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經濟/三個連結 補強前瞻關鍵環節

.聯合報社論..當執政者不再聆聽,改革便成了剝奪
.聯合報黑白集.權力快餐吃到飽
.經濟日報社論.三個連結 補強前瞻關鍵環節









經濟/三個連結 補強前瞻關鍵環節


2017-05-18 03: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就任滿周年前夕,內閣處於推動前瞻計畫的逆風之中。中央到地方、綠營到藍營、朝野立委,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都有不同的詮釋、堅持與主張,以致於蔡政府上任後最重要的投資計畫,還沒上路就陷入了推動困難的泥沼。當前的困境既不利蔡總統推動各項拚經濟政策,也讓行政與立法部門圍繞此事爭論不休,讓台灣再度陷入空轉。
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各方意見分歧,但有一點卻是朝野的共識,即台灣欠缺投資;近年國內投資不振,民間資金豐沛欠缺投資標的。去年我國公開發行公司募資4,100餘億元,這個金額比2008年台灣遭逢金融海嘯時還低,更讓人擔心的是,這些企業募集的資金,其中僅不到300億元是用來擴充廠房設備,這是政府有這項統計以來的新低,顯示企業對國內投資的前景,持保守態度。
在這樣的低迷氣氛中,政府跳出來推動前瞻計畫,希望透過軌道建設等五大計畫,由公部門點火當領頭羊,帶動民間周邊產業跟進,這樣的思維在各國推動經濟發展時並不罕見,戰略方向也沒問題,卻引發在野立委杯葛,包括台北市長柯文哲等縣市長也有疑慮,他們並非認為台灣不需投資,而是投資的內容有問題。從行政院已揭露的資訊來看,我們認為前瞻計畫至少有三個欠缺。
第一個欠缺是,計畫少了與人民的連結。前瞻計畫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地方整體發展及區域平衡,帶動國內投資機會與經濟穩定成長。在促進地方發展上,前瞻計畫最能爭取民心,這一點從藍綠地方首長與民代,都積極爭取列入前瞻計畫就可看出,但國人為何還對計畫有疑慮?關鍵在資源錯置與世代焦慮。
政府當前的財政狀況並不寬裕,為推動前瞻計畫必須以編列特別預算的方式匡列經費,雖然閣揆強調預算編列合法,但這筆近9,000億元的高昂費用,投資前更需仔細評估可行性與效益。
以前瞻計畫中投資金額最高的軌道建設為例,包括彰化、基隆與新竹等地,都僅有單薄的一個捷運或輕軌系統,在未能形成捷運路網前,不僅很難發揮運輸效益,後續營運更可能出現鉅額虧損,成為下一代的負債。
第二個欠缺是少了與產業的連結。從蔡總統上任前提出的經濟政見,到上任後的實施方向,產業界一直擔憂政府的產業政策與現有的產業連結太少。蔡總統提出的五大創新產業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等企業家就提醒政府不能只看新產業,而忘了舊產業,因為即便五大創新產業全數獲得成功,包括半導體等現有產業若遭忽略而陷入衰退,一來一回間,台灣經濟可能因此不進反退。
前瞻計畫與國內現有的產業連結度低,軌道工業並非台灣既有產業的強項,各地興建捷運與輕軌或能增加相關廠商數年的商機,但軌道工業能否因此獲得具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在各地捷運興建完成後,相關產業能否累積足夠的力量對外拓展生意,讓產業持續發展,如同大陸近年發展高鐵後,已有足夠實力向外推銷軌道事業,這是政府推動前瞻計畫沒能說清楚的環節
前瞻計畫的第三個欠缺是少了連結未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涵蓋「前瞻」與「基礎」,但計畫內容卻未凸顯「前瞻」的未來性。近年國際間積極發展無人車、AI人工智慧等產業,這關係台灣汽車、機器人、物聯網等產業發展,但在前瞻計畫中,我們卻未見政府投注資源,藉前瞻計畫建立台灣產業跨入未來的橋樑。
少了這三連結,前瞻計畫很難實現點火台灣內需成長引擎的目標。前瞻計畫若失敗,不僅是蔡總統政治上的挫敗,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挫敗。在蔡總統即將跨入第二年任期之際,我們呼籲政府調整前瞻計畫的實質內容與推動步調,喚回國人對此案的支持。補齊上述三缺,透過連結人民、連結產業與連結未來,幫台灣經濟找出路。

聯合/權力快餐吃到飽


2017-05-18 03: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二級機關副首長放寬政務職1人修法案,遭國民黨立委王育敏(右)與吳志揚(左)質疑酬庸要求重審。記者陳正興/攝影


民進黨已完全執政,主政者想推動任何政策,立院黨團立刻護航過關,無往而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應該沒什麼不滿足了吧?但說來奇怪,執政黨仍覺得手上的權力還不夠多。
最近民進黨推動《中央機關組織基準法》修法,由段宜康領銜,擴增了二級機關首長的政治任命員額,又把一些原屬常務職的三級機關首長改為政治任命。這麼一來,總統可以安插的政務官一口氣就增加了五十多個。這項修法,簡直像開放權力大餐吃到飽,讓執政者一次吃個夠。
濫開二、三級機關政務官的任命大門,帶來四個嚴重的問題:一是破壞文官制度,二是總統變相擴權,三是增加分贓風險,四是加重財政負擔。在野黨批評此舉是「搶錢、搶權、搶官」,但民進黨洋洋得意,毫無愧色。
政府原本的文官制度,旨在確保高級文官的專業和中立,使他們免於受到政黨的操控或政治色彩的影響,所以必須有常務官的設計。但是,民進黨趁著外界把目光集中於前瞻建設計畫的攻防,在司法委員會發動突襲,短短一小時就把文官制度的中立精神一舉送進了垃圾場。
蔡英文上台後,早就將政府職位洗過一輪,連部會機要職位都安插綠營年輕世代卡位,公營事業也指派親信人士入主。誰料,現在竟連三級機關都要染指。如此的完全執政,民眾有看到綠色奇蹟嗎?
試問,野心如此宏大,為什麼連總統府秘書長出缺七個月還補不齊

聯合/當執政者不再聆聽,改革便成了剝奪


2017-05-18 03: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就職即將屆滿周年,但五二○迎面而來的,卻是連串挫跌的民調,和街頭不曾停止的抗爭。民眾對施政的不滿,不是一夕就跳到了五、六成;但去年八月民調進入死亡交叉後,蔡政府始終不曾調整施政腳步,卻以為權力和意志可以征服一切。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把政府團隊帶向蠻幹,走到今天民怨四起的境地。
比較精確地說,民眾並不是不相信蔡政府改革的「理想性」;也因此,民意對蔡英文的「信任度」,始終高出其「滿意度」幾個百分點。但是,比較殘酷地說,當「理想性」經過現實一次次的蒸發和溶解,最後剩下來的,卻似乎僅殘存「能力不足」和「同理心不足」的真相。目前,民眾的憤怒還在等待下一次的大爆發。
不可否認,蔡英文具有一些令人尊重的素質;例如,她對她所謂的改革懷有強烈的意志和自信,不像某些政治人物那樣畏首畏尾,也不像某些政客那樣充滿僚氣和私心。然而,她也在決策上表現出一些令人擔憂的缺陷;例如,無法聽取不同意見,缺乏轉圜能力,更缺乏同理心,以致決策悖離社會現實而不自知。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例一休的推動。蔡英文聲稱要爭取勞工的休假權,卻將傳統製造業的思維僵固地套用在服務業勞工身上,且不由分說將加班費提高為三倍。殊不知,在低薪年代,勞工欠缺的不是休假,而是收入;但新政策卻剝奪勞工原本擁有的加班所得,而蔡政府迄今絲毫無意認錯修改。再如兩岸關係的停滯,蔡總統追求台灣的自主和尊嚴是正確的目標,但基本立場不明確,且手法缺乏謹慎評估,只是暴虎馮河;南向連八字都還沒一撇,兩岸就在外交、觀光、經貿陣線大打出手,造成台灣國際活動受困、民間生計窘迫。如此不智不仁,如何稱為明智決策?
蔡政府大力推動改革,最後卻因「能力不足」及「同理心缺乏」,而民心流失。追根究柢,其主要癥結有三:第一,是整個政府團隊成員才智不足或結構不良,因而無法提供蔡總統多元、有效、專業的建議。第二,蔡英文黨政軍一把抓的統領模式流於威權,雖可收上令易於下達之效,卻往往不符民主程序,也扼殺了傾聽多元民意的機會。第三,蔡政府決策圈的「同溫層」太窄,一批長期圍繞的核心幕僚雖可相濡以沫,卻只有在野的革命理想,缺乏執政現實的應對、傾聽和妥協;也因此,多項決策都流露著「貴族革命」的天真幻想。
上述三個因素,一年來不斷地交互影響,使得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多元性、專業度和說服力持續下滑。儘管輿論一再提醒政府必須謹慎行事,卻始終未得到蔡總統的積極回應,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以改革之名行打擊民主、打擊民生之實,這是最令人遺憾的事。尤其可憂的是,一年來,總統的國安團隊對國家外在形勢一再誤判,卻缺乏改弦易轍的能力,不知將伊於胡底。至於內閣行政團隊中,若干部會首長明顯才智和能力不足,根本看不到施政績效,卻因主政者為了保持政府或自己顏面,而不願調整其職務。試想,政府民調已經滿篇紅字,還要硬拗,究竟又能挽救誰的顏面?
當決策者不再聆聽人民的聲音,只耽溺於文青式的語言,其看似華麗卻不顧現實的決策,即變成了剝奪;這是所有改革者都很容易誤蹈的陷阱。諷刺的是,當年蔡英文競選時曾承諾,她的政府將是「史上最會溝通的政府」,如今卻宛如風中的承諾。而她去年當選時要求民進黨要「謙卑,謙卑,再謙卑」的提醒,今天卻連自我提醒都無力。被民意拋棄的總統,應該感到焦慮;但她更該想想:那些被政府決策推入困境的人,究竟生活在什麼樣的痛苦中。

【重磅快評】豬哥亮圓滿詮釋「秀場人生」…


2017-05-15 15:06 聯合報  主筆室

豬哥亮人生謝幕。 聯合報系資料照

豬哥亮人生謝幕。 圖/本報資料照


無論庸俗、通俗,豬哥亮完滿詮釋「秀場人生」…
豬哥亮的歌廳秀 豬哥亮的歌廳秀
七彩燈光變化多 Hi-Fi音響頭一家
綜藝笑劇 打項(樣樣)會 豬哥亮的主持 娛樂咱大家
訪問歌星 乎人笑嘿嘿 全省找沒第二個
豬哥亮的歌廳秀 親像好酒沉甕底
朋友看完 一個報一個 一家報一家
豬哥亮的歌廳秀 節目精彩沒問題
曾經,台灣在那個還是VHS、Beta錄影帶大戰,以及錄影帶出租店林立街頭的年代,「豬哥亮的歌廳秀」可說席捲整個台灣大街小巷,主題曲幾乎男女老少都會哼上兩句;尤其,南來北往的野雞車、員工自強活動及阿公阿婆進香的遊覽車上,必備的帶子就是「豬哥亮歌廳秀」,既撫慰異鄉遊子的孤寂,更帶給闔家無限歡樂。
豬哥亮的一生,其實就是一部充滿歡笑血淚、悲歡離合的「人生秀」。出生於高雄市左營的他,或因地緣關係,很快就揚名整個南台灣,與張菲、邢峰齊名,並稱「南豬、北張、中邢峰」。然則,無比豐厚的秀場主持報酬,卻無法填補其人性缺憾,1993年豬哥亮疑因沉迷當時全台皆瘋的大家樂而積欠大筆賭債,演藝生涯陷入低潮,終至沈潛、號稱「出國深造」。
八年前豬哥亮的復出,從結果論,無疑是台灣演藝史空前的展現,也成就他人生的第二個顛峰,不僅主持節目獲金鐘獎『綜藝節目主持人獎』,還自2011年起每年都在春節期間推出票房破億賀歲片,如《雞排英雄》、《大尾鱸鰻》、《大稻埕》、《大囍臨門》、《大尾鱸鰻2》等,當年的豬迷們,怎可能料想得到豬哥亮竟能克服錄影帶市場的萎縮低迷,還成功跨足電影並發光發紫。
甚至,豬哥亮還是家諭戶曉的廣告明星,諸如感冒膠囊、與開喜婆婆搭檔的茶飲廣告、跟周潤發齊名的提神飲料廣告等,讓豬氏國語「粗(吃)這個也癢,粗(吃)那個也癢」迄今流傳…。
私底下,豬哥亮的家庭生活也如同秀場般充滿驚奇及戲劇性,尤其他跟二女兒謝金燕,父女倆間的愛恨情仇,真是剪不斷理還亂。所幸及至他人生最末,兩人終寫下溫情大和解結局,也稍稍彌補了一些遺憾。
斯人已逝,豬哥亮的人生秀也已落幕。持平來說,豬哥亮秀場生涯之精彩台灣少有人能比擬,其馬桶蓋髮型或可模仿,但搭配他臉型及腔調、臨場反應造成的喜感笑果,除呈現出鮮明的豬氏風格,更已成為「台灣特產」。唯其展現內容終究偏向庸俗與通俗,一代巨星或許溢美,但稱之一代諧星、秀場天王,卻絕對是當之無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