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東廠加塔綠班
◆ 聯合報社論/綠營特色轉型正義:為一人一黨改制修法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金融科技對社會價值衝擊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金融科技對社會價值衝擊
2021-09-12 01:50 經濟日報 / 社論
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最近參加一場金融論壇,提及科技創新對台灣金融產業並未如外界預言造成毀滅性的衝擊,既有業者反而與科技發展整合得不錯。言下之意,高度肯定了金融業在引進新科技的努力與成果。
面對國際金融科技創新的洪流,我國金融業的轉型工作究竟做得多好,實不宜以產業獲利或缺乏金融獨角獸來佐證。從移動支付平台跨足財管的商業模式被阻卻,以及進入沙盒實驗的跨境匯款公司因資金來源而被退件等案例,我們清楚地看到政府金融監理嚴謹的掌握度,才是既有金融業者無懼大型科技公司與新創業者挑戰的主要原因。
我國特殊的金融監理生態,正保護著金融業避免受到金融科技的巨大衝擊。不過,金融服務數位化畢竟是不可扭轉的趨勢,外來科技業者終究會進入金融領域,金管會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也佐證應用金融科技並不是現有業者的專利。所以,政府應在金融科技尚未顛覆金融產業結構前,做好競爭平台的基礎建設,讓所有參與者能公平服務社會,才是當下工作重點。
數位金融生活固然要避免消費者詐騙、個資外洩,金融資安維護,以及洗錢防制,更重要的是消費者日常多元的資訊是否被人工智慧運用的「演算法」推斷,以致出現社會擔心的歧視問題。
兩年前丹麥企業家漢森發現他與妻子共有財產,且妻子信用評分還比較高,可是蘋果信用卡給他的信用額度竟是妻子的20倍。事情揭露後,蘋果公司合夥創辦人沃茲尼亞克呼應相同問題;在相同財務條件下,他的信用額度是妻子的十倍。
擴大運用不同來源資訊推估商業風險,原本就是金融科技的特色。可是無論取得資訊或運用的工具如何複雜,任何歸納演算的推論若與社會基本價值牴觸,政府與業者都須釐清如何看待此類預測;即使是簡單的統計應用也都宜謹慎,以避免落人口實。
當物聯網應用愈益普及,所蒐集的另類資訊自然充斥社會,人工智慧科技不斷進展,也讓深度學習演算容易脫離人們的理解範圍。此時若不謹慎對待資訊爆炸下的科技創新應用,就很可能破壞過去辛苦建立社會脆弱的互信架構。
台灣戰後從赤貧重建,金融信用的分配被政府掌握運用是必要的發展策略。隨著社會愈加富裕,大家開始注意到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金融消費者保護也就愈顯重要。不過,相較於美國,我們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的設計著重於解決爭議,而非信用分配的公平與透明性。
美國70年代就推出《真實借貸》、《平等信用機會》及《公允信用報告》三大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支柱,並且不斷地落實與擴充,我國僅在民國 94 年(2005年)增修《消費者保護法》22-1條,勉強在真實借貸部分搭上邊。
如果社會再不趕緊重視金融消費及交易的公平與透明,在資訊與科技快速發展的環境裡,就難免不會發生金融商業決策模式違反社會基本價值的規範。
長遠來看,大型科技業與新創業者必會在金融領域激盪出破壞式創新。就以加密貨幣為例,12年前 10,000 枚比特幣僅能買到二片披薩,相當於41美元,如今比特幣價格指數式成長已遠高過 4 萬美元。據估計,加密貨幣及相關資產總值占全球金融資產價值接近1%。
面對金融環境快速轉變,政府除重視既有業者的生存轉型,更要讓未來的參與者都能公平對待所有相關利益者,其中自然包括金融消費者。
面對金融科技快速發展,政府應正視科技與資訊應用對社會常規價值的衝擊。所以金管會宜檢討金融產業的作業流程是否合理地對待消費者,必要時甚至應翻轉《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的立法角度,以避免科技濫用爆炸資訊,傷害了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們籲請金管會,立即審視金融機構授信是否公平合理做為一個起點。
聯合報黑白集/東廠加塔綠班
2021-09-12 03:45 聯合報 / 黑白集
促轉會昨公布「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轉型為反省威權歷史的園區,促轉會認為蔣中正銅像為威權象徵擬移除。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促轉會公布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規畫改成「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移除蔣中正銅像等「威權象徵」。其實最該反省的是製造新威權的「塔綠班」,最該移除的是一再厚顏續命的促轉會。
總統府說期待社會更多有意義的對話,但蔡政府一手腰斬中華民國歷史,對兩蔣功過選擇性抹滅社會記憶,另一手又樹立新威權,製造社會寒蟬,這樣社會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而促轉會原是為期兩年的任務型組織,早該結束;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十月代理主委楊翠即曾表示,促轉會正積極撰寫總結報告,沒有延任打算。但去年促轉會卻改口要求延任一年,理由是要研擬法制工具,及進行跨機關協商、規畫近中遠程國家轉型正義工作;延命一年後,又提延任,理由不變。但若是應做應為,三年來豈不白領薪水?以跨部會政委可為之事由作為續命藉口,這不正是自肥?
可笑的是,蔣中正一再延任恰是許多人認為的威權事證,因此流傳「于右任、吳三連、趙麗蓮」政治冷笑話;而今走著同樣路子的促轉會竟拿蔣銅像當開路機兼提款機,何其諷刺!
促轉會美其名為獨立機關,實際上是民進黨政府的政治打手;一再延任,更坐實促轉會是濫權造出破壞體制的不正義機關。促轉會存在的意義,從來就不是社會對話,而是東廠加塔綠班。
聯合報社論/綠營特色轉型正義:為一人一黨改制修法
2021-09-12 03:45 聯合報 / 社論
新竹市長林智堅近日倡議新竹縣市合併,外界質疑林是為自身選舉鋪路,府院黨也仍處於「測風向」階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波波漫畫
新竹市長林智堅抛出新竹縣市合併議題,為明年縣市長選舉投入極大變數。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出面相挺,強調立院本會期只要調降《地方制度法》人數規定就來得及。但英系立委陳明文反對為單一縣市修法,兼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則表示樂見對地方發展有益的倡議與思考,但需要考量地方民意反應和法制配套。
黨內外異議不斷,蔡英文未敢輕諾,卻「樂見」林智堅的倡議,柯建銘更是積極促成「大新竹」的整合。整套戲碼看似天外飛來一筆,實則是綠營對明年縣市長選舉一盤大棋的啟動,要藉「大新竹」議題討論,創造竹苗變局,進而「守竹護桃」,讓綠營在桃竹苗能引領議題,甩開地方派系的進逼。
國民黨早已放話,總統大選要重返執政,先要拿下桃園。鄭文燦雖是綠營明日之星,苦於後繼無人,林智堅原有意由竹市轉進,但桃園人反彈甚劇,只好另謀出路。「大新竹合併」,既可擋民眾黨來勢汹汹,又能進而襲取藍營壟斷的新竹縣,更推升林智堅地位,率先搶得桃竹苗選舉話語權,回護桃園選勢;此議題攻勢凌厲,布局深遠,當然不單純只是林智堅個人進退而已。
想攻進新竹市的,民眾黨有立委高虹安,這裡是黨主席柯文哲的家鄉,也是民眾黨走出台北的重要戰區。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也想藉竹市打破時力國會黨宿命;國民黨新竹市議員林耕仁、立委鄭正鈐也有意角逐。民進黨這波攻勢,打破各黨盤局,更牽動竹縣、苗栗甚至桃園政治版圖布局。
合併震波所及不止「大新竹」或「竹苗都」,柯建銘主張將直轄市人口標準由一百廿五萬降到一百萬,彰化縣早破人口門檻,憑什麼不能升都?基隆市早想併入大台北,卻苦無門路。嘉義縣想併嘉義市也吵好久了,只是嘉義市不願意,英系立委蔡易餘想選縣長,也反對合併。併與不併之間,直接衝撃地方山頭,政治利益分配擺不平,合併之路就會有層層阻礙。不過,柯總召在立院「大軍壓境」慣了,政治阻撓在綠營大黨鞭眼中只是小菜一碟,黨鞭一揮,那有什麼時程問題?
地方爭取合併升格,主因在中央統籌分配款七成給六都,其他縣市苦為無米之炊。執政黨不循《財劃法》修正做合理分配,不思透過《地制法》行政區域劃分做合理設計,就想要從權方便,為一人一黨的利益揮舞國會大鞭修法,那種「國會獨裁」的鴨霸心態,充分反映民進黨治國只為選票與權位算計的風格,那裡有為國家制度可長可久妥為規畫的心思?
當初馬英九提出三都十五縣,新竹縣市就是合併的設計,但民進黨大肆抨擊都會城鄉人口不均衡,經過一番政治角力,結果變成六都稱霸,城鄉發展更失衡。蔡英文在野時批評六都規畫,強調要用區域治理整合縣市能量,拉近城鄉差距,平衡區域發展,但執政後文青式虛幻口號高懸迄今,永遠當不成真。
民進黨執政真正在意的是如何搶選票;違背科學防疫,優先為年輕學生打疫苗,就是明顯例子。同樣的,明知為一人一黨修法合併,為林智堅鋪路「大新竹市長」、甚至為桃竹苗政治布局,斧鑿太深,但只要有利於政權維繫,民進黨就不畏千夫所指,沒有什麼事不敢做。這也是另一種民進黨特色的「轉型正義」,就像去蔣化建立新威權一樣,在野時大力聲討國會多數暴力,力斥為一人一黨之獨夫修法可恥,如今這「多數暴力」都成了為地方變革的「正義之聲」。但蔡英文好意思說這是「深化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