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打炒房 立即改革囤房稅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0226/web/

◆  聯合報社論/法辦,就能把蘇偉碩改造成陳吉仲嗎?
◆  聯合報黑白集/孫運璿2.0在哪?
◆  經濟日報社論/打炒房 立即改革囤房稅






經濟日報社論/打炒房 立即改革囤房稅


2020-12-18 02:4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由於去年資金大量回流,國內資金氾濫,利率偏低,導致中南部的預售屋出現紅單、白單(預售屋承購權)交易滿天飛的亂象,引發房價蠢蠢欲動,讓所得追不上房價的弱勢團體人心惶惶。中央銀行最近無預警地提出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鎖定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自然人購置第三戶以上等進行貸款成數限制,以抑制投資客炒房,各界都予以肯定。

但是,央行的措施是在無法調高利率(價格)的限制下,透過房貸成數(量)的調降,盡一份抑制「投資(機)客繼續買房」的心力而已,並未提高不動產的任何持有成本,對於已經囤房、囤地的投資客影響有限,也就不能消解既有的囤地囤房數量。

根據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歸戶的不動產持有統計,符合財政部囤房稅定義的多屋者,也就是個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持有四戶及以上者,人數已經從2013年的26.8萬人,增至2019年的31.5萬人,六年間就增加4.7萬人;多屋者擁有的房數則從2013年的140萬戶增加至2019年的164萬多戶,增加了25萬戶;人數和戶數都成長18%,且新增106萬戶的房屋中,有四分之一是由多屋者取得;不到4%的人,持有房屋數就占了房屋總數的14%,代表囤房和居住不正義的問題是愈來愈嚴重,房價和房價所得比、房租也就不斷上升,已蔓延到中南部,引發廣泛的民怨。

造成囤房、財富集中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動產的持有成本(利率和持有稅負)嚴重偏低。在利率受國際貨幣寬鬆政策的限制下,央行兩年之內恐怕無法提高利率,必須內政部在實價登錄方面納入「資訊揭露至門牌」及「預售屋即時登錄」,以及內政部、財政部合作在提高不動產的持有稅負方面有積極的作為,才能讓閒置又不願出租或興建的囤房、囤地投資客,受不了持有成本的提高,從而釋出空屋,還原房市供過於求的真相,才能讓房價回到合理價位,給年輕人和弱勢者有買得起或租得起房子的機會。

令人遺憾的是,在提高不動產持有成本方面,內政部的實價登錄打假球打了兩年,說要建立科學的不動產評價制度,研議了四年還是毫無成果,社會住宅跳票,還高姿態和地方政府相罵,甚至撈過界反批囤房稅,成了居住不正義的反面教材。財政部首長先是以「暫不推動囤房稅」,推卸責任給地方政府,最近還說要「兩年內檢討囤房稅制」,到現在還在「思考」如何落實有效的稅制,這些推拖作為都讓年輕人、弱勢者大失所望。

財政部應該深知,近年來房產持有稅出現不進反退的現象,是因地方政府單獨、片面從事租稅努力,無論是調高房地持有稅的稅基或囤房稅的稅率,並不會獲得補助款或統籌分配稅款方面的獎勵,還要單獨承擔地方的政治壓力,最後不得不退縮到底線。而且囤房者持有的多筆房地跨越縣市,各地方政府卻只掌握轄區內的不動產資料,無論如何調高稅基或囤房稅的稅率,還是課不到囤房稅。

因此,財政部應該將不動產全國歸戶資料提供給地方政府,並讓多屋者選擇持有的不動產中超過三戶以上部分,申報為「非自住」房屋,地方政府自然能課到囤房稅。至於稅率結構,應由財政部統一提高並全額累進,超過一戶但出租者,其門檻稅率應和非住家非營業用的2%一樣,則可促進多屋者增加租房供給,減輕弱勢者租不起的問題。若不出租,超過一戶的門檻稅率就和營業用的3%一樣起跳,超過二戶的稅率則訂為4%,超過三戶的稅率則訂為5%。房屋稅條例馬上就可以修訂,財政部加入打炒房行列,才易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聯合報黑白集/孫運璿2.0在哪?


2020-12-18 02:5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積電。 本報系資料庫


被台灣川粉酸為統媒的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吸睛文,斗大標題說台灣是世界最重要的地方」,還躍上紐時網頁熱門頭條火燙的句子熱人心腸,看來,統媒罪名立馬就可洗刷

這篇由摩根史坦利策略師執筆的投書,誇讚台積電首屈一指的晶圓製造工藝,就是美中新冷戰爭鋒的核心。數位新時代,無論 5G 或 AI 都仰賴薄薄一片的晶圓,台積電獨擅全球勝場;美中爭霸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但孰勝孰敗似掐在台灣手裡。

堂堂大摩的功力不過爾爾。台積電的厲害,連市場阿嬤都知之甚詳,何勞這位策略師跑到紐時去敲鑼打鼓?但他確實說破了一個現實台灣所以是全球重中之重,靠的就是一家台積電,而非我們老愛吹噓的民主

彷彿心有靈犀,文章刊登同時竹科就在歡慶四十年,張忠謀與曹興誠相逢一笑泯恩仇,傳為佳話。這也讓人憶起,被紐時熱文戴上桂冠的台積電,其成功並非只靠海歸俊彥張忠謀,還要有銳眼洞穿未來的重臣孫運璿李國鼎

國台辦與陸委會也沒閒著,隔空互嗆誰依賴誰一方自誇有巨大的市場,一方稱其半導體無可取代。其實,市場與技術猶如硬幣之兩面,誰少得了誰?兩邊吵得荒唐,不過是政治口水。問題在,對岸開始打造自己的台積電,而我們的孫運璿 2.0 在哪?










聯合報社論/法辦,就能把蘇偉碩改造成陳吉仲嗎?


2020-12-18 02:5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醫師蘇偉碩關注萊劑肉品問題長達10年。圖/本報系資料照


前榮總醫師蘇偉碩因宣導萊劑對人體有害,近日收到高雄市警局通知,要他限期到案說明。外界原以為這只是一樁警政「查水表」的行政騷擾事件,但衛福部次長薛瑞元隨即證實,是該部提告。薛瑞元說,蘇偉碩屢屢將萊劑比為「毒品」,聲稱攝取萊克多巴胺會造成自閉症及可透過空氣傳播等,造成民眾恐慌,因此以違反《食安法》散布不實消息移送法辦。

這個事件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二○一二年民進黨反對馬政府開放美牛時,蘇偉碩是和綠營站在同一陣線的「反美牛」健將。民進黨還曾邀他為綠委上課,借重其醫師專業,講述「反瘦肉精」的科學論證。未料八年後豬牛變色,民進黨力挺萊豬,當年的反美牛英雄陳吉仲都成為護萊豬主委,蘇偉碩反而變成了蔡政府欲除之而後快的頭號公敵。

八年的變化,蔡政府和陳吉仲因入朝為官,「換屁股」而換了腦袋。但蘇偉碩這類沒當官的老同志未跟著換腦袋,竟也因觸怒蔡政府的龍顏,要被法辦。衛福部這回祭出的鍘刀,是去年《食安法》新增的四十六條之一:「散播有關食品安全之謠言或不實訊息,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蘇偉碩的罪狀能否成立,可從三個面向討論。第一,從科學面看:蘇偉碩主張萊劑對人體有害,引述許多國外期刊和醫學報告之數據,並非無的放矢。其中,或有衛福部無法苟同的說法,或蘇偉碩個人擴張解釋的部分,諸如可能造成自閉症或精神疾病,或從空氣即足以吸入萊劑,但衛福部亦難反證純屬捏造。癥結就在,萊劑的影響正是需要透過辯證和溝通產生共識的事,政府卻一味閃躲迴避,才會使爭議和疑慮無法消除。蘇偉碩的專業背景可提供這方面的論據,有助社會討論,政府卻企圖以摀口止爭。

第二,從法律面看:《食安法》四十六條固提供了衛福部開罰的利器,但其成立要件,是要「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即使蘇偉碩之言有若干令人存疑,但萊豬都還沒開放,要說它是足以對公眾或業者產生損害,恐難成立。相反的,其言論是在提醒公眾謹慎選擇,以免遺禍後人,基本上有助公益。再說,先前蔡政府移送七名轉傳蔡政府吃「富貴便當」訊息的民眾,最後均遭法院裁定不違法,原因就在轉發該訊息不足以造成公眾恐慌。這次衛福部引用食安法,恐怕也會栽在同一理由。

第三,從言論自由層面看:假訊息固然會造成社會混亂,但訊息不足或政府決策透明度不足,同樣會導致社會無所遵從,萊豬進口的爭議根源便在於此。重要的是,政府不能禁止所有與它相左的意見,更無權把和它立場不同的看法均視為假訊息。蘇偉碩八年前可以公開疾呼瘦肉精有害健康,還代表參加了馬政府時代的美牛專家會議;八年後,他發表同樣的論調,卻遭蔡政府以法條粗暴地當頭一棒。也難怪,蘇偉碩感嘆,台灣民主已退化到「準戒嚴」狀態,連社會溝通的過程都略過。

八年前後的蘇偉碩和陳吉仲,是台灣民主退化的一個鮮明對比。當年兩人同是學界反美牛健將,入朝為官的陳吉仲而今變成了美豬的擁護者及辯護者,對於當年口口聲聲譴責的瘦肉精轉身擁抱。而仍然堅持當年主張的蘇偉碩,不改其志地在那裡宣揚萊劑之害,旋即迎來蔡政府的法律悶棍。問題是,把蘇偉碩移送法辦,就能把他改造成陳吉仲嗎?只怕沒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