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部分負擔 化解健保財務困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如何擺脫老二困境,比誰當主席重要
◆  聯合報黑白集/民眾黨翻身的本錢
◆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部分負擔 化解健保財務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部分負擔 化解健保財務困境


2024-09-08 03: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落實部分負擔,化解健保財務困境。圖為示意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於8月24日刊登的文章指出,為紓解台灣醫療系統的壓力,政府需要提高全民健保費率,以及制定醫療工作者合理工時的法規。另外,健保署長石崇良近日也表示,將研議調升補充保費費率至3%。不過,要減少醫師「長工時、低薪資」的現象,除增加保費外,還需增加部分負擔,以減少民眾非必要的就醫。

刺胳針的文章指出,台灣是少數享有全民健保的國家之一,且平均每月保費僅新台幣1,377元。正因為保費低廉,使得醫療院所必須降低成本,導致員工「長工時、低薪資」;美國平均一名護理人員照顧四名患者,而台灣則照顧8.6名。美國醫師平均每周工作49.6小時,而台灣醫師則工作59.8小時。

全民健保制度下,醫生的工時及薪資,取決於醫生人數及保費收入。由於被保險人支付廉價掛號費即可就診,造成輕症也進醫院,易生浮濫狀況。台灣在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之前,未參加有醫療給付的公、勞保的老弱婦孺,其每年平均自費看病六次。然而,在全民健保實施之後迄今,每位被保險人平均每年看病增加至十五次。另一方面,透過總額支付制度,政府將保費收入分配給醫療院所。因此,醫療院所必須吸引被保險人就診,以從固定大餅中獲取更大份額。

在全民健保制度下,醫生實質年薪幾乎沒有增加。在民國一○二至一一二年(2012至2023年)間,每萬民眾的醫生人數平均每年增加2.5%,而健保總額預算支出平均每年增加4.4%,因而醫生平均每年名目所得增加1.9%。由於這段期間平均每年物價上漲1.2%故醫生實質所得停滯不前。另一方面,由於民國一二及一六年(2013及2017年)政府下調住院醫生每周最高工時分別至88及80小時,以及民國一八年(2019年)將住院醫生納入勞基法,故醫生每周工時略為下降。不過,其目前每周平均近60工時仍遠高於一般勞工的40.6工時。

目前全民健保的財務危機源於民國一○五年(2016年)調降保費。全民健保基金有安全準備總額的機制,以一至三個月保險給付支出為原則。由於民國一五年(2016年)時可支付4.8個月,故一般及補充保費費率分別下調至4.69%及1.91%其後因每年皆入不敷出,故於民國一一年(2021年)分別上調至5.17%及2.11%。而到了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基金只能支付1.66個月給付

由於已瀕臨安全標準的下限,再加上近來國內人口日益老化,故基金近期恐入不敷出。近日衛福部長提出的方案是,二年內不調整一般保費費率,並擬調高補充保費費率至3%,以及上調單筆股利的課徵上限。

目前一般及補充保費分別占基金收入的77%及10%。不過,二代健保納入補充保費的設計,並無理論基礎。補充保費除了課徵對象偏向高所得者外,也造成民眾一些為規避保費的無生產性行為。若依補充保費的新方案,除會增加許多人頭帳戶外,也會增加股市棄息賣壓。因此,健保署若欲增加財源,應該把一般及補充保費的費率增幅,調為一致。

部分負擔措施是減緩醫療人員高工時的良策。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時,健保署曾對未經轉診的就醫,以及藥費超過某定額,採部分負擔制。這導致民國九十五至九十七年(2006至2008年)的門診看診總次數,較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平均減少2.6%。到了民國一○○年(2011年)時,全民健保法新修改的第43條,規定保險對象應自行負擔門診或急診費用之20%,但不經轉診的就醫者,須負擔30%至50%。不過,健保署直到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7月才依此條規定的精神,設定藥費及門診檢查部分負擔20%,以及將醫學中心的急診部分負擔增加250元。

總之,為健全全民健保財務,以及降低醫療院所人員的工時,未來健保署宜貫徹全民健保法第43條部分負擔的規定。至於近來在財源困窘下,則宜同步增加一般及補充保費費率的幅度。













聯合報黑白集/民眾黨翻身的本錢


2024-09-08 01: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黨主席柯文哲遭羈押,「唯柯是尊」的民眾黨暫採緊急應變小組的模式運作。 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遭羈押,民眾黨將「全黨動員、全國開講」,全面對抗「綠色新黨國」。但「唯柯是尊」的民眾黨已陷群龍無首,暫採緊急應變小組的模式運作;其實情勢再清晰不過:八席立委團結發揮關鍵力量,就是從谷底翻身的最大本錢。

民眾黨聲勢最大時動輒叫陣藍綠掰手腕。「六趴」曾是總統大選藍白合時白營要不要讓的民調差距數;未料八月新竹市長高虹案被判刑,民眾黨認同度暴跌,竟真成為「六趴黨」。如今柯文哲涉圖利被收押,只怕六趴支持度都高估了。

但民眾黨從此一蹶不振?卻也未必。不論柯文哲能否抗告成功再逆轉,短期內都不易呼喚小草回歸,但國會八席卻依舊可以發揮關鍵力量,重新凝聚民氣

問題是,柯文哲知道「他要對抗的就是賴清德」,但八席立委也都有決心對抗綠色新黨國嗎?本屆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時,柯文哲下令投票團進團出,否則「被抓到直接開除黨籍,不分區也不用當了」,結果仍有人疏失汙損選票。團結已是不易,何況還要面臨民進黨的分化、利誘和壓迫。

當賴清德總統宣示的掃貪大刀輕劃自己人卻重砍在野黨主席時,即已清楚告訴民眾黨,未來除了在野合作力抗綠色新黨國外,再無他途可走。如果白營怕了或受不了誘惑,連僅有翻身的本錢都將賠光光。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如何擺脫老二困境,比誰當主席重要


2024-09-08 01: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中市長盧秀燕(左)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雖然距離明年國民黨主席選舉還有近一年時間,「主席之爭」卻已逐漸浮出檯面。現任黨主席朱立倫有連任企圖心,欲擁立台中市長盧秀燕接任、從而直取二○二八總統大選者亦不在少數。然現階段國民黨「誰當黨主席」是最重要議題嗎?或者說,誰當黨主席,有助改變國民黨當前困境嗎?恐怕不然。

對於期待盧秀燕擔任黨主席者,理由顯而易見。從國民黨檯面上政治人物看,擔任市長頗獲民心的盧秀燕,是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如黨主席和總統候選人同一人,則可統一黨內領導權,及早進入「選舉狀態」。而且黨機器在手,也不必擔心上演國民黨中央「師心自用」、「掣肘他人」的老戲碼。

不過,盧秀燕提早接任黨主席,問題亦不少。首先是新主席就任,距離台中市長卸任還有一年多,市長兼任黨主席必將影響盧秀燕「市政超越黨派人設。其次是黨務繁雜,還需要負責黨內募款和選務,難免左右為難,亦可能讓盧秀燕提早耗損

國民黨已接連三次總統選舉敗選。從歷來民調看,國民黨雖穩坐「最大在野黨」地位,立委席次還略超過民進黨,但整體支持度卻和執政的民進黨始終有段差距。這也使國民黨就算能在地方選舉攻城掠地,卻難以取得中央的執政權;而即便要有效制衡民進黨」,亦必須仰賴與民眾黨合作

近來民眾黨的錯假帳風波、柯文哲捲入京華城弊案被羈押,讓國民黨尷尬一覽無遺。外界甚至國民黨內都不認為,如果民眾黨瓦解,國民黨能集結所有反綠支持者。因為雖同屬在野陣營,但民眾黨支持者未必把國民黨當作「第二選擇」。尤其民眾黨「小草」以年輕族群為主力,國民黨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足,更讓國民黨瞻前顧後,唯恐民眾黨崩盤,支持者反湧向民進黨,讓藍綠差距更大。

因此國民黨的當務之急,並不在「誰當主席」,而在於「如何擴大認同」。例如民進黨雖然連續執政,仍深感年輕選票流失的迫切危機,除了各種政策買票手段不當外,光是這個暑假,中央黨部各部門和地方黨部就分別舉辦了許多面向青年的營隊、課程、講座、競賽等多元活動,全力瞄準年輕世代。國民黨似乎認為年輕族群就讓民眾黨和民進黨去搶,未見積極作為

尤其過去八年民進黨完全執政,國民黨無法有效制衡尚可說是情勢使然;但如今三黨不過半,國民黨的表現也只是差強人意,能拿出來的成績,多半只是建立在「民進黨犯錯」前提下。「除弊固然也是成績,「興利則幾乎付之闕如。例如民進黨能源政策混亂,弊案連連,缺電危機如影隨形,國民黨揪出問題,卻未將具體解決方法落實到立法上。又如國會改革,雖說落實監督執政黨的修法有正當性,然部分提案欠缺周延完整,亦是事實。對獨立機關人事提名權強力監督沒錯,但對人事空窗期的法制化,也未能妥善思考。民進黨執政下貧富差距拉大,新青安讓青年更不安,亦不見國民黨提出更多爭取青年選民認同的對策。凡此種種,都令國民黨雖是「最大在野黨」,卻很難被認定是「準執政黨」。

黨主席應該由誰擔任,當然是國民黨內必須討論的議題。但黨內迄今諸多勸進、勸退聲音,到底是基於黨內發展,或是黨內恩怨延伸?提早引爆,是否反令黨內分裂?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比起誰來擔任黨主席,國民黨要如何從「萬年老二」,變成人民信任、支持其重新執政的準執政黨,才是黨內最需要關切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