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經濟/貨幣政策效果已越過折返點

.聯合報社論..從張景森酸文看公共論壇之傾圮
.聯合報黑白集.張善政與謝長廷
.經濟日報社論.貨幣政策效果已越過折返點



經濟/貨幣政策效果已越過折返點


2016-04-29 02: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與日本央行在24小時內先後召開會議,同樣決定維持現行政策格局不變。Fed的決策穩健,市場反應淡定;但數小時後日銀的決定,卻引發日股重挫、日圓猛升。由美、日央行的決策及影響,進一步證明貨幣政策的效用已達極限。
先看美國。Fed在會後聲明中,暗示今年初以來全球經濟及金融緊張已經緩和;實際情況則是原油、商品及股市回升,美元普遍走貶,中國第1季經濟也出現走穩信號。這意味Fed未來幾個月的升息之門已經打開,只是時機尚未確定。
變數在於美國國內經濟成長減緩,家庭支出遲滯。就業人數雖持續增加,卻難以推動工資及通膨加速上升。紐約區聯準銀行現在預估第1季經濟年增率僅0.8%,第2季也只有1.2%。基於美國國內成長減緩,又使升息展望更加複雜。
Fed主席葉倫最關心的兩項因素分別是美國的通膨動向,及中國經濟成長勢頭。國際油價與商品行情回升,美元回貶,皆有助於美國通膨上升。至於中國經濟,「經濟學人」形容為「強久必弱,弱久必強」,周期是「強三季、弱三季」,而今年1~3季將是上升期。依此研判,Fed在6月中或7月底升息的機率偏高。至於今年是否會有第二次升息,目前研判還言之過早。
日銀28日雖同樣決定不採取新措施,卻為市場帶來「驚嚇」。由於近月來日圓升值,為日本的薪資及投資展望蒙上陰影,因此日銀的決策並不符合市場多數的預期,而市場反應當然再次令日銀失望。
日銀今年似乎流年不利:零利率,零效果;負利率,負效果。但真正關鍵在於日銀病急亂投醫,一昧模仿抄襲,完全忽視日本社會的特質。日本儲蓄傾向原本就相對較高,而人口高齡化使民眾更重視儲蓄,因此實施負利率當然引起民眾恐慌,生怕儲蓄遭到剝削,因而不僅不會增加消費,反而更看緊荷包。企業鑒於消費不振,自然不願擴張投資及提高薪資,結果又打擊消費,引發惡性循環。
日銀這回決定按兵不動,顯然是在賭日本消費者及企業信心終將回升,日圓會因美國升息有望而回貶,並指望美國經濟復甦能拯救日本。再者,日本7月將舉行參議院選舉,一向善觀政治風向的日銀總裁黑田東彥也不願此時輕舉妄動,以免再惹民怨,淪為選舉失利的代罪羔羊。但金融市場卻認為日銀已經無計可施,於是日股重挫,日圓也因市場風險升高而猛升。
美、日央行都維持政策不變,加上歐洲央行上周也暫停進一步擴張,益發凸顯出非傳統貨幣政策對經濟的短期刺激效果已經越過折返點,繼續推動所產生的正效應可能小於反效果。負利率雖能降低資金成本,但消費及投資並非只看利率高低;如果民眾憂慮所得無著,企業擔心血本無歸,則利率再低也將難以刺激消費與投資。「牛不喝水強按頭」,當然只會有反效果。
總結歐、美、日的經驗,證明金融海嘯所引發的「財務性衰退」,復甦過程原本就是既漫長、且痛苦。先進國家採取各種傳統及非傳統的寬鬆政策,只能抑制經濟下降的幅度,或阻止經濟陷入衰退,但政策所能產生的復甦力道也相當軟弱。至於新興市場,經歷的是「循環性衰退」,即原物料供需失調;修正的過程同樣痛苦,但時間相對較短。今年來油價及商品價格回升,便是之前生產者縮減供給的結果。
展望未來,國際經濟仍將維持緩慢、但持續的復甦,原因是先進經濟體人口老化、貧富不均及生產力偏低,壓縮長期成長潛力的下降,要提振經濟也必須針對這些結構性因素著手。過度依賴激烈的貨幣政策,不僅無法扭轉經濟頹勢,反而將打亂經濟調整的步調,並引發金融市場間歇性的動盪。

聯合/張善政與謝長廷


2016-04-29 02: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張善政(左)怒斥日本扣我漁船事件,
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右)對漁民遭非法待遇則輕描淡寫。 
聯合報資料照片
張善政再隔廿一天就要卸任閣揆,曾當過閣揆的謝長廷則再隔不久就要出任駐日代表。民眾不妨比比看,他們兩人,誰更在乎台灣的尊嚴?
發生日本扣我漁船事件後,張善政院長怒斥,沖之鳥礁「只有三個榻榻米大,也能叫島?」並質問日本:「堂堂大國怎麼會做這種事?」他說,日本在公海登我漁船霸凌漁民,絕不能這樣吞下去;隨即拍板海巡署周六將展開護漁行動,力挺漁民到底。
同一天,謝長廷未等蔡英文正式宣布其人事,自行接受日本媒體專訪,稱將接任駐日代表。他臉上堆滿笑容,言下喜不自勝,稱退休後能同時為日本人民和台灣人民服務,這是「人生的一個圓滿」。對於漁民在沖之鳥遭非法待遇,這位準駐日代表則輕描淡寫,只說要檢討「台日漁業協定」。
一位是即將卸任的閣揆,一位是即將使日的代表,兩人對押船事件的態度竟如此天差地別。如果「東聖吉十六號」是非法越界捕魚也就罷了,如果事情發生在雙方爭議的釣魚台海域也另當別論;但事實是,這是在日本擅自擴增的沖之鳥礁外的公海,是一次侵犯主權的非法逮捕事件。而謝長廷只顧對即將使日的美好願景談笑風生,卻對近在眼前的侵門踏戶事件不以為意,這種態度,令人瞠目結舌。
謝長廷自稱,他是政治派任,不是職業外交官,這代表未來台日關係不需要有太多「對立性的交涉」。這是說躺著幹就行,是嗎?請教蔡總統。

聯合/從張景森酸文看公共論壇之傾圮


2016-04-29 02:3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準政務委員張景森近日因臉書一篇對文林苑事件的酸文,遭到各方批評。 聯合報資料照片
準政務委員張景森在臉書發表「史上最Kuso的社運」酸文,一則諷刺「那些為正義哭得死去活來的文藝青年」,二則譏嘲文林苑王家因此大獲其利。此舉引起外界反感,準閣揆林全也認為發言不當,並提醒閣員「要解決問題,而非製造爭議」。事實上,這次事件遠不只是一次失言風波,它折射的是台灣公共論壇傾圮的荒蕪景象。
張景森的發言不當有三:第一,是角色的不當。他是再隔廿多日就要上任的閣員,對社會議題發言應知所節制,不能像尋常網民一樣肆無忌憚。第二,是態度的不當。文林苑事件對台灣都更構成嚴重衝擊,其間涉及錯綜複雜的因素,張景森卻用粗暴的訕笑否定了社運的青年,甚至夾雜粗話,極為輕佻。第三,論點的不當。張景森主張公辦都更,欲藉此否棄自辦都更,這是片面之見。但他避談文林苑抗爭訴求的居住正義,又譏諷王家坐收其利,卻看不出他有解決問題的思維。張景森難道希望對峙僵局最好無解?
除了言論惹議,更令人好奇的是,一位活躍在權力圈廿多年的政治人物,為什麼選擇以「發酸文」的方式來表達意見?原因無他,近年來台灣公共論壇日漸萎縮,尤其在「自媒體」或「社交網站」興起後,人們對於認真、嚴肅的討論已失去興趣,專業人士沒有發言空間;相形之下,「嗆聲」、「打臉文」、「酸文」則大行其道,在小眾間引起熱議之後,很快能獲得大眾媒體擴大轉載。一向言行輕狂的張景森熱中此道,是迎合社會潮流。
當嗆聲文化盛行,當打臉酸文成為主流,其結果,大大提高了民間輿論空間的酸鹼值。在酸度飆高的情況下,中性的主張往往遭到排斥,客觀的意見更沒有立足的空間。亦即,當人們追求的只是直覺的叫罵或嘲諷式的快感,而不是抽絲剝繭、窮究道理的理性;那麼,公共政策的討論便注定只能流於浮泛的情緒,再難有深度可言,當然也不可能尋獲社會共同認可的價值。
包括自稱「獨立記者」的陳育賢散播馬總統疑似走光照,並引起瘋狂轉貼,正是這類「酸質文化」的表現:不喜歡特定對象,就要千方百計加重醜化,即連造假、自失格調也無所謂。在這種情況下,就連做為一個人的正當品格都無法保持,卻振振有辭地宣稱自己有一貫的政治信仰,這樣的政治立場豈不可悲?
再看,張景森這次失當發言,社運界只有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站出來譴責,要求民進黨將他從內閣名單刪除;而當年參與抗爭的文藝界人士,則皆靜默不語。這樣的場面,比起當年文林苑抗爭現場之熱烈,顯然極不相稱,也反映了台灣社會對話之困難。
林飛帆之所以義憤填膺,主要是不滿太陽花運動被民進黨用過即棄,綠營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場已大幅退卻。而文林苑抗爭者之所以無言,或許是自認遭到王家的背棄,已經失去了著力點。其間的偌大變化,也恰恰凸顯了台灣社會運動的兩面刃:當街頭站著真人(尤其是學生)抗議時,群眾的訴求便顯得無比神聖,可以壓倒一切現實;但當群眾退去,社會情緒冷卻後,他們留下的問題卻依然無解,只剩下個人的惆悵與挫折。多年來,台灣一次次陷在這種「街頭熱情」與「政治背叛」的循環中,最後留下的,卻只是找不到解藥的冰冷現實,以及躁動後不知何去何從的社會倦怠,令人遺憾。
張景森的酸文,暴露了他的冷酷,缺乏一個政務官應有的關懷和持重。他對文林苑抗爭運動的譏嘲,儘管刺耳,卻也點出了一場自命神聖的群眾運動之致命弱點。問題是,文林苑住戶和社會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究竟學到了什麼?我們認為,台灣的公共論壇必須降低「酸值」,民眾的「嗆聲」和「打臉」文化必須反省、減量,才可能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引進正面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