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角色與政策思維值得檢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645/web/  

◆  聯合報社論/林佳龍越級請辭與陳南光跨朝舞劍
◆  聯合報黑白集/民眾腦筋比政府清楚
◆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角色與政策思維值得檢討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角色與政策思維值得檢討


2021-04-12 00: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央銀行。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銀行是頗為特殊的政府機關,長期以其「獨立性」與「專業性」而少受到立法院與一般民意的實質監督,批評意見不多也常導致是非曲直難辨。近來幾位曾任及現任央行理事的台大經濟系教授出書系統性地檢討央行過去的政策思維與作為,逐漸掀開央行的神祕面紗,勢必引來更多對央行角色的探討。央行必須面對未來各界的高度關注與討論之外,本書對央行角色與政策的批判也值得央行惕勵檢討。

中央銀行法」第2條揭示央行的經營目標包含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簡單來說,前兩項有金管會的協助,大致安妥,因此央行最重要的任務在於「穩定物價」與「協助經濟發展」。在經濟學原理中,央行最重要的任務即在穩定物價,避免惡性通膨;協助經濟發展是次要目標,這也彰顯於前述法條中。前央行總裁彭淮南可以屢獲A級總裁殊榮,物價穩定是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物價穩定一方面被列為央行功績,另一方面卻也成為央行可「協助經濟發展」的基礎,而這也正是爭議最多之處。這裡有兩點值得討論:首先是物價何以穩定,其次是如何協助經濟發展的問題。

台灣物價所以穩定,並非完全依賴央行有效地控制貨幣供給量或流動性。在政府選擇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下,補貼生產成本壓低物價、甚至薪資,是長期對策,即使缺水缺電,水電價格仍是「維持亞鄰最低」,加上國內民意對價格上漲極為敏感,政府必須努力抑低物價,因此物價穩定實非央行之功。

相反地,央行長期政策只有「寬鬆」與「極度寬鬆」兩項,長期低利率可為證明。寬鬆政策的高流動性本易引起通膨,但是在上述物價難升的情況下,流動性全由非貿易財房地產市場吸收,導致房價高漲、物價卻平穩的怪異兩極結果

少子化問題的惡化已成國安問題,高房價是主要元凶已是共識。但面對此困境,政府還是只「打炒房」,不「打房」,除了問題依舊,責任也多落在財政部央行長時期低利率政策才是房價問題根源,但從來都只有治標不治本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地合一稅2.0即將上路,連業界都直言只能「打掉成交量、打不跌房價」。政府若不能打破央行把持,光是靠財政稅制來解決國安問題,必將會在歷史上被深刻檢討

其次,就協助經濟發展而言,這是困難任務。經濟發展最困難之處在於長短期目標不易兼顧,想要長期的結構轉型升級必須勇於犧牲耗能缺效率的產業與企業,但也會付出影響短期成長的代價。即使暫不論央行,政府的產業政策就常陷於進退維谷、投鼠忌器的窘境,光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等政策要扭轉、升級產業結構,殊屬不易。央行的低利率政策被批評為阻礙經濟體質調整,當然並非無的放矢;最明顯的例證是民國 69 年(1980年)代的新台幣緩升政策,過度的流動性不但在房地產市場累積巨幅泡沫,高房價名列世界前茅的惡境至今未曾改變,更使得市場擇優汰劣的功能受到扭曲,殭屍企業競逐資源,喪失了轉型升級的契機。

如今長年的低利率政策正讓悲劇重演。低利率使得原本投資報酬率不划算、不應投資的項目也被執行,進而競奪資源,排擠長期有利的發展項目,實嚴重扭曲了有限資源的運用,阻礙市場機能與經濟轉型,也使得諸多產業政策顯得事倍功半。有責任感的經濟部國發會實在應該向央行提出嚴正抗議

經濟發展可視為一種「包容性的成長」,強調經濟個體在經濟活動中的公平機會、重視較均等的分配。但央行的利率與匯率政策協助出口,忽略促進內需,不但扭曲了國內個體間公平競爭的機會,也將台灣推向過度依賴外貿輕忽內需不公平險境

我們不否定央行「協助經濟發展」的初衷,但必須先體認經濟發展的深刻意涵。央行歷來的政策思維或失於短淺,缺乏對實體經濟造成長遠影響意識。這是央行在受到批判之餘,值得深刻檢討之處。












聯合報黑白集/民眾腦筋比政府清楚


2021-04-12 02:0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黨徽與國徽近似再掀話題。 本報資料照


有時候,政府會煞有介事地提出很笨的問題,自以為可以考倒誰。但在老百姓看來,這類問題根本沒必要回答,因為命題本身就是錯的。最近內政部要求國民黨改「黨徽」,正是這種情況。

一月間,時代力量提案要求內政部評估修改「國徽」的必要性。內政部思考了兩個多月,最近要求國民黨「改黨徽」,理由是「黨國不分」的時代已過。但台灣民眾可不是吃素的,大家都知道「黨徽」的存在早於「國徽」,而國徽標誌正是源起國民黨革命成功。內政部要國民黨改黨徽,根本搞錯對象;國民黨也放話,叫民進黨有種改國徽。

根據本報的網路投票,在問到應該改國徽或改黨徽時,已投票的四千多人中,有九成一回答「國徽和黨徽都無需更改」;僅有四趴認為應該改國徽,四趴認為應該改黨徽。這個答案,等於給內政部和時代力量各一個大耳光:別在那裡無病呻吟了,國徽和黨徽都沒有問題

國徽和黨徽很像,反映的是一百多年前國民黨創建中華民國的歷史事實;九成多的民眾覺得不必修改,因為他們承認這個歷史事實。民進黨和時代力量的國家認同不一樣,但得等到他們對國家有更多實際貢獻,再談修改才有可能。

說「黨國不分」的年代已過,其實很諷刺,民進黨不是正朝那裡邁進嗎












聯合報社論/林佳龍越級請辭與陳南光跨朝舞劍


2021-04-12 02:0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太魯閣號出軌事故後,交通部長林佳龍(左)傳出曾同時向蔡英文總統(右)與蘇貞昌口頭請辭,被質疑越級請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太魯閣號發生重大災難,交通部長林佳龍先向蔡總統口頭請辭,後再向行政院長提書面辭呈;此舉遭黨內政治人物批評是「越級請辭」,把「私人關係」放在體制之前。事實上,這只是蔡政府內部亂象的一環,鐵路局長人事懸缺三個月未補,林佳龍在立法院對此支支吾吾,恐也與所提人選始終未獲蘇貞昌同意有關。簡言之,「蔡蘇體制」的恐怖平衡,已到了妨礙政府正常運作的地步。

對於「越級請辭」的質疑,林佳龍辯稱,因為他的人事任命案是總統和院長決定的,所以先向蔡總統請辭。這樣的答覆,只是愈發坐實蔡政府體制紊亂的批評。根據憲政原則,交通部隸屬行政院管轄,林佳龍請辭理應向蘇貞昌提出,他卻先向蔡英文口頭請辭,明顯不符體制。也難怪,政壇認為林佳龍先向總統「試請辭」是在祈求慰留;但蘇貞昌後宣稱「收到請辭訊息」,目的則在斷其後路。一個請辭,刀光劍影。

這齣拖拖拉拉的請辭大戲,不僅和蔡蘇體制權責紊亂有關,也和民進黨派系分贓息息相關。因此,在林佳龍確定必須為四十九條人命下台負責後,還「擇吉」指定在四月廿日交卸,主因就是繼任人選難以擺平派系之爭。林佳龍是「正國會」領袖,他一失勢,立即打亂蔡英文的派系平衡布局;要由誰或什麼派系來填補,均煞費心思。若放手由蘇貞昌任命,這兩年伺機坐大的蘇系勢力將更擴張,不僅其他派系愈發不滿,蔡英文也會備感威脅。

這些心結,從台鐵局長懸缺三個月未補,即可窺知問題嚴重性。蔡政府近年用人,常常是一批批官員從地方順勢湧進中央,賴清德升任閣揆時從台南帶進一批,陳菊入府時從高雄帶進一批,鄭文燦在機場相關事業安插了一批,林佳龍出任交通部長時也從台中帶進一批「龍家班」。這些暴得大位的地方人馬,未必具有全國性的管理瞻矚和能力,因此導致中央政府決策品質不斷下降。更糟的是,民進黨派系不斷忙於爭權卡位,許多職位不斷換人,仍無助於提升政府職能。試想,連一個鐵路局長人選都能懸缺三個月未果,交通部長的接替人選豈會是容易之事?

無獨有偶,中央銀行最近也發生「跨朝打怪」的事,和林佳龍的越級辭職事件互為輝映。事件緣起是,兩名央行現任理事和一名前任理事共同出版《致富的特權》一書,批評過去廿年央行的低利率、低匯率,除助長房價上漲,並阻礙產業升級,造成薪資低迷及人才外流。受矚目的是,除了三名前後任理事參與,現任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更寫了推薦序,被外界解讀為「項莊舞劍」,明批前央行總裁彭淮南,劍指現任總裁楊金龍,意在阻止楊金龍連任。

之所以有此揣測,原因是陳南光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才由總統任命進入央行,他又是陳師孟的學生,被認為和陳吉仲一樣是顏色正確且受寵的「小英男孩」。但陳南光既身在體制,又有其他理事為其盟友,為何不能在央行內部據理力爭,而要用出書或投書的方式從外部圍攻央行?彭淮南擔任央行總裁廿年,其功過是非當然可以討論;但房價、產業升級及人才外流問題因素複雜,全怪到他一人頭上,豈是公允之論?何況,彭淮南還是國際認證的「十四A總裁」。

從林佳龍的越級請辭,到陳南光的跨朝舞劍,乃至於蘇貞昌的大權一把抓,都顯示了蔡政府踰越體制的用人任事,已到了難以正常運作的地步試想,凡事都要問權力靠派系專業還有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