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3572/web/
◆ 聯合報黑白集/振興券的騙術
◆ 聯合報社論/「我無法呼吸」抗爭成了川普的燙手山芋
◆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券如何刺激消費?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券如何刺激消費?
2020-06-02 23:4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昨天慎重其事地宣布刺激消費的振興券措施。蘇貞昌院長將振興券定名為「三倍券」,希望透過每人支付1,000元,換取3,000元的消費券來促進消費。使用方式有:紙本,可到郵局繳錢、領取或網路預購再到四大超商領取;另外是電子支付、電子票證、信用卡等都適用,須先上網綁定,消費3,000再領取2,000,自7月1日起數位綁定及紙本券預購開始,7月15日可正式消費,12月31日消費終止。
看完行政院官員洋洋灑灑的說明,直覺就是振興券的使用方式太繁雜,行政成本太高,啟動太晚,政府花的錢太少,效益不太高,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回顧蔡政府的振興方案當初取名「酷碰券」,來自於英文的Coupon,其實就是折扣券,所以打的算盤就是要民眾花3,000元,換得1,000元現金的折扣概念,小裡小氣,就是缺乏積極刺激消費的誘因。而且捨不得直接發放現金給民眾,更不想被拿來和馬英九的消費券相提並論,總是在折扣的框框裡打轉,格局上就已自我限縮。而當初規劃只限行動支付,看似前瞻進步,其實實質上就是排貧、排弱、排鄉、排老,當然遭到各界的嚴厲批評,也難怪紓困以來就讓蔡政府的滿意度掉了近10個百分點。
因此,蔡政府最後必須推出無所不包的四種方式,太繁瑣是顯而易見的。數位(行動支付、電子支付、信用卡)和傳統(紙本)都適用,看似兼容並蓄,適合多元的台灣社會,其實是讓民眾更眼花撩亂,無所適從。因為一開始就必須四選一,不能混搭,也不許中途變更,有所不便。而且紙本消費券還要民眾到郵局排隊,將重現大排長龍的落後景象。尤其領取紙本的大多是老、弱、窮、鄉族群,要他們先掏腰包繳1,000元,再領3,000元振興券再消費,有點強人所難,極可能導致弱者折價轉賣給其他人,而不去消費,振興的效果都被替代掉了。而紙本實體券最小面額為200元,不能找零,不適合小額消費,連民間的禮券還不如。
也因為繁雜,所以三倍券的成本必然很高。紙本的印製成本和消費券一樣,但因事先無法預知民眾選擇的使用方式,紙本消費券必須多印許多,超過排隊領取的部分最後必須作廢而浪費;而且弱勢民眾的消費券可能被盜用或被仿製,防弊成本只會更高。
民眾自己要負擔1,000元,有如健保在繳納保費之外,看病時還要病患支付掛號費和部分負擔一樣。眾所周知,健保的部分負擔是避免民眾為賺回保費的成本,而拚命看醫生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把這種防弊措施套到振興經濟上,似乎有點怕民眾振興經濟過頭的味道。
太晚,則是民眾普遍的直接感受。紓困特別條例和特別預算到4月才提出,酷碰券的規劃更晚,而且原始設計缺陷太多,左思右想才提出三倍券的方案。且明明已經將近七周零確診,已經跨越三個半的潛伏期(14天),經濟活動還要到6月7日才能解封,振興券竟然要到7月才開始申請,遲至7月15日才能開始消費,真是吊足了受困業者的胃口,更是貽誤振興經濟的良機。尤其電子支付、行動支付、信用卡根本就不受疫情影響,早就可以開始付諸消費,何需等到疫情結束?
政府花錢太少,是指政府只打算花費500億在刺激消費上面,占蔡政府紓困特別預算4,200億元還不到12%,可謂微不足道。更何況相對於各國振興經濟的經費至少數十兆台幣,更是小巫見大巫。
因此,經濟部表示預計可創造千億元的經濟效益,扣掉行政成本以及民眾付出的200億和政府的500億,其實淨效益頂多只有300多億而已,說成「三倍券」未免誇張。反過來說,如果三倍券效益真那麼大,政府何不改為六倍券,也就是民眾花1,000,可刺激消費6,000,可帶來2,000多億的效益?
聯合報黑白集/振興券的騙術
2020-06-03 01:1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為促進後新冠時期的經濟,行政院將在7月15日發放振興券,但還沒上路就有許多套利的傳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超前部署」三個多月,振興券終於問世。蘇內閣非常得意「一千換三千」的設計,強調民眾先花錢買券,「讓錢變大」,就能刺激消費。行政院用人民血汗錢拉抬振興券績效,這套「變大術」很有江湖郎中賣藥的「氣口」。
本土零確診逾五十天,政府汲汲營營防疫秀,把經濟解封丟一邊,市井商家哀鴻遍野,振興券卻要到七月中才華麗登場。政院宣稱,要規畫行庫、業者配合加碼,讓民眾「累積期待」。振興券也搞「饑餓行銷」,為誘發百姓「報復性消費」,先逼使商家勒緊肚皮撐過倒閉,真是吃人不吐骨頭。
振興券暗藏蘇內閣大算計。官員瞄準暑假商機炒作內需,看似高瞻遠矚,其實是借力使力,迫使廠商流血推出折扣優惠炒熱市況,振興券再搭順風車,收割景氣復甦當政績。
「五百億預算創造一千億商機」、「振興券購物三三折」,政策像吸金公司文宣,哄騙業者和百姓。官員辯稱,發現金沒有乘數效應,無法刺激經濟成長。但失業、無薪假及減薪當道,就算買券,民眾仍只會用在生活必需支出。人民入不敷出,無法擴大消費,乘數效應難道會從天上掉下來?
政府千方百計不讓民眾拿現金,鼓勵使用支付工具,如此返還兩千元就存留工具中,被迫再次消費。現實中,急需現金者眾,有人就準備收購振興券套利。一山還有一山高,騙子閣揆遇上發國難財的,最後,振興券振興到地下經濟也說不定。
聯合報社論/「我無法呼吸」抗爭成了川普的燙手山芋
2020-06-03 01:1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明尼蘇達州非裔男子弗洛依德遭白人警察壓頸致死案,從在地示威擴大成全美暴動。 歐新社
在川普宣布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又退出世衛組織之際,美國除了新冠疫情持續發燒,也爆發了一場因警察種族歧視引發的大示威暴動。這場示威已持續超過一周,延燒一百四十多個城市,至少廿六州和華盛頓特區動員國民兵應變,四千多人遭到逮捕,仍無減退跡象。川普不斷發表強硬言論,一再刺激群眾情緒,這場示威暴動已成為美國近代最大的種族事件。
示威事件的源起,是一名黑人男子被白人員警以膝蓋壓制頸部達八分鐘,最後窒息而死。整段過程被拍錄下來,猶如一九九二年洛杉磯警方濫用暴力對付少數族裔引發暴動的場面重演,全美為之著火。幾天來,「我無法呼吸」已取代「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成為新的黑人民權運動口號。
這次示威暴動,與疫情帶來的經濟惡化有關。美國新冠疫情死亡最多的是非洲裔民眾,為白人的兩倍半;疫情造成百業蕭條,四千萬人失業,收入愈低的非裔愈容易遭到解雇。疫情與經濟的雙重打擊,再加上白人警察的暴行,許多非裔民眾覺得「受夠了」,怒火一發不可收拾。各地的示威抗議,有些隨即惡化為燒警局、翻車子、打記者、搶商店的暴力事件。
川普總統處理暴動,手法和他對付疫情一樣粗糙,一味指責怪罪,少有同情與理解。川普除了批評一些州長太軟弱,還揚言將動員軍隊平息暴亂。他的強硬一再引發爭議,激使群眾持續上街,讓事態更形棘手。
美國的種族問題複雜萬端,作為總統,一則須顧及法治和秩序,二則須放下身段,謙卑面對群眾,如此才能療傷止痛。但川普挑釁式的言行,又拒絕譴責白人至上主義,無法讓非裔群眾認同,自難讓暴力降溫。上周川普更在推特上發文:「只要搶,就開槍」,除引發示威者反彈,更被認為是刻意教唆暴力,許多白人至上主義者正荷槍實彈在街頭準備反擊。
次日,聚集於白宮前群眾愈來愈激動,特勤人員將川普和其家人移至白宮地下碉堡,以防萬一,川普還推文說:「如果他們敢衝破圍牆,將會遭遇我所見過最凶惡的狗,與最凶惡的武器。」這讓人回想起黑人民權運動時期最黑暗的一幕,當時的員警在和平遊行上放狗攻擊人,川普無異是在挑激群眾繼續包圍白宮。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美國社交媒體從業人員對川普近期的任性發言,表現得相當強烈。川普在推特發表「只要搶,就開槍」,後推特隨即將發言隱藏,並加註警語。這已是推特一周來的第二度對川普推文加註警示。另一次,是川普指控加州發出的通訊投票可能受到操弄,也被推特加上「事實查核」標籤,提醒民眾注意。相對的,臉書負責人祖克伯以「臉書不是真相仲裁者」拒絕對川普的發文採取行動,招致內部一些員工不滿,近日紛紛以「虛擬罷工」的方式表達抗議。可見,美國民眾對川普的異言異行,已到難以容忍的地步。
距離年底大選僅剩五個月,川普因應疫情失當,美國有一八五萬人確診,死亡超過十萬人,再加上經濟重創,政績不值得自誇,川普連任成功的勝算愈來愈小。根據華盛頓郵報的民調,川普目前落後對手拜登足足十個百分點。這次種族暴動,可能成為他連任的最大障礙。內政不佳,當然也影響美國的國際領導威望,最近川普要聯合歐洲國家制裁中共的香港國安法,結果反應冷淡,僅四個國家響應。他要召開G7峰會,德國梅克爾首先拒絕,加拿大杜魯多也表示要考慮,讓他臉上無光。
川普任內最動聽的口號,是「讓美國再度偉大」,他也努力拚經濟,召喚製造業回國。但論及人權和民主,川普倨傲又粗暴的行徑,在在踐踏美國的價值。這次種族示威惡化為暴動,顯示他不足以證明自己的治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