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周行一/把恐懼變成快樂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把恐懼變成快樂
◆  王正方/「六國的英文」沒學好
◆  施振榮/從醫療科技展看到東方矽文明曙光
◆  沈呂巡/一位卸任民主黨總統的回憶
◆  陳亮恭/領跑姐的管理哲學







周行一/把恐懼變成快樂


2020-12-18 01:50  聯合報 /   周行一(政大財管系教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由經常被與快樂畫上等號,大家都嚮往的財富自由,讓人們可以覺得不必懼怕無錢可花,或者不會因錢不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因此有人拚命工作賺錢,有人努力理財。不過,是不是有錢就會快樂,甚或有錢了就會沒有恐懼,現實社會經常看不到這種現象,有些人愈有錢愈怕沒錢,更多人發覺錢買不到想要的快樂。

人們渴望政治層面的自由,尤其在政治與社會自由低的國家。言論自由讓人們不必懼怕因言論惹禍上身,行動自由讓人們不必懼怕無法前往想去的地方,不過無法斬釘截鐵地確定,是不是可以無拘無束的發言,或者隨意移動就會快樂,不再有恐懼。台灣人的自由程度可能比新加坡人高些,但是很難講台灣人是不是就比新加坡人快樂,美國人很自由,卻有很多人恐懼與不快樂。

不受歧視的自由已漸漸變成普世價值,我們努力消弭歧視,但到達那個境界前還有一段距離,我們仍舊可能因各種原因受人歧視。例如因能力不如別人,所得落差,膚色不一樣,性別不同,社經地位不相當、宗教信仰的差異,語言的不熟悉等等。歧視不僅讓人不悅,還讓人擔憂、恐懼,在一個人們覺得歧視普遍存在的地方,例如美國的種族歧視,被歧視者可能有多方位恐懼,懼怕失去工作、擔憂影響升遷、害怕司法迫害等等。

所以儘管擁有夢寐以求的自由,可能仍然不快樂。一個原因是,除了金錢、政治、歧視等,影響自由感的因素還有許多,人們無法達到全面性與完美的自由。另一個原因是,除了自由外,還有許多影響快樂的因素,例如健康、家庭等。其實讓我們不快樂的關鍵底層因素,應該是懼怕,即使有了錢還是怕萬一失去金錢支撐的生活水準、社經地位,甚至友情、親情等後果;即使可以自由發言,還是害怕如果發言不當是否讓別人不悅,影響友情、同事情誼,甚至升遷機會;即使感覺不受歧視,心裡仍舊不踏實,會不會有別的原因造成不利後果,而擔心「後果」才是人們不快樂的重要原因。

如果擔心考試成績不好,會不會進不了好學校,萬一老闆不喜歡我會怎麼樣,女朋友移情別戀會不會失去生活寄託,這筆生意做不到是否公司將岌岌可危,我們很難快樂。擔憂是種習慣,有各種事情可讓人擔心,經常害怕各種可能的負面後果一定讓人不快樂。我們必須鼓勵及訓練不害怕後果的勇氣,就算天塌下來又怎樣?心裡不再懼怕才會有真正的自由與附隨的快樂。事實上,我們想要的隨時可能被剝奪,財富、言論自由、不受歧視自由,可能瞬間失去。

您可以考慮下列的思維訓練方式。相信自己不可能完美,可是一定可以進步,聚焦在進步快樂中,不要貪心,要因小進步而喜悅,把挫敗當成是可進步的機會。我尚未見到一個持續進步的人,碰不到一位欣賞他的老闆,遇不到一個青睞他的情人,更沒有一個學校不想錄取持續進步的學生。恐懼也會刺激進步,我們要把它變成快樂泉源,而非痛苦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