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納稅人不是路人
.經濟日報社論.落伍的投資統計 對政策無助
經濟/落伍的投資統計 對政策無助
2016-06-30 03: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投審會日前公布今年前五個月的核准陸資來台投資統計,共有67件,比去年同期增加15.5%;金額為15.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233.2%。媒體認為這是因為「打破逢中必反」,所以「陸資來台投資大增」。同樣,僑外投資也大幅成長,前五月金額達到51.1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197.9%。表面看來,兩項資訊都是正面的,也似乎反映出台灣「政經投資環境」不錯,才使外資來台大幅成長。
然而,我們必須指出,在「併購」(acquisition)已經超越「創建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成為富裕國家間外來投資主流的情況下,身為富裕經濟體之一的台灣,如果還是只發布這種合併的統計,卻不分別發布兩種統計(併購和創建投資)的話,不僅難以分析這些統計數據的經濟意涵,更糟的是將難以作為政策擬定的參考。分別公布兩種統計數據相當簡單,建議經濟統計部門審慎思考,將它們同時公布,俾便做出更好的經濟決策,也有助於學術研究。
其實,從投審會的說明中,已經可以看出不同時分別公布兩種統計的問題。投審會表示,僑外投資之所以大幅增加,是由於5月份核准了荷蘭商美光以33.34億美元併購國內上市企業華亞科技100%股權,加上增資台灣美光半導體所致。那就表示,如果沒有這個併購案,今年前五月的僑外投資就只有17.84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的17.18億美元相比,只有4%的微幅成長。這可能意味著國內投資環境和去年類似,沒有任何改善。
而國內的頂尖企業被國外企業併購,如果說不是壞事,至少很難說是好事,因為這表示我國企業無力整合上下游的產業鏈,才必須以一個「好價錢」讓度給更有能力的外商。但是合併在一般的僑外投資統計,卻好似國內環境大好,吸引了眾多的外資流進國內。
事實上,「創建投資」和「併購」投資雖然都增加國內投資的總額,但效果卻不一樣。「創建投資」會在國內設立一家新企業,這將帶來資金、技術、管理,並對上下游企業產生正面的連鎖效果;因為會增加對上游企業的採購,也提供更好、更低廉的產出給下游業者,甚至增加一國的出口和外匯累積。更重要的是,這家新創事業可以提高國內的就業水準。但是,「併購」可能帶來資金、管理、技術以外,對上下游產業的影響相對有限,更可能因裁員而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而且,經過一番內部整併,待國際景氣翻升之後,被併購的國內企業很可能又要被高價出售,屆時僑外投資統計又會因為這種「撤資」而受到干擾。
因此,在「創建投資」和「併購」兩者有如此不同效果的情況下,「僑外投資」和「陸資」流入,以及國內「對外投資」和「對陸投資」的流出,都應該將兩者分別統計、同時公布,才能夠判定國內投資環境到底有所改善,還是只反映了國內企業經營不善或無力,遭到外資「吞噬」,兩者的經濟意涵當然不同,並且對政府來說絕對有不同的對策。
也因此,看待陸資的大幅增加,其實是因為有陸企以大約1億美元增資了國內一家科技公司,並準備生產高壓電的絕緣體回銷中國大陸和東南亞。若扣除之後,其實和去年同期大同小異,僅有些微成長。只是,許多陸資來台參股其實是台企為確保或擴大大陸市場的一種手段,讓擁有大陸市場的陸資來台參股之後,可以協助其拓展陸方市場,可說是互利互補,並極可能是未來台企化解「紅色供應鏈」的重要手段。
總之,隨著時空變化,經濟統計工作也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有效協助政策擬訂,並有利於各種研究,反映真實投資情況。
聯合/納稅人不是路人
2016-06-30 03: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年金改革委員會的「表決」讓在場軍公教代表相當火大。 攝影/下載自總統府網站
年金改革會議初登場,軍公教代表不斷杯葛。也有民眾憂心忡忡地說,打垮軍公教,國家還有希望嗎?
切身權益攸關,本位主義在所難免。事實上,年金改革關係社會公平和世代正義,馬總統和蔡總統皆深知再不做就來不及。軍公教代表強力杯葛,主要是不滿這個族群受衝擊的幅度最大,卻僅區區三人代表出席,不成比例。這點,恐是新政府思慮不周。
然而,既代表出席會議,就應該站穩立場據理力爭,不能動輒干擾程序,輕易提散會動議。尤其,說出「不相干的人表決我的錢,叫民主?」便顯得情緒化。
台灣不是沒有公理的地方,例如華航罷工影響許多旅客,但輿論對勞工處境也頗表同情。年金改革是全民大事,就連軍公教階層也多數支持改革,合理調整,洗刷汙名。前財長張盛和甚至舉妻子為例,謂國中教師退休之所得替代率超過百分百,「不做事的人領得比做事的多」,感嘆「國家不倒才怪」。
在這種情勢下,軍公教代表參與年金改革,若一味杯葛議程,真能心安理得嗎?想想當前軍公教職退休後享受形同「終身俸」外加十八趴的待遇,再看看年輕世代的工作分量、薪資比率、前途展望,豈容國家財政繼續陷於如此泥沼?
軍公教人員所得,一分一毫皆出自納稅人荷包,改革乃社會共識。爭取權益、拒絕抹黑、據理討論,都是正當的,但請別再說出「為何由不相干的人表決我的錢」這種話吧!
聯合/脫歐是川普現象的英國實現
2016-06-30 03:2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脫歐是川普現象在英國的實現。連川普本人都說,下一個就是美國了。
川普論述有兩大元素:一、經濟不好。二、都是外人或外在因素害的。
若說中東穆斯林國家曾有「茉莉花革命」,如今,在許多資本主義民主國家,也出現了「川普論述/基層政變」的風潮。川普現象已是普世現象,各國只有輕重的差別,及操作手法的不同,但架構無異。
英國脫歐,激發了兩大思考:
一、全球化是否仍為顯學?上世紀八十年代濫觴的全球化,其實也可視為先進國家憑靠資本及技術優勢的新殖民戰略,藉以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有利的產地及市場。然而,於此同時,後進國家卻也憑藉「貧窮落後」為參與全球化的利基,以低廉的生產條件,在全球化分得一杯羹,中國大陸即是成功的範例。
但是,全球化(全球廉美生產條件相互競爭)深化後,再加上自動化(人工智慧),與網路化(實體讓路虛擬),衝擊了全球基層勞動市場的就業生態,凍結或減少了薪資,甚至導致中產階級式微,這使先進資本主義民主國家亦皆受重創。此即是川普論述的第一句:經濟不好。
二、民主政治能否解決此一經濟危機?不幸的是,大多數民主國家皆將困境歸咎於外來因素,如川普歸罪於移民、難民、穆斯林、墨西哥人、中國及TPP;英國人則將矛頭對準歐盟,以公投創造了英國的「獨立日」。
美英民意反映了「沒落霸權」的惆悵及退縮,共同的心態可謂是:「我不再想管你們的事,也管不起了,但你們也離我遠一點。」兩國人民皆認為,使國家再度強大的方法,是「光榮孤立」,躲開全球化的侵害,甩掉全球化或歐洲一體化的責任。這就是川普論述的第二句:都是外國人害的。
奇妙的是,從外頭看,全球主流輿論幾乎沒有贊同川普論述及英國脫歐的。甚至,英國主流民意也嘲諷川普,美國主流民意則認為英國脫歐不智。但在兩國的民主體制下,川普如日中天,英國脫歐則已成事實。
就民主體制言,英國脫歐可有兩種思考。一、民主政治可讓英國公民自己決定脫歐這麼重大的事情,足證民主政治是值得尊敬與讚嘆的。二、但這麼重大的事情,直接民權有能力處理嗎?況且,如果英國公投脫歐是錯誤的(這正是世界主流輿論的見解),此種民主機制仍是值得讚嘆的嗎?
此時,世人能不能說:對於美國川普崛起及英國脫歐,可以尊重其民主表現,但在理智上仍應否定這類民粹現象。民主容忍犯錯,但也可證民主畢竟是會犯錯的。只是,英國脫歐及川普若當選,是不是一個必要及承受得起的錯誤?
全球化的趨勢,尤其在經濟面,已是不可回逆。因為,全球化使生產者獲得廉美的生產條件,使消費者獲得廉美的生活物資;誰自外於此一趨勢,就是自我孤立化及邊緣化。任何國家對抗全球化、自動化、網路化的唯一方策,就是提升競爭力,及改善抗壓性,而不是反對全球化。準此以論,川普論述及英國脫歐,都不是全球化下的正確國家生存戰略。
英國脫歐,可視為一場弄假成真的國內政治博弈,但英國應無可能徹底脫離EEA(歐洲經濟區)之類的組織,亦即不可能剪斷與歐陸的經濟臍帶。尤有甚者,後續若演成蘇格蘭的「脫英入歐」,即成了英國的災難與恥辱。
川普及脫歐,皆只是民粹性的政治操作,若真使美英這樣的大國在經濟面退出了全球化,世界固然承受不起,美英也必然身受其害。
台灣其實也陷於川普論述之中。一、經濟不好。二、都是中國害的。因而,「改革」的方向錯亂,「開放」的定義不明。主政者若只知挑唆「天然獨」的民意,那也許是「民主」,但是否即可藉此因應全球化的國家生存挑戰,卻也如川普及脫歐,結局亦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