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房價飆漲 低利環境是元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9827/web/

◆  聯合報黑白集/又一頭權力飢渴獸
◆  聯合報社論/萊豬接著核食,蘇貞昌還是只剩那張嘴?
◆  經濟日報社論/房價飆漲 低利環境是元凶







經濟日報社論/房價飆漲 低利環境是元凶


2020-12-07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在利率偏低、國際熱錢湧入、資金回台潮之下,國內房價、租金持續飆漲,屢創歷史新高,隱然引發民怨。為此政府推出「健全房地產市場五大方案」,宣示「打擊炒房」的決心,但也同時表示並非「打房」。然而,「打炒房」而非「打房」就能達到「健全房地產市場」的目標嗎?

根據內政部最新發布的第2季住宅價格指數,全國住宅指數為105.39,較去年同季上漲3.74%,不但已連續七季上漲,還是六都齊漲。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指數從2015年第1季歷史高點的100.77到去年第2季的101.59均維持相對穩定的高檔,但一年來又暴增到105.39。在低利環境持續、資金與海外就業人口急速回流、央行不斷供給資金帶來的房地產需求下,房價必然還是易漲難跌。日前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指出政府應採取政策措施以預防出現房地產市場對泡沫的預期,甚至還引發央行內部與理事會的衝突爭議。事實的情況是房地產泡沫已非預期,而是正在快速累積。

更重要的是,房地產是否健全還不能只由動態的房價趨勢來看。台灣的房價所得比持續居高不下,全國平均為8.66倍,也就是不吃不喝也得近九年才買得起房,這一比例在台北市更高達14.39倍,即使六都中最低的高雄市都還有7.27倍,比起東京的五倍或新加坡的4.5倍都要高許多,高到嚇人的房價所得比才是政府應該嚴肅面對的課題。

近年來台灣所得提升有限,青年低薪狀況普遍,面對房價上漲快速,實苦不堪言。政府無法有效提升實質薪資,即使抑制房價上漲,也不過是維持現狀而已。如果真要「健全房地產市場」以落實蔡總統宣示的居住正義,「打房」而不只是「打炒房」又有何不可?

房地產是標準的非貿易財,不同於一般商品可透過進口來調節過高價格,因此很難僅用市場供需來分析。房地產價格通常是資金現象,只要低利環境造成市場資金豐沛,價格必然攀升,各國經驗屢試不爽,1980年代的台灣及2010年代的中國大陸都是眾所皆知的顯例。

對於政府的打炒房政策,民間實在沒有信心,也因此要求修法實施囤房稅或推動實價登錄2.0的呼聲不斷。但基於房地產價格的特性,只要資金取得成本低,即使是提高囤房稅或實施實價登錄2.0,恐怕也難有效抑制房價上漲。

中央銀行對於房價問題至為保守,至今仍表示「將先對銀行業者道德勸說、派員到銀行了解不動產放款情形」,至於實施信用性管制的時機,還「須由央行理事會決定」。央行一方面採行低利放水讓資金漫灌,一方面連築堤圍堵都顯得猶豫不決。多年來,央行理事會的決策模式眾所皆知,恐怕即便副總裁有不同意見都難以成事。再者,今年初美國聯準會因疫情嚴重而連續降息,台灣經濟穩健許多,央行卻也不顧國情、跟隨降息,進一步給了今年房價高漲的養分。若要追究房價飆漲責任,央行難辭其咎。

央行總以維持總體經濟景氣的理由而採行低利率政策,但多年來已證明無助於促進投資,想要投資成效,還不如靠美中經濟戰來得有效。事實上,低利率不但扭曲了資金運用的最適配置,更惡化了所得分配,對整體經濟影響極劇。此外,房地產高漲更提升了實體經濟的成本,不只房租高漲影響商家經營,台商回台投資面對高房價地價,長嘆者多有。央行的低利率政策是否真的有助於總體景氣,也值得質疑。

另一方面,至今仍有央行理事認為房地產是「龍頭產業」,可以帶動產業發展、活絡經濟。事實上,研究已證明高房價具有明顯的排擠消費效果,特別是家庭文教支出。如今高房價已成青年高負擔,還排擠了教養下世代的支出,青年世代不敢婚生的少子化問題只會更加惡化。

健全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必要的神聖目標,不僅為了避免資金錯置,更是為了維護人民生養權利的「居住正義」。央行對高房價負有主要責任,在「五大方案」中卻只有「必要時採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這樣的「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真的很難達標。











聯合報黑白集/又一頭權力飢渴獸


2020-12-07 02:5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監察院提出《人權委員會職權行使法》草案,傳出遭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拍桌」怒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監察院提出人權委員會職權行使法草案,傳出遭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拍桌怒斥,認為是少數人在亂搞。柯建銘的理由是:十名人權委員都是監委,不需要為這十個人「另訂新法」,其職權只要放在《監察法》裡即可。

無論老柯有沒有當場「拍桌」,他會發飆不是有沒道理的人權委員會不是什麼複雜或龐大的建制,區區十委員又都由監委兼任,卻要為自己量身打造新法,是嫌立法院事情太少嗎

再說,監院的胃口也未免太大,對人權會的職權簡直獅子大開口:一則要求要有釋憲聲請權,二則要求政府機構包括民間部門須對該會的調查事項提出說明和解釋。前者,遭司法院批評另闢釋憲管道後者,被立法院批評是踰越五權制衡精神。包括該法規定它有權把手伸向民間機構,許多人也存有疑慮。

簡單地說,這些委員打著「人權」旗號,就以為自己該像太上皇一樣無處不查,且無人能擋。問題是,台灣已是個法治社會,對於各種違反人權的事項都在不同的法制裡有所規範,大家還需要一個太上皇機構來查人權嗎?試想,如果這個太上皇機構自以為是「東廠」,那麼台灣的人權可能受到更大的侵害,而不是保障。

如今,台灣獨立機構的公信力已蕩然,不需要多一頭掛著人權面具的權力怪獸。









聯合報社論/萊豬接著核食,蘇貞昌還是只剩那張嘴?


2020-12-07 02:5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蘇貞昌為了開放萊豬無法自圓其說,除拿民間廠商信功肉品墊背外,在立法院內備詢千篇一律,就是強調要打開台灣大門走出去。至於開放萊豬和走出去的關係,蘇貞昌全然廻避,被逼急了,就對立委人身攻擊,或重施「吵架王」故技,嗆聲立委「要鬥嘴不會輸你」。各界預期萊豬進口之後,日本核食也將登場,但捍衛萊豬,再挺核食,蘇貞昌還是只有那張嘴嗎?

國民黨立委陳以信質疑,民進黨政府開放萊豬是未戰先降,上次馬政府開放萊牛,至少換回美國免簽證與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復談蘇貞昌回酸原來你們是用換的」,並指民進黨開放萊豬不能說能換到什麼,是要讓世界看到台灣

全世界的貿易談判原本就是各國「拿與取」的交換過程,蔡政府開放萊豬何嘗不是押寶川普,希望爭取台美經貿談判的利益交換?只是什麼都拿不到,外交失策失利。蘇貞昌裝糊塗,還強以「原來你們是用換的」回酸國民黨,移花接木的手法和硬拗信功「支持政府」如出一轍;而他還不准立委批評其「移花接木」,又和信功澄清逆蘇就被查水表一樣。

當美國準總統拜登明言直到我們國內的勞工、教育面向獲得大量投資前,我不會同任何國家簽署新的貿易協議」,證明蔡政府爭取與美簽訂經貿協定暫時無望,也顯示犠牲國人健康開放萊豬的失策。蘇貞昌批藍委有政黨立場,不能和政府一致對外。問題是,政府不溝通說明、不爭取支持、不做好配套,只會和在野黨對罵,誰能與這樣的鴨霸政府「一致對外」?

台灣的國際處境艱難,大家都理解,問題是民進黨只准自己反萊牛,不讓別人反萊豬,昨是今非的雙標黨,從來不肯承認錯誤。蘇貞昌批評馬政府「親中賣台」,但當時我們和大陸與香港出口占比不到四成,今年一至十月平均已近四成四,六月更到歷史新高的四成六,民進黨政府又是如何「親中賣台」的?

麻煩的是,蔡總統曾說要加入 RCEP 和 CPTPP,卻在兩岸僵局、南向無著下難有進展,新南向出口占比更是不進反退。現在蔡政府不再以 RCEP 為目標,只能寄希望於 CPTPP。但是當大陸也明白爭取加入CPTPP,大陸外長王毅最近訪日,更與日本建立食品農水產品合作機制;日本雖願協助台灣加入CPTPP,但要求核食解禁的壓力也更高。核食這項「貿易障礙」,終究是繞不過的門檻,蔡政府也沒有以拖待變的籌碼和條件。

馬政府曾有意開放福島食品,民進黨大力杯葛,等到民進黨執政,國民黨還以顏色祭出核食公投,讓蔡政府對日本還有託辭,如今核食公投兩年期限已屆,日本舊話重提,希望明年東日本大地震十周年能見到解禁大禮」。駐日代表謝長廷近日回台,更把核食議題推上枱面。只是蔡政府陷於開放萊豬的衝擊還未解套,若再冒險開放核食,雙重核彈的政治衝擊之大,蔡政府能否承受實難想像。

面對這樣的難局,蔡政府必須坦承當年錯誤,爭取在野黨理解支持,才有機會共同解套。如果複製萊豬黑箱模式,只想靠蘇揆惡嘴硬闖,那麼從立院到街頭的核食對決,恐怕會比萊豬大戰更為慘烈但以蘇揆在國會的表現,既沒有治理國政的格局能力,也沒有面對現實的誠意,更沒有向民眾認錯的歉意霸道的執政風格,只剩一張嘴,內閣再不更換,將製造國家更多難題,蔡政府如何帶領台灣走出去台灣如何從政黨惡鬥的災難宿命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