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載人也載貨,即將成真!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8824/web/ 

◆  五倍券資訊複雜 想讓人民沒空管政府嗎?
◆  別再用「自由水果」撕裂兩岸
◆  黨主席選何人 影響未來布局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載人也載貨,即將成真!
◆  後梅克爾時代 德中關係從依賴轉競爭
◆  未進CPTPP 我受傷比大陸重
◆  期盼國民黨重建黨德、黨性、黨魂
◆  台灣會不會拍「打開…市政廳」?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載人也載貨,即將成真!


2021-09-24 02:33  聯合報 /   侯勝宗(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半年前,有機會和交通部相關單位討論偏鄉是否可鬆綁法規,開放「客運載貨」,讓偏鄉與原鄉交通運能做更有效率與多元彈性使用,解決偏鄉小農物流成本過高困境,讓物暢其流

後來經聯合報願景工程報導與民代奔走呼籲,很高興交通部終於有了修法行動。日前交通部正式行文各地方縣市政府,徵詢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四十四條之五修正草案意見。若無意外,年底前,偏鄉村落將有「客貨共乘」的合法新服務出現。

交通運輸法規依載送物件不同,區分為客運業」與「貨運業」二大類別,各有相關分業管理辦法。唯長期以來,偏遠地區因缺乏便利的載人與載貨交通,運輸成本過高、運送時間過長一直是偏鄉的痛。若不能有效整合共享有限運能偏鄉運輸成本勢必持續居高不下

交通部增訂第四十四條之五規定,規範經營第四十四條之二所定市區汽車客運」之偏遠路線者,得以其行駛班車提供「貨運服務」;唯其營業範圍、收費基準、得載貨之空間及應遵守事項,仍應依公路主管機關按實際需要規畫公告辦理,以善用多元資源及模式,完善偏鄉客、貨運輸。

這是遲來的偏鄉移動正義。偏鄉因地理距離、人口屬性與產業條件,交通法規要有更大彈性,才能因地制宜。事實上,日本政府早在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左右,就察覺汽車運輸業架構不能解決偏鄉運輸問題,啟動一項有趣的社會設計—讓偏鄉公車變身宅急便,利用區域公車空間,同時載人載貨,有效解決偏鄉老人淍零、客源流失問題,也降低政府對偏鄉公車業者營運虧損補貼

具體案例是九州宮崎縣中部西都市東米良地區西米良村,由經營宮崎縣巴士宮崎交通大和運輸合作,把客運與貨運服務二合一,將宮崎交通巴士中間部分改裝成載貨空間。在地方政府端行政流程則是藉設立「地方協議會」此中立角色,來向地方主管機構提出「客貨共載」申請,在符合「特定範圍」與「特定路線」前提下,由地方公路主管機構以特許經營型式,突破既有法規的僵固與限制。此因地制宜調適,也帶動日本高齡化社會許多地方創生新契機

雖然交通部修法方向有回應偏鄉民眾需求,唯修法架構仍只限符合「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四十四條之二的社會團體或個人資格市區汽車客運業,但不開放給已在偏鄉從事客運業的交通業者兼營貨運業務,這是美中不足地方。建議交通部下階段可大膽挑戰法源框架整合偏鄉的客貨二大業別疆界,讓日本宮崎縣的「客貨共載」故事可遍地開花,發生在台灣每個需要運送的偏鄉角落。














五倍券資訊複雜 想讓人民沒空管政府嗎?


2021-09-24 02:26  聯合報 /   王麗莎/口譯工作者(新北市)
五倍券資訊複雜,民眾忙著追逐各種訊息,沒空管政府施政其他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秋連假收假第一天,大家都在問:「你五倍券要怎麼領啊?」連報紙電視新聞都在幫民眾整理各家優惠。

資訊太複雜,別說平常就不是很懂3C、網路的長者一頭霧水,許多年輕人瀏覽訊息時也眼花撩亂。加上,大家都想搶早鳥優惠,造成大當機。

這或許就是政府想要的結果。幫政府講話的人,覺得搶不到優惠、陷入選擇障礙等抱怨,都是因為「貪小便宜」,五倍券是政府的「美意」,害大家不知從何看起的五花八門優惠,是各家業者想出來的花招,罵政府幹嘛?但政府難道沒預先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結果嗎?

大部分民眾為了不吃虧、得到最多優惠,會想盡辦法精打細算。當初政府不願像美英日星等國直接發現金,表面上說,振興券才能刺激消費景氣,

但對政府另一個「好處」就是,振興券需要花時間討論、比較,加上民間業者各種配套,就可以變出好多花樣,讓大家今天想到一點、明天又想到一點,整天只要忙著追逐各種訊息,沒空管政府施政其他問題,關注和問責力道就會小很多了。

或許對政府來說,這才是振興券更大的目的。












別再用「自由水果」撕裂兩岸


2021-09-24 02:21  聯合報 /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繼鳳梨之後,台灣釋迦、蓮霧又被中國大陸以檢出介殼蟲為由,禁止輸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釋迦、蓮霧輸陸遭禁,蔡政府又故技重施,用所謂「自由水果」號召民眾採購、砸錢補貼,並聲稱將訴諸國際組織以應對危機。

姑不論此舉是否出自上回利用民粹處理鳳梨事件,有助拉抬民調經驗,或選舉提名在即,對外不容示弱,抑或為轉移疫苗政策失誤等政治算計。如此輕率應付,我擔心恐有以下風險:

一、弱化兩岸協議之前兩岸簽署廿三項協議,或已是現階段維繫兩岸關係僅存脆弱的法治保障。現行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第六條,既約定有「重大檢疫檢驗突發事件協處機制」,雙方原可循此進行「快速核查」與「緊急磋商」。

此番陸方選擇在釋迦、蓮霧尚未收成前公布禁令,是否預留空間,暗示我方「依協議重開談判」,亦值推敲;此際若不把握,容任協商管道中斷,相關協議將無異名存實亡。

二、有傷國際聲譽:法諺有云:「欲進衡平法院,先要有雙乾淨之手」。自鳳梨禁運起,對於爭議核心,即被指驗出介殼蟲乙節,我方從未直接反駁

至提請 WTO 爭端解決機制一途。先不管該機制下仲裁組織是否仍正常運作、符合公正、效率、台灣管制大陸農產品進口有無違 WTO 規範,或曾對日、紐採雙重標準。

倘真立案受理,一旦查證對岸指控屬實,不但討不回公道,試問我國際商譽貿易信用,能不受損嗎

三、攜牲人民權益:茍未合理化解大陸封殺,直接受害當然是苦心栽種,卻頓失外銷市場的國內果農。

政府連番撒幣救市,甚至因此傳出詐領肥料出口補助醜聞對廣大誠實納稅人而言,又何嘗公平

團結自救,相信國人都願配合買爆「自由水果」。但難道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兩岸「和平紅利」,就此一去不返?














黨主席選何人 影響未來布局


2021-09-24 02:19  聯合報 /   彭錦鵬/行政學者(台北市)
國民黨主席選舉本周六投票。左起:朱立倫、卓伯源、江啟臣、張亞中。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選舉從沒這麼熱烈、針鋒相對過。國民黨傳統理念論述,廿年前是常態,但是近年政黨兩度輪替後,人心改變,黨員能不與時俱進。

把歷史長度拉開來看,過去卅年台灣民調最能真實反映實情未受到質疑的是政大選研中心所做、陸委會出資完成長期一致題目政治性民調。卅年前,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只有十七.六%,現在是六十三.三%。

廿年來,民進黨執政、教育內容和馬英九示好民進黨,集合成自認是台灣人的先天獨派教育獨派新世代中華民國派。同期間,認同為台灣人又是中國人比率,卅年前是四十六.四%,現在是卅一.四%。原來自認為中國人的廿五.五%,九成轉為台灣人/中國人。換句話說,自認為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是外省籍傳統中華民國派。面對未來選舉,如果國民黨只能爭取到外省籍傳統中華民國派卅一.四%)是必敗無疑。

從台灣民眾統獨立場民調看,國民黨現在仍有強烈優勢,但也面對獨立傾向挑戰。維持現狀,不論是維持現狀再決定,或者永遠維持現狀,可稱之為「中華民國派」,現在是五十六%。但是,卅年前只有九.八%偏向獨立,現已升高到廿六%,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只有十五.一%。換句話說,國民黨所堅持百年歷史的「中華民國」,如沒有透過選舉重奪政權,實質台獨的傾向只會升高

接著看最現實的台灣民眾政黨偏好。陳水扁貪汙,民進黨認同度下滑,終於下台。馬英九第一任吳敦義當行政院長,政績不錯,國民黨認同度達到卅年高點卅九.五%注意,不表態民眾長期大致四到五成),其後一路下滑。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政黨認同死亡交叉後,國民黨失去政權。國民黨在野後,蔡政府執政不佳、吳敦義當主席輔選縣市長大勝十五席,當時政黨支持度廿五.一%,對比民進黨廿.一%。民國 109 年(二○二○)國民黨總統、立委選舉,吳敦義提名失誤而大敗,政黨支持度也一蹶不振。

現在國民黨最大資產是,黨籍縣市長多達十四席。主席選對人,對下兩次選舉影響太大了。因此,選前第一次看到黨籍縣市長公開支持某位候選人。相對的,想影響選舉的他黨人士也為其他候選人創造網路聲量,企圖影響甚至左右結果。

政黨的定義就是奪取政權團體,主席選什麼人,就會影響選舉和執政,是必然的。國民黨員想清楚了嗎?















後梅克爾時代 德中關係從依賴轉競爭


2021-09-24 02:32  聯合報 /   羅至美/台北大學公行系莫內講座教授(台北市)
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十六年執政將在本次德國大選後畫下句點。 圖/歐新社



周末德國大選對德國選民而言,象徵一個「維持現狀」時代結束。儘管主要競爭者爭相以梅克爾繼承人自居,以接收其政治資產,部分政策將在後梅克爾時代出現改變,是可確定的,其中,應包括我們最有感的德國對中政策。

在梅克爾主政十六年期間,她的中國政策是以經濟關係作為定位與基調,儘管她與北京曾因接見達賴喇嘛而有低潮,但她仍是 G7 中對中最友善的大國領袖。她以經濟關係定位德中關係,放在全球經濟體系變遷大脈絡下看,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政策

梅克爾於民國 94 年(二○○五年)執政,正逢中國大陸加入WTO,進入全球生產體系經濟崛起階段;彼時的中國大陸對德方是快速成長、機會無限的蓬勃新興市場。對中方而言,世界工廠的需求與機遇,成為長於精密機械的德國製造業最主要客戶。梅克爾任內訪中十二次,到訪城市均為德國企業投資重鎮,她的訪中次數地點選擇,很大程度地說明了德中關係的本質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德國出口型經濟,在梅克爾主政期間得以維持高成長、低失業,功效顯著。德國經濟表現在歐元區一枝獨秀,使得德國在歐債危機發生後,實質性壟斷過去與法國共享的歐洲領導權,梅克爾亦成為歐洲的全權領導者

然而,此一共同富裕德中關係,在中美貿易戰後已不復返。全球經貿脈絡在中美對峙,不因美國政權輪替改變,浮現了新常態,進入了新路徑;中國大陸的發展目標不再是改革開放,而是追求產業自主以達到國家自主新軌道加速去美國化,或者說是去西方化過去對德國製造業高度依賴德中關係自然也面臨調整與去化

國際大環境變遷也交織著產業發展的變遷。經過多年追趕、模仿、學習與優化後,在例如綠能、汽車製造業等產業,中國大陸不再是德國的消費者,而是有競爭性對手關係。換言之,即便德國的新政府願意繼承梅克爾路線,將雙邊關係定位在經貿關係,本質也已從依賴質變為競爭

全球經貿產業發展都翻過一頁的現實下,後梅克爾時代德國對中政策將出現一定程度改變。此次德國大選,對中政策罕見成為議題焦點,以及百分之四十七德國民眾在一項民調中認為中國大陸是對手,或是有衝突的敵對者,說明對中政策轉變,已逐漸成為德國政治新共識。新共識會如何與變化中的歐美關係共伴,從而牽動歐盟的兩岸政策,是值得觀察的。德國因素的到位,始終都是歐盟對外政策出現轉折充分要件















未進CPTPP 我受傷比大陸重


2021-09-24 02:29  聯合報 /   李同龢/大學教師(花縣壽豐)
國發會模擬,若我國沒加入CPTPP,石化、塑膠等產業可能受影響。圖為高雄港貨櫃輪作業情況。 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中國九月十六日正式向紐西蘭提出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申請書函;當時台灣媒體對此反應平淡,可是廿二日台灣也正式行文申請加入, CPTPP 馬上變成熱門話題。

台灣貿易依存度很高,出口是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所以能否有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對未來經濟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很不幸的是台灣目前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率,在全世界是末段班,只有百分之十三左右,韓國則是有百分之七十,日本近幾年也超過百分之五十,台灣的低覆蓋率,基本上都是因為對岸政治因素干擾所導致

其實現在最大的自由貿易經濟區塊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它占了全球貿易量百分之卅三,CPTPP 與其比較則小了很多,只占全球貿易量百分之十三由於 RCEP 在談時,中國已經是會員國,所以台灣只能乾瞪眼,所以就鼓勵台商新南向,如此就可以利用 RCEP 來避免高關稅及相關的法令規範。

中國和台灣幾乎同時申請加入 CPTPP,對其十一個會員國來說是個難題,中國也是 RCEP 會員國,RCEP 會員國中有七個國家也是目前 CPTPP 的會員國,中國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久將來會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對現有個別 CPTPP 會員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貿易夥伴,要拒絕中國加入不容易。

可是中國的崛起,在軍事及國際政治上對很多 CPTPP 會員國而言,又是潛在的威脅,且中國在人權、智慧財產權及政府大量補貼造成的不公平競爭,也使得 CPTPP 會員國有所忌憚。

另外中國較低經濟自由度,也會對其申請造成減分效果

而台灣的強項則在於是個自由民主經濟體,可是要成為 CPTPP 成員,需要全體會員一致通過才可以,只要一個會員國不同意或阻撓,台灣就無法加入。

中國已公開表態不願意台灣以 WTO 模式加入 CPTPP,所以大家估計台灣大概只有一成的機率能達陣。

弔詭的是,很多人認為中國不透明的經濟政策及政府補貼企業太多,可能會成為會被拒絕加入的理由。

可是大陸對加入 CPTPP 的期許,卻是希望藉由此高品質自由貿易協定,來促使大陸經濟及企業的改革

CPTPP 對台灣而言,是很重要的,對中國而言當然也重要.中國已是 RCEP 會員國,有七個國家同時是兩個自貿協定會員國,如果中國及台灣同時被拒絕的話,台灣的損失相較中國會更多。

















期盼國民黨重建黨德、黨性、黨魂


2021-09-24 02:19  聯合報 /   江乾松/資深媒體人(苗縣頭份)
國民黨周六將舉行黨主席與黨代表選舉。圖為國民黨中央黨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周六將舉行黨主席黨代表選舉,近日觀察四位黨主席候選人,無論是在選舉政見發表與辯論會,或是私人拜會行程中的言論,竟然毫不留情面,令基層黨員無不感到憂心與不安!

憂心的是,會不會因這次黨主席選舉激烈競爭,造成黨的分裂,其中甚至有地方首長公職人員竟然公開表態支持對象,甚為不妥。不安的是,國民黨的黨德、黨性、黨魂,是否會蕩然無存?近來各項選舉,國民黨每下愈況,究其原因是提名過程中,候選人彼此相互攻訐、刀刀見骨,彼此結下心結,最後兩敗俱傷。

筆者今年八十二歲,具有六十多年的國民黨黨齡,有感於國民黨栽培,無論到那裏或在任何場合,都勇敢的說我是資深國民黨員。因此,也殷切期盼國民黨能重建黨德、黨性、黨魂,讓黨員能勇敢在任何場合說出「我是國民黨黨員」而自豪

















台灣會不會拍「打開…市政廳」?


2021-09-24 02:15  聯合報 /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台北電影節展開選映曾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高齡九十一歲的美國導演佛雷德里克.懷斯曼紀錄片打開波士頓市政廳」,長達二七五分鐘,在大眾討論政治為日常的台灣,彷彿提醒所有選民審視什麼是政治你真的了解市政府在幫市民做些什麼嗎

懷斯曼的作品被歸類為「真實電影」(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干涉、不影響事件過程),不刻意下標導引,一切交給觀眾自行判斷,影片從波士頓的市民熱線、市政府內部會議、財政報告、警政、老年醫療給付,一段段對話、解説中,不斷延展;觀眾在沒有字幕提醒人物名字、職稱的狀態下,彷彿穿梭一個個空間,去了解市府機構在做什麼?如何運作?面對各式各樣的族群、階層,公職人員如何去執行、協調公務推動,政治和人世都是不斷解釋與溝通。

台灣有大大小小選舉,依政黨背景、個人特色、社會形象,選民做出選擇投票;我們認同或不認同從政者作法但是我們真的完全明白政府如何運作嗎?除了里長廣播打疫苗、發中秋禮品,我們真的明白「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嗎?

在台灣,許多公家機關都有紀錄片製作補助金,如果某年某日,有位台灣紀錄片導演提出企劃案,要鉅細靡遺拍攝「打開…市政廳」,絕非宣傳特定市長政績,單純讓觀眾通盤檢視市政府運作、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場,只是幫助選民跳開競選口號,去認識某任市長在某段時間裡,面對的各種問題

你覺得台灣紀錄片製作補助金的評審,會投這樣的企劃案一票嗎?有可拍性嗎?如果你必須買票,觀賞以台灣城市為背景的「打開…市政廳」,你會從頭看到尾,當成現代市民自我教育

還是,你只喜歡跟理念、政治立場相同的人一起大喊:「凍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