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博通喊併高通 台廠危機與轉機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聯合報社論/川普新亞洲政策的真與偽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責任的賞味期限
.經濟日報社論/博通喊併高通 台廠危機與轉機






經濟日報社論/博通喊併高通 台廠危機與轉機


2017-11-07 02:5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根據彭博資訊報導,全球網通大廠博通(Broadcom)正考慮以1,000億美元收購高通(Qualcomm),一旦實現,將成為科技業歷來金額最高併購案,博通也將一躍而為全球第三大晶片製造商,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並稱霸智慧手機晶片市場。科技業目前最大規模併購案是2015年Dell以670億美元併購EMC。博通如果順利收購高通,將改寫此一紀錄。
據聞博通在最近即可能開出以股票與現金主動收購提案,價格約每股70美元。高通股價這兩年多來都不曾到達這個水準,近幾個月股價更是低迷,主要是與蘋果在晶片價格、專利和反競爭行為等方面的法律爭議持續升高之故。
根據分析,此項併購對雙方而言都有相當的綜效。在業務方面,高通和博通在多項產品領域有競爭關係,包括Wi-Fi、藍牙、GPS、射頻收發器與功率放大器等,合作可提升雙方的占有率。另外,博通2014年退出基頻晶片事業、2016年將物聯網部門售予Cypress後,高通於此兩項產品的業務是博通所欠缺的。透過併購高通,博通可完備在行動裝置上所有的核心通訊元件產品線。
在財務方面,高通自捲入與蘋果之間的法律糾紛以來,股價已經下跌了16%,相較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41%,高通的股價表現顯不理想。此一併購案應有助於解決其與蘋果之間的糾紛,進而改善其財務及股價表現。此一可能併購消息傳出後,高通股價大漲19%,也顯示資本市場對此一發展的樂觀期待。
不過此一併購案是否可以順利開展,變數仍多。除了合併案須獲得各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的同意之外,2016年高通宣布斥資470億美元收購車聯網晶片公司恩智浦(NXP),這一交易目前也尚在等待美國和歐洲監管部門的審核。
對台灣產業而言,博通本已是全球Wi-Fi、藍牙領域的領導者,而高通亦是行動通訊領域的霸主,兩者結合對於全球晶片業者都將面臨巨大壓力,特別是目前積極投入行動通訊領域、Wi-Fi、藍牙解決方案的業者。在我國IC業者方面,聯發科的產品線和未來合併後的新公司有高度重疊,包括手機、電視、物聯網、車用等,恐將首當其衝。
不過,也由於博通併購高通後的新公司於部分產品線在全球幾乎都占有高度主導性的優勢,可能會受到各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此外,許多品牌業者為避免受制於單一業者,會積極尋找第二、甚至第三供應商,我國相關IC設計業者應有機會趁勢重新進入品牌業者的採購視野中,爭取成為產業鏈的關鍵少數角色。
在手機產業方面,博通與高通均與我國手機廠商保持長期的供應關係,預期博通併購高通後,合作關係不因此有顯著變化。
然而新公司在手機核心通訊元件市場幾已形成壟斷狀態,包括基頻晶片、射頻收發器、功率放大器、Wi-Fi晶片、無線充電晶片等。新公司於這些市場具技術優勢、且市場無其他足可匹敵的競爭對手下,台廠採購的議價力恐將大幅削弱,不利於我國盈餘空間。
至於博通併購高通後的新公司是否改變現階段高通備受爭議的專利授權模式,目前態勢並不明朗;唯在新公司期待儘量降低額外的法律成本前提上,或許會加速目前與蘋果之間訴訟的和解。
這幾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購併連連,除了突顯產業競爭已進入規模競賽之外,也反映研發成本高昂及投入回收之巨大風險。
台灣半導體產業過去在產官學研的努力下,雖然在人才培育、資金導入、基礎設施建構、技術研發、客戶關係建立等已有不錯的基礎,但面對未來嚴峻的形勢,仍待各界共同努力,不僅應尋求更有利的發展定位,更應思考如何緊密合作,發揮群體作戰的力量以維持台灣半導體業長期競爭力於不墜。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責任的賞味期限


2017-11-07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中油董座陳金德,正式接任宜蘭縣代理縣長。 記者張芮瑜/攝影



賴清德內閣發布另一波人事異動名單,陳金德代理宜蘭縣長果然在名單之列。陳金德上一個職位是中油董事長,因為八一五大停電是中油肇禍,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請辭負責。如今不到三個月,陳金德已派任代理縣長,明年還可能代表民進黨出戰宜蘭縣長寶座,所謂政治責任,已雲淡風輕。
不只陳金德,停電事件後,請辭的還有經濟部長李世光,以及負責督導國營事業的經濟部次長沈榮津。結果直接業管中油、台電的沈榮津,不但第一時間就被慰留,接著還代理、真除部長,官運亨通。至於李世光,不到兩個月,就被任命為工研院和資策會的董事長。
陳金德代理縣長,連自家人民進黨前台南縣長蘇煥智也看不下去,提醒蔡政府要「注意觀感」。但這豈止是觀感問題?政務官為政治責任下台,結果卻是虛晃一招,不但把選民當笨蛋,也視官箴如無物。
從另一個角度看,大停電根本原因是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李世光、沈榮津或陳金德都只是代罪羔羊,為大停電止血,翻身再起可以預期。但這讓人想到一銀董事長蔡慶年,他在慶富案調查報告出爐後被撤職,但蔡慶年幫慶富處理聯貸,不也是落實蔡政府的「培植國防工業」政策?
說穿了,為政策負責不是重點,是不是自己人才是問題。蔡慶年既是馬政府時期任命的董事長,出事只好拍拍屁股走人。至於民進黨自己人,等政治責任的賞味期限過了,絕對不用擔心沒有安排的。





聯合報社論/川普新亞洲政策的真與偽


2017-11-07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 本報資料照片



川普的亞洲五國行,所有鎂光燈都聚焦在北韓問題及貿易議題,但對美國的亞洲盟國來說,最關注的卻是:川普要如何建構美國的新亞洲政策。因為自從川普上台後,在「美國優先」的大旗下,先後揚棄歐巴馬時期的「亞洲再平衡」政策及TPP經濟戰略,此後美國就再也沒有明確的亞洲政策,這讓美國的亞洲盟友惶惶不可終日,紛紛利用川普此行來探詢美國亞洲政策的新路徑。
也許是商人個性所致,對立場反覆的川普來說,他從來不喜歡被明確的政策約制,而善於以模糊言語來爭取政策的最大彈性空間,這也難怪川普在亞洲行首站日本,除了再次恫嚇北韓不要低估美國的決心外,一方面在飛抵前稱許習近平地位崇高,一方面又在落地後盛讚美日兩國是最堅實的同盟,這讓安倍晉三摸不著頭緒。
然而,美國的亞洲盟友早已習於被美國亞洲政策的框架約制,也依此來找到抗衡中國大陸崛起的底氣。因此,安倍這次先以鋪陳高爾夫球外交來極力交好川普,接著在正式會談中就其抗衡中國大陸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形成美日共識,強化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四國的軍事合作,以此尋求美國對日本軍事承諾的再保證。
其實從戰略層面來看,美國根本從沒有離開過亞洲。川普上台後,雖然結束歐馬巴的「重返亞太」戰略,但他把北韓列為優先解決的議題,並以軍事嚇阻及經濟制裁來壓制北韓發展核武,同時加速在南韓境內部署薩德系統,在日本境內設置愛國者三型防空導彈,更計畫引進最新型的「宙斯盾」導彈攔截系統,美日、美韓軍事同盟仍然是美國亞太戰略的兩大支柱,只是戰略重心從防堵中國大陸轉向壓制北韓。
其次,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戰略路徑,似乎也沒有改變。這次川普在行前把亞太地區稱之為「印太地區」(印度洋—太平洋),首度把印度與亞太地區連結並稱,這與印度的「東望政策」遙遙相望,更與安倍近期所推動從東南亞、澳洲至印度的菱形戰略不謀而合。換言之,在川普新亞洲政策的圖像中,中國大陸仍然是美國亟欲抗衡的潛在對象,只是換個名稱罷了。
但在戰術層面,與過去歐巴馬的「亞洲再平衡」政策相比,川普新亞洲政策的操作卻更為細膩。歐巴馬時期圍堵中國大陸的政策,之所以沒有產生效果,最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找到施壓點,如今川普改弦更張,透過向北京施壓來解決北韓問題;美國已經知道中國大陸對北韓的控制能力有限,但北韓核武問題沒有進展,卻可以歸咎於中國大陸的不力,同時還可以用中美貿易摩擦及台灣問題來作為與中國大陸討價還價的籌碼。
此外,過去的「亞洲再平衡」政策,是犧牲美國經濟利益來建構TPP,以抗衡中國大陸所主導的RCEP,而川普上台後宣布退出TPP,表示今後美國不再以提供經濟優惠來維持同盟關係,反而在美國利益優先下,要求同盟國向美國提供經濟利益作為與同盟國家之間的樞紐。這是這次安倍在川普還未抵達,便急著送出五十七億日圓資助美國第一千金伊凡卡的基金會的主要原因;而川普也當面極力要求日本解決雙方貿易不平衡問題。
可見,戰略模糊、戰術清晰似乎是川普新亞洲政策的主要特性,而解決北韓問題及降低美國貿易逆差是兩項主要目標。在模糊戰略下,拉攏中國大陸施壓北韓與美日共同圍堵中國大陸,似乎可以並行不悖;而對等的軍事同盟關係以及使用者付費,則成為美國與亞洲盟國互動的新模式。
只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日本及韓國紛紛獻上經濟大禮後,舞台便轉換到美中關係上,盟國都在看,川普到了北京之後,在北韓問題上要如何施壓中國大陸呢?因為那才是檢驗川普新亞洲政策真與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