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嵐去職 美從烏克蘭收手嗎
◆ 李輝訪歐 中共勸和難解危機
◆ 快修法強化大型車「存在感」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鳳凰關在雞籠裡-公共藝術的未來?
◆ 斷食善終應為段食自決
◆ 病人自主權利法 美意缺落實
◆ 你在乎醫療品質或價格?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鳳凰關在雞籠裡-公共藝術的未來?
2024-03-11 03:07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楊英風大師的「鳳凰來儀」被困在如雞籠般廣場中展翅難飛,其尺度規模已相對不相融。郭瓊瑩/攝
以「色彩」為關鍵元素之公共藝術得以擴散於新北捷運黃線之系統設計上。郭瓊瑩/攝
市場建築設施內外均可與藝術結。郭瓊瑩/攝
候車亭與老樹共生,輕巧有序地與都市景觀相嵌,堪稱務實的城市「公共藝術」。郭瓊瑩/攝
無論是市政廣場水景,水岸眺望點,乃至落瀑綠景,都得以是動態公共藝術之另類景觀。郭瓊瑩/攝
系統性考量設計的「建築」也應納入「公共藝術」之一環。郭瓊瑩/攝
中山北路富邦銀行廣場前楊英風的「鳳凰來儀」大作,原為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大阪世博之原型,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重製於現地。而今週邊植栽已成熟卻無修剪雜亂無章,路過的行人幾乎已不覺其存在。再看今日全台之「公共」藝術,無論是依「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或民間企業自行設置,卅多年來已遍及各城鄉角落。有的已老舊乏人維管,少有如顏水龍在劍潭的水牛壁畫曾經再受重視、整理露出精彩的真面貌。
看見楊英風大作被擠壓在比例不對的空間,令人戚然。如果對公共性「藝術品」不以細膩美質標準來維管的話,為設置而設置,其對總體城市美學及提升國人生活美感其實助益不大。
我國的「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立法於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師法紐約市政策。而今該辦法經多次修正,已不再只限公有建築經費之一%,拓及「所有公共工程」,包括道路、機場、鐵道、捷運、橋梁、國防、河川水利、汙水處理,乃至監獄、警察局、消防隊、社宅…等,近二十年來之執行金額已逾百億元。
此修法拓展了公共藝術基金之大水庫,但同時也浮現諸多問題。我們對公共空間美學之標竿與期待為何?是否有足夠優質的藝術家參與?國人的審美品味該如何提升?公共藝術的範疇該如何界定?如何培養更寬廣光譜的創作人才?除了傳統雕塑、視覺藝術外,是否可拓展至建築與景觀、環境綠美化與室內相關設施、街道家具、聲景、光景、水景與色彩…等之項目?
一位英國朋友告知,她為監獄作景觀設計,起初大家均不知如何定位,後來經與受刑人討論,大家均開心地接受以自然式香花植被景觀設計、簡約水景來進行每天無形的心靈教化。此尚包括安養院、特教中心。桃園機場的新塔台公共藝術審議時,業主認為這是禁區,但經訪談得知所有塔台工作人員都必須很神經緊繃的工作,如果每天經過的穿堂空間,得以讓他們有暫時紓壓的體驗,此亦被接納為另類紓壓公共藝術。其他如軍方營舍或各要塞基地,如果每日工作生活於中者得以有綠地、藍天與舒適之空間串連,相信得以舒緩軍紀壓力並提升環境敏感度。
近來,國內也啟動了公共基礎建設美學運動,防洪牆、隔音牆、公廁、人行道、變電箱乃至傳統市場、殯儀館…這些都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朱銘的「撐傘紳士」得以永存在港都基隆海洋廣場,楊英風的「鳳凰來儀」得以飛到華山草原成為城市的典藏…
不同於紐約,歷史文化首都如巴黎、羅馬、布拉格、京都…其實無需特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因其整體城市乃至市民之品味早將藝術融入生活中。對台灣而言,法令應只是手段與過程,衷心期待這些難得的基金得以更有效地融入所有國土建設美學中。
盧嵐去職 美從烏克蘭收手嗎
2024-03-11 04:07 聯合報/ 衣冠城/退休大學教師(台北市)
這個月初,接任美國前副國務卿薛曼退休遺缺的代理常務副國務卿盧嵐,也宣布退休。盧嵐(Victoria Nuland)對俄羅斯是強硬鷹派,長期介入烏克蘭事務,她的去職是否為拜登對烏克蘭戰爭態度的轉變?美國是否準備從烏克蘭收手?更重要的是她代表的新保守主義外交路線,是否也隨著她的去職而漸消沉?
盧嵐是東歐猶太移民第二代,美國職業外交官,她從柯林頓政府時代就在政府工作,中間除了川普執政時期離職一段時間外,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她都是美國外交工作的重要人物,特別是對俄羅斯政策。
她對俄羅斯向以強硬主張著稱,積極推動北約東擴,並支持前蘇聯地區的顏色革命。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烏克蘭獨立廣場運動期間,她還現身並發送三明治給廣場群眾表達支持。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她支持烏克蘭戰爭的擴大化,堅定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一段曝光的錄音,她在和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的電話中,對那些質疑美國挑動歐洲緊張的批評直接回敬一句「去他的歐盟」,毫不掩飾強烈的干預主義心態。
對於她的去職,她的死對頭俄羅斯難掩喜色。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將盧嵐的離職解釋為「拜登政府反俄路線的失敗」。她批評,盧嵐的恐俄症主導下的美國外交政策和概念,成為把民主黨拖入谷底的大石。
盧嵐的先生是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卡根,是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新保守派智庫「新美國世紀」的創辦人。盧嵐也是新保守主義的信奉者,在外交政策上從意識形態出發主張「自由干涉主義」,積極介入他國內政與區域事務。國務卿布林肯在宣布盧嵐去職的聲明中特別提到,她對自由、民主、人權及在海外推動這些價值環抱「強烈熱情」。布林肯還說「以後的外交學學生將會花幾十年去研究盧嵐的遺產」。
她的遺產是什麼?二戰後,美國外交戰略圈出現許多東歐猶太移民及其後裔,漸成主流。從季辛吉、布里辛斯基、歐布萊特到布林肯及盧嵐,許多都是俄國問題專家,帶有強烈反俄立場。但這批人也不是沒有爭議,一些非猶太政治人物或學者就認為他們的外交路線不是美國正統,甚至背離美國利益。
盧嵐的去職是否代表拜登對烏克蘭的立場改變,或言之過早,在十一月美國大選之前,烏克蘭問題很難出現轉機。但是如果川普上台,這些反俄的新保守主義者失勢的可能性很大,盧嵐的去職可能就代表這些新保守主義的黃昏,布林肯才會說盧嵐的遺產成為外交學的教科書。
李輝訪歐 中共勸和難解危機
2024-03-11 04:07 聯合報/ 張雅君/政大國關中心兼任副研究員(台北市)
中共歐亞特別事務代表李輝三月二日起前往俄羅斯、歐盟總部、波蘭、烏克蘭、德國、法國這五個地區進行穿梭訪問,是繼去年五月以來第二度前往這五地訪問,目的在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進行勸和促談,並推銷植基於去年所提「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上的和平方案。
中共急於在未滿一年派遣李輝二度訪歐,一是俄烏戰爭於二月廿四日甫滿兩周年。在此之前一個星期,烏克蘭宣布從阿夫迪夫卡撤軍,此一行動震撼歐洲。二是拜登宣布涵蓋援助烏克蘭約六百億元在內的包裹援助法案,遭眾院因不滿未納入邊境管制預算而暫時擱置。一般認為,此將導致烏克蘭武器彈藥匱乏而影響其未來的持續戰鬥。三是川普極可能重返白宮,不斷表示烏克蘭戰爭必須結束,其對北約前景和歐洲安全的許多言論,都讓整個歐洲陷入惶恐不安中。
中共顯然認為上述情勢有利其進行勸和促談。中共也希望乘此機會,通過李輝訪歐外交,與歐洲國家強化關係,尤其希望歐盟對中國三家可能支援俄羅斯的企業撤銷制裁。然而,由李輝這次訪問與歐洲國家官員的互動顯示,中、歐在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上的觀點和期望,明顯具重大落差。
首先,歐洲期望中共發揮對俄羅斯影響力,促使俄羅斯從烏克蘭全境撤軍,但中共要求歐盟必須先停止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才可能就烏克蘭領土完整進行討論。這也是中共一貫強調不拱火澆油的論點。但這讓歐盟不滿,認為中共違反公正原則,完全站在俄羅斯一邊。
其次,歐洲認為中共與俄羅斯緊密的經貿互動,導致俄羅斯的軍經實力不斷增強,使得俄羅斯得以長期戰鬥。歐盟尤其不滿中國軍工企業向俄羅斯出口大量軍民兩用和先進技術物品,要求中共採取有效管制措施。
進一步言之,歐洲面對當前不利形勢固然不安,也逐漸陷入烏克蘭疲勞症,但仍向中共表達將支持烏克蘭到底,因為俄羅斯戰爭關係到歐洲整體的安全與生存,因而希望中共能對俄羅斯有所作為。歐盟更向李輝表達,中共在這場危機處理上的立場將對中歐關係的發展有所影響。然而,從李輝這一次將俄羅斯作為出訪首站,但僅獲得俄羅斯副外長層級接見可知,中俄關係發展固然良好,但中共明顯缺乏影響俄羅斯的能力,俄羅斯事實上也並不樂見中共在勸和促談上發揮影響力。
李輝這次穿梭訪歐的有限成果,主要展現在於與烏克蘭外長庫列巴的會面。此說明儘管中共被認知站在俄羅斯一邊,但烏克蘭仍願與中共保持友好交往,推動雙方關係進一步發展,其目的之一是考量烏克蘭未來重建需中共支持。其次是烏克蘭成功爭取瑞士同意在六月舉行烏克蘭全球和平峰會,烏克蘭盼望在排除俄羅斯參與情況下,中共仍能參與支持。但此明顯導致俄羅斯不滿,強調和平峰會必須有俄羅斯參與。對中共而言,未來是否參與無疑又成為難題。
中共在烏克蘭危機解決上,仍缺乏實質能力與影響力。烏克蘭危機形成有其複雜背景,其危機解決也絕非短期所能倖致。但中共不會放棄,預計未來仍將持續進行三輪、四輪…的穿梭訪問,以期待情勢朝其有利方向發展。
快修法強化大型車「存在感」
2024-03-11 04:07 聯合報/ 黃元民/高雄市交通警察大隊大隊長(高雄市)
「車輛右轉彎請注意安全」、「倒車請注意」這些警示語音(俗稱大聲公)是你我日常生活中,常聽見的大型車警示音,除了預告車輛行向,同時也提醒其他用路人適時採取反應措施,以免發生危險。但這簡單明瞭又可達到警示效果的聲響,卻不符合現行相關交通法令。
依據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有關車輛安全檢測基準,對於車輛轉彎、倒車警報裝置的音量及頻率,要求為「聲響音量必須介於七十五分貝至九十五分貝;聲響應為間歇式,間歇頻率同方向燈」。因此,大家常聽見的車輛轉彎及倒車警示語音,恐與上述法規所定之模式不符,可能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第六款「發出不合規定音調之喇叭或其他產生噪音器物」。
無獨有偶,多數民眾有夜間行駛國道或快速道路的經驗,許多大型車後方裝置額外警示燈光,甚至有少數車輛還裝置七彩霓虹的花俏燈光,雖其目的在於供後車駕駛人可更清楚查知相對位置,以免因視線不良造成追撞釀成事故,但這些燈光設備恐仍不符法規要求,可能違反處罰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第二款「除頭燈外之燈光…擅自增、減、變更原有規格致影響行車安全」。
依據道安資訊查詢網,全國自一○八年開始,大型車交通事故死傷人數已連續五年破萬件,一一二年更達一二,一一九件,因此防制大型車交通事故乃燃眉之急。在每一場的治安座談會中,高達八成以上的高齡者、家長們建議大型車轉彎、倒車時要有警示語音,對於機慢車用路人及行人真的比較安全;而高市警局每一次與大型車業者舉行防制交通事故座談會,倡議業者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安裝環景式視野輔助系統、加裝轉彎與倒車警示語音設備;但警示語音設備卻囿於現行法令,大型車業者只能雙手一攤無能為力。
考量大型車之車體特性,駕駛人視野限制多,且發生事故對其他用路人造成非死即傷的結果,影響他人生命安全甚鉅。雖然處罰條例第十八條之一已明定大型車類均應裝設行車視野輔助系統,並確保正常運作,將視野死角減至最低,卻無法全面預警所有用路人,而仍不斷致生憾事,因此仍應提高其他用路人對大型車「存在」之感受程度,例如上述之轉彎及倒車警語聲、夜間行駛之警示燈等。
少數人認為車輛裝設不符法令規定之聲響及音量,有妨害環境安寧之虞;另車輛夜間行駛之警示燈光過亮過閃,亦會造成後方駕駛人視覺負擔而影響行車安全。惟生命安全無價,若只考慮噪音或視覺問題卻忽略每年攀升的大型車交通事故導致的傷亡,造成家庭的痛苦與破碎,孰輕孰重立見分曉。
上述常見大型車之轉彎及倒車警示語音、夜間車體增設燈光設備,於現實交通環境中似已成為常態,而且對於其他用路人確實能有充分提醒及警示效果,俾適當因應而避險,從防制大型車交通事故角度觀之,實具一定效果。建議就大型車裝置相關警示聲響及燈光設備,法規層面應可適度加快腳步、與時俱進放寬限制,藉由聲光增加大型車辨識度,強化其「存在感」,以維護交通安全。
斷食善終應為段食自決
2024-03-11 01:02 聯合報/李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新北市)
昨日看到聯合報報導「斷食善終」議題,對一般民眾來說似乎又是另一種可以「好走」的新名詞,安樂、安寧、善終這些讓人聽來充滿衝擊的名詞,無疑是希望在生命末期時能平安且有尊嚴的離開。筆者從事急性醫療到長期照顧卅餘年,每當醫療人員向家屬提示是否需要積極治療的決定,或是由家屬提出不想讓親友再這麼痛苦地撐著,在抉擇時總是充滿著無助與無望,因為大多數的民眾都沒有準備好,沒有學習到如何抉擇且抉擇後會面臨到哪些問題。
筆者於護理之家服務時曾照顧一位百歲阿祖,行動困難但意識清楚還可以自己用餐。有段時間阿祖開始臥床、進食困難,家屬擔心時日不多,居住在國內外的兒孫們齊聚護理之家看阿祖最後一面,阿祖看到兒孫齊聚開心不已,病況慢慢進步,然而家屬跟護理人員提出需求說「阿祖好可憐,可不可以不要再給阿祖喝牛奶了,讓她早點脫離痛苦…」隔日阿祖突然說「挖八豆么(台語),想要吃東西…」阿祖又逐漸恢復平日的狀況,兒孫也陸續返回各自家庭。
張爺爺九十二歲經常跟兒女提到絕對不要幫他裝上鼻胃管。當張爺爺肺炎住院,家屬不捨,仍配合醫療放置鼻胃管,但爺爺多次自拔鼻胃管,家屬同意醫護人員予以雙手約束,最終臥床近二個月後離開。
王奶奶九十三歲住在長照機構,腸胃不適數月,主動跟家屬表示自己離開的時間差不多了,不想要再進食了,家屬尊重王奶奶的意願,與安養機構團隊溝通討論,讓王奶奶改用流質飲食,水分仍持續,能吃就吃,吃不下就不勉強,機構也聯繫居家安寧收案。某日王奶奶說上帝要接她離開了,工作人員協助王奶奶穿上她自己早已準備好的衣服,數日後在家屬及工作人員的陪伴下安詳的辭世。
上述的阿祖家屬錯誤認為不要給阿祖再喝牛奶,是不要再讓阿祖痛苦地活著;張爺爺的案例,則是因沒有在意識清醒時完成填寫安寧意願書或自主權利聲明,家屬只能違反張爺爺意願做決定。我們不能對家屬有所批判,是因為家屬面對親人在末期是否進食的抉擇,沒有完整的資訊、清楚了解的法規及足夠的準備。
上述的王奶奶自己決定「斷食」並不是完全「禁食」,而是不再「積極進食」,從普通飲食改為流質飲食,最後以補充水分維持最後的體力。這樣的「斷食」若改為「段食」應該較貼切,是需要視末期狀況階段性的調整進食方式,且需要在當事者的自主自決下才能進行,更需要在家屬的支持及醫療團隊的介入下共同協助及陪伴,才能平安有尊嚴地走完最後的一哩路。期待專業照顧人員應清楚斷食(段食)及醫療團隊介入的時機,也應宣導及提供民眾正確的照顧概念,清楚如何尋求照顧支援,更重要的是自主權利的及早規畫。
病人自主權利法 美意缺落實
2024-03-11 01:02 聯合報/ 王清厚/公退(台中市)
台灣在亞洲第一個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滿五周年,簽定預立醫療決定的成效不彰。
衛福部日前表示末期病人、永久植物人、不可逆轉昏迷、極重度失智及其他政府公告疾病病人納入健保給付,免除預立醫療諮商費用,但以接受醫療的病人為主;一般民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仍必須自費二至三千五百元不等。
簽署人數未能突破性成長,除政府宣導不周、諮商費用高、流程繁外,還要有二親等的親人在場參與;又未能普及受簽署醫院,尤其是偏鄉地區,以及醫院對此態度消極等,都是因素。
政府財力不是問題,近幾年歲計剩餘幾千億元,如能分年、分齡免費鼓勵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簽署,對政府而言短空長多,未來可節省的老人長期臥病健保醫療費用,一定超過補助老人預定醫療決定的申請費。省下更多健保費,又可減輕病患及其家屬的痛苦與負擔。
少子化、老化,國人平均餘命愈來愈長;面對病患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連累家屬親人,甚至偶有家屬致病患於死,或雙雙走上絕路的新聞事件,情何以堪?人的生存權固然不得輕率喪失,但老人或病危者更希望的是活得健康快樂有尊嚴。與其生命末期受苦受磨,不如由病人自主決定生與死。
「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滿五周年,政府的良法美意卻不能落實;衛福部要極積推廣,讓老人及其家屬樂意接受預立醫療決定,免於受臥床折磨,讓健保資源用在有效的醫療上。
你在乎醫療品質或價格?
2024-03-11 01:02 聯合報/陳冠宇/心身醫學科醫師(台北市)
近日衛福部公告,取消掛號費的管制,讓這個行政費用回歸市場機制。筆者認為,這真的是對台灣過度廉價的醫療,所做的正確決策。
筆者留學德國,在同樣有全民健保的該國,屬於教授級的主任醫師,都可以堂皇地收取加價,許多病人為了得到資深有經驗醫師的服務,除了強制的健保費以外,還會買私人醫療保險,讓自己或家人生病時,可以透過保險支付這個「主任醫師費」,得到更高品質的診療服務。
除了德國,自己在美、加兩國,也有陪同親友看診的經驗。這兩個鄰國雖然醫療保險制度相差甚遠,但是一般門診都是給病人充分的看診時間,繁忙的醫師,還有助理幫忙協助整理轉診資料,詢問一些基本問題;而且因為都採約診制,只要照規定時間報到,基本上也不會等太久,與醫師接觸討論的時間十分充分,醫病雙方都有好好問診與討論的時間。
當然,這樣高品質的門診要相當的費用,因此在美國,你的雇主與自己要共同支付夠高的醫療保險費,才能獲得這樣的服務。在加拿大也許費用沒有那麼高,但是你要有耐性等候,有時要等數周甚至數個月,才可以排到專科醫師專業且細心的服務。美加兩國國民對此毫無異議,因為他們知道高品質醫療,是要足夠的資金來支持的。
反觀台灣,大家習慣價廉、方便的醫療服務,殊不知在醫學中心三長兩短的看診,如果病情被判斷沒那麼嚴重,許多時候根本無法跟醫師說上幾句話,就拿到許多檢驗單與藥單,然後去安排做許多搞不清楚的檢查,吃下許多沒有解釋清楚的藥物。
所以,回歸市場機制,好服務得用高費用來支持,想要便宜、不是那麼講究的,也有價廉的院所可選擇,這樣自由化的醫療體系,不是也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