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無關?天然台青年與七七事變

◆  【專家之眼】無關?天然台青年與七七事變
◆  【專家之眼】是誰害蛋價崩跌?還將持續多久?

◆  【專家之眼】歐洲向右轉的現象與亂象
◆  【專家之眼】晚安還是晚上好?
◆  【專家之眼】開徵酒捐 酗酒救健保?







【專家之眼】無關?天然台青年與七七事變


2024-07-10 08:00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前總統馬英九(左二)今年4月8日參訪盧溝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談七七事變,大約從盧溝橋講起,說它開始了中國長達八年的全面對日戰爭,過程備極艱辛,結尾不忘提醒聽眾,中華民國的慘勝,唯有記取教訓、自立自強,才不會重蹈覆轍云云。

但現在去中化嚴重,多數台灣年輕人聽到這開頭,大概覺得陌生與無興趣,即便少數有反應,恐怕也是站在疏離中國的一邊?過去敘事方式對現時沒有警世意義。本文則想從七七事變談起兩岸面對或即將面對的認同衝突問題。

最近對七七事變該如何面對的討論,背後隱含的是兩種民族認同的衝突。且看藍營立委批評賴政府無作為,提及先輩們用鮮血保衛中華民國、終贏得勝利,這是值得紀念、驕傲又悲傷的一天;而媒體藉網民之口談台灣史:當時台灣屬於日本。弦外之音是,當時保衛的中華民國,不是台灣先祖認同的國家,更不用提現在是否是天然台認同的國家了。

否定台人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是獨派史觀產物。但當時台灣雖是日本殖民地,卻不代表台人會理所當然的認同殖民母國。以多數人民歡迎光復後抵台的國府反應,乃至於隨即辦理的各項選舉投票結果來看,或許日殖時期部分地主趨炎附勢,但對被壓迫多數人來說,是心向中華民國的;而與中華民國劃清界線的舉動,還讓人注意到當時某些在地協力者的無責任:既然身為曾經壓迫同盟國的戰敗國協力者,怎麼戰後多數沒被追究戰爭罪呢?

爭論歷史事實相對簡單,複雜的是民族建構本來就充斥神話,建構者或許根本沒想認真討論,反正編故事有人信就好。但該指出的是,如果編故事目的是為了團結多數人、激起人民為國犧牲的決心,借中華民國的殼上市卻反中華民國,註定無法獲得中華民國派的認同。這樣的民族建構,恐怕是缺了很大一塊拼圖。而就目前拼起來的圖來看,又是否有達到建構目的呢?

民族主義有多種樣態,台人最熟的一種,應該是公民民族主義。該論源於自由主義傳統,提倡包容、平等、個人權利等價值。認為民族認同應該來自於成員的自我決定,相較於其他民族主義愛包裝的神話、英雄與集體,公民的具體認同對象應該是憲法,或者用現在台灣比較流行的說法:憲政體制。

這種民族主義在價值觀上,或能得到熟悉自由主義語言者的歡迎,但遺憾的是,現在綠營政府實踐憲法的誠意,恐怕帶頭打消人民效忠憲法的熱情;而四權歸於總統一身的「憲政體制」,以至於被精選出來的年輕政治榜樣參軍態度,恐怕也不能鼓舞人民為它上戰場。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天然台世代對其他類型的民族主義及力量,恐怕也缺乏足夠認識。

世界各國民族建立,比較接近公民民族認同者,大約非美國莫屬。美國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很強,主要是國家光榮感在起作用。但多數國家可不像美國這麼得天獨厚。具有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概念緣於歐洲,這類民族主義通常與戰爭連結起來,因把民族與國家合一,可以方便動員,具有強烈的暴力傾向。18世紀拿破崙崛起,就是透過此對人民的有效動員,把侵略者趕出法國,進而征戰各地,打破封建君王統治格局,逐步在歐洲誕生民族國家概念。隨後又散播到各洲殖民地,乃至於一戰後,民族自決的風潮席捲全世界。

中國過去是一盤散沙。雖然號稱五千年歷史,但直到清末,還是沒有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出現。七七事變展開的中日戰爭,遭外族欺凌、戰火蹂躪,我與他者的界線現實可見,是透過血淚交織的親身經驗,讓地無分東西南北的中國人,終於願意團結起來。

這個團結得來不易。當時的中國,還是停留在中世紀農業國家,面對已進入工業化國家的侵略,一定是不擇手段,動員國民犧牲抵抗,才能戰勝世界列強。過程中,侵略者採取了各種現代化的殺戮壓迫手段,而中國又付出多少生命財產代價,外界只要有心,都能找到確實可考的例子。那些犧牲,雖然對現代人來說,已是冰冷的統計數字,或者是遙遠而陌生的歷史記憶,但它卻實實在在激動了整個世代的中國人心。影響所及,就是兩岸即使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分治分立,但曾親歷過去的精英群眾,仍不忘追求國家的統一富強。

大家比較知道台灣的部分。以經濟發展為例,有學者提出形成經濟奇蹟的意志與動力,源自中國百多年來面對西方挑戰及日本侵略、為了救亡圖存而形構成的現代中華民族主義,即所謂「中國儒官」說法。

而在海峽對岸,中國民族主義仍繼續聯繫戰爭發展。除了韓、越戰等洗禮外,共產體制雖然經濟匱乏,但還是在困局中,透過援外打開國際空間,藉由自力更生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具有核投射力的軍事強權。

近年來,這些成就逐漸帶入了似於國家光榮感的民族認同。遠的不說,從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經改迄今,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科技水平,甚至國防武力超俄趕美的變化,如果有機會去大陸走走,當能親身感受。

然而,問題就在於最近兩岸交流停滯不前,對大陸人心的理解,只能接收相當片面的資訊,如此一來,就不能將心比心,感受人民對政府的看法,也無法瞭解民族主義一旦炒起來,必會升高的暴力傾向可以激烈到什麼程度。拼圖到現在的台灣民族主義,是否準備面對七七事變後,浴血產生的中國民族主義?關心台灣前途的年輕人或許該先研究一下抗戰史,秤秤現代中國承載的追求民族復興分量吧!













【專家之眼】是誰害蛋價崩跌?還將持續多久?


2024-07-10 07:36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近期蛋價持續崩跌,事實上,短期的供需失衡,可透過市場機制調整,惟農業部卻一再的過度干預,導致供給暴增或暴跌,應負最大的責任。圖為消費者在超市選購雞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期蛋價持續崩跌,主要原因就是供給過多,需求減少的結果。事實上,短期的供需失衡,可透過市場機制調整,惟農業部(包含改制前的農委會)卻一再的過度干預,導致供給暴增或暴跌,應負最大的責任。尤其是前農業部長陳吉仲超額引進種雞,更是難辭其咎。

去年因禽流感衝擊,許多國家都發生雞蛋供應短缺的現象,雞蛋價格大漲,但多數國家尊重市場機制,不積極干預市場,消費者因蛋價高而大幅減少雞蛋的消費,蛋農也因高蛋價誘因下,設法增加雞蛋生產,經幾個月的調整後,雞蛋的供給逐漸增加,蛋價亦隨之下滑,逐漸回到禽流感大流行前的水準。

反觀,農業部不僅干預市場,尚採取最劇烈的手段,當發現國內大缺蛋,就實施「專案進口」,補貼進口雞蛋,在數個月內花費巨資,進口1億5,811萬顆雞蛋期間競租rent seeking)行為橫行,違法與爭議弊端叢生,至今尚未釐清。

除了引進驚人數量的外國雞蛋外,也同時藉由種雞數量來增加供給。長期以來,農業部由源頭控制種雞數量,以防範雞蛋產量過多或過少。往年一年引進種雞數量約在23萬隻,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禽流感疫情延燒,進口種雞已大舉提高26萬隻;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缺蛋問題加劇,當年1月宣布擴大進口30萬隻種雞,就是時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據媒體報導,最終竟然加碼至34萬隻之譜,遠較過去平均值驟增將近5成逾10萬隻以上,埋下供給暴衝的引信。

去年9月就有蛋雞農憂心的表示,33萬隻種雞會生產出7千萬隻的蛋雞,預計明年四月這些種雞產的雞蛋將陸續上市,屆時養雞場因禽流感撲殺蛋雞後,復養所產出的雞蛋也會上市,恐造成本土蛋產量過剩、價格崩盤。

種雞進口數量暴增後,果然使得蛋雞數量一路攀升去年7月僅有3,200萬隻,10月已經超越3,400萬隻,今年6月底已經達3,547萬隻

此外,農業部「推動養禽場設施(備)改善 加速產業升級」計畫,提撥10.5億元補助將開放式禽舍改建為非開放式或密閉水簾環控禽舍,由該會補助五成,此舉可使原有約七成的產蛋率提高4-10%

蛋雞快速增加,以及產蛋率改善,都讓雞蛋數量大幅增加,一年前每日生產量約在11.3萬箱(每箱約200顆);去年10月底已達供需平衡點的12萬箱,2,400萬顆;目前每日產量已達12.15萬箱,即2,430萬顆,供需明顯失衡。加上近日氣候炎熱,雞蛋需求量下滑,進一步擴大供需缺口,才會導致蛋價持續惡化。

略懂經濟學供需原理的人,都知道過度干預市場的結果,連雞農早已預測此結果。農業部錯誤恣意干預市場,雞蛋不足就瘋狂進口外國蛋;種雞短缺就不計後果的巨量引進種雞,短視的作法造成蛋價巨幅波動。

離譜的是,農業部闖禍之後還不知收手。從「雞蛋產銷資訊」網站資訊可知,去年10月底雞蛋產量已經達到供需平衡點,就應該踩剎車了,卻等到今年7月才要淘汰180萬隻蛋雞,為時已晚。

更讓人擔憂的是,從進口種雞到培養出能生蛋的蛋雞需長達一年的時間,去年進口種雞引發的衝擊高峰恐尚未到達,真正的蛋蛋危機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