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催動服貿國際化 須調整思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872/web/ 

◆  聯合報社論/兩岸非同根同源?民進黨的奇幻漂流
◆  聯合報黑白集/「另類」國安問題專家
◆  經濟日報社論/催動服貿國際化 須調整思維





經濟日報社論/催動服貿國際化 須調整思維


2023-07-25 00:4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六大產業代表13日到立法院外陳情,表達拒絕服貿重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重啟兩岸服貿的議題引起熱議,要跟對岸洽簽服貿協定的爭議主要在政治,不過也同時帶出了另一個長期被忽略的問題,就是我國服務業服務貿易自由化國際化挑戰

近年各國服務業快速成長,民國一一○年(2021年)時服務業已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4.2%,也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力。依據世貿組織(WTO)統計,在民國九十四年至一六年(2005年至2017年)間,全球服務貿易平均年成長率為5.4%;同一期間貨品貿易年成長率則為4.6% ;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可能在貨品貿易持續逆差,然而服務貿易卻是長期享有順差

我國在服務貿易全球排名上,近年始終徘徊在出口第27名、進口29名的區間,且是亞洲四小龍之末。若以貿易比重來看,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出口占全球比重為0.82%,進口0.68%。事實上,我國自從民國九十六與九十七年(2007與2008年)後服務貿易出口及進口所占全球比重即低於1%至今無明顯提升;相較於我國貨品貿易的表現(出口占比1.9%)已有差距,若考量服務業占國內 GDP 超過六成事實(製造業約35%),更反映出多年前就開始推動的台灣服務貿易國際化成效有限

透過國際經貿協定的參與,正是一種加速國際化工具。無論是兩岸服貿還是 CPTPP 甚至未來可能的台美 FTA,都有服務貿易自由化內容。這是因為服務業態樣與業別很多,也因為各國管制或其他規範造成的貿易障礙既複雜,又比已歷經70年自由化洗禮的貨品貿易障礙高,因而成為國際間經貿談判自由化重點。WTO 數據顯示國際上有服務貿易自由化協定已累計超過200部協定,且持續增加中。

服務貿易自由化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市場擴大開放,二是服務業監管法規調和服務貿易市場開放關稅自由化複雜,涉及投資及持股上限、可否獨資、是否發照等限制。開放承諾也因而區分為「正面表列」與「負面表列」二種型態,前者是列入的服務業才開放,後者則是列入的行業可繼續保留限制(等於未列入者完全解除限制)。由於「負面表列開放模式自由化程度較高,因此如 CPTPP 這種高標準協定多採用這種模式。

至於簡化或鬆綁服務貿易監管法規部分,則是著眼於不少服務業,如金融、通訊、運輸物流及專業服務業等,太複雜且不合理的監管法規造成的障礙,可能比市場進入障礙還嚴重,因而也納入各種法規透明化甚至共通規則等方式,來降低法規造成的貿易障礙

未來我國除了要針對各類國際服務貿易談判預作準備外,更需要與時俱進檢視服務貿易國際化整體方向。目前台灣服務業國際化發展,多以跟隨製造業布局足跡角度前進。這個模式在初期階段無可厚非,但只以台商為客戶很難做大市場,下階段必須以放眼當地市場做為推動主軸

再者,過去服務業投資多集中在對岸,無論市場規模、消費習性接近等考量是合情合理的發展。然而過去台商對外投資曾經一度八成到對岸,如今卻是七成到東南亞及其他印太地區時,即便從「跟隨製造業布局足跡」的角度,服務業國際布局思維需配合調整

最後,服務貿易與貨品貿易有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其國際化除了協助業者走出去國際布局外,將外國消費者「帶進來」也是一種國際化,因而提升觀光旅遊會展教育等能將外國消費者帶入國內的能力,也同樣具有重要性。

兩岸服貿的爭議或在於洽簽對象,但如何透過「服務貿易擴大我國服務業國際化及持續發展,卻是一個長期被忽略卻有高度意義政策議題。我們期待經濟部商業司格為商業發展署後,能重振服務業國際化動能











聯合報黑白集/「另類」國安問題專家


2023-07-25 00: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今年上半年台灣出生人數再創新低,僅六萬六千名新生兒報到;估計全年新生兒將跌破十三萬人。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上半年台灣出生人數再創新低,僅六萬六千名新生兒報到;估計全年新生兒將跌破十三萬人。美國更預測,台灣今年出生率將在全球二二七國中敬陪末座。少子化這個國安議題,問題越來越嚴重。

少子化問題全球皆然,並非始自蔡政府。但數字會說話:馬政府上台第一年,出生近廿萬新生兒;他卸任那年,新生兒有廿點八萬,不減反增。蔡總統還未卸任,新生兒即將跌破十三萬七年少了近八萬新生兒,實在驚悚。

去年新生兒人數驟降,政府說是「虎年」與「疫情」夾擊:但今年新生兒更少,等於打槍「夾擊說」。事實是,民眾就不想生、不敢生,而且是「全世界最不想生」。蔡總統誇稱「台灣經濟是廿年來最好」;民眾卻用生育率,狠狠戳破政府謊言。

台灣人不想生,和「對未來不確定感」關係密切。經濟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年輕人養活自己都很難,怎麼生小孩?安全上,兩岸情勢日趨緊張,戰端隨時可能開啟,年輕人怎敢生小孩?

除少子化,蔡政府口中的「國安問題」不少。兩岸、資安、認知作戰、詐騙,都是她強調的「國安問題」。但這些問題,蔡政府都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如此說來,蔡政府也算「另類國安問題專家」,只不過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製造問題專家」。













聯合報社論/兩岸同根同源?民進黨的奇幻漂流


2023-07-25 00: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立委賴瑞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前總統馬英九邀請大陸陸生團訪台,北大學生看了故宮文物後,說兩岸的文化是「同根同源」;湖南大學女生也感慨,兩岸同胞其實就是一家人。綠委賴瑞隆聞言,立刻跳出來痛批:「這一團確實是統戰團」。看似一句無關宏旨的口水,反映的卻是民進黨在自我意識上已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奇幻跳躍

民進黨過去並不反對同根同源的說法。黨內關鍵文件《台灣前途決議文就主張:兩岸是「兩個在地緣上相近、經濟上互利、文化上共源的國家」,並希冀「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創造共生共榮美好前景。先撇開兩岸是一國或兩國不論,所謂「文化上共源」,就是北大生說的「兩岸文化是同根同源」;而「血緣上的長遠關係」,不就是湖大女生說的「其實是一家人」?

除了文件上的表述如此,早期民進黨人也以行動印證這一概念。陳水扁曾託人到祖籍福建詔安尋根,呂秀蓮則親赴漳州南靖祭祖,謝長廷回到廈門東山縣祭祖後流淚哽咽道,「飲水思源的感覺很奇妙」。但為了虛妄台獨夢,民進黨自首度執政後即大修課綱,將源遠流長中國歷史自明末斬斷,併為「東亞史」之一部。然後,從鄭氏東寧王國開始嫁接上古,迄於西、荷據台的台灣史,創建孤懸海外、與中國秋毫無涉的扭曲史觀

此後,連篇累牘的歷史改造就轟轟然啟動,偽史觀大量進入媒體、公文書,乃至公共空間的所有符號、標識與敘述。短短十餘年,兩岸認同臍帶即到了幾已斷裂的地步。蔡英文執政後,更開始灌輸台灣的南島根源,遂有一場莫名所以的南太尋親之旅

賴瑞隆將基本事實形容為「統戰」,反映的正是民進黨完成認同改造後的主流意識浪潮:兩岸既非同文同種、更非同根同源。當這個連「決議文」都瞠乎其後意識建構完成,接下來,媽祖關公都得從中國除籍

柯文哲日前怒責賴清德:以後都不要再拜媽祖、關公、或保生大帝、開漳聖王,因為祂們都是中國人。隨即有親綠退休教師投書稱,上述眾神都不是中國人,關公是漢武將、林默娘是宋女子、開漳聖王是唐將領;而「中國」只是上世紀共兩黨發明。然而,台獨史觀能如此輕易割斷這些神祇的國族歸屬嗎?媽祖和關公若都是「敵國」的先祖,民間長年膜拜這些神明,豈不荒誕可笑?任意將眾神掃地出門,絕非民進黨補綴新國族論述破口的妙方,反而凸顯自己的迷惘

當「新國族論述」已斐然成章,其邏輯上的必然,就是賴清德脫口而出的「台灣總統踏進白宮」。那不只是賴清德的個人願望而已,而是一個群體共同憧憬。原因是,新國族既產生了內生驅力,這些人鍾情的「台灣國」就必須破繭而出。也因此,賴清德剛投書《華爾街日報》聲稱要維持蔡英文的現狀,但還未回過神來,他的「前進白宮說」又幫自己洩了底。華府之所以「疑賴」,並不是懷疑賴清德的台獨信念不夠堅強,而是擔心其躁進捲起台海戰爭,從而把美國捲入一場世界大戰。

務實地看,「同根同源認知恢復與重建,恐怕是化解兩岸兵凶戰危的一大關鍵。當馬英九帶著台生在湘潭茶恩寺祖墳上祭祖時,除喚回許多台灣人心裡的清明記憶,其實也讓大陸上那些叫囂「解放台灣」的小粉紅冷卻許多。同樣的,這次陸生來訪,除在交流中拉近兩岸年輕人的距離,也有助於雙方思考兩岸共有淵源與應該共同追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