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聯合筆記/一開始是裝的…

.蔡釋善意 19大後兩岸緊張能解?
.老師兼任「午餐秘書」 讓他們從廚房回教室上課吧
.看張忠謀退休 企業要傳承創業家精神
.聯合筆記/一開始是裝的…
.讓長輩看病 享「機加酒」服務
.設計優先看診機制 了解老人需求
.解決貧窮 和平才會到來
.助貧翻身 需專業整合介入
.老師,你要不要兼行政?






聯合筆記/一開始是裝的…


2017-10-05 02:42 聯合報  林河名

柯文哲在電視訪問中脫口說出前總統陳水扁「一開始在裝病」,引爆軒然大波。 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接受電視專訪,脫口說出前總統陳水扁的病「一開始是裝的,久了變真的」。北市府雖澄清「純屬口誤」,陳水扁民間醫療小組卻批柯「不是失言,而是胡言」,還把柯文哲從醫療小組中除名。
對於發言風波,柯文哲解釋,所謂「一開始是裝的」,台語叫「凝」(意指鬱結、惱怒),中文叫「身心症」,後來看電腦斷層,扁的大腦前葉都有萎縮,所以「心情不好會死人的」。這個說法,陳水扁及「阿扁們」或許都難接受,但政治虛虛實實,確有不少疑似「一開始是裝的」。
日前民進黨全代會,身兼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拋出「憲改」議題,希望建立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在這之前,民間雖有憲改的呼籲,民進黨內也不乏有識之士倡議,但蔡總統上任以來完全沒把憲改列入施政議程表,卻在全代會丟出這個震撼彈。
結果,蔡英文拋出「憲改」新願景,馬上稀釋「赦扁」提案的衝擊,最後因在場人數不足,赦扁案「交中執會研議」,連陳水扁事後都灰心地要支持者「攏嘜共(別再講)」。但外界也不免揣測,蔡英文藉修憲議題來抵擋赦扁提案。
不過,就算憲改「一開始是裝的」,民進黨立委蘇巧慧等人卻馬上端出修憲提案,不但主張改採「總統制」,還拿掉「統一前」、「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等憲法增修條文的文字,直接挑戰統獨敏感議題,反而成了蔡英文的另個燙手山芋。
又日前,行政院長賴清德首度在立法院備詢,開宗明義就強調自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不管擔任哪個職務都不會改變」。賴揆不改台獨本色,卻在政壇掀起波瀾,三天後,他再度備詢,已低調不談「台獨」,還拜託立委「千萬不要再問我個人立場」。
兩岸政策是總統職權,蔡英文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無法規定行政院長一定要講什麼,但相信賴清德知道分際和整體政策走向,算是「輕輕提醒」。
賴清德初上任,馬上宣布軍公教明年調薪、一例一休會提出政院修法版本,展現明快作風,卻因旗幟鮮明的獨派立場惹出爭議,如今雖避談個人主張,還強調「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不會發起台獨公投」,但已打亂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步調;而賴揆先前表態,事後收歛,也難逃被檢驗「一開始是裝的」?
回頭看柯文哲這句話:「一開始是裝的,久了變真的。」其實饒富玄機。且看是弄假成真?或是弄巧成拙?



蔡釋善意 19大後兩岸緊張能解?
王高成 ∕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 / 聯合報
兩岸關係自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原本就陷入低迷,面對大陸即將舉行的十九大,台灣方面更感到關切,蔡政府也釋放一些緩和的訊息,期待兩岸關係能有番新的局面。然而在新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於立法院的台獨主張說之後,卻使得兩岸關係陷入更加不確定的狀態。
為了化解可能的危機,蔡政府迅速採取了因應的措施。蔡總統本人親自接受中央社的專訪,再次強調她去年就職演講中說的話,就是未來處理兩岸的原則,此點並未改變。當時所說的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關係及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已是她所能盡到的最大善意。她也重申過去一貫的說法,希望大陸對於兩岸關係能有新的思維,十九大之後的兩岸關係能更加活絡。賴清德也配合蔡總統的危機處理,不只強調兩岸關係非其職權,還表示蔡政府不會宣布台獨,也無意發起台獨公投。

這一連串的動作及說法,固然顯示府院有意為兩岸緊張降溫的企圖,但要扭轉目前低迷的關係恐怕仍不容易,甚至兩岸的關係在十九大之後繼續惡化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首先,賴清德雖然說他只是發表個人意見,兩岸政策仍以蔡總統說了算,但他畢竟是打破慣例以最高行政首長的身分在立法院公開支持台獨,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涵,必然更增北京對蔡政府的不信任感。在賴清德講完那些話之後,民調支持度卻持續升高,已成為民進黨人氣最高的政治人物,黨內台獨支持者的士氣也大受鼓舞,蔡英文是否壓得住他,未來的兩岸政策能否不受影響將不無疑問。

其次,賴清德後續澄清說法並無去除台獨疑慮的作用。他援引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立場,強調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做中華民國,兩岸的主權也互不隸屬,因此台灣不需要再次宣布獨立。如果此處所謂的中華民國的主權僅涵蓋台澎金馬,而且又與大陸互不隸屬,基本上已是「兩國論」的論述。這是借中華民國的殼而獨立,與馬英九時期所謂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互不隸屬的概念不一樣,因為馬所講的中華民國領土與主權範圍仍包括大陸在內。賴的說法不僅無澄清作用,反有越加肯定台灣獨立的意涵。

第三,如果賴清德所謂的中華民國只包括台灣地區而已,則蔡總統從去年就職以來所強調的兩岸政策將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依據,在北京眼中將更不具有善意。大陸所在意的要點是蔡政府是否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即使此一中我方可以片面解釋為中華民國。但如果蔡所任命的行政院長解讀中華民國是只包括台灣在內的獨立國家,則大陸必然不認為蔡的說法是盡到最大的善意,甚至以為兩人是在唱雙簧,意圖矇騙大陸而已。

當然民進黨執政的政府也未必要完全接受北京的一中主張,也可以有自己關於兩岸關係定位的立場,只是兩岸各自有自己的堅持情形下,如果蔡政府想要改善兩岸關係,則目前的主張與作為顯然並不能讓北京接受,兩岸互信也難以建立,十九大之後兩岸關係仍可能難以活絡改善,甚至也不排除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台灣方面仍須審慎觀察應對。


 
看張忠謀退休 企業要傳承創業家精神
胡志宏 ∕ 企管博士生(新北市) / 聯合報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宣布將在明年六月退休交棒;事實上,台積電接班人計畫早在十年前就開始啟動,其接班模式在台灣也算是絕無僅有的。台灣的創業企業家,大部分將經營權傳給二代或家族成員,較少傳給專業經理人。
近幾年,許多企業如葡萄王生技、長榮等都曾上演過接班時發生家族紛爭案例。企業家都知道接班計畫的重要性,但也因過於保守或找不到適合的傳承者等因素,大部分思考接班的方向,反而是未來家族的決策方式、控股權、節稅等相關規劃,以確保經營權及家族權益。

台灣第一代創業家大多白手起家,歷經創業的艱難和奮鬥,共通特質就是勤勞樸實,勤於學習,有生意頭腦。由於有這些特質,這些創業家大多對二代及部屬恨鐵不成鋼。在他們眼中,常覺得自己想法不被了解,二代跟不上自己的速度,只有跟自己一起經歷過創業時期的人,比較能理解他的想法;因此在他旁邊自然形成一個小社會,有時連二代都未必能打入這小圈子,何況是外來專業經理人。

為了傳承接班,他們也會安排二代進入企業,啟動一連串的培訓計畫及跨部門歷練學習,但誰都知道這是未來的主子,這樣的訓練效果到底有多少呢?曾認識一位二代,他說,在家族企業上班時,以為自己很厲害,做什麼都是對的,因為沒人敢講真話;但有時很認真的去做一件事,自己的能力及努力卻被完全否定,因為你是二代。這也是二代在接班學習過程中的無奈與壓力。

當公司發展到要接班傳承時,公司早有一套治理機制運作著,接班訓練真正要傳承的不是職位也不是股權,而是第一代的創業家精神、領袖格局及在艱困環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傳承者需要學會放手,去支持接班人作決策,讓接班人開始建立自己的經營團隊,以減少因意外而「突然」傳承接班的風險及紛爭,讓所有的企業關係人信任及支持。做好接班,不只是企業內部的事,也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讓長輩看病 享「機加酒」服務
張子陽 ∕ 社工師(新北市) / 聯合報
昨天聯合報報導「看病、等藥耗一整天,折磨老人家」,引述老人福利聯盟「老年人就醫不友善大調查」報告,提到百分之七十五的長者認為就醫環境充滿不便,並指出老人到醫院看多重慢性病,需分科掛號,造成就診次數多、候診時間拉長,就醫不方便。
其實部分醫院有老人科,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也規定,各地區衛生局應依身心障礙人數、就醫需求,指定醫院設身心障礙特別門診,為何卻較少老人、身心障礙朋友使用?筆者擔任手語翻譯服務行政人員時發現了原因。

不少聽語障老人考量住特定醫院附近,或信賴特定醫師、事先安排慢性病回診,常在幾星期甚至幾個月前,申請手語翻譯服務。

雖依掛號單建議就診時間安排,授權手語翻譯員跟診間溝通,插號看診節省等候時間,部分醫院也讓老人優先看診,但不是每個診間都同意插號,等叫號等很久,甚至影響手語翻譯員後續行程,只好臨時調派其他手語翻譯員支援。

加上部分老人搭復康巴士往返醫院,在一星期前才可訂車,卻不一定能訂到車,臨時取消手語翻譯服務,增加行政工作量。因此如要有效推動整合門診,有幾個方式:

一、體驗式宣導:病人可能沒用過而不敢使用,既然部分民眾想變身網路名人,在遵守專業倫理前提,可鼓勵陪病人使用整合門診,發表實際體驗、使用心得說明,比隨意濫罵護理師有意義。

二、跨專業整合資源:現有社福服務制度,如有多重需求,需自行向不同單位、網站平台申請,實在麻煩。既然大醫院有社工,專業角色是連結社福資源,方便病人就診,可參考旅行業「機加酒」方案整合訂票、訂房模式,建立輕鬆操作的整合平台,方便主責社工依病人需求安排門診時段,並申請相關社福服務像是復康巴士、手語翻譯或聽打。

三、減少資訊落差:即使媒體常有醫療資訊節目、版面,但病人不一定了解深入醫療專業知識,而怕遇到醫術不好的醫師,才排隊掛號看名醫。

對此可參考美食、住宿訂房網站評價功能,建立醫療服務訊息整合平台,開放給具體評價,減少資訊落差影響,有助提高使用整合門診意願。


 
設計優先看診機制 了解老人需求
王建華 ∕ 退休人士(桃園市) / 聯合報
老人家就醫看病拿藥耗時,對某些老人是很大困擾,尤其是沒家屬陪伴看病的老人。
建議醫院能做調查,看自己醫院老年病人有多少是有上述困擾的,可否對比較特殊的長者(病人亦可透過問卷,自己提出需求)有一個特殊的優先看診機制,隨到隨看,如有看兩科以上者,可以請隨診護士或志工協助帶到第二科方便看診(問卷應強調不是要給病人一張表要他填寫,而是醫病面對面溝通,由工作同仁填寫,親身感受病人的需求)。

我自己的經驗是,十五年前帶父親到林口長庚看眼科,他斜坐在輪椅上,當時向護理師禮貌的提出要優先看,都不會被拒絕。

等待看診是正常的,但如果醫生及護理師有個優先看診機制提醒,並有一個小看板讓其他病人瞭解,就會行得通。

至於整合門診,應請衛福部強力主導,民間醫改單位監督,以各市縣為單位做突破改善,如果在適當(醫病雙方)的滿意下推動,並請媒體持續報導各市縣轄區的院所有多少家醫院(或比例), 開辦體貼老人的整合門診。有政府人員參與,可促進醫院內部共識,提撥部分資源,嘉惠自己醫院的病人,為何行不通?


 
老師,你要不要兼行政?
陳恕 ∕ 高中學務主任(台中市) / 聯合報
先聲明我沒有輕視代理教師或約聘僱人員,相反的,我認為代理教師或約聘僱人員非常厲害,為了生存下去,比正式人員認真許多!
為何會有如此感慨呢?

主要是因為日前媒體報導,台北市有高中進行代理教師甄選,條件是到校服務(且只十個月代理期)要專任生活輔導組長。又聽聞台北市有高中一○六學年的學務主任是由代理教師擔任,顯然學校現場的教師沒人願意出來承擔,或是大家只想「好好教書」,其他學校的事情不關我事?

這場景,不禁讓我想到,未來校長會不會也可能由代理教師擔任?

待過數校服務的我,也常耳聞兼任行政教師同仁感嘆,為何他們就得在早上七點到校,下午五點後才能離校,萬一某天下午沒排課想回家備課時,還得請假才能離校!為何別人就不用請假?這讓他們兼任行政兼得很痛苦,總覺得一樣是教師,卻是不同的待遇?

前幾天,學校另一位主任跟我講,有人在本校留言說「爛學校尤其是主任,超低能」,我在想本校是不是爛學校,這大家可以公評!但我承認我是超低能,而且我不只低能,我還智障,就因為我低能智障,才會不聰明的答應兼任行政這些年!

當教育部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十二年國教一○八課綱,企圖翻轉教學現場的同時,要不要也來翻轉一下教師兼任行政的現場!

看看是不是呼應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十九條,讓教師全部專心回歸教學現場,然後多編列經費聘請更多職員來專職學校各處室組長一職;或是強化教師法第十七條的教師義務,要求每位教師都有兼任行政的義務(如此才不會讓校長們每學年期末都在煩惱)。這樣,應該就不會出現所謂的行政逃亡潮吧!


 
讓老師從廚房回教室吧
賴富國 ∕ 教(彰縣溪湖) / 聯合報
當國中小有了一間廚房,就需以自辦午餐型態供應學童,於是產生一個叫「午餐秘書」的職稱,工作內容是什麼呢?
從暑假開始結算整學期的菜金費用、憑證核銷、食材上網招標、處理廠商投標、開標、廚工招聘等前置作業。開學後才是大工程,開菜單、審菜單是否符合營養標準、每天一早到廚房驗收食材是否新鮮、斤兩有無短缺、柴米油鹽醬醋茶瓦斯是否足夠、是否過期、有無買到黑心商品、這天有幾個學生請假需退費、廚工當日身體狀況是否符合工作標準、能否準時供餐、廚房是否乾淨整齊、水電供應是否穩定、煮完還要拍照上傳網站、填寫相關簿冊,一直到當日晚上無傳出中毒事件,整個心才放下。

月初忙著廠商請款、廚工勞健保薪資的計算,偶而還要接受衛生局和農業處來稽查,動輒用罰款民間業者的食品衛生管理法,開張限期改善否則就開罰的公文,每天處於高壓的狀態。

「午餐秘書」關係到全校學童的食安衛生及營養攝取,應該是由專業的人士來擔任吧?至少是營養師或相關餐飲管理人員吧?錯!由「無所不能」的教師兼任,尤其中小型學校更明顯。

跟縣政府反映總是說沒錢聘營養師,老師只能摸著鼻子,一個禮拜減四節課,就要讓全校學童能準時且安全享用到符合營養標準的午餐,這真是太神奇了。

老師的專業在「教室」而非「廚房」,在食安須嚴格把關的時代,在講究專業的年代,該花錢聘專業的營養師就該花,當老師整天提心吊膽在「廚房」這件事,還能全心全意把時間精力花在課程教學及引導學生上嗎?高喊行政減量的同時,也請把諸多該由專業分工的事從身兼多職的老師身上拿走吧!才是給老師的最大禮物,也才是學生之福。


 
解決貧窮 和平才會到來
吳一忠 ∕ 榮民(嘉縣水上) / 聯合報
拜讀貴報專題報導「助貧童翻轉命運」,心有戚戚焉。幫助貧童,除了人道關懷和慈善救助,最重要的是教育扎根。知識就是力量,改變未來,除了教育沒有第二條路。
台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富者吃肉,窮者連肉湯都嚐不到。南北的懸殊,城鄉的差距,加上職業的結構變化,更是雪上加霜。名媛富商的珠寶服裝,上流社會的華麗排場,都令窮人瞠目結舌。上位者窮吃,下層者吃窮;經濟衰敗,物價上漲,失業率卻攀升;人民除勒緊褲腰帶,還能做什麼?

貧窮令人懷憂喪志,衍生許多社會問題,相對的失去競爭機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一針見血的論述:「假如存在貧窮,就不能有和平」,但從不施捨乞丐,他的哲學是自助人助:給人一條魚,只能餵飽他一天,但教他如何釣魚,能餵飽他一輩子。「救急不救窮」看似無情卻多情,卻是永續離貧的正確觀念。

貧窮有其原因,如非好吃懶做,就是給予的機會太少,政府的工程預算動輒千億,浪費公帑養蚊子,清寒家庭卻連學費都繳不起,說來真是諷刺。希望高官們每天忙著政爭之餘,請關心困苦無助的百姓,創造就業機會,改善經濟環境,讓勤奮的人有希望。只有解決貧窮問題,和平才會到來!


 
助貧翻身 需專業整合介入
鐘重發 ∕ 教師(彰縣北斗) / 聯合報
社會有很多愛心人士積極投入貧窮家庭的協助,但很多受助家庭卻貧窮依舊,其孩子也很難翻轉命運。
物品凌亂骯髒、物資缺乏又浪費,是很多受助家庭的表象。當善心人士到家把地掃好、桌椅排好、棉被曬好收好、雜物堆好後離開,但下次再來,地上又是菸蒂、飲料罐,東西依舊亂堆,受助者沒去工作又沒整理居家,只認命的等著。

有些受助家庭的大人每周花在菸、酒的錢和孩子花在飲料、垃圾零食的錢,經常比出錢出力的協助者每月全家的零用花費還多很多。沒錢繳孩子的學費餐錢,大人卻菸酒依舊。受助者每次說命苦運差,但怎麼又把寶貴資源如此浪費?

發念投入貪窮家庭協助的人,若沒有很強的恆念,在幾次介入後,一些發念者會因自己所做、所見、所省,反而情感受傷或心靈受挫。

貪窮家庭協助需要專業評估和介入技巧,除讓專業社工、志工帶著做,更要專業輔導和管理對策,通過專業整合的介入,讓受扶家人不再認命、願意改變和付出,人助和自助齊力並行,貧窮孩子才能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