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媽媽沒教的
.經濟日報社論.陸股匯重挫 問題在「兩手抓」
經濟/陸股匯重挫 問題在「兩手抓」
2016-01-15 02: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年伊始,大陸股、匯市便雙雙重挫,並再度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以及對中國經濟的憂慮。其實陸股重挫並不足慮,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人民幣貶值對亞洲的衝擊雖須高度警戒,但仍能維持每階段「2角」的可測速度;經濟成長雖減緩,卻也是轉型期的常態。真正堪憂的,其實是金融措施的設計與執行過程粗糙,催化市場動盪,以及領導階層的思維與政策矛盾,可能拖累改革的進程,導致經濟一蹶不振。
此波陸股重挫,肇因於證監會選在不當的時機實施「熔斷機制」。股市雖重挫,但股票只占大陸家庭財富的一小部分,持有股票者不到十分之一,企業的主要資金也非來自股市。陸股一向不是中國經濟的櫥窗,2015年初經濟成長已經減緩,但上半年股市卻狂飆;下半年雖跌回原點,但房市及消費支出卻仍然改善。陸股漲跌與中國經濟的關聯性一向不高,過去十多年來一貫如此,目前也沒多大改變。
人民幣的新年貶勢,也是由於人民銀行改用「一籃貨幣」來設定每天的美元參考匯率所引發。由於目前美元對多種貨幣偏強,因而使匯市認為新制度的目的又是在為人民幣貶值製造藉口,與去年8月如出一轍,加上適逢年初的買匯旺季,於是人民幣對美元又貶值近2角。
但人民幣貶值並非無理。去年貶值前人民幣一直隨強勢美元起落,許多專家都估計人民幣匯率已經高估10-15%。同時,現在美國經濟轉強,中國成長減緩;美國正在緊縮貨幣政策,但中國卻需寬鬆;之前中國企業借入美元,現在買匯還錢。因此現在還要人民幣釘住美元,不僅做不到,也不合乎經濟法則。
再從經濟實體面觀察,據彭博資訊的調查指出,經濟學者預測中國2016年GDP成長率只會比2015年溫和下降0.4個百分點。凱投公司也指出,已有信號顯示政府採取的擴張措施正開始收效,大部分指標都顯示經濟已經穩住。高盛集團也指出,12月零售額預料將持續擴張,而11、12月的工業生產也可能加速,而且房價正在走穩,信用需求再度出現,服務業也維持擴張軌道。中國經濟正在轉型,脫離以往年增10%以上的軌道根本不足為怪。
但股、匯動盪卻凸顯出中國金融市場管理單位的落伍與顢頇。去年中陸股從不合理的高檔崩跌後,證監會種種因應措施雜亂無章,作法前後矛盾;又護又放,時禁時開;隨心所欲,無矩不逾。證監會這次又想藉「熔斷機制」來抑制股市跌幅,結果反而引發「追殺」賣壓,僅實施四天便壽終正寢。由於投資人對主管機關的信心喪失殆盡,未來動盪仍難避免。
匯市管理的基調相對明確,逐步朝市場導向推進,包括去年8月改革參考匯率訂價方式,以及今年初實施的「一籃貨幣」新制。由於目前大環境轉壞,因此每一次的改革都容易引發人民幣重貶;但又不能因為時機不佳,就拖延改革的進程。於是人民銀行只能邊放手,邊干預,每次貶幅在2角(約3%)左右,並未脫序。問題是人民銀行不重視、或不擅於對外溝通,使投資人無法充分了解新制度在實務上將如何運作,從而引發市場恐慌與動盪。官僚作風若堅持不改,改革之路將顛簸不斷。
更大的挑戰,在於中共當局「兩手抓,都要緊」的意識形態與施政作風。領導階層一手抓國家控管,一手又要抓自由市場;一手抓經濟轉型,一手又抓成長目標。人民銀行既要推動匯率改革,又擔心大幅匯率波動而採取微調方式。結果是當局雖一再承諾改革,但開放的腳步依然蹣跚,甚至時而倒退。政府空有「亞投行」、「一帶一路」的遠大願景,卻又必須為股市、匯市、房市、國營企業救火而疲於奔命。「國家vs.市場」的矛盾不能揚棄,轉型的計畫無法推動,才是中國經濟的真正危機。
聯合/媽媽沒教的
2016-01-15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在台灣,「阿嬤」已逐漸變成一張王牌,位階比「國王」或「皇后」都高。一提到「阿嬤」,一般人心裡便會浮出慈祥、和藹,乃至堅毅的老婦形象,一種無懈可擊的樸實、大愛典範。
也因此,當朱立倫提到他之所以從棄選到參選,是受到一位「淡水阿嬤」的點醒和激勵;宋楚瑜馬上跟進,拿出「十元便當阿嬤」莊朱玉女的照片,哽咽說應該將她的像刻在十元硬幣上,提醒大家台灣人的善良。當政治人物用盡了招數後,「阿嬤牌」似乎是一張安全好牌。
儘管「淡水阿嬤」曾遭網友質疑「是否真有其人」,這位傳說中的阿嬤上週末出現在國民黨的遊行隊伍中,八十幾歲的老人家舉著「正港淡水阿嬤」的牌子走出來,證明她不是捏造的人物。
在「布丁三姊弟」故事中,靈魂人物也是一手把他們帶大的阿嬤。老人家後來因不堪網友冷嘲熱諷,一度憤而燒炭。誠如宋楚瑜所言,善良需要提醒,但不是人人記得住。
不知道是否受「阿嬤牌」的啟發,柯文哲最近打出了「媽媽牌」。他批評郝龍斌處理美河市案受矇蔽,突然爆出「可以去死一死」的粗言;引起外界側目後,柯P竟把責任推給母親,稱小時候媽媽常這樣罵他。但柯媽媽畢竟是位「師母」,當即否認曾這樣罵過小孩,也覺得這樣罵人不好。但柯文哲拒絕認錯,也不想道歉。
柯文哲去年接待英國外賓,收禮後一句「破銅爛鐵」失言惹風波,還特別被送去上了外交禮儀課。同樣的禮儀,也應適用於對待國人同胞或市府部屬吧!就算小時候被媽媽罵過,長大就能照搬罵人嗎?何況還胡亂牽拖母親。
「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柯市長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尤其嘴巴。
聯合/勿放棄正確進展:四位美國防部長之諍言
2016-01-15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選投票倒數時刻,四位美國前國防部長隔海觀戰,在肯定兩岸關係發展之餘,也提出諍言:希望新政府不要放掉一些能達成正確目標、適當協議的良好進展,以免使美國陷於是否支持對台義務的為難處境。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也強調,升高緊張不符合兩岸任何一方利益。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培里的「相互保證經濟毀滅」理論。培里擔任國防部長期間,曾在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時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到海峽周邊,陪伴台灣度過難關。廿年後,當兩岸走向可能再度漂移之際,培里援引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用以互相嚇阻的「相互保證毀滅」戰略,認為兩岸之間或可藉由密切的人員往來、社會交流與產業關聯,構成一種「相互保證經濟毀滅」的強大嚇阻力量,來維持台海和平。這項主張,值得朝野推敲。
表面看來,「保證毀滅」是可怕且血腥的字眼;事實上,它的重點卻是在:藉由保證毀滅之恫嚇,來嚇阻此發動戰爭的衝動。培里原本認為,兩岸唯有透過降低軍事衝突的協議,才能避免危機;但兩岸近年透過經濟、社會、旅遊等各層面的交流,卻達到了相同的目的。換言之,當年在台海周邊現身的美國航母,如果對中共的軍事冒進發揮了嚇阻作用;那麼,兩岸交流帶來的經濟連結與互利共生關係,也將使中共在處理台灣問題時有所顧忌。
兩岸以同文同種連結,在和平穩定發展階段,一般人很難將雙方交流的成果與「相互保證毀滅」的恐怖平衡掛勾;但持類似觀點的人,在海內外其實不乏其人。兩岸間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交流,不惟有助於增加相互了解、降低敵意;經濟利益交錯互雜,也能促使雙方把磨擦與爭執抑制在可控制的範圍內。當互信逐漸累積,更能減少雙方的猜疑,化解不必要的衝突。從李登輝時代的台海危機,陳水扁任內的兩岸急凍,到馬英九開創的和平穩定,皆證明開放與交流具有和平綜效。
但在台灣內部,對於兩岸間的經濟連結,卻存在著「經貿依存度過高」的爭議;這點疑慮,當然有必要廓清。包括朝野各黨之「買辦」階級居間壟斷,使交流的紅利無法廣澤基層大眾;如何突破這點,也有賴朝野和兩岸建立更透明有效的機制。無論如何,透過經濟連結來穩定兩岸關係,以收「相互保證經濟毀滅」之效,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也必須時時視狀況修正及調整。
四位美國前國防部長的發言,均認為目前兩岸關係的穩定應繼續維持。布朗認為,美國對台軍售,是向中共釋出訊息,讓北京了解美國不會坐視台灣遭武力侵犯。海格則認為,兩岸關係必須在正確時空環境下,由兩岸以自己的方式和時間表去演進。他強調,目前台灣方面的一些作法具有正確的目標,對兩岸和整個區域都有好處,新政府上台後不宜輕言放棄。
這些諍言,由美國前國防部長隔洋向台灣喊話,乍聽是很奇怪的事。有人會說,什麼是台灣的國家利益,什麼是我們的最佳戰略,台灣自己難道不知道,卻要美國退休部長來幫忙指點?更有人會說,美方只不過是將台灣視為平衡美中關係的棋子,兼為增加對台軍售,華府難道真的關心台灣安全?這種說法,如果不是一知半解,就是虛無主義之論。
不錯,台灣最大的國家利益,也許台灣人自己最清楚;但是,如果政客將自己或政黨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卻用民粹語言來誤導人民呢?不錯,台灣是美國制衡中共的一顆棋子,但台灣不需要精良武器來鞏固自己的防衛嗎?或者台灣人可以只顧著反中仇中、挑釁對岸,卻把防衛寶島的責任寄託在美國軍人身上,這難道不會是一廂情願?
質言之,美國這些發言不論是善意或刺耳,都是對蔡英文的喊話,希望她一旦贏得大選,不要在兩岸關係上走回頭路製造兩岸對立。蔡英文之所以讓美方感到不安,除了她一直對九二共識含糊其詞,也因她曾是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兩岸關係強硬政策的操盤手,遑論綠營內部反中主獨的聲音從未消失。無論如何,這些前部長們想要表達的是:兩岸和平的維持需要智慧,台灣不要把美國的支持當成理所當然。
兩岸只要兵戎相見,摧毀的是每月數十億美元的經濟產值,這是很強大的嚇阻力。要建立這樣的嚇阻力量,唯有機智地融合兩岸經社連結,而不是截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