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稅改 美國優先政策新戰場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307/web/

.聯合報社論/政黨私欲擺中間,國家目標放兩旁
.聯合報黑白集/網路鞭屍殘酷而廉價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稅改 美國優先政策新戰場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稅改 美國優先政策新戰場


2017-12-18 02: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參、眾兩院共和黨團就稅改法案達成共識,並在15日公布稅改案最終版本。(美聯社資料照)



美國參、眾兩院共和黨團就稅改法案達成共識,並在15日公布稅改案最終版本,可望下周在參眾兩院通過後,趕在耶誕節前送交川普總統簽署。美國稅改案若順利通過,將是川普上任來首次重大立法勝利,也是他所楬櫫「美國優先」政策的具體實踐。
這項自1986年以來最大稅改案,減稅金額近1.5兆美元,美國企業將成為最大受惠者。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海外投資及生產外包者,稅改鼓勵企業將海外獲利匯回美國,已造成各國政府的壓力,也勢必開啟全球競爭性減稅風潮。美國最大出口市場之一,台商是美國製造外包的最大受惠者,因而受到的衝擊影響不容低估,也是政府和業者須共同面對因應的重大變化。
根據共和黨稅改案最終版本,美國公司稅率將從35%大幅降低至21%,最高個人稅率從39.6%降至37%,並大幅提高標準扣除額,但企業降稅將永久實施,家庭和個人降稅則實施到2025年止。再者,企業海外盈餘匯回稅率,從依一般公司稅率的35%降為流動資產15.5%,非流動資產8%,這對估計高達2.6兆美元的跨國企業海外利潤回流美國,具有很大吸引力。
川普稅改是師法1980年代前總統雷根的減稅思維。美國共和黨一向主張低稅率,他們認為企業活力及績效提升是經濟成長動能來源,高稅率會損害企業活力與企圖心,削弱美國經濟競爭力。雷根任內推動美國史上最大減稅案,其論點就在減稅可以刺激企業投資及經濟成長,讓稅收最大化。但雷根任內兩次減稅雖然一定程度提升了經濟增長,但美國政府債務也從1兆美元急速暴升至3兆美元,並未實現增加稅收目標。川普稅改案雖宣稱可促進經濟成長及最終增加稅收,但專家估計稅改案十年內可能讓美國財政赤字增加逾1兆美元。
姑不論川普稅改案對美國總體經濟的影響及最終成敗,在本月初參議院表決稅改案之前,川普多次喊話:「贊成稅改就是支持美國優先。」充分顯示川普想利用稅改刺激企業在美國國內投資,並吸引海外資金回流,重振「美國製造」,並藉此降低貿易赤字。原本川普稅改計畫的核心在將公司稅率從35%降低至15%,並對進口課徵邊境調整稅,但為降低爭議、順利通過稅改案,最終川普作出妥協,公司稅率降至21%,也不再堅持邊境調整稅,而以大幅降低企業海外盈餘匯回稅率及增加企業將資金移往海外的成本等方式,迫使企業落實「美國製造」政策。
川普稅改已引發全球連鎖效應,為因應美國減稅影響,各國政府正採取或醞釀相應的降稅方案。德國、英國、法國今年已陸續宣布進行稅制改革或減稅政策;日本安倍政府日前亦提出稅制改革大綱,將跟進美、法等國家,調降企業所得稅率最低至20%。而英、法、德、義和西班牙等歐盟五大經濟體財長亦致函美國財長,提出對美國稅改的憂慮,並要求川普政府應該遵守國際責任,避免稅改對國際貿易產生重大扭曲。至於中國大陸對川普稅改更是戒慎恐懼,預料也將會有相應作為。這些發展顯示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理念的川普稅改,正開啟新一波國際投資及貿易的角力。
川普稅改對台灣的影響是多面向、多元性,一旦「美國製造」成為未來趨勢,台灣出口、海外投資結構及兩岸分工,都可能產生很大變化,有利也有弊。
尤其,台灣以ICT產業為主,長期扮演美國企業全球代工夥伴角色,川普稅改將打破或是強化美台企業的夥伴關係,目前仍言之過早;但美國科技業在這一波稅改中受惠最小乃不爭的事實,連帶也將影響到台商可以扮演的角色,政府及企業都要有心理準備,及早做好因應對策,才不會變成「美國優先」戰場上的輸家。


聯合報黑白集/網路鞭屍殘酷而廉價


2017-12-17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作家余光中辭世,許多人表達悼惋,但網路上也有人發動攻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作家余光中和法學家吳庚近日辭世,許多人表達悼惋,但網路上也有人對他們發動攻擊。
社運人士王奕凱在臉書上批余光中「死好」,其理由,不外是余光中曾撰文以「工農兵文藝」扣鄉土文學的帽子,引發寒蟬效應。吳庚則遭批判,指他曾與其他大法官作出關於白色恐怖時期被判刑者爭取上訴權的第二七二號解釋,是「以法律權威集體屠殺台灣人的靈魂」,連吳庚為馬英九涉洩密案所提的「法律鑑定書」,也被指為馬護航。
的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要如何評價這些走過「大歷史」的人物,無論主張「功過相抵」或「功過並陳」,均屬言論自由。但正因為他們走過台灣的風雨飄搖,若以今天的承平視角談論其過,恐怕失之簡單,這不僅殘酷,而且廉價。何況當年的事實如何,前因後果未明,豈能僅憑網路鞭屍蓋棺論定?
當年引發鄉土文學大戰,余光中後來自己有過反省,承認是因為對時局太過憂慮,因而激憤難抑。但僅以一次事件對他定位,否定其文學貢獻,甚至說出「死好」的話,除了殘酷,也是淺薄。
指控吳庚是「兩蔣御用大法官」,更是笑話。若說被兩蔣提名就是「御用」,豈不連蔡章麟、黃演渥、戴炎輝、翁岳生、洪遜欣、楊日然等台籍法學大師,都一起中箭?依此邏輯,李登輝不也是御用出身?
沸沸揚揚的轉型正義,若只造就未審先判、口不擇言的鞭屍與否定,那就太可悲了。


聯合報社論/政黨私欲擺中間,國家目標放兩旁


2017-12-17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立院黨團強勢表決《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修正案,跳過委員會初審程序,逕付二讀引發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勞基法》與「獵雷艦」相繼遇挫後,民進黨提出了一連串的政治性法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闖關。其中包括擱置年餘的《促轉條例》一夕三讀,《公投法》倉促下修門檻;此外,《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與《所得稅法》修正案則跳過委員會程序,逕付二讀。這些作法,除了踐踏民進黨在野時主張的民主追求,只證明它對於經營台灣沒有太多感情與理念,有的只是強烈的控制欲望。
國會的立法工作,決定一個國家運作的法制架構,當然需要盡可能求取各方共識,使其符合最大的國家利益與長久發展。民進黨雖在立法院占有絕對優勢,但仍必須聽取議會外的民意,並參考在野黨的不同意見,才能制訂出更完備的法令付諸實行。民進黨早年指責國民黨一黨獨大,誰料,它執政後卻表現得比國民黨更野蠻,法案的制訂與修正常常是為本黨的利益量身訂造,立法過程更是獨斷跳躍,箝制公民的發聲機會。
這種粗暴的作風,當然不像一個標榜「愛台灣」的政黨的表現;它一味謀私的算計,則只會撕裂社會,而無助凝聚國家的共同目標。《勞基法》這次之所以必須再修,主要原因正是去年底民進黨修法時一味逞強爭勝,制訂出窒礙難行的規範,導致勞資皆受其害。民進黨首度「完全執政」,立法品質如此惡劣,它仍不知記取教訓,卻在短短一周內猛暴式地衝刺法案,簡直把立法當成自家禁臠。
以《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的修正為例,要將具有「公法人」性質的水利會長改為官派,完全是開民主的倒車,破壞基層「農民自治」的精神。各地水利會組織由來已久,從日據時期即已存在;儘管水利會長選舉時難免紛爭,但對農田的水利供輸基本上沒有問題。如果民進黨認為水利會運作應該改進,大可針對關鍵問題提出修法,而不是一舉改為「官派」。何況,所謂「改革」只是民進黨的藉口,其「司馬昭之心」其實是在切斷國民黨的基層網絡,收併各地水利會的龐大資產,同時方便自己把草根農民納入版圖。
事實上,以民進黨一年多來分派官位、吞併公民營組織的方式看,處處可見徇私攬權之心。諸如紅十字會遭整肅,國語日報被接管,中華文化總會遭強奪,救國團與婦聯會的財產還在爭議中,都是改革其名、整肅其實。水利會未來若果真改為官派,其運作未必會比目前農民直選的方式為佳,這是幾可預料的事實。更嚴重的是,過去民進黨在民主化過程中口口聲聲喊的「權力下放」、「草根民主」,如今都「可割可棄」了嗎?
且看獵雷艦案的處理,國防部日前宣布與慶富公司解約,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部長馮世寬卻誇張地說:「我們不在乎十年前的舊案子。」試想,國家建軍造艦哪項不要十年、八年的時間?如果認為「舊案」皆可隨手拋棄,蔡政府喊得震天價響的「國艦國造」,哪有成真的一天?
我們認為,蔡政府對台灣缺乏真心珍惜,原因就在這裡。民進黨在乎的,只是它今天可以在政治上收割到什麼,卻從來不問自己要為台灣建設什麼,或者要留下什麼。因此,它把前人為台灣的建樹說成剝削,然後公然以「轉型正義」為名把這些資產收歸己有;而當經濟拚不出成績,它就表演政治鬥爭給人民看。原本要供緊急之需的數百億元「電價穩定基金」,政府卻要拿來為錯誤的能源政策代墊,誇下「不漲價」的海口,這不正是同一心態的產物?
民進黨最近的立法演出,讓人不忍卒睹;如果認為「國會最大黨」就是要如此霸道,它很快就會把民主前輩們留下來的資產揮霍殆盡。且問,一個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卻沒有國家目標的政黨,到底用什麼在「愛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