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時代 美中關係何去何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8955/web/

◆  聯合報社論/「機動會議」是政院擅權失職的狡詞
◆  聯合報黑白集/「反中」比疫苗重要?
◆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時代 美中關係何去何從?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時代 美中關係何去何從?


2020-11-10 00:3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拜登當選美國第46任總統之後,在未來四或八年的拜登時代中,各方最關注的議題有二:一是他能否把一個正在滑向對立分裂的美國重新拉回到團結的軌道上來;二是美國的對華戰略及美中關係將何去何從?

拜登顯然已充分意識到第一個問題。拜登確認勝選第一時間在推特上發文表示,感謝美國選擇他作為領導人,無論有沒有把選票投給他,他都將會成為所有美國人的總統。當然,意識到問題的重要並不等於就能處理好問題,畢竟川普時代製造留下的裂痕已非一朝一夕可以弭平。

對內之外,更大的挑戰是如何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直白地說,拜登時代的美國對華戰略及美中關係,將會影響到美國的霸權地位能否穩固,及美國正在下行中的運勢能否穩住。

就一般的輿論觀察,主要觀點有二:一是拜登上台,可能會為美中關係帶來一個「喘息期」。因為目前美中的摩擦和對立幾乎已遍及所有領域,並處在「快速惡性循環」的軌道上,整體表現為三個特徵:戰略互信的摧毀,高層政治互動幾乎停擺,沒有任何實質合作。拜登或可為此一急速下墜的關係踩一踩煞車,比如展開一些實質性的接觸、對話與合作。

另一觀點,則是總統的更換或許不會改變華盛頓對華政策的總體方向。「無論誰入主白宮,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都將或多或少維持現狀」,美國 CNBC 援引白宮前首席貿易談判代表威廉姆斯的話這樣預測,「對中國強硬是使美國這個兩極分化的國家團結起來的關鍵。」

以上兩個觀點並不矛盾,相信即便不是專家也可能有類似的推斷,但我們認為,如果這就是未來拜登時代的美國對華戰略,那麼不但美中關係將很難獲得根本改善,對美國本身的處境亦將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美國對華戰略出現明顯的變化始自歐巴馬時代的重返亞太及亞太再平衡,川普時代不過是在這樣的戰略上加重砝碼而已,從歐巴馬到川普,美國之所以改變對中國的態度,說到底,就是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因為自歐巴馬上台民國99年(2010年)中國 GDP 就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這就跟美國之間形成了老大老二矛盾,對美國霸權構成挑戰,美國當然就要像對付過去所有對美國構成挑戰的國家一樣,必欲壓之除之而後安。至於川普對中國一再的醜化妖魔化,不過是為美國的政策提供合理化的藉口而已

這樣的戰略,拜登上台以後要不要追隨或甚至再進一步加碼,取決於美國的戰略智慧,這又建立在三個形勢的評估及了解之上:

一、從重返亞太到印太戰略,十年過去了,中國崛起的勢頭被壓制住了嗎?不但沒有,兩國差距從 GDP 到科技到軍事到太空,哪一項不在持續縮小之中。那麼,能不能換一種戰略思維,與中國共建 G2 模式,進行良性的競爭與合作?然而能不能,又與以下兩個認知有關。

二、對中國體制的重新正確認識。長期以來,美國及西方看中國,普遍存在著成見與偏見,嚴重束縛並扭曲了他們的中國觀。隨著中國持續在方方面面的成功,特別是對民國 109 年(2020)新冠疫情的表現,能否讓美國產生反思,從而對中國發展體制有正確的認識與評價,將影響到美國今後對華戰略的思維。

三、對中國崛起後會否稱霸意圖的研判。這一點,中國一再表明中國追求的是主權領土的完整統一,並無意圖在全球稱霸,但美國始終不放心而且似乎也未真正了解,因此,只能期待雙方能有更深入的戰略溝通,建立更強的戰略互信了。

拜登時代的對華戰略因此是一個很重大的戰略選擇,不僅影響到美中關係如何發展,更會牽動到美國霸權地位能否穩固及美國運勢能否止住下行。











聯合報黑白集/「反中」比疫苗重要?


2020-11-10 03:5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東洋藥品上月由董事長林全(右)宣布取得德國BioNTech(BNT)新冠疫苗授權,但本月3日宣布破局。本報資料照片


和德國 BNT 新冠疫苗交易破局,衛福部說是東洋公司拿不出授權書和合約草案,東洋則稱是數量和價格談不攏,雙方各說各話。在新冠疫情復燃之際,我國向外購置疫苗橫生變數,這是個很壞的消息。

此事的直接影響有二:其一,原估計至少可提供醫護及一線防疫人員疫苗的希望落空,下一步該如何,仍無頭緒。其二,東洋公司股價稍早因取得代理而一飛沖天,現又因交易失敗連日下跌,遭外界質疑有炒作股票之嫌,坑殺投資人總之,受害的是所有民眾

追根究柢,這兩個結局本來都可避免這支疫苗的大中華代理權在大陸藥廠手上,既然德國藥廠願意賣,台灣又想買,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向大陸代理商洽購。但台灣繞了一大圈,要大陸藥廠讓出代理權,由台灣藥廠引入,結果兩頭落空。背後考量,令人玩味。

陳時中說,直接跟大陸藥廠買「會有一些障礙」,所以未接觸。但是,相同疫苗由不同人代理,難道效果會不同?很顯然,所謂障礙就是被反中政治意識形態綁架陳時中不買中國疫苗」,連他們代理的,也不能買

國產疫苗進度落後,而外購途徑管道有限,政府又因政治因素挑三揀四陳時中似乎把反中看得比民眾生命還重要,寧可不要疫苗,也不要中國代理











聯合報社論/「機動會議」是政院擅權失職的狡詞


2020-11-10 03:5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多項經行政院會核定的重大會議未定期召開,院長蘇貞昌稱,相關會議因應疫情都改為「機動」、「化整為零」的專案會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在野黨立委近月的質詢,發現行政院超過一年應開未開的法定會議──諸如食安、治安、廉政會報多達十幾個,行政院一律以疫情為託詞。行政院長蘇貞昌稱,相關會議因應疫情都改為「機動」、「化整為零」的專案會議,雖未定期舉行大型會報,但有就治安、食安、防疫、兒少等事項召開專案會議

蘇內閣最受人詬病的,就是充斥夸夸其詞的大內宣,一派律師治國模樣把狡辯當成實績,把霸道當成帥氣,把擅權當成明快。在這種氛圍下,對食安、治安、永續發展、性別平等、廉政、科技等「法定會議」置之不理,終日忙著製造網路議題修理在野黨,卻拿不出內閣治理的願景和理念。把國政治理當網紅小編來做的院長,已成為台灣政治奇景

這些明訂必須定期召開的會議,都是經行政院會核定的重大會議由院長或副院長擔任召集人,就是要由政院負最高統合責任,集合各部會力量研議、執行,同時督導考核其成效之所以定期舉行,就是要讓各部會必須在一定期限內拿出進度與成果。而今,行政院對自己的統合責任置之不理,還把一年多沒開的理由推給今年初才爆發的疫情,除了瞎扯,更證明其失職。

每周一次的行政院會在疫情期間從未間斷,足見疫情不是好藉口;就算防疫需要保持社交距離,難道不能以「視訊會議」方式召開?何況,指揮中心自詡台灣已兩百天沒出現本土病例,蘇揆還滿口疫情,豈非自打嘴巴?尤其,這些會議都由專責部會負責,例如治安會報的執行長是內政部長,廉政委員會是法務部長負責,食安會報是衛福部長負責;如此經年不開,顯示這些部會怠忽職守,導致問題叢生。且看徐國勇在國會被問到詞窮,渾然不知自己是治安會報執行長,蘇揆則鐵青著臉搜索枯腸圓謊;可見,這個表面威嚴剛猛的政府,內裡不知多麼荒疏乾澀。

偏偏蘇院長嘴上絕不輸人,硬拗相關會議是改成機動、化整為零召開,這又是什麼意思?以其「蘇式語法」理解,這就是說,只有蘇揆想開的會才會機動召開,他不想開的會就化整為」。蘇院長想塑造自己是能隨時因應問題的有效率領導者殊不知,這也暴露了他獨斷獨行、不顧體制及法規的作風從另一面看,也反映了行政院施政不是透過制度推動,而是靠閣揆個人領導台灣常批評對岸專制獨裁,例如,習近平即自兼一堆「領導小組」的小組長。然而,習主席還得靠這些「小組」來貫徹其決策;而我們的蘇院長連會都不必開,全憑自己無與倫比的霸氣即隻手管遍所有政務。

從管理學看,無效的會議,少開無妨但從國家的運作看,會議是駕馭行政機器的必要過程,也是節制領導者獨裁妄為的有效機制行政院各類會報都聘有外部委員,旨在提供政府更開闊的決策觀點但一年多來,包括永續發展委員會、兒童權益推動小組不僅未曾開會,連外部委員都未聘請。蘇院長不僅把國家大政當成「自家事」,更拒絕聽取外部的聲音。蘇內閣不再有「眾聲喧譁」,或能凸顯蘇揆唯我獨尊的「衝衝衝」光環,但院長獨攬大權是好事嗎?

從政府開放美豬行政程序的顛三倒四,地方與中央執法標準的南轅北轍,乃至南部縣市治安的惡化,導致馬來西亞女生的白白喪命。這些均顯示。政院該開而不開的會報,已變成政府施政怠忽的死角。蘇揆個人鋒頭再大,也遮不住這些對體制的腐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