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施政撒錢 政府債務每下愈況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379/web/ 

◆  聯合報社論/擠牙膏式的善意,無助穩定兩岸大局
◆  聯合報黑白集/地方政府是供中央墊腳?
◆  經濟日報社論/施政撒錢 政府債務每下愈況






經濟日報社論/施政撒錢 政府債務每下愈況


2023-08-14 02:53  經濟日報/ 社論
蔡政府上台後,以特別預算舉債推動大型公共建設,包括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圖為2017年立院審議前瞻特別預算案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哪個執政黨舉債較多,債留子孫,以及是否違反財政紀律等議題,最近成為朝野政黨之間攻防交鋒的焦點。為免各說各話,有必要以客觀的數據詳細剖析,探究真相。

就中央政府的累計債務而言,馬政府八年的債務淨增數1.7兆元;而蔡政府截至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底的累計債務預算數為6.67兆(「實際數」要看今年稅收狀況及特別預算執行進度而定),相對於蔡政府上任時承接的5.4兆債務,蔡政府七年來債務淨增數約為1.27兆元。預估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預算仍將撥補勞保、健保及台電虧損,舉債至少2,000億元,則蔡政府八年舉債約為1.5兆,其實和馬政府差不多。

但馬政府一上任就因全球金融海嘯造成經濟衰退,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稅收嚴重短徵2,538億元;民國一O一及一O二年(2012及2013年)因歐債危機衝擊國內景氣而損及稅收,八年的稅收超徵總數僅802億元。而蔡政府過去七年(民國一O五年~一一一年(2016年~2022年))的稅收超徵則高達1.33兆。再看看全國稅收,馬政府上任(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才1.76兆,蔡政府上任(民國一O五年(2016年))已增至2.22兆元,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更高達3.25兆,即可知馬政府在大環境的運氣遭遇比蔡政府差了許多。

因此,蔡政府如果懂得珍惜大幅超徵的稅課收入,好好「理財」,用以減少舉債增加還本,其實可將累計債務降至4.2兆。然而結果卻是累積債務還淨增加了1.3兆,顯然是蔡政府把「超徵」的稅收,「超花」在全靠舉債五項特別預算2.2兆所致。相對於馬政府任內的稅收不理想而不得不舉債,蔡政府稅收超乎預期卻仍然繼續高築債台,其實不必五十步笑百步。

而且蔡政府並未居安思危,把超徵的稅收儲蓄起來,反而債留子孫,違反預算籌編原則強調的「應考量人口年齡結構變動之影響,審慎規劃收支額度及中長程財務計畫,以因應高齡化及少子女化對財政之衝擊」,應當痛切檢討。

再看看「潛藏債務」。馬政府2015年底的潛藏債務17.75兆元,蔡政府在2016大砍公教年金之後,潛藏債務2018年底高達17.83兆,顯然是勞保每年度實收費率遠低於平衡費率的沉痾所致,尤其2017年起保費收入不足支出之後,2022年底勞保的潛藏債務未提存金額為11.5兆,預估今年底將增至12兆,讓潛藏債務突破19兆,蔡政府這七年又暴增了1.25兆。

政府常以潛藏負債「屬未來社會安全給付事項,可由費率調整機制等挹注,不一定會發生」,作為不列入累計債務的理由。問題是,陳建仁2016年出任年金改革委員會召集人時,曾畫過「懸崖勒馬」的圖,指出年金制度不改革,將導致財政破產,卻選擇性地怯懦於改革勞保。七年後出任閣揆,還在說「繼續蒐集資料」,即知蔡政府不可能改革勞保,勞保潛藏債務顯然成為「一定會發生」的債務。

勞動部的精算報告也指出,勞保的潛藏債務早已危及勞保未來的償付能力及財務的永續發展,未來會轉化成財政支出的一部分。蔡政府過去幾年已經用納稅人的錢撥補1,470億於勞保的虧損,違反預算籌編原則所強調的「辦理退休年金及社會保險,應以建構永續穩定之年金制度為目標」,更違反財政紀律,把社會保險自給自足的財務設計,變為隨收隨付的「稅收制」,等於將勞保的潛藏債務透過「財政支出」,表面化為實質債務。

何況,勞保潛藏債務高達12兆元,即使政府每年撥補1000億元,也要120年才能彌平。隨著勞保可能在四年後(116年)破產,19兆的潛藏債務,是總預算和特別預算的累計債務的三倍之多,當然應該列入債務統計及國債鐘的警示範圍。

因此,合理地將社會保險的潛藏債務19兆和累計債務6.7兆合計,扣除地方的4兆,中央政府的實際債務至少超過22兆,約與2022年GDP相當,中央債務占GDP實際約為100%,我國的財政狀況真的是愈來愈嚴重。











聯合報黑白集/地方政府是供中央墊腳?


2023-08-14 02:50  聯合報/ 黑白集
內政部長林右昌指南投縣長許淑華為轉移防救災不力,惡意攻擊行政院長陳建仁跟中央;許淑華(左二)反擊說,中央不要後知後覺,甚至是不知不覺。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卡努颱風過境帶來災情,尤以南投仁愛鄉為最,恐怖土石流加上交通中斷,多個部落淪為孤島。未料,中央政府卻一路大打官腔,先是閣揆陳建仁在高雄暗酸南投「未超前部署」,內政部長林右昌又批南投「一問三不知」。蔡政府有閒情噴口水,卻不用心救災,難道面對災民也要分顏色?

南投降雨量是高雄三倍,陳建仁卻拿兩地來品頭論足,不僅有失公允,也顯得冷血。何況,蔡政府分配的前瞻水環境預算,高雄獲得八十億元,南投卻只得八億多,兩者相差十倍。中央施政偏頗分藍綠,遇到災情還厚此薄彼,陳建仁變得跟蘇貞昌一般刻薄,民眾會不火大?

再看,林右昌身為中央災情應變中心指揮官,不積極聞聲救苦,卻在那裡撥小算盤數落南投縣府,沒愧對自己職責嗎?南投幅員遼闊,多為地質脆弱山區,光看南豐加油站被土石流淹沒七次,中央防災地圖的畫設也該檢討吧!媒體報導的災情民眾都看到了,該協調各部會救災的大指揮官卻說不知災情在哪,這說得過去嗎?

最近各界檢討前瞻建設預算,發現中央的經費分配「重綠輕藍」,藍營執政縣市彷彿「不是親生的」。這次救災,從陳建仁到林右昌的表現完全印證這點:中央政府把地方政府當墊腳石,有責任地方擔,有功勞中央搶,眼中無災民。










聯合報社論/擠牙膏式的善意,無助穩定兩岸大局


2023-08-14 02:45  聯合報/ 社論
觀光業期盼陸客來台,振興國內旅遊,此為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上周宣布恢復開放七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境團客旅遊,但並不包括台灣。半年來大陸已經分三次開放團客前往全球一三八個國家和地區旅遊,台灣次次落空。旅遊業界認為,蔡政府不願釋出善意,雙方僵持不下,業界已經「等到快翻臉」,不排除上街抗爭。這是政府為了自己顏面,不惜懲罰業者,犧牲人民利益的結果。

其實,蔡政府對大陸也不是完全一張鐵板撲克臉。蔡英文總統日前罕見地在推特以簡體字對北京洪澇災損與傷亡表達慰問,隨後民進黨、海陸兩會都同時表達關懷,總統府也表達樂於提供協助。對於蔡政府向大陸遞出的橄欖枝,新加坡《聯合早報》說這是「難得的善意」。

不過,善意與敵意的拿捏,在敏感的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上極其複雜;人道善意與政治敵意,彷彿兩條平行線。蔡政府時或踩底線切香腸,中共軍機擾台則無日稍停,台海緊張早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蔡政府邀來的日本前首相、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稱日美台要有「不惜一戰的覺悟」,更要台灣「做好打仗的心理準備」。但美國正有意與大陸恢復對話,甚至影響到副總統賴清德出訪過境安排,只能保持低調,不希望「灰犀牛」成為美中復談變數。

而兩岸的善意與敵意之間,往往摻雜著更多政治考量。例如觀光局年初設下百萬陸客來台的目標,但兩岸團客禁令迄未解除,業者期待仍然落空。台灣方面認為,兩岸應對等談判,才能同步解決恢復觀光旅遊問題。為安撫業者情緒,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會優先開放旅外陸客來台觀光。但過去旅外陸客年來台最多約十萬人,占整體市場百分之零點八。委婉的業者說至少政府釋出了善意,直白的業者則大批政府在玩文字遊戲,根本是「脫褲子放屁」。

問題癥結在於,兩岸都將開放措施視為重要政治籌碼。我政府一再表示,在疫情後希望恢復兩岸旅客有序交流,但苦於無法和大陸對等復談,而且大陸赴台團客、自由行都未開放。交通部長王國材說,如果只單向開放我團客赴陸,對國內旅遊業、餐飲業不公平。這其實是官方的託詞,兩岸在開放與善意表達上,有著極濃的政治盤算。

從去年底小三通開放過程,就可以看到政府「擠牙膏」式的兩岸對策,如果不是金門民間力促,甚至地方直接赴陸談判,政院一擋再擋,不得已才逐步由試辦、復航、中轉到五月大陸配偶親屬入台探親,包括兩岸直航航點的恢復,通常都是陸方先行,我方跟進。再看前總統馬英九安排陸生訪台的折騰,就可見政府在兩岸交流的口惠而實難至。

政府的不作為或難作為,關鍵當然有大選考量。但民進黨要繼續執政,賴清德應該展現確保台海和平的能力,必須透過具體政策力促兩岸降溫。同樣,陸方也需要有密切民間交流來維持「兩岸一家親」的期待,當下台海變數對美中台都沒有好處。兩岸得有進一步互動才能建構氛圍,改變局勢。

事實上,促進民間交流絕對是避免戰爭風險最有效的護欄,民進黨政府改變不了反中思維,處處以防陸對抗思考,就無法證明賴清德當選能為兩岸解套。這解套方案其實必須由蔡政府代為舖陳,這也就是蔡慰問北京洪災讓人關注的原因。但「擠牙膏式善意」無助穩定兩岸大局,必須以更多更大的善意,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減少彼此對立仇視的誤判。誰先誰後開放不重要,政治面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符合兩岸共利的正確作為,開放陸客、陸生將是重要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