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平視之後\星期透視/美日峰會:建構「核心夥伴」、應對中國

◆  星期透視/美日峰會:建構「核心夥伴」、應對中國
◆  名家縱論/平視之後
◆  大屋頂下/馬曉光亂了套?北京亟應梳理兩岸論述
◆  畫中有話/「資深」寶貝的未來
◆  「亞瑟王」再世 也躲不了年老照護
◆  自由與安全 長輩兩難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平視之後


2021-04-18 03:17  聯合報 /   蘇永欽(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過一句話:中國的目標從來不是超越美國,而是「成為更好的中國」。 圖/路透


最近中國大陸領導階層對內和對外都頻頻使用「中國已可平視」的用語,講的當然不是法律上的平等,國父臨終時唯一掛心的「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早在國民政府時代即已隨不平等條約廢除而達成。楊潔篪回嗆布林肯的話最清楚:「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講話。」他指的是政經軍實力,美國都不可再俯視中國

美國從俯視西方國家,到蘇聯解體後俯視全世界,憑仗的當然是兩次大戰扮演的救世軍,以及之後的世界警察角色,更築起無可替代的道德高度。但在兩極對立時期,中情局在第三世界翻雲覆雨,已讓所有人看清「美國優先」下道德的脆弱,至如中東油田地區百年殺戮,更不要說惡名昭彰關達那摩灣拘留中心偽善和雙標已算是寬大評價了。就像為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贏得奧斯卡獎環保紀錄片難堪真相一樣,環保團體很快發現,光是高爾一家每月耗費水電瓦斯竟多出一般美國家庭二、三十倍。美國民主政治的金權低效,其實早暴露在世人面前,川普的粗鄙言行,只是讓真相呈現得更難堪而已。

從這角度看,不管你對阿拉斯加會談評價如何,以平視說法正式拉開兩個大國競爭序幕,很難說太過,更早於此,歐洲盟友不也明白表示不再唯美是從。也許更該追問,平視之後,中國大陸的目標是什麼。迄今我最由衷贊同的,是其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的一句話:中國的目標從來不是超越美國,而是「成為更好的中國」。

只是我不相信,這個目標僅靠不斷重申禁止外人干預內政,或在幾年內完成國家統一,就可達成。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共領導下的初階社會主義,確實在基建、脫貧和抗疫上取得卓越成就,市場經濟和法律制度也有亮眼成績。如何在這個基礎上規劃更好的中國,需要的勇氣和智慧恐怕不會小於四十年前寓革命於改革的拐點。我認為面對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定性,即使專政的共產黨也不能不仰視人民整體,當市場經濟已可和全世界接軌時,為什麼還不能確保人民最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包括不會憑空消失的正當程序保障為什麼還不能容忍人民最基本的意見自由宗教自由

在我看來,美國領導世界的失敗,和社會主義在其歷史上始終缺位有絕對的關係—對多數內陸美國人來說,歐記健保已經是墮入邪道的共產主義。相對於此,有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如果不能面對保守主義在中國百年現代化過程的始終缺位,又如何期待變得更好?歐洲國家顯然比這兩強都更能找到價值的平衡點,卻因走不出巴比塔魔咒而無緣承擔更大的責任。這是面對世界大勢不能不看到的結構問題,但也正是所有追求更好中國的中國人應該看到並努力抓住的契機。

再回頭省思,我們在台灣能否及如何平視這個全新的世界,受到考驗的程度竟不小於大陸。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宣示的國家目標就是通過兩岸交流競爭建構一個更好的中國,而台灣絕對有條件在中國的蠶變過程扮演雅典角色。但這幾年發展,我看到的卻是一個不知道怎麼平視世界的後殖民小國。不信你看政府是怎樣和網民唱和俯視世衛組織非裔秘書長,又在仰視白宮易主並重返世衛後,悄然噤聲。幾天前網上風傳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記者會上公開向大陸外長王毅表態:「你永遠是我的大哥!」當成可恥的笑話,完全忘了一年半前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沼田幹夫卸任,我外交部長直接把「我最敬愛的大哥哥」印刻在致贈的紀念牌上。

接下來要看的就是,在無條件開放萊豬進口後,亞洲最堅定反核的台灣要怎樣面對日本放送核食和核廢水繼續仰視










星期透視/美日峰會:建構「核心夥伴」、應對中國


2021-04-18 03:18  聯合報 /   楊永明(國安會前副秘書長、「台日關係史(1945-2020)」共同作者))
拜登與日本首相菅義偉首次會談備受矚目。 法新社


拜登與日本首相菅義偉首次會談備受矚目,特別是應對中國大陸的挑戰,眾所關切的台海安全也端上檯面。

這次峰會除強調美日安保及雙邊關係重要外,並在全球議題、印太戰略、中國挑戰及台海和平提出關切。

首先,全球議題有三項:一是在氣候變遷合作,雙方承諾民國  139 年(二○五○年)達成碳中和目標;二是在科技發展與管制合作,建構安全 5G 網路、強化科技產業鏈管制、共同研究關鍵科技等;三是成立「CORE核心夥伴」關係,強化在氣候、科技與衛生安全的合作關係。

第二、印太戰略:強調美日安保是維護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重要機制,認為北韓也是影響印太安全重要議題。雙方將增加疫苗生產,並協助印太地區疫苗注射。

第三、中國挑戰:提到共同應對中國挑戰,反對試圖以武力或脅迫手段改變東海與南海現狀,提到釣魚台列嶼是在美日安保範圍內;也提到中國人權,及新疆與香港問題。此外,科技產業鏈管制也是針對中國,拜登強調必須避免專制國家掌控。

第四、台海和平:共同聲明提及「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兩岸問題的和平解決」。

綜上,除氣候變遷與北韓問題外,其實都是與中國挑戰有關,很顯然拜登希望日本能在抗中議題上聯手,支持美國在印太政策與作為,因為美日同盟是關鍵支柱。

媒體較注重的台海議題,雖然文字不多,卻有兩重大意涵。一這是冷戰結束以來美日領袖會談首次提及台灣,強調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表達兩國明確態度。二是聲明提到「鼓勵兩岸問題和平解決」,上個月美日二加二會議聲明並沒有此句,代表美日兩國不僅重視台海現狀和平,更希望兩岸問題以和平方式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聲明有台海和平文字,但在會後記者會,拜登和菅義偉致詞中,都沒有提到台灣和新疆,隨後記者訊問,菅義偉才作簡短回答。可見美日領袖都瞭解議題的敏感性,有點刻意處理。

會前,針對日本是否會對台海表態,日本媒體形容為「踏繪」,意指江戶時期要求基督徒踏踩基督聖像證明非基督徒,後指突破禁忌關卡之舉;對台灣議題日本長久維持「七二體制」,即斷交後維持民間關係,對台政治與安全議題盡可能迴避;因此,這次共同聲明提及台海和平議題,可謂類似「踏繪」般突破對台政策禁忌。

另外,這次會談提「美日CORE核心夥伴關係」,是希望美日進入新合作關係,成為對抗中國的關鍵基石。顯然拜登希望看到日本在氣候變遷、科技發展與管制、印太秩序等合作,共同應對中國挑戰。

然而,當霸權需要與盟國強化合作關係時,代表著霸權力量減弱,此時盟國將分享權力,霸權政策也受到盟國利益影響與牽制。因此,日本印太利益考量會影響美日夥伴關係,面臨亞洲經濟整合及日中經濟,日本未必是以前言聽計從小弟,東京拒絕參與制裁新疆官員即是一例。

畢竟,中國是日最大出口國,內閣上個月也批准參與 RCEP,預計明年上路會帶動亞洲經濟整合;在美國老大哥和第一貿易夥伴間,日本須保持微妙自處之道。

最後,美日也僅以一句話譴責緬甸軍政府暴力行為,如此而已!












大屋頂下/馬曉光亂了套?北京亟應梳理兩岸論述


2021-04-18 03:19  聯合報 /   黃年


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曾是中共的兩岸論述,爾今卻皆面臨失敗。

面對失敗,北京的善後動作是:一、連續兩年在兩會對台論述中下架一國兩制」。二、國台辦重申接納台方主張「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以挽救九二共識。

因此,自今年兩會以後,國台辦以上涉台人士發言,未再聽到一國兩制」,或「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改稱維護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

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但是,四月十三日台方透露拜登「最好朋友」陶德將於翌日到訪,次日國台辦記者會上馬曉光的發言,卻被認為又使情勢翻覆。

回答香港教材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改為「國民黨遷台」時,馬曉光:「民國 38 年(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權在其發動的反人民內戰中失敗,退踞台灣島,從此喪失了代表全中國合法政府的地位,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記者又問:如何看待中華民國憲法仍在實施?馬曉光答:「看看當前國際社會共識,看看聯合國有關決議,你就會明白,我說的是完全正確的。…事實就是事實…。」

中共對台政策一向建立在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上,馬曉光的相關發言當然是政治正確。但是,正當中共當局嘗試調整兩岸論述之際,竟又出現如此露骨尖銳的話語;這究竟是口誤失言,或因缺乏戰略定力所致。

馬的這次談話,被台灣藍綠都解讀為再度否認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亦即又在「九二共識」根本抹煞了「一中各表」。但不知這是否馬曉光的本意,或他並不自覺前後矛盾。

這段談話語病不少。他說:「國民黨政權…從此喪失了代表全中國合法政府的地位。」首先,所謂的「國民黨政權」是否即是「中華民國」?如今國民黨已失政權,中共是不是希望民選的民進黨「政權」仍然維持中華民國?再者,中華民國政府也許不再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難道能說也不是「代表台澎金馬二千三百萬人的合法政府」?中共不贊成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難道會贊成中華民國「只代表台澎金馬」?

再者,當兩岸連「九二共識」都不能維持「共識」時,馬曉光卻說「國際社會的共識就是事實」。難道「國際共識」比「兩岸共識」更重要?這是否輕賤了民族主義

至於什麼是事實,連王毅都說過「他們自己的憲法」,胡錦濤親口及習近平的國台辦官員也說過「兩岸雙方各自規定符合一中原則」之類的話;那麼,為什麼不能將「雙方各自規定」,還原成「雙方各自憲法」的「事實」?把黑桃叫做黑桃

中共的文字把「中華民國」所有體制皆加上一個「引號」,如「經濟部」、「立法委員」;難道加了一個引號,「中華民國」的「事實」就會成了「非事實」?指鹿為馬,鹿的「事實」就變成了馬?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的「共識」,一中各表,求同存異,兩岸很難維持雙贏共生互動。

兩岸今日僵局,極大部分原因是兩岸論述發生勉強生硬移變所致。將「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移變至「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或將「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嫁接到「一國兩制」。亦即由求同存異的「戰略模糊」,勉強生硬地移變到片面主義的「戰略清晰」。一旦失去緩衝,就成了硬碰硬。

前述下架「一國兩制」,及回到「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應是從「戰略清晰」折返了「戰略模糊」。但馬曉光十四日的談話好像又將情勢翻覆,由模糊變成清晰,因此本文要問:這是不是亂了套?

跡象顯示,中共對台論述正面臨極大困境去年政協年會汪洋涉台報告僅十七字,可謂已到無言以對的地步。而今年兩會涉台報告,「一國兩制」已連續兩年下架,張志軍對外發言卻仍稱「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儼然海協會會長是在狀況外。由此可見,中共亟須就兩岸論述進行梳理,否則顛倒反覆錯亂至此地步,不可大也不可久。

盱衡全局,兩岸關係必須建立一個可大可久的架構,已無近路便道可抄。

從當下看未來,武統不可行,和統融統更不知猴年馬月,因此兩岸必須有「可久」的方案。倘若終局方案(目的論)遙不可及,則重心就必須移向防止中華民國的變質與異化,以使兩岸能夠維持和平競合(過程論),始能「可久」。因此,一中各表,「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即是兩岸論述的必要元素

至於「可大」,若欲在過程論上必須維持中華民國,就不能在目的論上要消滅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不是一個「可大」的方案,若朝「大屋頂中國」或「互統一」思考,或有「可大」的空間。這也是「一中各表」的延伸。

中共如果必須以消滅中華民國為兩岸政策,那或許就會逼使自己只能走上武統一途但武統是國恥,也是國難,甚至是國際等待中共自己挖坑往裡跳的陷阱如喬良等所見),本文就此不贅了。

世局已經丕變,因此中共亟應重新梳理兩岸論述,使之可久亦可大,則核心元素不能失去「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即「一中各表」。也就是必須接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馬曉光說,國民黨政權(其實已是民進黨政權)不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是,在兩岸過程論中,中共仍應寄望民進黨能守住「中華民國是統治台澎金馬的『中國的』合法政府」的底線。北京不願見民進黨「去中華民國化」,則北京自己就勿將中華民國逐出中國。

最後,在世變日亟下,民進黨更應淡出台獨,守住中華民國。在兩岸情勢尖銳化下,民進黨應知,「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美國拉攏台灣,甚至已到了「裹脅」的地步。台灣當然應當妥適運用美中衝突,但不能失去主體性。要從中獲利,但要避免受捆綁。要維持主體性,就是要守住中華民國的底線。

民進黨應告訴美國,告訴中共,也告訴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我們與中共有衝突,但我們是以中華民國與中共抗衡。如邱義仁說,我們不是瘋了,我們不是搞台獨。

兩岸論述交集點應當是:「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












畫中有話/「資深」寶貝的未來


2021-04-18 03:13  聯合報 /   記者曾學仁
記者曾學仁/攝影


醫療進步讓高齡、甚至超高齡社會加速來到,年長者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牽動青壯世代的日常。

諺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有二老,不再煩惱。」政府為少子化獎勵年青人生育不斷加碼,增產報國的同時,或許也該為資深寶貝的未來,多用功














「亞瑟王」再世 也躲不了年老照護


2021-04-18 03:11  聯合報 /   李艾格/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高齡化社會,老年照護是無可逃避的問題。 記者季相儒/攝影


電影父親入圍奧斯卡六項大獎,劇中以歌劇「亞瑟王」切入,帶出年老失智、思緒混亂、時空錯置的主角心境,心力交瘁的中年女兒,面對常失控又無法自理,不時找碴,仍想自主人生的父親,呈現高齡社會,無可逃避的老年照護問題。女兒送父親到療養院後,中庭有臉無腦的雕塑,說明衰老退化無盡難題。

韓國電影永生戰有震動各階層的情節但最難忘台詞:「人類是唯一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並畏懼死亡的生物。」劇中財力無邊的老會長,矢志將「永生人」公諸於世,但是人至今無法征服死亡,也不可能對抗衰老。

看完「父親」,鄰座中年女子對同伴說:「如果我爸也變成這樣,我媽已經同意送安養院。」散場電梯裡,有年輕人直言:「我阿嬷也失智,有時真想掐死她!」友人感慨說:「安東尼霍普金斯演的和我爸爸好像,我爸九十幾歲沒有失智,但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聯合報「老宅困老人」願景專題,引發回響,一如「父親」劇情,仍須工作、生活的中壯世代,最後必得靠看護、社會照護機構援助。

人生旅程一直往前走,無論身體或環境都有意想不到的變化,唯有開放心胸、尋求支援,才可度過不可逆的「高齡社會」考驗,減輕子女負擔。雖然不可能永生,但智慧、經驗、關懷可一代代傳承,助人穿越「永生戰」;想想就算「亞瑟王」再世,不也需要年老照護














自由與安全 長輩兩難


2021-04-18 03:08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隨著高齡化現象加劇,愈來愈多人關心年長者居住環境問題,對於長年看顧高齡者患者的醫事人員來說,更是如此。

每當聽獨居長輩描述,我總是佩服又擔心,那天我問一位獨居又無人陪伴回診的奶奶:「奶奶,你一個人住,萬一發生什麼,怎麼辦呢?」

奶奶瀟灑的說:「人到了該走時,總是會走的啊。你別為我擔心,一個人住,沒人管我,舒服得很啊。」

當然不是人人都可如此;幾天後來診間的爺爺就大不同。爺爺住安養中心,但他滿心不情願。幾年前,獨居的他身心機能退化,腳步開始不穩,下肢漸無力。但整體來說,簡單生活自理能力還是可以的,例如到附近買便當,也能洗曬衣服和倒垃圾。

有一天,爺爺不小心家中跌倒,送醫檢查幸好虛驚一場;只是怎麼也沒想到,家人送他到醫院檢查後,就直接安排他出院後入住安養中心。家屬說:「他一個人住,我們不放心;住安養中心,有事隨時有人在,我們才安心。」

爺爺不開心喊:「我不要!我喜歡自己生活,我可以照顧自己!即使發生意外,我也願意啊。你們說安養中心生活是團體生活,對我來說叫做被關起來,我想出個門要取得許可,你們要來看我也要取得許可,這就叫做被關起來的生活。」

家屬努力安撫:「爸爸,我會常去看你。我們愛你,希望你也能讓我們放心。」

老父親生氣地說:「這樣你們可以放心,但我失去自由了,我不能騎摩托車出去逛逛,不能開車,不能找朋友,不能到處閒晃,只能被動地等你們來看我。這樣的環境再好、再安全,我就是不自由!」

兩代間溝通好幾次,孩子們有為人子女的考量,老人家有自己的需求。最終,老爸爸妥協,被孩子送安養中心,孩子們答應如果透過復健,好到行走能力讓家人放心,他們同意他回家自己住。

做為醫師,我看到兩代間爭執,雖說我理解兒女輩的擔憂,但我更常想起爺爺無奈的表情。好幾回,我在腦海中想起高齡八十幾的他,日常樂趣就是騎著車慢慢穿梭在巷弄間東走走西看看,這樣的他入住機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要說安全又健康的生活節奏,一定沒人反對,只是我忍不住心酸啊。

我想起像爺爺這般體力稍顯虛弱、但很期望獨自生活的年長者們,我們能不能給他們多一點選擇空間呢?除了送安養中心外,還能有不一樣的路可以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