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和陳吉仲沒向郭董學到的事
◆ 聯合報黑白集/五倍券被罵依然划算
◆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通膨過渡論」備受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通膨過渡論」備受挑戰
2021-09-24 01:3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聯準會(Fed)主席鮑爾。(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22日決策會議的基調已明顯偏向「鷹派」,檯面上唯獨主席鮑爾仍堅守「鴿派」陣容;雖不得不明示11月會議時將宣布購買資產計畫「退場」流程,但仍堅持「退場」開始的時機及速度與升息時機是兩碼事。但其他決策官員顯然並不大買鮑爾的帳,使他面臨「光桿主席」的危機。
為何會議決策偏向「鷹派」?在通膨方面,Fed 在會後聲明中的措辭從「已經上升」,改為「居高不下」,其間差異不言可喻,而且對今年通膨率預估也大幅上修。對於購債計畫「退場」,也從「繼續評估」,改為「購買資產速度溫和化可能很快便屬合理」,為「退場」一槌定音。最受關注的利率預測「點陣圖」,更顯示已有半數委員預測首次升息的時間將落在民國 111 年(2022年),預測民國 112 年(2023年)的升息幅度更大。
鮑爾本人雖強力淡化貨幣政策趨緊的可能性,仍強調他一貫堅持的「通膨過渡論」,但實際情況則是與他的論調漸行漸遠。首先,通膨升勢顯然比鮑爾預期更高,且時間更長,最主要原因是全球供應鏈混亂情勢糾結難解,Delta 病毒肆虐使全球港口及物流再度壅塞,半導體缺貨時間拉長,台積電已經宣布計劃明年將調高晶片售價,國際天然氣及原油價格也出現季節性漲勢。許多亞洲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而美國耐久性消費品所需的零組件又大都來自亞洲;如果亞洲供應鏈因疫情再起而出現震撼,美國通膨將再度衝高。何況美國本身的居住及醫療成本明年勢必提高,也是即將引爆通膨的定時炸彈。
如果到今年底、明年初「成本推動型」通膨持續居高不下,就很可能推升民眾的通膨預期,導致物價─工資呈現螺旋型上升;民眾對通膨一旦出現心理性變化,情況將更為嚴重。
再者,從 Fed 的長期貨幣政策新架構,已凸顯出「重就業、輕通膨」的決策原則。亦即 Fed 為達成「最大就業」,不惜以通膨超標「一段時間」為代價,而且鮑爾一再強調通膨只是「過渡性」,但從未說明「過渡期」可能是多久?三個月、半年、一年、兩年,從長期來看都是「過渡性」;Fed 計算平均通膨的「一段時間」到底多長?三年五年,還是十年八年?這都顯示鮑爾一直在打迷糊仗。然而一旦民眾認定 Fed 並不在意通膨升高,將使 Fed 的信譽備受質疑,從而導致通膨積重難返。
美國經濟更嚴峻的威脅,不僅在於通膨壓力加重,還有「停滯膨脹」的風險。美國經濟復甦減緩的信號已俯拾皆是。8月非農業就業人數增加人數只有預期的三分之一,各大機構紛紛調低第3季經濟成長預估,Fed 本身也下修今年成長預估。通膨居高,成長低落,Fed 要收拾爛攤子也將益發困難。
鮑爾施政的最大問題,其實是思慮不夠周延,言辭太過專斷。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原本就充滿不確定性,決策官員即使謹小慎微,步步為營,都有可能對疫情及景氣變化做出誤判,但鮑爾卻一路堅持「通膨過渡性」到底。現在看來,鮑爾的風格損及個人聲望事小,弱化 Fed 抑制通膨的信譽事大。再者,鮑爾任期將於明年 2 月屆滿,而他顯然高度期望能夠獲得拜登的提名以續任四年,表態輸誠已有吃相難看之嫌。
由這次會議之後「點陣圖」對利率預測出現明顯變化,顯示 Fed 諸多決策官員已經承認他們原先對通膨的研判可能有誤;即使 Fed 實施「偏鴿」的決策架構,以及更高的升息門檻,客觀情勢仍使大部分決策委員趨向「偏鷹」。接下來通膨若持續偏高,「點陣圖」所代表的眾議,將進一步壓倒鮑爾的偏向。一旦鮑爾在 Fed 內部陷入孤立無援,政策立場獨木難支,能否續任也將是個大問號。
聯合報黑白集/五倍券被罵依然划算
2021-09-24 01:2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振興五倍券開放數位綁定,首日因為官網塞車,再度引爆另一波民怨。本報資料照片
五倍券發放首日,即步「三倍券之亂」後塵,再度上演大當機,IT大臣唐鳳被嫌設計不管用。好笑的是,經濟部長王美花叫大家不必急著領,但蘇內閣卻鼓勵民眾搶著當早鳥;搶與不搶間,都不嫌矛盾。
以「振興」為名的五倍券,佐以農遊券、藝 FUN 券等小惠,再加上民間商家配合的回饋,政府把五倍券搞得像在辦彩券、開樂透。問題是,在繁複的綁定之後,許多優惠其實只是限量,又必須先消費達一定額度才能享受;民眾忙了半天,最後卻可能向隅,划得來嗎?又振興了誰?
話說回來,當機風波也罷,唐鳳跳舞拍片宣傳也罷,雖遭輿論譏諷,卻仍在政府的大戰略之下。反正只要拋出小惠,民眾不拿白不拿,總會一面抱怨一面搶。重要的是,這能攻占好一陣子話題焦點,對善於玩弄輿論設定與社會情緒控管的蔡政府而言,就是它想要的效果。官員都知道,必須不停替媒體、網民找題材,才能沖淡那些自己不想面對的難堪。
如果媒體每天追問的,是低落的疫苗接種率能否因應疫情,高端接種者能否出國,政府形象如何維持?蔡總統上任五年特別預算已經突破兩兆,財政黑洞迅速惡化,諸事不順,水果又被對岸卡關。相形之下,能讓百姓忙著搶券,政府忍受一下小酸小罵,都是划算的。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和陳吉仲沒向郭董學到的事
2021-09-24 01:3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謝承恩/攝影
這兩天,衛福部長陳時中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都很窘。陳時中是錯解美國的新入境管制措施,遭美國在台協會(AIT)聲明打臉;他也因「三加十一」的檢討報告推諉卸責,在立法院被立委追問到惱羞成怒。陳吉仲則是因中國大陸禁止台灣釋迦和蓮霧輸入,遭外界譏諷只有撒幣補貼一招,因應大陸及紐西蘭水果禁令又明顯雙標,對分散台灣水果出口市場則淪為空談,毫無成績。
陳時中和陳吉仲都站在內閣關鍵位置,兩人均深受主政者信任,在政治舞台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光鮮之外,外界也漸漸看出他們的問題所在:兩人都身段靈活、辯才無礙,但他們卻缺少直面問題的誠懇,更多時候只是在敷衍及粉飾。陳吉仲明知大陸進口台灣水果是源自馬政府時代的「讓利」作為,他不積極提升我方檢疫品質,卻高調反嗆對岸打壓,這有助果農外銷嗎?同樣的,陳時中大權在握,卻無法與時俱進提升防疫新知並思考解封之道,卻埋頭在那裡做小圈圈決策;長此以往,一直將台灣帶進窄巷。
歷經 BNT 疫苗採購的迂迴轉折及波瀾起伏,陳時中和陳吉仲顯然都沒有學到什麼是政治應有的「務實」,更沒有學到郭台銘「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積極。最近,全台中學生已開始施打 BNT 疫苗,能有這批疫苗,郭台銘從率先慨然捐贈、到百折不撓爭取政府同意、到親赴德國原廠交涉催貨,當居首功。從這個過程,我們看到一位企業家的成功之鑰,不僅是憑藉雄厚的資本或過人的企圖,更是他直視問題、逐一解決的意志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促成 BNT 來台還包含著郭台銘對社會的大愛,和他回饋台灣的意念,他百忍以赴。
相形之下,陳時中先是錯失經東洋代理 BNT 的良機,企圖繞過上海復星向原廠直購又踩到國際貿易「代理權」的紅線未成,最後竟還用行政官威讓郭台銘等人穿小鞋;蔡政府不以民為念的嘴臉,已畢露無遺。無論如何,最後民間三團體捐贈 BNT 得以成事,甚至在郭董奔走下提前來了一批轉單的「復必泰」疫苗,全台官民都應該學到了「務實」的一課,疫苗有效且能夠救人最重要,不必在浮面的名稱上汲汲計較。
如果抱有這種「解決問題」的信念,那麼陳吉仲面對台灣水果遭對岸暫緩進口,應該做的是認真解決出口檢疫問題,或者拿出誠懇的態度與對口單位溝通,乃至設法透過有能力的人居間穿梭,讓事態有轉圜的機會以利果農。而陳吉仲的做法卻是強硬譴責對岸刁難,並高調下達通牒令,這豈有任何想要解決問題的態度?說穿了,整個蔡政府上上下下都是如此,做足「政治表態」絕對優先於務實「解決問題」,只要能從國庫堂皇掏錢來補貼,誰在乎農民下一季的生計如何?尤其,WTO 的申訴機制已因川普的杯葛停擺兩年,陳吉仲說要告上 WTO,是在唬誰?
陳時中的情況更為嚴重,他一夫當關,全台的防疫開關和命脈皆握在他手裡。但今年以來,台灣在疫苗的採購分配、防疫規定的鬆緊、篩檢和醫療藥物乃至抗體檢驗等進度都已落入全球後段班;但陳時中對此毫無知覺,仍然一意孤行嚴管嚴控。最近,一名鴻海子公司員工利用郭董投資企業研發的「唾液快篩機」驗出確診,這種唾液快篩顯比鼻腔採樣方便有效;但以陳時中無上的掌控欲,會允許民間有自驗的權利嗎?
企業家以解決問題為念,官員則以墊高自己為先。陳時中和陳吉仲沒學到「務實」這一課,至少學學「愛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