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政策應化繁為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5321/web/

◆  聯合報社論/新南向疑雲,蔡政府要說清楚講明白
◆  聯合報黑白集/預算未過,已花掉六成
◆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政策應化繁為簡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政策應化繁為簡


2020-07-27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疫情對國內大學的經營和財務造成衝擊,政府遲至6月17日才開放11個低風險國家地區的應屆畢業生返台,7月18日再開放至19個中低風險國家地區全體境外生入境,但屬低風險、人數最多的陸生卻被擋在門外,遭到各界質疑,也讓不少大學校長心急如焚。
教育部說是以防疫中心發布的「各國感染風險級別」為開放依據,但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卻表示只負責檢疫量能,境外生入境遵守14天居家檢疫即可,至於要開放哪些區域,屬於教育部權責,兩部會互踢皮球,甚至不惜相互打臉,就是講不出禁止陸生的理由。
台大於是發表官方聲明,指從防疫及感染風險來看,中國大陸過去14天的新增確診案例比日本的5,000人、新加坡和澳洲的各3,000人低,「沒有繼續禁止陸生返台之必要」,並強調開放陸生「宜快不宜遲」。教育部繼而在指揮中心公布,即起開放「所有國家」的境外生入境,以應屆畢業生優先。
由此可見,防疫中心對境外人士入境的決策充滿了多重標準和違反專業的政治考量。從防疫專業來看,既然「遵守14天居家檢疫」就可入境,中共的疫情可信度怎麼是排除的理由?台大聲明後短短兩天,怎麼檢疫量能突然又變夠了?迫不得已開放陸生入境,竟然連高風險的其他國家境外生也都一起開放,豈不違反基本專業判斷?這不是要嚇死國人嗎?7月21日才將香港、澳洲從中低風險國家移除,第二天又變成這些地區的境外生可以入境,這樣還發布「各國感染風險級別」有何意義?多重標準造成許多大學的損失,防疫中心和教育部該如何彌補?
再說,6月22日起對於中低感染風險國家短期商務人士來台,可申請縮短居家檢疫時間至五到七天,為何學生就要實足14天,雙重標準的依據何在?更可議的是,防疫中心還宣布8月1日起開放外籍人士來台就醫,好似只為了證明Taiwan can help,而不考慮排擠國人就醫權利、增加防疫醫護人員負擔,以及讓第一線醫護人員徒增感染風險等等問題。
反諷的是,防疫中心在邊境防疫突然大幅放鬆之際,對國內的限制卻未見放鬆。歷經清明、媽祖繞境、勞動節及端午等大規模群聚,已連續96天沒有本土新例,證明國內是無毒狀態,公益廣告仍鼓吹「防疫新生活」,不但讓國人仍存無謂的恐懼,還要求民眾在極端悶熱的夏天搭公車、捷運時須戴口罩,豈不是修理順時中的國人?防疫中心為何缺乏自信,寧可歹戲拖棚,就是不讓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至於振興政策,也有食古不化的問題。從侯友宜市長提出「實名制」建議後,蔡政府好像中了邪似地,僵化地以為「實名制等於排隊」,凡事都要人民排隊,從年初的排隊領酒精、領口罩,到7月姍姍來遲的三倍券仍要上千萬人排隊領紙券,竟將大排長龍解釋為有刺激效果,對於高達12億元的印製及交易成本卻不以為意。
而在三倍券之亂尚未結束之際,各部會又各行其是推出五花八門的藝Fun券、動滋券、農遊券、客庄旅遊券等,由於期限短,金額低,名額少,且以網路申請,幾十萬人申請就造成網路塞爆、系統當機,官網甚至貼出「慢慢來,比較快」的笑話,而多數人未中籤而失望,注定振興政策是每下愈況,更不要說許多補貼政策都在民眾報復性出遊時推出,導致旅遊和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
綜合來看,蔡政府的防疫政策從控制得當變成歹戲拖棚,振興政策姍姍來遲卻又食古不化,加上明年的健保保費大漲,勞保破產迫在眉睫,已無可逃避的空間,蔡政府的政績出現開高走低的狀況,令人對後疫情的施政能力感到憂心。











聯合報黑白集/預算未過,已花掉六成


2020-07-27 00:4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的紓困三・○方案要追加二一○○億預算,令人吃驚的是,其中一千兩百多億要用於「回補」。用白話說,立法院還沒通過這筆錢,政府已先花掉了近六成。
如此「寅吃卯糧」,要是發生在企業或是家庭,都意味財務支出失控,有破產的危機。但說慣大話的行政院卻一派輕鬆,打著「紓困三・○」的招牌,一副要大有作為的姿態。蔡政府舉債已經破了前任的紀錄,現在,可謂是債多不愁了。
還沒通過的預算已經花掉六成,原因有三:其一,政府對疫情的估計太過離譜,因而必須一再追加。其二,蔡政府揮霍成性,眼睛看到哪裡,錢就撒到哪裡,毫不節制。其三,民進黨仗著完全執政,對國庫予取予求。前兩者顯示政府缺乏效率,預測屢屢失準,卻又好大喜功;後者則凸顯權力的傲慢,即使一再錯估形勢,也不以為意。
在這種寅吃卯糧的時刻,蘇貞昌仍然大言不慚,誇稱行政院是「超前部署」。是嗎?政府假借名義胡亂揮霍,沒通過的預算已提前花掉大半,這就是蘇揆所謂的「超前部署」?
二一○○億的預算,扣除用於回補的一二三五億元,只剩下八六五億元。誰能保證,一兩個月後蔡政府不會再提出紓困四・○方案,要從國庫挖更多錢來填補它的黑帳?
這回在野黨不能再放水了。兩千多億的預算,竟只有草草四十二頁,每頁五十億元,好大的胃口。政府須把帳目交代清楚,才能談下一筆。













聯合報社論/新南向疑雲,蔡政府要說清楚講明白


2020-07-27 00:4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全力推動新南向經貿戰略。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出席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致詞時說,要借重台商布局全球的通路優勢,帶動更多新南向商機。事實上,財政部前一天才公布我國上半年進出口貿易概況,對中國大陸和香港出口較上年同期大增九・八%;對美、日也分別增加四・五%和三・五%,出口規模雙創歷年同期新高;唯獨對東協,出口卻年減四・八%,出口值降至近四年同期最低。
次日,蔡英文民進黨全代會上要求綠營的同志們,務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行動來證明「全面執政必定腐化」的劇本不會成真。然而,「執政腐化」的劇本,隨即以綠色政商橫行而外交部門故弄玄虛的情節在新南向舞台熱映。
國民黨根據外交部密件,揭露駐印尼代表處回報外交部,指國營事業遭中間人控制,企圖將政府排除在外,以謀取個別私利。藍營並稱,總統府秘書長蘇嘉全與其侄子─民進黨立委蘇震清私訪印尼,可能涉及此事,要求蔡政府說明有無利益輸送,給國人交代。續集的劇本,更指中油投資印尼,也有「買辦」迴避正常外交管道居間穿梭。對此,蘇嘉全叔侄大力反駁,中油也否認,但外交部支吾其詞,既不澄清也不證實。
「新南向」是蔡英文上任後啟動的國家對外經貿戰略,要重新定位我國在亞洲發展的角色,其目的旨在轉移對中國大陸的經貿依賴,同時也尋求台灣經濟發展的新方向與新動能。因此,「新南向政策綱領」明列總體及短中長程目標,提出「結合國家意志、政策誘因及企業商機」,促進雙向交流,推動產業新南向的戰略布局。
但是,以「國家意志」推動的新南向戰略布局,如今卻浮現「綠色政商」奔忙穿梭與壟斷的圖像,連駐外官員都被刻意繞過、略過。令人駭異的,不只是寄生在國家經貿戰略中的綠色買辦儼已形成,而是外交官員以「密件」提出申訴,都未獲當局正視處理。值得關切的是,「國家意志」是否被私人利益凌駕,或者遭到特定人士僭冒以牟取私利?
國民黨揭露的駐印尼代表處電報提到,代表處和經濟部、外交部人員開會,研商如何統合國內公私部門資源,共同推動台印尼相關計畫合作案;老實說,這才像「結合國家意志」推動的新南向。但如電報所舉具體案例,國營事業被中間人操控、外交官員被排除在外,不但影響部會與外館協調合作關係,印尼也會認為我國政出多門,駐處也將無籌碼對外協商爭取國家利益。
蔡政府全力推動的新南向經貿戰略,在對外經貿交流上,政府部會和駐外館處卻被排除在外,輕則有損國家和代表處顏面,重則導致對外戰力無法統合,喪失談判籌碼與優勢。更甚者,還可能讓外國政府繞過我國政府向私企業授權,架空我國家政策,損害國家整體利益。駐印尼代表處在電報中愷陳:「相關人士其政經利益考量,恐將損及我國對外經貿談判籌碼及外交效益」,原因在此。
蔡政府對中國大陸繞過台灣官方直接訴諸民間或地方政府的「以商圍政」作法咬牙切齒,更多次嚴厲警告在野黨及藍營地方政府不得擅與大陸官方訂約;那麼,蔡政府為何允許綠色政商和中間人帶著國營事業繞過駐外代表處私會印國高層,甚至把外館的示警電報用「密件」方式蓋上黑布?
國民黨執政時代,推動兩岸和解與經貿交流,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繁榮發展,卻在黨內出現買辦現象,有人獨占私利而引起民眾不滿,終於因而丟掉政權。如今民進黨執政,以國家意志推動新南向,卻屢屢因私心作祟而踐踏體制界線,甚至形成綠色買辦。外交部不敢證實駐印尼代表處電報真偽,一味遮掩的結果,只是更模糊是非,積非成是。蔡英文請捫心自問這個問題吧:為何新南向喊得震天價響,卻是成果消瘦,疑雲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