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聯合筆記/德政猛於虎!

.少點政治鬥爭,多點民生關懷
.未來三年 期待有魅力的蔡總統
.聯合筆記/德政猛於虎!
.詹啟賢投書/忘不了黨員渴望改變又無奈的神情…
.原民正義 博物館難以言說的歷史?
.幾度花落時 一帶一路喚台灣?
.壓抑年代 豬哥亮帶來歡樂
.豬哥亮vs.一帶一路…









聯合筆記/德政猛於虎!


2017-05-18 00:08 聯合報  林河名

民進黨舉行中常會,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出席主持,面對媒體詢問民調下滑的問題,蔡英文總統微笑未回應。記者高彬原/攝影


蔡英文總統就任將滿一周年,對照就職演說的意氣風發,近來許多民調都顯示蔡總統的聲望下滑。改革工程千頭萬緒,矢言「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的蔡總統,可知問題出在哪裡?
「如果各種議案沒有充分的時間溝通、說服、辯論、協商,那麼多數票決是否真正能夠增進整體社會利益,其實不無疑問。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於是公共決策的形成,最好是透過討論與協商來進行,以使得少數能服從多數之外,多數也能尊重少數,將議案修正改善,如此大家各讓一步,彼此妥協下找出最大的共識,才能夠減少倉促多數決可能為少數人所帶來的社會傷害。」
上面這段話,是行政院長林全在二○○二年擔任扁政府主計長期間與當時中研院副院長朱敬一合著經濟學的視野》一書,有關「協商成本與代議政治」的論述。這恐怕也是當時仍為國會少數的民進黨,飽受「朝小野大」之苦,油然而發的深刻感受。
「換言之,最理想的公共政策,應該是以充分的協商溝通為前提。充分的溝通討論,其實是動用表決的前提。」十多年過去,民進黨已完全執政,從書中結論來看行政院近期強推「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以及立法院審議草案的過程,到底是有人「昨是今非」?還是要感慨「不能盡信書」?
然而,蔡政府溝通失效的政策,豈只「前瞻」?
依聯合報最新民調,各有五成以上民眾不滿蔡政府的兩岸關係及經濟發展表現,但也有五成八支持推動年金改革;可見人民雖對執政不滿,卻也期待改革,這無疑是蔡政府的一大利基。
打從蔡英文競選期間,就強調民進黨政府將是「有史以來最會溝通的政府」。但這一年來,溝通成效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曾任多位美國總統文膽的大衛.葛根,在《美國總統的七門課》舉出「就任百日定江山等七大領導能力其中包括說服力強」。從一例一休、日本核食、年金改革,到前瞻計畫,諸多重大政策推動不順,除了在野黨阻擋,關鍵更在蔡總統拿不出有力論述,說服社會大眾。
台北市一家牛肉麵店日前貼出「承政府德政」的歇業公告,不滿之情,溢乎紙上。但這已非個案,民進黨籍彰化縣長魏明谷昨天也直言勞工及企業主對「一例一休」都有不滿聲音,希望輔導期延長,甚至無限期延長,足見民間哀鴻遍野。
昔有「苛政猛於虎」。蔡總統上台後,推動轉型正義、各種改革,乃至前瞻計畫,都可算「德政」,但遇到時機不對、規劃不周、溝通不良,美意會成憾事,德政也可能猛於虎!

少點政治鬥爭,多點民生關懷


2017-05-18 00:08 聯合報  陳陸輝/政大選研中心研究員暨政治系合聘教授

聯合報民調蔡英文總統聲望變化及近三任總統就職周年聲望。圖/聯合報提供


經過將近一年的執政,蔡英文總統就職周年前夕的第一次「民意段考」成績出爐。依據聯合報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民眾對於蔡總統就職周年的總體施政滿意度僅有卅%,遠不及陳總統當初就職周年的四十五%,更遠不及馬總統的五十二%;而對蔡總統的不滿意度達五成,更高於對陳總統不滿意的四十六%及對馬總統不滿意的卅三%,也凸顯民眾對蔡政府高度期望後的落寞。
回顧蔡總統去年五二○就任之時,民進黨首次掌握國會的絕對優勢。換言之,她在民意給予民進黨政府強大的支持下,擁有遠比陳總統更多一展所長、踐履諾言的機運與權力;可惜,一年之後,民眾對蔡政府的表現遠比對當年的陳總統失望。
身為中華民國總統,推動經濟繁榮、維持兩岸和平與促進社會安定應該是執政的「指定項目」,不過,民調卻顯示:有接近六成的民眾對於蔡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的表現不滿意,在處理兩岸關係上,也有超過五成的民眾搖頭。上述兩個重要的「指定項目」,僅各有兩成五與兩成三的民眾表示滿意。「民以食為天」,聯合報民調也請民眾評估蔡總統上任一年以來的經濟現況或是勞工生活的變化,雖各約有四成五的民眾認為「差不多」,但覺得「變好」的均不及一成,卻有接近或超過四成認為「變差」。這些「指定項目」的基本工作未能滿足民眾期望,是讓民眾對蔡總統的施政績效不滿的重要原因。
在「自選項目」上,民眾對與蔡總統推動年金改革給予近六成的肯定,而不支持比例僅四分之一。但也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在這方面高達近六成的滿意度,並未轉換成對蔡總統的滿意度,其中哪些環節出錯,政府需深思。
此外,在推動轉型正義上,滿意的民眾僅三分之一,表示不滿意的有四成四,是否民眾對蔡政府過去在執行此一項目的做法抱持較為保留的態度?也值得分析。未來如何持續推動,並贏得全體民眾支持,也是一大考驗。
從聯合報的民調隱約可看出,民眾期望當家作主的少點政治鬥爭,多點民生關懷。更希望政府致力務實的提振經濟,節制務虛的政治空談。經過一年執政,民眾看到的是台灣因執政者無正確方向而無法改善生活,兩岸關係受限支持選民牽制而持續「放空」。去年初,民眾原希望台灣因民進黨完全執政而帶來嶄新契機,一年過後,民進黨政府卻陷入績效不彰、治理無方的困境。
這次民調結果,是對蔡總統過去一年表現的一大警訊,我們希望蔡總統真能謙卑聆聽、廣泛溝通,才不辜負選民殷切的期望。

未來三年 期待有魅力的蔡總統


2017-05-18 00:13 聯合報  陳明璋/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台北市)

漫畫 季青


蔡英文去年以超過六八九萬票當選總統,上任改革殷切,推出許多新猷,且多次上國際媒體封面,好不風光!但好景不長,聯合報昨日公布的民調顯示,國人不滿意達到五成以上。
英文字「歷史」,本係記載男人的故事(His-story)。蔡總統上任就是要顛覆這個信念,重寫歷史成為她的故事(Her-story);但就職周年,一般評價她為一個大權在握「有權力」的總統,而非受人尊敬的「有魅力」的總統。
沒有人懷疑她的企圖心和使命感,她提倡「分配正義」,為了打破十六年薪水停滯的魔咒,推出「一例一休」;她要司法改革並許國人「非核家園」,故自任司改召集人,而不再使用核電廠;為推動經濟新動能,提出「五大創新」計畫;為平衡對中國經貿的失衡,推出「新南向政策」;最近且大手筆規劃八年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建設。這些作為,無非表示她要改變既有體制,創造不一樣的歷史。
然而,為何做得賣力,卻被嫌說對台灣無益?許多衝撞體制的改革,如年金和同婚等,反而激起社會各界的對立。
的確,有權力不一定能成事,使用不當,反而礙事,甚至被譏三輸,淪為兩面不是人的窘境。
造成這樣有權力而無魅力的局面,真的需要檢討改進,否則未來可能輸得更多,如果變得全民皆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西諺說:走入迷宮,要回歸原點。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操作它絕不能單方思考,有如銅板是兩面的,你要改革,要改變現狀,若眼底下只看到前人和別人的錯,而不站此時、此地及人性的角度來思考,是不周延的。
現今是多元的網路社會,過去的恩恩怨怨是累積的,一刀切的作為反而會傷害自己。有如台灣已經進入服務業社會,若以製造業為主的單一思維,來規範勞資雙方的權益,只有治絲益棼,激起各方反彈。
古人說:謀定而後動。現在許多的改革和建設計畫,都未做專業的可行性分析,自己也未有定見,就找一些社會名流參與論事,此與環評一樣,讓一些人在討論做決定,一定一團亂。
國家施政,經緯萬端,當家者要拿捏清楚優先順序。管理學常說一個人直接指揮的人不能太多,七個人最好。總統現有職務已經夠忙了,卻要設立許多新機構,新增新職務和頭銜。古人格言「備多力分」,樣樣都管,就是樣樣難管。歷史上以「新」命名的王莽王朝,就是最好的實例。
展望蔡總統未來三年任期,我們祈盼您能快速調整,您是領導國家大團隊的政治家,而非管理國家庶務的行政長官,領導是給國家方向和定位的,請勿迷失在庶政細節中
我們祈盼您做個有魅力的總統,讓百姓給您掌聲和肯定,而不要做個權大勢強的總統,只得到眾人的噓聲和嘆聲!這樣才能創造讓大家以您為榮的歷史。

詹啟賢投書/忘不了黨員渴望改變又無奈的神情…


2017-05-18 00:13 聯合報  詹啟賢/中國國民黨前首席副主席(台北市)

詹啟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參選黨主席以來,為了注入改革的源頭活水,重新贏回政權,我走訪各地和黨員互動,在誠懇對話與坦誠交流中,覺得肩頭的擔子更沉重了。
其實國民黨有充滿朝氣活力的年輕黨員,也有在各行各業默默奉獻的先進同志,更有學養及人品都勝過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從政黨員,這些都是最寶貴的資產。
然而,在二○一四年地方選舉、二○一六年總統及立委選舉雙雙慘敗後,國民黨並無深刻反省,未能體認「黨的領導人左右黨的命運」的事實,痛下針砭,反而貌合神離,各有居心,使得基層黨員沒有榮耀,從政同志備受屈辱。
民進黨執政至今,人民普遍失望,經濟疲弱不振,不僅社會撕裂和對立,兩岸及國際情勢也異常險峻,台灣面臨艱困變局,國民黨有責任來承擔。因此黨主席必須具有跨越藍綠板塊藩籬,得到中間選民信賴的特質。更重要的是,他要能整合瀕於分裂的國民黨,才能團結迎戰掌握執政資源的民進黨。
此外,國民黨還需要打破窠臼的新領導者,不能沉溺於派系綁樁、利益交換的舊思維,不該只想在黨中央占一席之地,無心進取的偏安心態。對於贏回政權更必須有使命感,否則二○一六年因黨主席不參選造成黨內混亂而潰敗的戲碼必將重演。
這些日子以來,黨員們那種渴望改變,卻又無奈的神情,常在我腦海中浮現。面對二○一八年底九合一選舉,到二○二○年初總統大選,只有短短十二個月,國民黨必須未雨綢繆,黨主席和總統候選人結合為一才是致勝策略。臨時抱佛腳,只會進退失據;更不能一廂情願,期待他人。
我們期待即將選出的黨主席,一上任就積極整合與全力改革,才能讓民眾感受到國民黨真的不一樣了。唯有如此,才能一鼓作氣,先拚二○一八、再戰二○二○。因此黨主席選舉,不該是師心自用者的走馬燈遊戲,而是一種抉擇。誰有氣勢和能量整合黨內各方勢力,並取得中間選民認同,就是黨員的最佳抉擇!

原民正義 博物館難以言說的歷史?


2017-05-18 00:08 聯合報  童元昭、巫淑蘭、黃維晨/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原住民在凱道夜宿超過80天,訴求傳統領域應不分公、私有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為「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今天也是蔡英文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後的第二九一天,原民在凱道抗議傳統領域劃設辦法的第八十五天。轉型正義在哪裏?殖民治理是否依舊呢?雙方理解的差異的是這二○六天呢,或是六千五百年與四百年這兩種史觀的距離?
四月八日台大原民中心和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辦了一場殖民/解殖博物館的工作坊
博物館常被視為殖民治理的體現機制之一,但涉及一種更為細膩的殖民治理手段,比如將人群作為研究客體,透過分類及展示,遮蔽在演化論下,建立高下尊卑的種族論述,從而也定義了誰是誰,誰是原住民、誰又不是原住民,體現的堪稱學術殖民
如同工作坊討論到日本NHK影片爭議。NHK二○○九年播出系列反省日本殖民思維的紀錄片,其中一集描述日本殖民政府一九一○年帶一群排灣族人去倫敦英日博覽會展演其生活方式,並以「人間動物園」這個殖民地研究/文化研究中對此展示方式的描述詞當作影片標題,但到了台灣,這個詞卻像脫離時空脈絡,被理解成(當代)日本人認為「原住民是動物」,而有跨海訟訴。
無可諱言,一九一○年英日博覽會的台灣相關展示,的確是殖民治理的展示的切片,是日本為脫亞入歐安排的一個環節,日本的殖民展示與西方列強沒太大差別。誠然由原住民自己談解殖深具意義,但壓迫者不也應主動反省,還是連道德責任的遮羞布都懶得遮?
呼應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原住民族相關展示,除應避免學者以普世價值的美感占用原住民族文化的詮釋權外,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論述,是否在「我們還存在」的展示路線外,也嘗試告訴主流社會其他事實呢?屠殺與同化這兩種路徑,皆是難以言說的事實」,而這卻是必須被說出的事實。唯有說出,才能讓事件可被理解,也才有可能被療癒
期許博物館在族群文化復振中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主動釋放權力,主動將機制變為友善、公開、透明,更應主動做出回應,讓原住民族人得以與自己社群祖先之物連結,而無重重阻礙。總統已經道歉,但應該說道歉的是否不只一位呢?族人也許想問,我取得我部落的照片,為什麼要付費呢解殖是一個歷史的必然,但也需要一個應許的社會氛圍

幾度花落時 一帶一路喚台灣?


2017-05-18 03:23 聯合報  楊均承/退休人士(台南市)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文藝晚會」,其中的一個大型國樂表演節目中的曲目,竟然出現了宜蘭民謠「丟丟銅仔」,並且是貫穿其間的主調。圖為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會前各國領袖合影。 中新社



日前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文藝晚會,演奏了「丟丟銅仔」和「幾度花落時」,讓人很意外!因為台灣並沒有參與一帶一路。
這種大型文藝晚會演奏任何曲目和表演項目,都應該視為有深度意涵和宣傳的目的。不能只聽到「丟丟銅仔」,而要注意與「丟丟銅仔」一起混奏的另一首曲子「幾度花落時」。
這是當年流行於上海的歌曲,後來由台視慎芝改編的歌詞,被鄧麗君、青山、鳳飛飛錄唱過,文夏還改編成台語歌「可愛的新娘」。這和「丟丟銅仔」一樣,都可以視為「台灣的歌」。節錄幾句「幾度花落時」的歌詞:「…癡癡在等待,莫非你將我忘懷?…那年花落時,相約在今日,可是不見你到來…可知我相思苦?…」
樂曲可以怡情,也能傳意。在文藝晚會表演的前段,銀幕上波濤的海洋,一艘巨輪駛入,音樂奏起了「幾度花落時」和「丟丟銅仔」,這是我們熟悉的「家鄉的歌曲」。在我認為,是刻意傳達了善意和同胞情,也是拋出來一根繩梯,就看五二○時蔡英文願不願意抓住?
聽得到看得清,也要有清楚的判斷,和正確的抉擇。「耳聰目明」是政治智慧。執意不顧人民福祉,拗於意識形態只能使台灣繼續沉淪!人民絕對不願意蔡英文執政周年是台灣的「鎖國元年」。
青蠅之飛,不過數武附之驥尾,日行千里。美、日給了口惠,但是不見實利,執政者不能只要人民節衣縮食的比窮,為什麼不抓一個附之驥尾的機會,也是給台灣人另一次向上提升的機會?

壓抑年代 豬哥亮帶來歡樂


2017-05-18 03:23 聯合報  蔡國顯/導演(高雄市)

豬哥亮人生謝幕。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國七十多年,是錄影帶崛起的年代。筆者服務於中影製片廠(中影文化城),當時三台獨占,三立公司長期租下中影廠A棚來錄豬哥亮的歌廳秀節目。A棚離筆者辦公室近在咫尺,有一次看到豬哥亮坐著一部寶藍色凱迪拉克車來,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司機竟然還戴白手套,很特別。
有一天空檔,張帝的特助拉筆者到A棚去特別介紹和豬哥亮、賀一航認識,當時正是這批明星旭日東升時。
那個壓抑的年代,豬哥亮扮演歡樂給大家的角色,幾乎每一部遊覽車上和錄影帶出租店,都有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且大受歡迎。
豬哥亮藝界人生精彩,他出身基層,做過師公,看盡生離死別人生百態,日進斗金卻染上賭癮害一生,讓謝金燕等家人艱難過日子。
出國深造」後復出,余天夫婦,高凌風夫婦都給他送暖,楊登魁給他債務打折,演出才抵扣,公開力挺宣示,要債權人和黑道有所節制,凸顯演藝圈有情有義的溫暖。
春節檔電影票房一枝獨秀,但他因愛家人,拚命工作而疏忽健康,尤其迷信誤醫。這種方式愛家人卻讓家人得到更多悲痛,尤其延誤就醫最令人嘆惜,要引以為鑑。他情史豐富,最後家人放下怨懟原諒他。阿亮啊,替您可惜,一路好走。

豬哥亮vs.一帶一路…


2017-05-18 03:23 聯合報  林佑謙/前市議員助理(台南市)


藝人豬哥亮過世,台灣媒體全天轟炸,對中國一帶一路高峰會卻輕輕帶過,引起民眾在社群媒體上論戰。
從實務層面看,媒體的反應有其理由。以英國為例,實體報紙訂閱量最大的是以八卦著稱的太陽報,而號稱專業監督並在國際有良好名聲的衛報則敬陪末座。從商業角度看,媒體並沒有錯。不過這樣的回答和思維,不僅有失去第四權的監督角色之虞,更是將責任轉移給民眾,卻忘了新聞媒體存在的價值。
只是,在這個多元媒體來源的時代,民眾可透過不同的管道發聲或獲取訊息,傳統新聞媒體影響力嚴重下滑,透過自身影響力來形塑特定世界觀已不可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華爾街日報指責全世界最賺錢的直播主Pewdiepie為反猶太分子,不僅Pewdiepie的閱聽者不埋單,而其他youtuber亦群起指責華爾街日報斷章取義、自我淪陷。
台灣媒體以收視率來回答他們報導內容的取向,實際上只有一半事實,另一半則可歸咎為媒體的思考取向。如果媒體無法提供新聞上的差異性,那麼在這資訊隨手可得的時代,民眾為何一定要觀看特定媒體的報導?無法掌握閱聽群眾,媒體更加走偏鋒、閱聽者就越小眾,逐漸形成惡性循環,如看不清此一事實,新聞媒體的消失將可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