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調高最低工資 尚不足以改善低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125/web/ 

◆  聯合報社論/容積率之亂:京華城和高雄國賓在獎勵什麼
◆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此地無銀
◆  經濟日報社論/調高最低工資 尚不足以改善低薪








經濟日報社論/調高最低工資 尚不足以改善低薪


2024-09-05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低工資法今年初上路,昨首度召開最低工資審議會,結果如外界預料「連九升」。記者林伯東/攝影


最低工資審議會議四日結果出爐,自明年元旦起,月薪漲幅4.08%,調漲1,120元,達到2萬8,590元時薪調漲7元,增幅為3.8%,達到190元由於勞動部在審議會前,就強調「照顧邊際勞工」的生活水準,當作最低工資審議的重點;外界也預測,賴政府首次最低工資的調幅應該不低。結果最低工資平均約4%的調幅,初步看來尚屬合理。

過去三年物價上漲嚴重,導致勞工實質薪資連續負成長,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全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05%,是連三年負成長實質總薪資負成長1.04%,創下11年來最大減幅。連今年第1季的名目「經常性薪資」雖然年增2%,但卻低於物價上漲率,以致於實質經常性薪資仍然年減0.09%,是連續第四年負成長

尤其,對所得最低20%家庭者而言,至少一半的收入都必須花費在基本的生活支出上,受到通膨影響最大。因此這次最低工資調幅約4%,雖然比工商界原本期望的3%調整幅度高了一些,但為了消弭物價上漲邊際勞工的衝擊,有其道理,也應為工商界所能勉強接受。

賴政府當然會把調漲最低工資,當作上台後的一大政績,但是,就像勞動部長何佩珊所說的,最低工資主要是針對「邊際勞工」,也就是僅具有基本勞動技能、剛受完一定基本程度的教育、初入職場的受僱者,提供基本的經常性薪資保障

因此調漲最低工資,影響的其實是人數有限的「邊際勞工」,對於整體薪資的影響可謂微不足道。賴政府別以為連年調高最低工資,就可以明顯改善國內勞動市場普遍低薪的不合理現象。

道理很簡單,企業雇主不會因為政府調高邊際勞工的最低薪資,就把薪資遠高於最低薪的多數、資深、有技能的員工的薪資,全面性地、照一樣的調幅來調高。尤其是,在人浮於事的服務業,有些雇主可能排斥缺乏技能的邊際勞工,反而讓邊際勞工未能享受邊際利益,甚至受害

從主計總處的國內生產及要素所得分配資料來看,國內生產毛額(GDP)在扣除折舊及生產與進口的租稅後,剩餘分配給勞工的「勞動報酬份額」及資本家的「營業盈餘份額」,最近的中長期呈現此消彼長的情況。勞動報酬份額由民國一○一年(2012年)的45.7%,下降為民國一一年(2021年)之43.0%歷史新低)及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43.8%;相反地,企業營業盈餘占 GDP 比率,反而從民國一一年(2012年)的31.8%,上升至民國一一年(2021年)的36.4%(新高)及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34.3%。尤其占全體受僱員工比率接近六成的服務業受僱員工最慘,在民國一二~一一一年(2013~2022年)期間,月薪九年來只成長19.8%,比全體受僱員工每月薪資成長率26%少6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近十餘年來,總體經濟成果分配給「股東」份額逐漸提升,而分享「員工」份額反呈遞降趨勢。這也代表,即使過去十年來政府連續調高最低工資,但是勞動市場仍然呈現薪資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也導致所得分配不均更趨惡化。

因此,賴政府不能以連續調高最低工資為滿足;更應以各種財政、金融工具,控制物價上漲率,以免勞工的薪資被物價上漲侵蝕,讓最低工資的調整徒具形式,甚至最後化為無形。更重要的,應用紅蘿蔔與棍子雙管齊下的方式,將經濟成長果實多分配給勞工。

立法院雖然三讀通過「中小企業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鼓勵中小企業增僱員工,並為基層員工調薪,將加薪薪資費用得自當年度營業所得額中減除率130%提高至175%。但是減稅額度有限,尚不足以構成中小企業加薪的誘因,應再調高減稅比率或給予稅額抵減。

對於大型企業或上市櫃公司,應加強公司治理規範,要求稅後盈餘的一定比例,用於調高員工薪資,讓企業的勞動報酬份額溫和成長,甚至列入 ESG 指標,讓同甘共苦的勞工能夠和股東共享企業盈餘成長的果實,比起調高最低工資更具實惠。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此地無銀


2024-09-05 00: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在臉書粉專製作一系列圖文,為檢方的搜索行動大肆辯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文哲發生假帳及京華城風波,民進黨的「辦案」熱度和進度,屢屢超前檢調。北院裁定柯文哲無保請回後,民進黨難掩失望,立馬在臉書粉專製作一系列圖文,為檢方的搜索行動大肆辯證。民進黨把自己當成北檢代言人,對司法公正有幫助嗎?

在柯文哲的木可假帳和買商辦事件中,屢有綠媒或名嘴不斷拋出機密訊息,直指柯文哲不老實。從跡象看,不無可能是檢調人員透過他們放話,要炒熱案情。例如,鏡周刊昨天曝光柯文哲給彭振聲的親筆便箋,名嘴隨即緊咬柯文哲無法再推稱不知情此便箋來源,便極可議。如此一來,外界必然質疑政治力介入辦案,司法公信也必受斲傷。

都已遭外界質疑「黨政不分」,民進黨卻還在臉書製作辦案圖文,以檢方代言人自居,這不是更自陷「黨檢一體」之譏嗎?直到網民罵聲四起,民進黨才急急忙忙刪文,正好證明自己的心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描繪的正是這種不打自招的心態。

換個角度看,民眾黨方面,正希望把相關案件塑造成「政治迫害」模樣。那樣的話,無論柯文哲是否涉貪,都能用「政治受難之姿博取同情。民眾黨的沙盤推演中,柯文哲計議屆時將當庭「拒絕交保」,以便強化其受迫害形象。若演成那個地步,連司法都一起輸了!



季青漫畫













聯合報社論/容積率之亂:京華城和高雄國賓在獎勵什麼


2024-09-05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京華城容積率案持續延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柯文哲涉京華城案遭無保請回,檢方抗告,高院撤銷原裁定,重返羈押庭。此案牽涉北市府是否濫發容積率獎勵給威京集團,除圖利業者,也藉此收受賄賂。與此同時,也有民代直指高雄國賓飯店改建獲得一,一四二%的容積獎勵,比京華城高出許多,也應一併調查。容積獎勵標準不一,又暗藏政商勾結空間,確有必要徹查

容積獎勵的設計,主要是基於都市更新的需要而來。一則是為了改善及美化市容,二則是為了鼓勵老舊或安全堪慮的建築改建,維護市民住的安全。由於集合式住宅的所有權分散,許多老舊住宅不易取得改建共識;相形之下,所有權單純的商用大樓,便更容易享受都更容積獎勵。一般民宅的都更,連一坪換一坪都換不到像京華城和高雄國賓這種動輒八倍、十倍的獎勵,高樓往往遮蔽都市天空,當然讓市民不滿

拿京華城和高雄國賓比較,兩者基本上性質不同,其實難以相提並論。原因是,京華城僅建成十八年,是業主威京集團主動拆除重建;依法不適用《都更條例》,不能享受相關容積獎勵。至於高雄國賓飯店,雖使用了四十一年,但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檢查時,其危險係數僅三十,遠低於危老規定的四十五之標準。但在業者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決定改建時,隨即就檢出危險係數高達六十五.七這樣的鉅變是否有人為操縱因素,也應查明

京華城的改建既不符都更的容積獎勵規定,柯市府卻給予八四○%的超高待遇,比一○一大樓的七五二%還高,顯然並不合法、也不合理。事實上,在郝市府時代,威京集團即提出京華城改建豪宅之計畫,要求給予五六○%的容積獎勵;但郝市府拒絕,僅同意三九二%原因是,這塊土地原為唐榮鐵工廠,當初由工業區變更為商業區,是以捐贈卅%的土地作為附帶條件,市府已經給過一次優惠;何況,這次改建完全不符合都更要件。

未料,後來監察院三度接受陳情調查此案,卻改變了郝市府的原則。首度調查此案的監委余騰芳、馬以工,基本上認同郝市府的處理,認為三九二%的容積率合理。兩人雖完成調查報告,但尚未結案即任滿下台。其後,監委劉德勳接辦此案,卻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作出與前兩人不同的結論,認為容積率應為五六○%,並對北市府提出「糾正」,造成北市府政策大逆轉。可議的是,劉德勳卸任後隨即到沈慶京旗下基金會任職,也引發外界議論,質疑他為威京開路受到酬庸。今年一月,監委林盛豐、蘇麗瓊第三度發表此案調查報告,認定京華城為「新建案」,柯市府給予八四○%的容積獎勵「於法無據」,再度予以「糾正」。這些風風雨雨,柯文哲很難能以一句「不知道」帶過。

至於「高雄國賓」容積獎勵之顯不合理,以「台北國賓」作為對照,即一目了然。台北國賓自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年)即啟用,較高雄國賓整整早了十八年,北市府分別以基地退縮八%、結構評估八%、耐震十%、綠建築六%、時程縮短十%等名目給予獎勵,總共也只取得八九四%的容積率。那麼,高雄市府卻以八四○%為基礎,用一句「危老重建獎勵」為由,即幫年輕十七歲的高雄國賓加乘卅六%,這合理嗎?

據估計,柯市府多送京華城的容積,將使業者多賺近百億元。小小的數字,隱藏著大大的利益,這麼重要的事,作為決策者的柯文哲能以「都是下面的人在決定」就推得一乾二淨嗎?陳其邁面對高雄國賓顯不相稱的容積率,又能支吾其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