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5083/web/◆ 聯合報社論/疫苗政策除了阻擋和畫餅,還剩哪招?
◆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變成了蛇
◆ 經濟日報社論/瑞士信貸風波給金融業的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瑞士信貸風波給金融業的啟示
2021-05-28 02:5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瑞士信貸近十年來不時爆出醜聞。 路透
近年來,每逢著名跨國銀行傳出醜聞,就會帶起一波對金融業經營策略、風險管理與文化的檢討聲浪。但在看似痛定思痛的檢討與改革過後,仍會再爆出衝擊商譽和獲利的新醜聞。說穿了,就是不少銀行難以在對利潤的渴望,與承擔風險的適當監督之間取得平衡,遂無法記取教訓。而今年3月瑞士信貸先是受英國融資公司 Greensill 破產波及而面臨財務虧損,之後又受家族基金 Archegos Capital 遭斷頭牽連而慘賠,導致今年第1季虧損 2.75 億美元,即是一例。
事實上,近十年來瑞士信貸不時爆出醜聞,諸如民國 103 年(2014年)5月與美國司法部達成認罪協議,承認協助數千位美國公民隱瞞財富和逃稅的指控;民國 105 年(2016年)12月則是對民國 94-96 年(2005~2007年)間包裝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的整批不動產貸款資產,僅抽樣10%進行實地查核,等同將大量有缺陷疑慮的抵押貸款放入該證券化資產池一事,與美國司法部達成 52.8 億美元的和解協議等事件,皆是該行過度追求獲利的實證。至於將 Greensill 供應鏈融資貸款證券化商品,以低風險的投資商品包裝出售給投資大眾,以至於 Greensill 破產後,瑞士信貸面臨30億美元財務虧損;又或是承接基金操盤人有違法記錄,投機操作的 Archegos Capital 業務,使累計相關損失近47億美元,亦如出一轍。
追根究柢,瑞士信貸醜聞不斷的主因有三:一是在追求業績成長時,不惜放低風控標準。像是每當風險管理人員對一些利潤豐厚的業務案件提出意見時,通常會被高階主管和銷售人員否決。今年3月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即將瑞士信貸信用評等展望從「穩定」調降為「負向」,並點出該公司在法遵、風險管理及公司治理架構方面遭受損害,將影響該公司業務及獲利能力。
二是風險管理偏重制式化的風險量化指標是否合格,且對於風控人員運用時下風控技術,將市場變化、銀行投資部位、資產與負債、涉及商譽等多層面課題所彙整出的資訊,風控主管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與經驗,無法做好綜合判讀。亦因如此,即使有利用情境模式進行壓力測試,也難以評估受到外來衝擊後的潛在風險及脆弱性。
三是投資銀行業務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確實,瑞士信貸從一家本地銀行轉變為服務世界頂端富人及大型公司和對沖基金的全球銀行,投資銀行業務居功甚偉。但近期一連串影響深遠的醜聞事件,已讓瑞士信貸不得不改弦易轍。以 Archegos 事件為例,現今華爾街的各家銀行都開始加強審查對這些對沖基金客戶所提供的業務,如檢視往來客戶所連結的標的是否夠分散,一旦該標的物價格急劇波動,是否需增提擔保品補強;抑或是要求客戶重簽新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契約,藉以強化無法滿足追加保證金要求時的處理。這些作法無非是希望收緊一些給對沖基金的融資,以防範另一場 Archegos 事件的爆發。至此,瑞士信貸的投資銀行業務已難逃縮減規模的命運。
要言之,無論是遭到國際信評機構降評,還是股東對其經營缺失大表不耐,並屢屢反映在趨勢下跌的股價上(自民國 100 年(2011年)1月3日至民國 110 年(2021年)5月21日跌幅高達62.8%),都說明了瑞士信貸一味追求利潤而輕忽風險,使自身陷入困境,也難怪甫上任的董事長要公開宣示:「我堅信,任何銀行家都應該自許成為一個風險管理者。」意在挽回外界的信心。但瑞士信貸能否就此遠離逐利的巨大誘惑,並全面改革銀行的風險管理文化,尚有待時間考驗。更重要的是,瑞士信貸絕非個案,它是金融業穩健經營與否的一面鏡子,正映照著眾多銀行在追求利潤與管控風險之間的種種矛盾。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變成了蛇
2021-05-28 02:5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台辦表達願意提供台灣新冠疫苗後,在網路上飽受大陸民眾批評。(截圖自胡錫進微信)
伊索寓言裡有則家喻戶曉的寓言「農夫與蛇」,被大陸網友拿來當成反對提供疫苗給台灣的理由。台灣疫情擴大,國台辦兩度表示願意提供大陸疫苗,卻被台灣一口回絕。熱臉貼了個冷屁股,陸網友更加火冒三丈!
寓言情節大意是,一個農夫寒冬裡見一條蛇快凍僵,於是將它揣在懷裡焐暖。未料,蛇甦醒後竟反咬農夫一口,農夫死前覺悟,是自己愚蠢才遭此結局。大陸網友以農夫自喻,警告勿蹈覆轍;而我們卻不能不思考:台灣的形象何時竟變成了蛇?
陸學者在陸媒《今日頭條》做網調,徵詢大陸應否提供疫苗給台灣?竟有超過八成五表示否定,驚人的一面倒。中共黨報環時老總胡錫進在微博替國台辦緩頰,網民卻跑來撻伐,除譏國台辦為「跪台辦」,還升級為「台灣省駐京辦」或「台獨的中國根據地」,酸度和憤怒均已破表!
這種反應,實非意料。去年以來,台灣一路禁寄口罩、堵小明、稱武漢病毒,藉著人家苦難進行仇恨動員。至今,陳時中還冷冷地說;「他們在打的我們不敢用」。試問,誰能對這種赤裸裸的惡意平心靜氣?
台灣當然也有委屈,比如共機持續的恫嚇,就絕非善意。但國家生存不是兒戲,在別人傷口上撒鹽又算哪招?兩岸競飆仇恨,敵意螺旋止不住,最後結局要誰收拾?
聯合報社論/疫苗政策除了阻擋和畫餅,還剩哪招?
2021-05-28 02:4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灣的疫苗施打率遠遠落後世界,主要是蔡政府未積極布局採購。美聯社
疫情日益嚴峻,莫德納疫苗今將送抵十五萬劑,但杯水車薪,而民眾重症及死亡率不斷攀高,連續五天已有四十餘人死亡。在此緊急關頭,政府的疫苗政策不僅還在隔空畫餅,極力阻擋地方自行採購,更冷言冷語譏嘲對岸提供疫苗的善意,或直指政治干預,持續對立態勢。對照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對援贈我疫苗的冷回應,蔡政府的疫苗願景只聞樓梯響。在這種情況下,鬆手讓民間或地方對外採購疫苗,或許是一條更可行的出路。
台灣的疫苗施打率遠遠落後世界,主要是蔡政府心存僥倖,未積極布局採購。此外,仗著先前的防疫成果,以為施打慢條斯理即可度過。但五月變種病毒遍地延燒,證明蔡政府的防疫泡泡吹破,過低的接種率使國人無法抵抗病毒侵襲。如今看來,政府的防疫對策是落後的,一直停留在無疫情時的安逸心態,完全沒有因應解封的積極部署,連提高篩檢能量及更新急救的知識都完全怠忽。一年多來,指揮中心是安於「溫水」的青蛙,而今則是民眾驟然被滾水燙傷。
蔡政府處理疫苗的態度,也是威權而傲慢的,自以為擁有無上的權力可以支配人民的生死。也因此,中央分配到各縣市的疫苗因總量不足而不敷所需,待地方發出告急請求,立刻遭到陳時中的駁斥。一個失職的政府,還表現出如此高高在上的傲慢態度,心中還有任何以民為念的責任感嗎?
半個月前,即有立委提出「地方自行採購疫苗」的建議,衛福部的態度卻一變再變。一開始,陳時中說「只要依法申請,並未禁止」;後來改口,說「以中央採購為宜」,近日更稱疫苗採購「由指揮中心負責」,蔡總統也公開附和。問題是,中央的採購失能且延宕,已圖窮匕現,難道要把全民健康都拖下水嗎?
目前南投縣已率先提出申請自購疫苗,金門也將跟進,其他縣市也可能加入。此外,鴻海集團的郭台銘,也傳出願意洽購疫苗。然而,執政黨為了阻擋民間自購疫苗,竟發動一波波造謠行動,將南投意欲購買的輝瑞/BNT疫苗形容為「瑕疵品」、「即將過期」、「是大陸復星加工製造」。這波攻勢,由綠委王定宇結合網紅帶頭,加上行政院中辦執行長蔡培慧、綠營新北議員戴瑋姍等配合,用口水把輝瑞疫苗炮製成「陸製」。黨政高層更餵養「復星欲售台疫苗是為了分化民心」等資訊給親綠媒體,蔡總統亦再度宣稱輝瑞疫苗採購案之所以破局,是因為「中國介入」。種種操作,都是要操弄反中情緒,將地方政府採購輝瑞疫苗之事徹底抹紅。
這些攻擊,完全禁不起事實檢驗。去年衛福部與東洋談判輝瑞疫苗時,衛福部即說過該疫苗沒有「中國疫苗」問題。進一步看,若政府果真能提供足夠且有效的疫苗,地方何需自己另花心力去搶購?包括蔡總統宣稱六月底將有二百萬劑疫苗到貨,八月底另有一千萬劑疫苗可到手;數字看似不小,但從政府近半年的宣示一再跳票,現在疫情大爆發,而民眾沒有疫苗的保護,這筆帳究竟要如何算?
而且,蔡英文所稱八月的「一千萬劑疫苗」,是包括僅完成二期臨床的本土疫苗。對此,醫師出身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即嗆稱,若要等到八月打國產疫苗,等於把「國運」賭在不可知的期望上,「會死傷慘重」。蔡政府千方百計要阻止地方採購國際證明有效的疫苗,卻把所有希望押在「未完成品」的本土疫苗上,這算什麼理性思考?其背後的政治及利益糾葛到底多深,外界實在很難想像。
陳時中昨天又丟出了一段和 BNT 協商未果,背後有政治因素的疑雲,但這個政府如果以疫情、人命為優先考慮,事情早在東洋代理時即解決,何以延宕成目前的窘境?
疫苗是全民性命交關之事,蔡政府若為了政治與利益而牽拖阻滯,那就不只是失職,而是謀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