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經濟興衰啟示錄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319/web/ 

◆  聯合報社論/台積電熊本廠後發先至,美國廠還在牛步
◆  聯合報黑白集/柯P「寄生說」有夠扯
◆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經濟興衰啟示錄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經濟興衰啟示錄


2024-02-27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繼2010年把全球GDP第二名讓位給中國後,再度排名滑落。(路透)


台積電在日本熊本投資設廠,引發熱烈討論,頗有帶動日本經濟起飛的味道。日股一年來漲勢凌厲,已創35年來新高,日圓持續走低,對美元匯率約150左右,接近歷史低點,從「日本第一」到「失落30年」,如何看待這個過程以及作出研判。

英國衛報報導,日本內閣府15日表示,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來經通膨調整的名目 GDP 成長1.9%,但以美元計算後,規模是4.2兆美元,落後於德國的4.5兆美元。這是日本繼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把全球 GDP 第二名讓位給中國後,再度排名滑落。原因之一是日圓兌美元匯率過去兩年大幅貶值近20%,去年就貶值7%

然而,日本經濟排名下滑趨勢似乎尚未中止。國際貨幣基金(IMF)表示,印度在大量且不斷增長的年輕人口支撐下,GDP 預料將在民國一一五年(2026年)超越日本,並在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超越德國,成全球第三。

大約半個世紀前的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代,日本經濟表現亮眼,GDP 直追美國為全球第二,甚至在民國七十九年(1990)前後最高峰時,人均 GDP 一度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甚有洞察力,在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即出版《日本第一》一書,預見到了日本的巨大潛力與趨勢。40年過去了,時移勢轉。

要全面且深入探究日本經濟為何在二戰後能從廢墟中迅速崛起,還被譽為「日本第一」,必須從宏觀的、歷史的角度觀察,就此而言,又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基本面」,一個是「偶然面」。

基本面指的是日本的改革開放,這個比近代中國早了約100年的改革開放,即是從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奠定了日本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政府、教育及工業化基礎,可視之為日本的改革紅利,這個紅利釋放出的生產力和能量持久綿長至今,雖然邊際貢獻力出現遞減

基本面之外,還有三個相當關鍵的偶然面因素:

一,侵華紅利,日本在明治維新取得現代化初步成果後,即對仍處於西方帝國殖民主義欺凌下的中國發動攻擊,分別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1900年的八國聯軍,以及從民國二十年(1931年)開始的侵華戰爭中掠奪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及戰爭賠款,為日本進一步的工業化作出巨大貢獻

二,戰爭紅利。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民國四十九至五十九年(1960至1970年)代的越南戰爭,作為戰爭主導者美國的戰略前沿,因此分享巨大戰爭經濟紅利

三,全球化紅利。二戰結束後,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行動迅速擴展,日本得以抓住契機通過貿易,使生產力與競爭力迅速體現在日本的巨額貿易順差之上,成了「日本第一」的重要基石

正是上述這些紅利的疊加,讓日本經濟巨大能量在二戰後出現了爆發式釋放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貿易大國及外匯儲備大國,但是也同時出現了巨大經濟房市與股市泡沫及快速貨幣升值(從320日圓兌1美元升值到80日圓兌1美元),終於在民國八十年(1991年)泡沫破滅經濟下行,從「失落的十年」到現在的「失落了三十年」。

從日本由盛而衰歷程與經驗,或可總結出幾點啟示:

一,國家發展說到底,只有本身的持續改革才是正道、才是硬道理。明治維新給日本打下了現代化基礎,但未能長久持續。日本走向了派閥政治腐敗叢生,大大耗損了原本的紅利積累。

二,國際競爭比的是終極生產力,當中國在近代迅速崛起後,日本的表現就相形見絀了。

三,長期而言,人口因素極其重要,日本已吃到苦頭,中國大陸與台灣均須引以為鑑。

四,匯率因素是雙面的,它既是日本退居第三的原因,但其實也同樣是日本經驗持續弱化結果

五,日本第一風光雖然不再,但150年現代化累積下來才有的高素質文明,仍然是許多國家值得認真借鑒學習榜樣












聯合報黑白集/柯P「寄生說」有夠扯


2024-02-27 00: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近來頻繁現身立法法院,遭外界質疑有如「寄生國會」。本報資料照片


柯文哲接連到民眾黨立院黨團坐鎮,被批黨主席「寄生國會」。柯文哲反駁說,民眾黨團薪水不夠請助理,還得黨部出錢,所以是「國會寄生我」。此話,黨政分際混淆邏輯不通,實在很扯。

立法院對不同黨團編有助理費,民眾黨每月少說有五、六十萬元;不分區選票也有政黨補助,民眾黨每年有一.五億元。這些錢來自民脂民膏,數字不少,怎會不夠用?難不成,錢都進了黨中央口袋,由柯文哲一手控制?

四年前曾傳出柯文哲把黨工幕僚都塞去黨團,全黨「寄生國會」。如今,連他自己也加入寄生行列,恐是習慣成自然。柯文哲口口聲聲「國會自主」,如今卻反客為主當起「太上黨鞭」,不嫌難看?請問,哪個政黨主席會跑到黨團上班?何況,柯文哲從未當過立委,頂多是個見習生;黨職寄生公職,違反體制。

過去柯P被批過寄生民進黨、寄生國民黨,如今又被批寄生國會,這絕對不是什麼光榮的事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之所以要寄生,目的在搶聲量搶曝光,以免自己被邊緣化罷了。

共生」與「寄生」之別,在於前者是彼此互利,而後者只對寄生者有利,對被寄生者則有害。由此看,柯文哲是不小心說了大實話,認定民眾黨團戰力不佳,若放任其自由發揮,對自己是弊大於利吧!











聯合報社論/台積電熊本廠後發先至,美國廠還在牛步


2024-02-27 00:3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積電熊本廠對日本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意義重大。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簡永祥攝影)


被形容為「站在農田中」的台積電日本熊本廠盛大開幕,人口僅四萬的小鎮菊陽町因此欣欣向榮,地價飛漲。原需要三、四年的建廠時間,熊本廠僅花了廿個月即完成,可以迅速投產供應市場所需。相形之下,早一年半成案的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如今還在拖拖拉拉,延至明年才能量產,美國廠完全被熊本廠比了下去。

台積電赴海外設廠,主要是因應新冠疫情期間全球晶片供應短缺而起;美國廠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五月提出,熊本廠則是次年十二月設立。但晚了一年半才成立的熊本廠,卻比亞利桑那廠早了一年半開工,美國政府和美國工人的效能如何,便一目了然。前年底,拜登總統主持亞利桑那廠上機典禮時,曾發出「美國製造業回來了」的豪語。然而,該廠建置進度並未因拜登的關切而改善,工會杯葛和工程師適應不良頻傳,凸顯美國製造業回歸之困難

美國廠和熊本廠的興建,雖分別獲得美、日政府的補助承諾,但兩國政府履踐承諾的態度卻是天差地別。美國雖通過了《晶片法案》,要以三九○億美元補貼在美國投資設廠的晶片廠;但迄今為止,美國政府已發出三波補助款,台積電和韓國三星都落空。第一筆補助給了英國航太公司貝宜,第二筆給了美國的微晶片科技,第三筆最近給了美國晶圓代工廠格芯。美國用晶片法案吸引外國晶片廠前往設廠,俟對方上鉤,兌現承諾態度明顯不佳

反觀台積電熊本廠,日本政府承諾補助建廠經費之半近一千億元新台幣很快發出,讓建廠進度一路暢行。也因此,台積電近日決定繼續建造「熊本二廠」,日本政府也隨即宣布將提供七,三○○億日圓合一,五五五億元台幣補助。日本政府承諾的補助,口到手到;不像美國老大哥,吊足了台積電胃口,始終不見蹤影。

台積電在美、日設廠,還有一項基本差異:美國廠是採台積電「百分之百獨資」模式;熊本廠則和日本企業合作投資,台積電占八十六%股份,其餘則為日商「索尼半導體」和日本最大汽車零件供應商「電裝」(Denso)所有。熊本廠生產的晶片,主要是十幾到廿幾奈米的車用晶片,透過與日商的合作,更能準確切合當地市場的需要,同時還能外銷。全球車用晶片市場正需料孔急,熊本廠能快速投入生產,對於台積電的全球布局當然有極大助益。

熊本廠之所以能以如此神速的效率建成,除得力於日本政府的補助和配合主要歸功於七千名工人夜以繼日工作。協助熊本廠建廠的,是日本前五大營造商,在鹿島建設領軍下,台積電開出高於市場五、六成薪水,請日本工人分三班廿四小時連夜趕工,寫下了廿個月完工的「熊本奇蹟」,連韓國媒體都大嘆驚奇。反觀美國,台積電原想派台灣工程師前往協助建廠,卻遭當地工會怒斥是要用「廉價台灣工人降低成本如此嚴重東西文化差異,彼此缺乏互信與共識,在光速晶片年代如何抓住得住瞬間的商機

總括而言,台積電熊本廠的設置是基於「商業模式」的考量,和車用晶片產業直接連結,整體供應鏈也更易於掌握。而亞利桑那廠則主要是出於「戰略布局」,政治因素難以掌握,而文化差異難以克服,最後只能期待不成為爛攤。熊本廠的開幕,不僅象徵台灣科技出口日本的驕傲,也映照了美國政府的光說不練與其勞動競爭力黑洞。正如張忠謀所言,人工智慧(AI)的晶片正值需求強勁,要有熊本廠這般效能,才足以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