案,帶來了可怕的後果。他的腐敗和無法無天超出了選舉範圍:他的謊言無止境。如果他再度選上,共和黨不會限制他。川普將利用政府來追捕對手。他將推行殘酷的大規模驅逐政策。他將對窮人、中產階級和雇主造成嚴重損害。川普的另一個任期將損害氣候、破壞聯盟並加強獨裁者的力量。美國人應該要求更好。」可謂句句屬實,但為何在世界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現在世界超強的美國,如此的候選人韌性超強,勝選機會仍然超過對手呢?

《紐約時報》保守派專欄作家大衛佛郎奇於日前撰文直陳:「社區比意識形態更強大:共和黨從根本上來說是意識形態的,川普完全改變了這個等式。他不僅沒有因為轉變這種意識形態而受到懲罰,而且對他的忠誠成為新的共和黨忠誠考驗許多因意識形態而反對川普的人都對反彈的強烈程度感到震驚意識形態定義了社區,而與社區決裂是更嚴重的罪。共和黨人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安慰自己:無論川普做什麼或說什麼,至少他不是民主黨人。」

承諾未經考驗美南浸信會大會在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投票通過了一項關於公職人員道德品質重要性的決議:「領導人對嚴重錯誤的容忍,會灼傷文化的良心,在社會上滋生無節制的不道德和不法行為,必將受到上帝的審判。」然而現在美南浸信會是川普最忠實的支持者之一,這是因為他們的承諾未經考驗福音派人士認為他們重視政治家的正直,直到它必須付出代價的那一刻,那時勇氣就消失了

仇恨是政治的主要動力:美國政治的一個核心事實是,雙方都極度厭惡反對派。一個研究政治和文化差異的無黨派組織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八成六的共和黨人認為民主黨人被洗腦,八成四的人認為民主黨人充滿仇恨,七成一的人認為民主黨人是種族主義者。民主黨人對共和黨人的看法更加悲觀。共和黨人認為民主黨人是一群墮落的狂熱分子、積極試圖摧毀美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絕望的時刻需要採取絕望的措施-例如再次投票給川普-來戰勝這一致命威脅。

信任是部落性的:「美國再次偉大」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因為媒體的偏見和錯誤,它對所謂主流媒體的憤怒是完全合理的。當問這些信徒關注哪些新聞媒體時,他們總是提供一份以往全面不誠實和不負責任的頻道和網站清單。在這些媒體的不誠實行為被曝光很久之後,「美國再次偉大」的忠實信徒們仍然相信他們的報導並分享他們的故事。事實證明,只要說謊者不斷告訴他們想聽的話,人們實際上會相信說謊者

佛郎奇的結論是:「以上各點反映了人類的傾向。恐懼和憤怒會讓任何人更容易受到江湖騙子的傷害一個簡單而令人沮喪的訊息:沒有任何具體的策略或論點可以從川普手中贏回他的選民。」














美忙「清垃圾」…台灣還有回收價值嗎


2024-11-06 05:24  聯合報/ 林法/公退(彰化市)


美國大選不論誰勝出,這場有意無意將對手支持者醜化為「垃圾」的選戰,恐怕從此都會讓「合眾國」,成了這老牌民主國家最諷刺的一塊招牌。

與卅多年前被形容「太優雅幾乎不適合當美國總統」的老布希相比,不少評論者認為,那些生於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總統,其實根本不管什麼道德理想或責任承擔,他們在乎的只是自己及背後利益團體的好處

因此,政客目光短淺加上娛樂至上的社群媒體,自然會演化出像川普這類政治網紅,專以製造話題和衝突為能事

不過如同輝煌羅馬帝國的滅亡,蠻族入侵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根本仍在政治失能,造成民生凋敝、貧富懸殊、官僚腐敗和精神虛無等積弊

因此,信奉「野蠻主義」的川普若非突然崛起,今日的美國也只是歷史重演

可是這個國家畢竟年輕,還有「受不了自己就開始找別人麻煩」的力量,因此除了「家裡垃圾」,周圍也平添許多「不懷好意或老想占便宜的人」,像川普看台灣,那莫須有的「半導體小偷」、露骨的保護費,就是最好說明。

更可怕的是,如聯合報「美國政策川普化,選後將走向更極端的未來?」專題報導提及的孤立主義,哪天美國「忙著清理垃圾」,使國際政治出現權力真空,真不知向來緊抱美腿卻很可能被一腳踢開的台灣,還有多少資源再回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