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經濟/迎接數位經濟 監管要創新

.聯合報社論..迎接數位經濟 監管要創新
.聯合報黑白集.花媽,這叫公民監督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大選暴露了民主的困窘







經濟/迎接數位經濟 監管要創新


2016-11-01 00: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拋出蔡政府對創新和成長認識不清的論述後,接連幾天,從總統到行政院閣員都陸續對創新vs.成長做出「詳盡」的詮釋,但問題核心真的釐清了嗎?
平心而論,台灣社會對於創新仍多停留在生產效率提升的刻板印象,使其因應創新帶來的挑戰,往往措手不及。最顯而易見的,就是Uber及Airbnb等平台經濟進軍台灣所引發的爭議。在計程車及飯店業者的高分貝抗議聲浪下,相關單位便草草提出若干規範,將擁抱創新丟到腦後,一切求先平息民怨再說。誠然,這種以平台樣貌出現的新經濟型態,雖會對經濟活動帶來新的動力,卻也會對原有的市場秩序產生大規模破壞,導致社會與原有業者的不安。因此,不公平競爭、違法、鑽法律漏洞的聲音總不絕於耳,受到影響與奉公守法的業者遂希望政府能盡早且妥善地管理。
但偏好擁抱新經濟型態者,卻標榜監管無用且有害。最具代表性的論點,莫過於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勒(G. Stigler)提出的「監理俘虜理論」(regulatory capture theory),亦即看似合法的管制,往往是既得利益者的保護傘,並成為阻礙創新的絆腳石,也減少消費者取得更好服務的機會。因此,面對隸屬新經濟的平台業者,要從寬相待,不能用過時法規加以框架。
在這種正反意見皆有其道理的情況下,新經濟發展的最適狀態,即為力求在擁抱創新和適度監管上取得平衡點,而設定管制亦應本於消費者安心、增進社會福利及公平競爭的初衷為之。
首先,考量到進入數位經濟時代後,資訊不對稱的情形大為降低,消費者透過平台業者便可獲得足夠的資訊以評估業者品質,而這些公開資訊也會促使業者自律,以保持市場競爭力;遑論不少平台提供的資訊與認證甚至比既有規定更嚴格或更周延,又何須政府多事。所以,政府若要對平台業者施予管制,應轉向平台所提供的資訊是否具有可信度為宜。畢竟,平台業者具有成為市場操縱者的潛能,若無獨立且可信的外部監管機制,難保業者會公正呈現所掌握的資訊,甚至不排除操縱資訊以增加其營利的可能。因此,未來的管制方向不應著重在市場准入所需要達到的認證與條件,而是要求平台業者能達到「事後透明度」(after-the-fact transparency)。例如,業者必須提供平台上參與者商業行為、互動評價及安全性的開放數據,讓政府與公眾可隨時稽核相關運作有無不當行為,亦即以業者須達到透明化的前提,才能放寬准入要求為原則。
再者,政府監管亦須肩負起增進社會福利及維護公平競爭環境的責任,是以應確保監管是否能避免平台業者產生市場操作等行為,進而阻礙新創動能。例如在初期,業者只要能提供足夠的資訊,政府便可讓其以較有彈性的條件進入市場,但隨著業者愈成氣候及具有影響力後,就必須視其是否產生負向外部性進行約束。也就是說,政府管制力道必須隨著業者的社會影響力是否強大而做出必要的動態調整。
從前述的監管初衷來看,台灣在面對平台業者等新經濟型態,對既有產業的衝擊時,往往過於拘泥適法性的問題,欠缺更前瞻的策略,以致於在外國強勢平台業者兵臨城下時,方寸大亂。既想擁有海納創新的經濟效益,卻又無力協助既有產業度過升級陣痛期,造成兩邊都不討好的困境。因此,政府就平台的准駁,應著重如何公平訂價、資料隱私及安全性、從業人員的管制、避免潛在操縱市場及消費者,以及公平合理的課稅標準等面向來思考,就能為朝跨國界發展的平台經濟,打造出一個創新和適度監管的平衡點。就此看來,近日蔡政府關於創新與成長效益兼得的回應,仍未充分體會創新的精髓所在。


聯合/花媽,這叫公民監督


2016-11-01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眾拍攝前總統陳水扁散步引發爭議,高雄市府呼籲,不要對扁不當滋擾。 圖/翻攝自網路


高雄一名麵包師拍攝陳水扁散步影片po網,陳菊認為此舉對陳水扁已構成滋擾,聲稱市府將依法制止。陳菊未免言重了,依照太陽花運動的標準,這種行為應該視為麵包師的個人「公民監督」行動。
如果群眾拿梯子侵入官署,或一夥人在立法院門口長期埋鍋造飯,都不算違法;那麼,一個麵包師在擺攤時拍攝路過的卸任元首,怎能算違法?麵包師並不像狗仔一樣沿路跟監,也沒有把相機伸到扁家窗口侵犯其隱私,他不過是定點擺攤,亦未叫囂挑釁,怎能冠上滋擾罪名?
綠營正以陳水扁的健康為由要求蔡總統特赦,此際,一個市井小民將自身所見,透過鏡頭向大眾揭露陳水扁健康實況,這是一個現代公民的積極行動,理應受到鼓勵才對。何況,陳水扁不是普通公眾人物,他是卸任元首,是一名遭判刑定讞的重刑犯,也是假藉名義保外就醫的特權階級;他在街上健步如飛的真相,社會大眾難道無權知曉?
事實上,這位麵包師未必是刻意盯陳水扁的梢,但他偶爾拍得的單格畫面,卻被陳致中質疑造假、變造、移花接木。為了證明自己的誠信無欺,他只好再接再厲,攝得動態影片,包括陳水扁上前對他叫罵的畫面。從影片看來,陳水扁的健康似乎不如醫療小組所說的嚴重。
洪素珠在街頭向老榮民叫罵「滾回去」,那才是滋擾行為,但當時陳菊卻未作任何處理。寬待洪素珠,而苛責麵包師,恐嫌兩套標準。

聯合/美國大選暴露了民主的困窘


016-11-01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左)與希拉蕊.柯林頓(右)。 美聯社、法新社


距離大選僅剩一周,許多美國人還不知道要如何投票。川普威脅說,如果他輸了,一定是被「做掉的」,他不會承認選舉結果;這等於是在威脅美國人。而希拉蕊.柯林頓則被電郵魔咒纏身,聯邦調查局重啟調查,若投票後發現不法,她當選總統是否有效?
這次美國大選,被稱為「真小人對偽君子」之戰;素稱民主典範的美國,為何只能產生這樣的兩名候選人?伊朗總統羅哈尼感慨說:「你看總統辯論中,他們是如何指責、嘲笑對方。難道我們的國家要這樣的民主選舉?」這次負面示範,讓那些非民主國家的領導人振振有詞;而那些想要推動民主的國家,則尷尬無言。美國年輕人則普遍對這次選舉反感,與二○○八年歐巴馬當選時的振奮景象,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人對民主失去信心,只是政治崩壞的一環;更可悲的是,政黨政治已失去推舉人才的功能。這次大選最能擄獲人心的,並非傳統兩大黨的政治人物,而是「非典型」政治人。桑德斯雖參加民主黨初選,但他的理念是民主社會主義,他一直是無黨派的獨立議員,僅參加民主黨團運作。而財閥川普則是政治素人,即興參加共和黨初選,卻打敗其他參選人。
從初選到總統辯論,川普像一個仇恨機器,不斷汙蔑其他族群並製造社會歧視,把大選帶到最醜陋的一層。最後,他還投下震撼彈,聲稱他不會認輸,意即他不接受選舉結果的正當性。政治惡質至此,難怪歐巴馬會說,這次選舉將是對美國民主的一次「信任投票」。
川普的反民主、反平等,其來有自。他所召喚的,是美國社會中自認為最委屈的一群:他們多屬白種人,許多人沒上過大學,覺得華府、華爾街、自由派媒體永遠不會替他們說話,唯有川普可以。他們的反對有理,但是他們選擇的代理人卻是錯的;因為川普並非白手起家,他就是華爾街既得利益的典型人物,他不可能真正反映低層白人的心聲。
對民主體制不滿,不是美國的特殊現象。今年以來,英國脫歐公投、德國地方選舉,都透露了民眾對在位政治人物和民主政治的不滿。明年還有法國總統選舉,以及德國聯邦議會選舉,都隱隱指向變天。這些選舉和美國大選有著類似的軌跡:其一,移民政策受到批評,認為這間接促成了恐怖主義;其二,全球化現象也是眾矢之的,被認為這導致工作機會喪失、貧富不均拉大。歐洲極右政黨的支持者和川普的支持者很像,他們都覺得自己被政府和社會遺棄,自己彷彿不屬於這個國家,因此他們用選票來教訓政治人物。
這次美國大選的失重現象,反映了幾點可憂之處:第一,這暴露既有民主制度設計的內在缺失,不足以解決國家社會的問題,更難滿足人民需求;第二,這將使美國失去道德制高點,難以再對其他國家指指點點;第三,這可能變成集權及非民主國家的藉口,用來反咬民主並不是好制度。
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大陸近年的快速崛起,為非民主模式塑造了正當性。對接受中國援助的國家,北京並不干涉其內政;而這些國家對於中國公民混合的市場模式及極權體制的效率,則充滿好奇和豔羨,認為是另類選項。事實上,中國模式近來受到的質疑也越來越多,除了經濟高速成長無法持續,政治上對社會和媒體言論的控制,都受到詬病。民主的缺點,在無法快速解決問題,而選舉造勢花錢太多,政黨與候選人容易受到財團的左右,以致無法兼顧社會公平。但集權的問題更大,為了虛幻的理想或口號,犧牲人權和正義,最後結果可能更糟。
民主制度必須不斷檢討、更新,從這次美國大選看來,這已是不容爭辯的事。關鍵在,政府自我反省及解決問題的速度,要和問題發生的速度比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