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後疫情時代的投資考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0107/web/

◆  聯合報社論/看美最高法院裁決,法官不須當權力奴僕
◆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若是新北市長
◆  經濟日報社論/後疫情時代的投資考量






經濟日報社論/後疫情時代的投資考量


2020-12-15 00:4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近期全球股市持續大漲,但實體經濟表現大多不佳。以美國為例,標普 500 指數(S&P 500)從10月30日以來,短短一個半月大漲了12%,美國實際經濟表現卻仍黯淡。

這波美股屢創新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有兩款保護效力超過 90% 的新冠肺炎疫苗可望問世;二是政府擴張性政策持續支撐市場,如聯準會宣示量化寬鬆政策不變,維持每月購債 1,200 億美元;三是美國準總統拜登宣布將提名前聯準會主席葉倫擔任新政府的財政部長,讓市場對政府推出新一輪紓困政策的預期轉向樂觀,共同帶動金融市場持續走高。

然而, 10月美國永久性失業人口達 368 萬人;消費者信心指數 96.1,低於過去五年平均的 113.5;工業生產及產能利用率亦遠低於疫情前水準,加以10月份儲蓄率仍達 13.6%,為長期平均近兩倍水準,影響消費動能。即便10月零售銷售年增率 5.7%,回到疫情前水準,但其主要源於大量的紓困計畫,民眾移轉性收入大增所帶來的短暫激勵效果,在在顯示美股與實體經濟持續出現背離情況。

何以如此?主要是過去每逢經濟危機來臨,以聯準會為首的各國央行總會出手相救,加上總統川普將股市創新高當作政績,讓投資市場將聯準會進場護盤視為理所當然,導致投資人熱衷於從央行賣權中攫取利益。在這樣的心理下,「害怕錯過行情」的投資人遂奮不顧身的投入股市,而接近零的利率更推波助瀾,使美股居高不下。

不過,由於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持續背離,金融資產泡沫化的風險將不斷地積累,釀出新一波危機。因此,若疫苗能在明年順利地大規模施打,各國政府逐漸解封,人們慢慢回歸日常經濟活動後,便是聯準會理應著手讓貨幣政策走向正常化之時。

麻煩的是,實體經濟一時間恐難以脫離對政府紓困及寬鬆貨幣特效藥的依賴,只因在各國央行接近零利率及無限量量化寬鬆政策(QE),造成資金成本極低下,掀起政府、企業、民眾的舉債熱潮,令各國政府及民間債務負擔雙雙激增。彭博巴克萊 A 級公司債數據顯示,該指數涵蓋的發債公司槓桿率在今年第 2季升至 3.53,為民國 87 年(1998年)以來最高,高收益債發行公司的槓桿率更來到創紀錄的 5.42。家計單位也不遑多讓,今年第 3 季美國家庭債務達到 14.35 兆美元,同樣創歷史新高。也就是說,在疫情肆虐下,實體經濟表現之所以沒有失控下墜,就是依靠債務槓桿持續拉升,支撐政府、企業、家庭度過難關,使經濟體系中的經濟活動及金流不致斷裂,避免掉可能的系統性危機。只是,在當前極低利環境下,政府及民間的高槓桿問題或許不致太大,但當民國 110 年(2021年)全球疫情趨緩後,若聯準會降低無限量 QE 的力道,致推升市場利率,恐造成企業現金流的斷鏈並引爆違約潮,甚至主權債務危機。

要言之,在後疫情時代,聯準會推動貨幣政策正常化雖有必要,但前提是必須要確保實體經濟有足夠的自發性成長動能,以及市場總需求回升到足以支持政府、企業、民眾現金流正常運作的程度。因此,在難以百分之百地確定實體經濟已有足夠韌性接受緩步升高的市場利率下,較可行的做法是增加基礎建設、擴大公共支出,藉由激勵性財政政策增加總產出。如此一來,一方面可減緩去槓桿化所帶來的壓力,並成為推動短期經濟成長的主力;另一方面擴大供給潛能,提升長期經濟成長動能,兼收緩和景氣復甦帶來的「再通膨」之效。

至於目前仍沉浸在市場流動性派對樂音的投資人,則不宜再一廂情願地認定當前全球央行的超寬鬆政策會持續不變,亦應體認到疫情已改變全球經濟風貌,並提早為後疫情時代做好準備。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若是新北市長


2020-12-15 03:4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本報資料照片


萊豬明年起開放進口,各地方政府要用自治條例自救,卻可能被中央否決新北市長侯友宜說將聲請釋憲,閣揆蘇貞昌則要求統一規範,全國同步,不能亂了套」。侯、蘇兩年前角逐新北市長,若當初是蘇貞昌當選,現在會如何?

萊豬進口是蔡總統拍板,無論蘇貞昌當不當行政院長,政策都不會變。若今天蘇貞昌是新北市長,當下只有兩個結果:一是「配合中央」,自治條例過不了關;二即使市議會通過自治條例,中央一聲令下,蘇貞昌就舉白旗投降,不會異議,更不會聲請釋憲。

相同的問題,也可以問交通部長林佳龍台中市的食安自治條例是林佳龍任內制訂,甚至被他拿來當成政績。若此時林佳龍仍是市長,昨非今是、廢止自己訂的自治條例是必然結果。

桃園市長鄭文燦、高雄市長陳其邁都說會「尊重中央對自治條例的處理」,即可見若蘇、林當市長會是什麼光景。反萊豬怨氣直沖雲霄,但上至蘇貞昌,下至民進黨立委及縣市長都是「黨意高於民意」。市長選了誰,真的差很大。

對業者表示不進口萊豬,蘇貞昌說「樂觀其成」;但對非民進黨執政縣市的反制,卻說要「統一標準」。只能說,幸好九合一大勝的不是民進黨,否則民意只能任民進黨宰制了













聯合報社論/看美最高法院裁決,法官不須當權力奴僕


2020-12-15 03:4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聯邦最高法院11日駁回德州企圖扭轉四州總統選舉結果的訴訟,並在一份尚未署名的意見書中指出,德州缺乏司法審判管轄權提出他州選舉訴訟。圖為川普總統。法新社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近日駁回川普陣營試圖推翻四州選舉結果的訴訟,最高法院簡短地以德州沒有法律資格提此訴訟為由,擋下川普力圖翻盤的意圖。這項裁決只有一句話,卻一錘定音,使各州選舉人團昨天順利展開投票,可望結束大選的種種紛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中有六人為保守派,其中三人是川普提名,但他們依體制及法理行事,並未曲意迴護川普

這項法律訴訟是德州檢察長所提出,意圖推翻拜登在喬治亞、密西根、賓州和威斯康辛四州的勝選結果。這項訴訟提出時,獲得十八個州檢察長和一○六名共和黨議員支持,希望此案交由最高法院定奪。但最高法院僅以簡短的意見書答稱,憲法保障德州的司法權,至於其他州要如何進行選舉,德州無權置喙。

根據最高法院的規定,由最高法院審理的案件,九名大法官中須有四人同意才行。但這項訴訟,最後僅有兩名大法官同意,因而遭到駁回。同意受理的大法官為托馬斯和阿利托,兩人都是保守派,前者為老布希在民國 80 年(一九九一年)任命,後者為小布希在民國 95 年(二○○六年)任命。至於川普任內任命的三名大法官戈蘇奇、卡瓦諾、巴雷特,無一人支持德州這項提案即使同意受理的兩人,只是認為沒有理由拒絕,但也聲明不會授予救濟行動」。亦即,即使審理,也不會要求被告四州更改選舉結果

美國大選揭曉已經一個多月,川普千方百計想要翻盤,卻無法撼動拜登勝出的事實。也因此,這次由德州檢察長提出訴訟,直接訴諸聯邦最高法院,就是看準九名大法官有六名是共和黨籍總統所提名,居絕對優勢。川普陣營認為,此舉除可以拉長戰線,拖延拜登的就任時程,甚至能一舉翻盤。誰料,最後連川普自己提名的三位大法官都未支持,可見德州這項訴訟案之缺乏正當性。畢竟,一個州的檢察長去指控另四州的選舉不公,不僅無的放矢,也嚴重破壞民主體制。如果大法官真的受理,恐將留下「助川普為虐」的臭名;也因此,他們以簡約的意見書駁回訴訟,為這場選舉爭擾敲下定音止紛的一錘。試想,以川普總統親自施壓,加上州檢察長和民意代表聯名,是何等的政治壓力。但九名大法官只用一句話,便維持了司法的獨立權,和三權分立穩定與抗壓性

由此可見,美國大法官雖因提名任命者的政黨屬性不同,而有「自由」與「保守」之分野;但這分野,主要是指他們面對法律時代意義的價值衡量。如果面對的是司法核心的正義問題時,多數大法官仍會選擇聽從自己的法律良知,作出符合自己法律教養的選擇,而不會屈從黨派或政治的暗示。美國大法官雖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價值的拉鋸,但甚少出現背棄自己法律良心的判決或釋憲,這是美國司法制度獨立以及民主能維持良好制衡的關鍵

反觀台灣,這兩年在蔡政府一言堂化的趨勢中,司法體系竟也隨之披靡,一再出現附和行政部門狹隘或濫權見解的判決。今年八月,大法官就不當黨產條例的諸多爭議作出全部合憲的解釋,對於黨產會以二級行政機構而具剝奪他人財產的司法權之爭議,卻裝作視而不見。這樣的釋憲,不僅是向任命者獻媚,也是屈從政治權勢,縱容行政權侵犯司法權,坐視國家的憲政制衡崩頽。

從美國大法官的堅守立場,回看台灣大法官之曲意阿附,令人感慨。獨立的司法權,是民主國家確保依法而治的支柱;以川普之好勇鬥狠喜怒無常,他任命的大法官仍自有一把尺,連州級法官都能阻止他濫權。然而,台灣的大小法官卻爭相觀望上級臉色,把自己變成權力的奴僕,豈不可悲又如何能讓民眾期待真正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