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經濟/總結歷史教訓 重開治世新猷

.聯合報社論..新平庸時代 為自己未來四年投一票
.聯合報黑白集.馬英九的最後一哩
.經濟日報社論.總結歷史教訓 重開治世新猷



經濟/總結歷史教訓 重開治世新猷


2016-01-16 02: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選的擾攘即將過去,新的治國者今日就會產生,重回平靜的台灣,又要重新面對不平靜的現實環境。民意選出的新領導者必須正視紛至沓來的考驗,總結數月來本身對各項攸關國計民生、兩岸關係的一切許諾與政見,以及其他候選人針鋒相對的批判與歧異,爬梳出反覆思辯後的真知灼見,化為條理井然而且具體可行的施政綱領;在正式接任總統職位之前,做好萬全準備,甚至著手進行必要的前置作業及溝通工作,俾能一上手即能一新耳目,開創可大可久的新紀元。
不過,國家領導人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理念:絕不要自囿於競選之初的政策白皮書中,膠柱鼓瑟,畫地自限。必須深切認知,政策白皮書只是競選初期委由一群本身並不須負擔政治責任、甚至專業並非精純的策士,摭拾坊間議論,擇其有助於打動人心、吸引選票的主張,堆砌成篇;其中甚多經不起現實的考驗,乃至可能貽禍無窮。若就任後即囫圇吞棗、付諸實行,後果極為可慮。馬總統就是一個現成的失敗案例,前車之鑑,斑斑可考,千萬不可重蹈覆轍。
或有人云,競選期間的政策白皮書及大言炎炎的許多政見,就是總統對人民的許諾,一旦食言,即失信於民;這種見解是十分天真的書生之見。察納雅言,見賢思齊,古有明訓。整個競選過程,各方候選人就重大問題分從不同角度各抒己見,相互辯難;當三方意見並陳,不可能三者皆完美無瑕。經過反覆辯論,其理愈辯愈明,卻很可能與三方原本主張都不完全相符。一位準備承擔治國重任者,倘若一味執拗己見,無視真理如何,一旦當選,只問是否失信於民,不問蒼生福祉,豈會是全民之福?
因此,幸得大位者,必須萬分謙虛地向大眾表白,會汲取競選過程中各方展現的智慧及見解,全盤修正本身的政策白皮書及競選主張,構成最圓融妥善、對人民與國家有最大助益的施政綱領,重新與人民定約,力求其成。即便如此,在推動過程中,任何事前思慮未周以致窒礙難行的盲點,或突發變化導致初衷難行,也必須改弦更張,以免損及人民利益。
明確而完備的施政綱領已成,下一步就是依其輕重緩急,具體地分配在任期之中,循序而進。其中,首應包含為期八年的中期計畫,將每年度的施政目標清楚臚列,一目瞭然,各界皆可充分配合,公私呼應,而發揮最大綜效。其次即為分年計畫,為達成各年度目標,其具體方案應規劃完整,落實執行,並逐年修正,以切合實際狀況。一旦二者皆準備妥當,即可以此為根據,提出郭台銘董事長公開呼籲:為台灣「訂下硬標準」,如「逐年經濟成長目標、就業增長率、年輕人幾年買得起房」等,鞭策施政。在完善的中期計畫與分年計畫有效執行的情況下,達成硬標準應非難事。
完成這些紙上工作之後,施政成敗的關鍵只餘一事:執行力。這取決於兩方面,一是領導者自身,一是行政團隊。領導者自身的能力、智慧、魄力等,在選舉後已是定局;但揆諸歷任元首的失敗,我們深切體認,無法抗拒總統獨攬大權後有權無責的誘惑,染指原應分層負責的事務,累死自己與部屬,更養成人人「仰承上意」,不敢自負其責、盡心盡力的過慮。因此,謹守分際而有自知之明,尊重部屬、充分授權等基本原則,反而是今日對領導者最迫切的期望。
以一人之智不能治國,本是不證自明的真理:知人善任,就是治國成功的基本要件。在兩蔣之後,不復見卓越執政團隊,此與領導者識人之能、心胸寬狹,密切相關。總結歷史教訓,當從伊始。

聯合/馬英九的最後一哩


2016-01-16 02: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選前之夜昨天在台中舉辦造勢大會,馬英九總統壓軸登台致詞,他說過去做的不夠好的地方,相信朱立倫會做的更好,鞠躬向選民拜託支持國民黨。 記者黃士航/攝影




今天選出新總統,將在五二○就職。今後四個月,是馬英九總統八年任期的最後一哩。
馬英九曾是歷來直選得票率最高的總統,但亦曾是民調支持度最低的總統。這種天淵之別的反差,為台灣的民主政治留下一個可待深刻省思的課題。
尤其弔詭的是,馬英九將卸任,他是歷來三名直選總統中,唯一一位在卸任後,繼任者對是否應承繼其主要政策架構出現討論的總統。
李登輝在「兩國論」聲中卸任,陳水扁繼任卻以「四不一沒有」為號召。陳水扁在「一邊一國」聲中卸任,馬英九則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繼任。也就是說,在李扁卸任時,繼任者皆未承繼其主體政策架構;而李扁亦不敢對接任者說,「我的政策架構,希望繼任者要珍惜!」
馬英九是歷來第一位公開主張「繼任者要珍惜」其政治遺產的直選總統。而且,不但朱立倫、宋楚瑜皆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及全球化思維表示支持肯定;連蔡英文也宣稱,陸客總額不減、陸生不減、蔡習會不排斥、服貿及貨貿協議是最優先法案、加入TPP、加入RCEP等,更連「九二事實/求同存異」也說出口。可見,馬英九是第一位在政策架構上留下了可能被繼任者承繼之資產的總統。
在李扁卸任時,無人討論應否承繼他們。然而,是否應當承繼馬英九的主體政策(兩岸架構及全球化思維),卻儼然成了今年大選的主體議題。今晚開票後,這個議題可能將更趨沸騰。
有人建議馬英九在最後四個月再作一次long stay,將他的治國理念剖析清楚,留在他最後一哩的道路上。選舉已結束,人們大概會對馬英九的臨去贈言比較聽得進去,或許,也比較懂得珍惜吧?

聯合/新平庸時代 為自己未來四年投一票


2016-01-16 02: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今天投票日,儘管天氣溼冷,但不論支持誰,選民都應該出門投票,為自己的未來四年發出一點聲音。
這就是民主的意義。普羅大眾的一票,不會比達官顯貴的一票輕;企業家的一票,也不比僱員的一票重。票匭之前,人人等值,由此產生「新民意」,決定新的執政權誰屬。放棄投票的人,才是民主的輸家。
這次的選舉,沒有太多激情,沒有太多憧憬,甚至對結局沒有太多懸念。這種「三缺」現象,有幾個解釋:第一,缺乏懸念,是因為人民對現狀感到失望與不滿,因而渴望改變;第二,缺乏激情,是因為人民渴望改變,卻又對新局充滿不確定性,不知道前景能不能變得更好;第三,缺乏憧憬,是因為朝野政黨已經在先前的惡鬥中耗盡了所有美好的政治想像;既提不出更好的願景,只能在「英派」、「ONE Taiwan」等激不起熱情的老調中打轉。
換一個角度看,這種「三缺」現象,也顯示台灣已經走上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軌道,政黨輪替已經成為常態。這樣看似乏味的常態,其實是積數十年之政治經驗,一點一滴淬鍊而成。例如,在這次選舉中,人們不必擔心賄選買票會多麼猖獗,不必擔心抹黑文宣或非常光碟會造成選舉一夕翻盤,不必擔心「兩顆子彈」這樣的千古奇案重演,甚至不必擔心民眾不滿投開票或作票事件而鬧場或上街示威。這些「不擔心」,都是台灣幾十年的制度化精進及公民素養提煉而奠下的基礎,讓政治的過程有了更清晰、透明的規範可循,而不致輕易逸軌。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這樣「常態」的形成,台灣民主政治也來到了它的「新平庸時代」。「新平庸」一詞,本來是用來形容全球經濟近年所出現的疲態,包括低成長、低利率、低通膨等因素齊至的欲振乏力狀態;而此刻,這個詞用來描繪台灣政治的疲乏症,卻一樣不失貼切。
所謂民主的「新平庸」,放在台灣的架構中,具有兩個涵義:其一,隨著政黨在政治過程中的彼此消磨,許多社會菁英望政治而卻步,人們不太容易再看到出類拔萃、頭角崢嶸型的領袖人物,政治人物也將更不容易贏得尊重。可能受歡迎的人物,將多屬長袖善舞或民粹迎合者流,而不是以專業、創新或深刻見長,這將對台灣民主的深化及成熟化構成障礙。
其二,在政黨輪替的循環中,台灣面對的各種政經、社會議題,將越來越不容易找到正確或理想的解決方案,而陷入長期化停滯。主要癥結在,藍綠的對峙一直缺乏「理性制衡」及「國家利益為重」的概念,而是以相互耗損為手段,甚至不顧自己立場之前後一貫。這種惡性的政黨政治,就算能輪替,卻可能一直困在彼此「算舊帳」的深淵之中,而找不到國家的出路。事實上,回顧過去廿年的政治軌跡,就是在這樣的輪迴中往復;台灣的發展遲滯,各項經濟、環保、年金、分配、教育議題之「議而不決」和「改而不革」,都是政治平庸化的必然結果。
民主的退潮,政府和國會解決問題的效能下降,其實是全球性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我們不必過度悲觀。但如果選民不願看到台灣民主「未老先衰」,就應該保持政治參與的熱情和溫度,無論如何不要輕易放棄行使自己的投票權;因為這是最基本的公民權,也是台灣幾代人歷經血汗打拚而得的民主果實。許多人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以為投票就是要支持勝算高的候選人,如果勝負明顯,投票就失去了意義和動力。其實不然,投票的目的,是要為選民自己發出聲音,而不是在為誰背書,更不是要去當權力贏家的奴僕。即使自己的選票無法幫助想要支持的人當選,但投進票匭的一票,就是自己的政治宣言,都會記錄在每一個投票率和得票率的百分比中,誰也不能抹煞。
今天晚間,二○一六大選的結果即將揭曉,台灣未來四年的政治權力版圖也將重畫。讓我們尊重全體選民的共同選擇,讓耕耘的人得到應有的評價,也切莫忘了投下自己的一票;不論自己的聲音多麼微弱,也要讓它發出來。天氣雖冷,公民熱情不能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