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魔力 可超越意識形態
◆ 國會改革法案 需要增補而非推翻
◆ 為台灣培育人才 鼓勵轉型創業型大學
◆ 當都更的神主牌變魔咒…
◆ 新青安缺配套 變炒房
◆ 被當第五縱隊 陸生卻步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魔力 可超越意識形態
2024-06-13 00:49 聯合報/ 李斯民/前外領人員(台南市)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台灣期間掀起「仁來瘋」風潮,AI成為熱議話題。記者余承翰/攝影
人工智慧(AI)及半導體等科技發展將深刻影響國際政經局勢及人類生活各層面,科技力已蔚為國際政經權力與利益的根源,以及強權競逐的標的。
世界各主要強權,近年紛紛推出各式晶片法案及半導體扶植政策,科技及貿易保護主義已讓詭譎的國際情勢更加不安,尤其美中二霸權在貿易戰及半導體供應鏈等領域爭霸,加以台海情勢不靖,使美中二霸權必有一戰,而台海為最危險區域之預言更受矚目。
日前來台掀起「Jensanity 仁風潮」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示範了科技產業鏈共生共榮的可能性,也讓步入黑暗隧道的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看到一線曙光。
黃仁勳以技術超群的「藍海策略」遙遙領先國際競爭者所持「紅海策略」,被譽為人工智慧晶片的成吉思汗。八日離台前,針對媒體就他公開稱譽「台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或將惹惱中國之看法時淡定表示,他「並不是發表地緣政治評論,而只是感謝此地所有技術夥伴的支持與貢獻」。
雖然大陸國台辦回應要黃仁勳好好「補課」,但中國大陸至少短期內不能沒有輝達顯卡等產品。
輝達並非不需要中國大陸市場,儘管美國政府的銷售禁令削弱輝達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輝達仍盡力經營中國大陸市場。
據報導,今年一月黃仁勳造訪中國大陸時,脫下招牌黑皮衣,穿上東北大花衫熱舞;與此行在台灣拉著科技巨擘一行逛夜市,同樣極接地氣,同樣展現和善人性。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科技魔力可超越意識形態的束縛,至少讓愚蠢的爭議暫時擱置。兩岸若要和平發展,美中若要和平共存,避免兵戎相見,必須讓可藉合作交流達共生共榮的科技魔力持續擴大,讓善意螺旋不斷堆疊,期串聯國際科技產業鏈的高度經濟鏈結終能發揮外溢效果,使世局擺脫敵意漩渦,至少不讓和平斷鏈,不許遍地烽火。
黃仁勳自喻為「優秀的台灣大使」,以宣揚台灣為榮,期許他未來除引領台灣産業智能轉型升級,更能運用與台美中之特殊關係做為三者之鏈結橋梁與溝通平台,特別在已卓然有成的 AI 智慧醫療與氣候觀測等領域,促使三方加強合作,共同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國際組織與機制為全球永續和平發展做出不朽貢獻。
國會改革法案 需要增補而非推翻
2024-06-13 00:42 聯合報/ 吳統雄/法扶義工(台北市)
國會改革法案引發朝野爭議。(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質詢市長蔣萬安關於立法院制訂國會改革各法案的問題,認為立委會以「不當質詢」造成「藐視國會罪」。不過,苗博雅這項質詢,已違背議會自訂之法規,屬於「不當質詢」的範例,唯主席也沒有依法制止。苗博雅或許並非故意自曝其短,而是反映了各級議會質詢經常天馬行空。
本案更彰顯國會、乃至各級議會必須改革,落實質詢的既有法律準則,更要充實不足之處;經由立法權獨立,提高質詢雙方素質,增強政府治理能力。
國會改革法案,就立法院第二屆後客觀歷史紀錄,應是朝野各黨最能歡喜合議的項目。不幸變成黨爭,每次朝野易位,許多人立場立刻翻轉,無法成為公共政策。賴清德核可國會改革案覆議案,期望只是一次性的政治表態,應盡速回歸初心,不要再發起無限輪迴的鬥爭。
苗博雅市議員質詢立法院的修法事項,顯然與「市政府施政或市長之職掌」無關。苗博雅領了台北市民薪水,卻在應履行職責時,扯與台北市政不相關的事件。苗博雅可以對國會改革有興趣,也可以另召開研討會請蔣萬安參加,而不應該對市民背信。苗博雅若擔心「不當質詢」,就要身體力行並推及同儕,必須依法行使職權。
媒體只報導了「國會五法」中新增與修改的法條,忽略了《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原有第三章《聽取報告與質詢》規範了質詢的限制,尤其第廿七條:「質詢事項,不得作為討論之議題。」亦即質詢事項是「事實的有無」與「如何處理事實」,不是討論、倡議、與事實無關的評論。這有助於確保質詢的專業性和針對性,避免質詢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
在憲法運作上,這條規定體現了權力分立的原則。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應該互相制衡,互相監督,但又要保持各自的獨立性。立委可通過質詢來監督行政部門,但不能將質詢轉化為議題,避免立法權過度干涉行政權。
權利與義務必須相當,這次修法加強了被質詢者的壓力,「第廿七條」相對顯得較抽象,未來也應作更具體的增補修訂。
質詢是來自歐洲國家的觀念,其利弊經過數百年的實證與思辨,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準則。台灣較熟悉的美國,雖沒有和我國相同的質詢制度,但有大量司法、或立法聽證「質問」的實務,也累積了超過廿條準則。
國會改革法案,需要的是增補而不是推翻。未來應以成文的《施行細則》或不成文的慣例,提升質詢雙方的素質。
為台灣培育人才 鼓勵轉型創業型大學
2024-06-13 00:58 聯合報/ 蓋哲生/台師大教育系退休教授(台北市)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回台掀起一陣熱潮,他並宣稱有意在台灣設廠生產,但需考慮二個問題,一是電力負荷量是否充足,二是人才需求是否達標。前者是政府能源政策問題,本文不予置喙。關於人才培育,公私立優質大學可考慮從研究型大學轉型為創業型大學,建立產、官、學鏈接鏈。換言之,將大學教學、研究與服務之向度朝向產業發展,進一步帶來大學創收、技術轉移,教學、研發及創新等功能。
美國學者艾克維提出「三螺旋創新理論」,增強了政府、大學與業界三者連接的關係。政府居於促媒者、協調者的角色,大學研發產品,業界提供研究經費,在互動平台上,各蒙其利。
艾克維指出,創業型大學需立基於四根支柱上:一、學術領導者要有執行策略的遠見;二、學校可對學術資源進行合法的控制、整合與應用;三、學校可透過專利進行技術轉移;四、學校的基本價值是研發,但不能違背大學基本的理念與價值。
創業型大學都是優質大學,以英國渥維克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三所大學為例,渥維克大學的主要收入是政府分配的教學與研究經費轉換到其他管道,鼓勵學校所有單位部門向外尋求可能的機會,不因政府財政緊縮就畫地自限。他們將學校特色包括教授的研究成果、學生的表現與成就,特別是涉及與企業有關的方案推介給業界,在九○年代,明顯展現出不同於傳統大學的經營態度。
史丹福大學很早就與矽谷企業界合作,提供技術合作給當地廠商,學生到業界學習。更重要的是學校本身也成立企業團隊、醫療器材、電子科技產品,大學自己也投資經營,讓大學本身研究發展不斷創新,獲得的利潤部分轉移給學校。
至於麻省理工學院成為業界爭取與合作的對象,歸功於充滿創意的教師群及優秀的學生,學校宗旨是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並重,教學與研發相結合。其經營發展的策略是強化學校與業界及政府間的合作關係,成立專業管理團隊,擴大學校資金收入。
台灣早期的台北工專(今台北科大)是一所學生素質很高的專科學校。其中有某一科與台電公司合作,該科學生學雜費悉由公司負擔,但畢業後需至台電服務至少五年,是該校一大特色。
目前有一些優質的公私立大學雖與業界有些合作計畫,但規模都不是很大,期限亦受經濟及政策影響長短期不一。台灣號稱科技島,需要傑出優秀的科技人才,但畢業生有些出國深造後留在國外,主因是國內環境(包括待遇及子女求學)不及國外,政治因素也是其中之一。如何吸引這批優秀人才歸國服務,執政當局應有對策。其次,就國內大學發展而言,政策及法令對大學發展有很多規範及限制(學費不能自主是原因之一),大學自主、教授治校落為空談。
台灣半導體產業全球矚目,在缺電、缺水、缺人才下,很難持久與國外競爭。人才就是國力,若執政者能有眼光,讓大學自主經營與管理,在業界支持與合作下,一些優秀公私立大學轉型為創業型大學,產官學三者互蒙其利,則國家幸甚,大學幸甚。
當都更的神主牌變魔咒…
2024-06-13 00:57 聯合報/ 鍾菩提/自由業(高雄市)
建築業界表示,都更「一坪換一坪」根本是傳說,很難實現。聯合報記者陳正興/攝影
十一日聯合報陽光行動報導「都更魔咒一坪換一坪成最大障礙」,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五都選舉前,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祭出「一坪換一坪」老舊公寓更新專案,企圖提高都更成效。縱使政策口號「有錢自己賺」、「免費換新屋」打得響亮,實施五年期間受理一一八案僅四案完成,且多數無法一坪換一坪。唯都更「一坪換一坪」的憧憬,不僅成為各縣市政府後續推動都更的響亮口號,更已深植民心,認為都更等同一坪換一坪。
究竟都更能否實現「一坪換一坪」?長期以來,不僅官員遮掩、業界搖頭、民眾更是抱怨連連,迄至去年十月在台北市議會工務委員會會議上,議員強烈要求市府設法讓民眾一坪換一坪,市府直言回應「真的做不到」;而今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更疾呼,現在都更的最大障礙,就是怎麼把「一坪換一坪」魔咒撕掉,官員放下矜持誠實面對。曾幾何時,都更「一坪換一坪」的神主牌變魔咒?
都更權利變換之精神,係由不動產估價師評估改建後的全案價值,扣除共同負擔後,地主、出資人等權利關係人,按更新前的各自權利價值比率及提供之資金額度,分配更新後之土地、建物或權利金。在更新前後權利價值不變原則下,就眾所糾結的「一坪換一坪」,無不冀望容積獎勵的加持;問題是容積獎勵不能無限上綱,再加上更新基地條件,如土地使用分區、強度、臨路條件、面積大小,及近年高漲的營建成本,欲兌現一坪換一坪猶如空中樓閣,無怪乎業界將它視為整合開發的「緊箍咒」。
政府一開始祭出「一坪換一坪」,世人陶醉於「免費換新屋」,忘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使得「一坪換一坪」這一傳說成為都更的夢魘。長期以來,官員心虛、建商搖頭、專家駁斥,地主更是怨聲載道。今李四川誠實面對,正給那些誇大其辭的執政者當頭棒喝。所謂居住安全、居住正義的實現,除寄望建商捨棄藉由都更賺取暴利的心態外,政府與民眾更應放下「一坪換一坪」神主牌,共創三贏。
新青安缺配套 變炒房
2024-06-13 00:51 聯合報/ 邱世長/教師(新北市)
新青安政策,缺乏完整配套措施,成炒房的元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既打房價又炒房價,令人瞠目結舌!
政府到底想打房?還是想炒房?政府自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七月實施房地合一稅2.0,目的是希望落實「住者有其屋」,也避免房市泡沫化,因此只要購屋未滿五年內出售,政府就要課卅五%至四十五%的重稅,這是「政府打房」。
但政府端出的更新版「新青安」政策,卻是「政府炒房」。或許政府無意炒房,但「新青安」政策,缺乏完整配套措施,成近日炒房的元凶,政府難辭其咎!
政府的「新青安」政策,造成各地房價狂飆,不僅雙北與台中的房價持續探頂,就連過去房價比較親民的南部,房價也莫名其妙急速攀高,這讓「無殼蝸牛」與「租屋族」,因為房價與房租的「雙漲」,而對未來感到更加絕望,都快變成「躺平族」,政府有聽到「尚未買房」的庶民發出的哀嚎與嘆息聲嗎?
「新青安」政策變炒房誘因,全台一起炒房。中央銀行統計,五大銀行四月新增房貸金額九五五點六億元,令人咋舌!政府端出的「新青安」政策,讓許多青年「閉著眼睛往前衝」,新增房貸金額中,「新青安」占比高達卅九點七二%,青年不管自己有錢沒錢、還款能力是否足夠,先買房再說,成了未來的「未爆彈」!
政府作莊、公股行庫放款,台灣的房市與股市,雙雙不斷狂飆,政府當真不怕步向當年日本與美國的後塵,金融秩序大亂,甚至經濟泡沫化?
政府是否帶頭炒房?試想,如果沒有「新青安」政策,有銀行可能貸給你一千萬,房貸四十年、寬限期五年,甚至還提供利息補貼一點五碼?
是誰在助長炒房價?「新青安」恐是罪魁禍首,政府應有配套措施;應該規定透過「新青安」買房者,「十年內」不得脫手獲得暴利,否則課以重稅!如此才能遏止台灣不斷攀升的房價,「未來的青年」才有買房的機會。
被當第五縱隊 陸生卻步
2024-06-13 00:42 聯合報/ 吳榮鎭/大學教師(屏縣鹽埔)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日前提出要管好「第五縱隊」,引發爭議。 (陸生示意圖) 圖/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黑熊學院院長沈伯洋提到,台灣應該識別第五縱隊,將國內陸生、陸配、台商等幾十萬人列為「高風險群」進行控管。此話一出,輿論譁然。迄今,民進黨政府包括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陸委會主委邱垂正,以及民進黨各級民意代表,沒有人質疑或反駁沈伯洋的言論。
為此,各界擔心這的確代表賴總統的兩岸政策立場,以此標籤化對岸人民及台商,作為切割兩岸敵我的底牌。如是,民進黨政府與大陸十四億人為敵的兩岸政策,更會讓大陸當局不敢放心開放陸生來台,因為這是陸生及家長擔心所在,對陸生來台將形成結構性的困境。
首先,是擔心台灣充滿敵意的學習環境。友善安全的學習及生活環境是全球留學市場供需的常識。對照民進黨政府表面說歡迎陸生來台,實際上卻以仇中醜中的認知作戰,升高兩岸敵意螺旋,將陸生列為「高風險群」的第五縱隊。如此,更加深大陸當局對陸生來台的人身是否安全的疑慮。反觀當前大陸當局及各大學對赴陸就學的台生所提供的整體學習及就業權益的融合政策,民進黨政府皆將之解讀為對台「統戰」,不但對陸生的學習權益未採取對等互惠,反而處處充滿敵意,採取防弊措施。
其次,是擔心來台學習及就業問題未受重視。過去八年民進黨政府對陸生的「三限六不」差別處遇,只進行少數技術性改善,仍然未有信心將台灣置於全球留學市場。目前僅允許就讀學位的陸生加入健保。但是不可申請我政府任何獎助學金,畢業後不可留台就業;在學期間不能打工,只可擔任與課程學習相關之研究助理及教學助理。再則,最近教育部推動的「促進國際生來台及留台實施計畫」,完全將陸生排斥在外。該計畫五年(一一三至一一七年)投入五十二億元,由國發基金提供「產學獎助金」與企業提供「生活/實習津貼」的鼓勵措施,擴大吸引優秀國際生來台就讀與留台工作。
再次,擔心來台學習品質問題。隨著兩岸關係敵意螺旋不斷升高,台灣某些大學校園已非純學術殿堂,某些教師無論教授任何專業科目,個個變成政客名嘴;尤其,民進黨深入各校園支持特定學生社團,培植為特定政黨敢衝敢撞的大學生。加上教改以後,大學普遍實施寬鬆教育,學生有權評鑑教師,導致校園平庸化,教師處處討好學生,學生主動學習意願低落,大學學歷空泛貶值。為此,陸生及家長擔心,陸生學成返陸後,當地的企業主對陸生在台所學的專業品質將有所疑慮。
民進黨政府的兩手策略,口口聲聲歡迎陸生來台,卻不將心比心,重新檢討如何提升兩岸友善關係?如何提升我方大學的教育品質?如何鬆綁陸生學習權益的限制,提供陸生來台更具競爭力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