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志/火車頭的再造
李清志/火車頭的再造
2021-09-27 05:58 聯合報 / 李清志(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高雄火車站老建物重回城市舞台,站前「紅鯉魚」裝置藝術也保留完好,鐵道局透露,「紅鯉魚」地標預計113年移回站區,待周邊景觀工程就緒,就會讓「紅鯉魚」風光回家。圖/翻攝自康裕成臉書
「火車頭」(台語:火車站)是台灣城鎮發展的重心,在公路交通不發達的時代,鐵路交通幾乎就是城鎮的運輸命脈,因此都市發展與建設,無不是以火車頭為中心,呈放射狀發展出去。
火車頭因為是城鎮的中心,因此火車頭前的道路,在台灣總是被命名為中山路以及中正路,中山路、中正路的交口就是火車頭。火車頭不只是傳統城鎮的重心,同時也是對外往來的重要節點,人來人往最頻繁的區域,火車頭因此充斥著許許多多不同的商業行為與商業廣告看板,加上小市民攤販的加入拚經濟,計程車的拉人搶生意,整個火車頭前面,通常都是混亂吵雜,絲毫沒有任何美感可言。
其實日治時期的火車頭並不是如此,在當年火車頭可說是高科技運輸系統的表徵,大都市的火車頭建築華麗又高檔,火車頭前設有汽車道,有廣場、噴泉等設施,非常宏偉壯觀!縱貫線的幾座火車頭(包括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以及消失的基隆車站),都是非常華麗宏偉的建築,同時也成為當時城市最美的門戶,是人們來到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可惜的是,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對於車站建築缺乏美感素養,不僅不懂得欣賞原本車站的設計,也不懂得珍惜。華麗的基隆車站被拆毀,改建後的車站極其醜陋,與原有的車站可說是天壤之別;台北車站拆除後,則改建成具有龐大中國屋頂,比例極其怪異的車站建築;而其他的車站,也因為交通問題,紛紛將火車頭前的噴水池、廣場拆除,改建成停車場,火車頭整體的空間環境美學頓時消失殆盡!
不過這幾年,國人建築空間美學水準逐漸提升,對於火車頭空間環境也逐漸重視;地方首長普遍有這樣的共識,認為老火車頭的空間再造,是城市老舊城區復興的第一步。新竹車站重新整理規畫了老火車頭的空間環境,讓新竹車站周邊重現昔日風華;台中車站在新車站規畫中,老火車頭被保留並重新規畫站前廣場;台南火車頭也即將整修完畢,期待它重現昔日府都的風華;高雄火車頭則是少見的帝冠式建築,在整個高雄新車站的規畫中,它被保留但暫時移動到附近空地,最近終於將它搬回原來的位置。
更令人驚喜的是,許多地方小車站竟然也開始默默進行著火車頭周邊的再造計畫。屏東竹田車站,在鐵道高架化之後,原本的木造車站建築被保留,而車站前的倉庫廢墟被改造成別有風味的咖啡店「大和頓物所」,廢墟的自然與蒼涼感,吸引了許多文青們的注意,紛紛前來取景體驗,讓竹田這個小車站成為屏東的新景點。設計師利培安後來又改造了咖啡店後方的倉庫,成為特色民宿「德旅店」,整個建築風格與前方咖啡店連成一氣,塑造出竹田車站前的獨特氛圍。最近他更獲得車站周邊環境改善的規畫案,打算將車站周邊空間氛圍統一,塑造出火車頭周邊獨有的環境美學。同一位設計師,利用民間及公家設計案,將小車站周邊整理設計成風格獨具、優雅恬靜的空間,顛覆了我們對台灣火車頭前景觀雜亂醜陋的既有印象,令人激賞!
火車頭的再造已經是城市改造規畫中的熱門議題,藉著火車頭及周邊空間環境的再造,老舊城區得以復興,重現昔日的光榮;同時火車頭也將成為令城市居民引以為傲的門戶地標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