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走入白宮:務實台獨的躁進與傾美幼稚病
◆ 聯合報黑白集/誰逼民眾烈日上街頭?
◆ 經濟日報社論/拆解數據密碼 終結服務業低薪
經濟日報社論/拆解數據密碼 終結服務業低薪
2023-07-16 03:38 經濟日報/ 社論
服務業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年服務業普遍低薪,已成台灣薪資成長停滯的元凶,也是少子化的主因之一。若無法解決占六成受雇者的服務業低薪,只要全球製造業景氣下滑,或台灣半導體業被外國取代,台灣的經濟狀況就會非常嚴重。政府領導人必須全力解決這個問題,才不會愧對選民所託。
然而,服務業行業頗多,其中有高薪者,如金融保險業去年平均總月薪達10萬元,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也達7.9萬元,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為6.8萬元,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為6.7萬元,都遠高於服務業總平均的5.7萬元。但也有顯著低於服務業平均的,如教育服務業(不含學校教師等)3.2萬元、住宿及餐飲(3.6萬元)、支援服務業(3.9萬元)、藝術娛樂及休閒(4.0萬元)等。不同行業面對的問題和解決途徑不盡相同,必須有不同策略來解決。但無論採用何種途徑,大概都可歸納為兩種模式:一是提高所有服務行業的生產力,透過生產力提升讓薪資跟著水漲船高。另一種則是設法讓高薪服務行業的規模變大、吸引更多就業人口;低薪服務業的就業者轉移到高薪行業,讓其規模變小,如此整體服務業的平均薪資自然提高。
在提高服務行業的生產力上,也有兩種策略,一是設法提升對各行業的「需求」,需求可以來自境外或入境旅客,也可以來自本地消費者;二是控制各行業的就業人數,也就是讓「供給」不會快速增加,以免破壞「行情」,同時提高就業者「質量」,吸引更高的需求。在需求增加、供給平穩或減少之下,價格和薪資自然提高。
從這些角度來看,政府雖已相當努力,但所做的還是不夠。例如,從未看到政府在CNN等國際媒體上,為台灣服務業打整體形象廣告,吸引國際旅客注意,以帶動入境消費;也沒像泰國打出泰國菜、泰式按摩等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形象,塑造穩定上升的觀光人流。我們甚至將已經簽署、可帶動大量服務出口到對岸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規避風險、實則為政治競爭而自行束諸高閣,長年來已付出巨大代價。我們也無力突圍,參加其他大型的區域經濟整合,服務業的市場限縮在「需求」相對有限的本地市場。
此外,政府積極鼓勵年輕人「創業」,其實並不符合有效提高服務業薪資的途徑。僅在去年一年,台灣服務業就增加了10萬家企業,這些微小型新企業多半使用兼職人員,難以帶動薪資上揚;卻造成服務行業競爭激烈、利潤下滑無力調高薪資,乃至大量歇業或倒閉退場,讓服務業雇員沒辦法將工作經歷轉換為生產力和高薪。因此,政府提供勞動培訓是好事,但過度鼓勵創業卻不見得有利。
服務業中最高薪的金融保險業,在台灣境外無法順利發展,是服務業薪資遲滯的一大原因。20年來(民國八十九-一O九年(2000-2020)),台灣服務業受雇員工成長了31%,但金融保險業員工只增加16%,從37.3萬人成長到43.4萬人;次高的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雖然增加了40%,但人數在成長後只有26.6萬人;反之,最低薪的教育服務業就業人數大漲了44%,達到65.7萬人,次低薪的住宿及餐飲業,更成長了61%,達到85.4萬人。
也就是說,高薪的服務業多成長無力,低薪的服務業卻猛漲不已,整體服務業當然顯得有氣無力。
台灣金融保險業在GDP的占比,從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的6.7%上升到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的8.6%,但卻一路下滑到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6.4%,高薪工作成長受限。反觀美國,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金融保險業GDP占比和台灣一樣是6.7%,但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已提高到8.0%。
政府若無法從這些資料獲得靈感,調整其管制政策的話,台灣服務業的低薪,看來會是難以逃避的宿命。
聯合報黑白集/誰逼民眾烈日上街頭?
2023-07-16 04:12 聯合報/ 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曾經兩度提及「拍桌」。第一次是今年3月9日,出席電商產業論壇,致詞時表示,「如果政府沒聽見,你可以拍桌子」;第二次則在4月21日,接見環保團體時蔡英文再次強調,未來若有問題可以大聲的跟政府反應,「若再聽不到可以拍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首度當選總統後曾發豪語:如果政府聽不見民意,「你可以拍桌子」!諷刺的是,直到蔡英文執政的最後一年,還在冷看數萬民眾上凱道拍桌呼喊「公平正義救台灣」。
今天凱道遊行的主訴求:司法正義與居住正義,堪稱是當年民進黨的選票提款機。孰料民進黨掌權後反向建商財團靠攏,房價租金不斷飆漲;說好的廿萬戶社宅東拼西湊,還是只能期盼賴清德接手繼續努力。而蔡英文一上任就親自召開全國司改國是會議,結果是把司法當政權的護衛隊;如今政黑麻吉、詐騙猖獗,連外役監都成為特權與殺警凶手的渡假山莊。
社會公平正義消失,人民點滴在心頭。難怪此次上街頭遊行,除獲在野黨總統參選人立時響應,募資平台更僅一個小時即達標,足以說明人民的怒火!
但看民進黨政府「拆彈」,不是罔顧財政紀律的房貸租屋補貼大撒幣,就是力壓財政專業的囤房稅案;司改更讓人搖頭,儘管完全執政,揭弊者保護法卻拖了七年,不法關說罪、不法餽贈罪草案仍未送立院;連外役監條例修法也是民進黨立委在阻撓延宕。更惡質的是,人民忍無可忍想拍桌,還會動輒遭箝制。
全球溫度本月創新高,台灣也成為「烤番薯」。如果不是躲在冷氣房的蔡政府高官不讓人民拍桌,誰願頂著烈日上街頭?
聯合報社論/走入白宮:務實台獨的躁進與傾美幼稚病
2023-07-16 03:31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曾表示,明年大選是民主與專制的選擇。記者曾吉松/攝影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曾界定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大選是「民主與專制」的選擇,最近又把選舉定義為「中南海和白宮」的選擇,並宣示政治目標是「走入白宮」。相關談話引起許多爭論,最辛辣的是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的批評,他狠酸賴清德是要「選美國州長或應徵白宮外傭」?其實,賴清德政治目標的宣示,除了自我矮化國格外,也反映出台獨凌駕民主、務實變成躁進等問題。
賴清德競逐大位,部署已久。賴記取四年前挑戰蔡英文總統卻被網軍側翼打到求饒的教訓,這次從「重新定義台獨」出發,一路「尊蔡」,並且試圖在蔡英文所提「四個堅持」的庇護下,尋求台灣民眾可以接受、美國能夠默許的「台獨現代意義」新解。然後,賴清德一方面壓制民眾的「疑美論」,一方面澄清美國的「疑賴論」;投書《華爾街日報》是重要輸誠,高喊「走入白宮」,更是赤忱表忠。
賴清德強調,朝向白宮這個方向是「對台灣社會不悔的承諾」,從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接續到他,甚至之後的總統,都會持續在這條路前進,最後走入白宮,達成長期追求的政治目標。顯然,賴清德正在建立一個自李登輝以降延續不絕的傾美道統,而賴清德正是繼承這個新政治道統的天選之人。
但恰好是從李登輝到賴清德的這個新道統,讓台灣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賴清德難道看不見李登輝走進美國的代價,就是第三次台海危機嗎?難道看不見陳水扁闖進美國不成而迷航流浪,還被斥為麻煩製造者嗎?又難道看不見蔡英文反向操作讓美國眾院議長走進台灣,同樣引爆第四次台海危機?那麼,在美中努力建立護欄、重啟對話之際,賴清德還想在挺進白宮的道路上製造什麼駭浪?
事實上,關鍵仍在兩岸關係。台灣的外交與國際空間持續受到兩岸關係的影響,迄今仍然是無可奈何的事實。在兩岸政策與外交政策的關係上,兩岸政策仍應是上位政策。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建立互信,溝通無礙,台灣要走向世界,就不致引起北京疑慮,自然擁有較大的外交空間與世界舞台。馬政府任內達成一百多個國家免簽的目標,我國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等國際參與,就是最佳例證;而蔡政府時期的斷交潮與被拒世衛大會門外,則是明顯對比。
對台灣而言,台美關係仍然無可取代,但美國利益並不完全等於台灣利益;對美國而言,台灣戰略地位重要不能丟失,但絕不允許破壞美國利益與美中大計。台灣的總統如能昂然走進白宮,當然是台美關係的重大突破,但把走入白宮高懸為總統的最終政治目標,諂美的姿態卻把國格完全矮化了。
另外,在台灣民主發展過程中,台獨長期依附民主而生,如今則凌駕民主之上,民主的價值也被台獨的目標取代。但對賴清德來說,從重新定義台獨開始,就在同時重塑人設,辛苦多時,對美努力輸誠,一下打回台獨本色,逐漸驅散的「疑賴論」,恐怕又要籠罩頭頂。
秦始皇出巡,劉邦看了興起「大丈夫當如是也」之嘆,項羽看了更說「彼可取而代之」。但最後項羽刎於烏江,劉邦開創大漢基業;志氣、抱負與器識都是關鍵。賴清德看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南韓總統尹錫悅先後走入白宮,大嘆台灣不該差那麼多,認為台灣總統要有走入白宮的志氣、抱負與政治目標。但在美中博弈與台海對峙的格局下,賴清德宣示政治目標是要走入白宮,這是務實台獨工作者流露的躁進本色,或是犯了傾美幼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