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544/web/
.聯合報社論..中秋和國慶只看到社會撕裂景象
.聯合報黑白集.馮世寬能撐上兩周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川普稅改的虛與實
經濟/透視川普稅改的虛與實
2017-10-05 02:1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最重要的成長政策─租稅改革,計畫綱要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但由於缺乏細節,難窺全貌,因此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稅改計畫最終命運如何,目前雖難以逆料,但從現在到年底期間只要情勢有任何變化,都將引發美國及國際金融市場波動。
首先,還是要感謝川普反對且成功地封殺了「邊境調整稅」措施。「邊境調整稅」是眾議院議長萊恩等人的構想,主張對進口品課徵20%的稅,對出口品免稅;由於美國是貿易逆差大國,實施此稅將使聯邦政府稅收一年增加1兆美元,可以作為減稅計畫的財源。但這其實也是一種「保護主義」稅制,一旦實施將對其他國家的出口造成重大打擊,亞洲尤其首當其衝,台灣也將受到波及,甚至引發全球貿易戰。川普能夠抗拒1兆美元的誘惑,未將「邊境調整稅」納入稅改,功不可沒。
其次,川普提出的計畫充其量只是個空架子。個人所得稅方面,課稅級距雖從7級簡化為12%、25%及35%等3級,卻未訂出每一稅級的所得範圍;雖建議增設第4級高稅率,適用於最高收入者,但卻推給國會決定。企業稅雖主張由「全球性」轉為「屬地性」,但未明確指出未來企業的海外盈餘是否免稅;對企業滯留在海外的2.6兆美元累積盈餘雖將給予一次性減稅優惠,卻又未訂稅率。另外對最大的稅收漏洞─房貸利息、慈善捐贈及附帶權益等減免項目,也都隻字未提。事實上稅改的關鍵就在於細節,但川普卻處處避重就輕。
再者,稅改計畫中還有一些空包彈。例如計畫中主張訂定企業利息支出的抵減上限,但勢必遭到大型上市公司及私募基金的抵死抗拒;又如取消各州及地方政府稅的抵減項目,也將受到民主黨議員的壓倒性反對,而無法得到跨黨支持,因此兩者都將難以落實。
至於以減稅來鼓勵企業將海外累積盈餘匯回,表面上看企業可以用這筆錢來減少負債,增加資本支出、擴大購併與研發,並創造就業;但依據2005年減稅的經驗顯示,這些匯回的錢主要用於買回庫藏股以造福股東,並提高企業高級主管的收入,在美國僱用的員工人數反而減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項政策對經濟成長裨益有限,只能算是美股的一大利多。
但儘管如此,基於共和黨完全執政近八個月來一事無成,迫切需要使減稅案過關,來面對明年舉行的國會期中選舉。因此全面落實稅改雖然困難,但如果只是做某種程度的減稅,卻仍有可能實現。牛津經濟學公司預測,國會通過十年減稅5,000億美元計畫的機率超過70%,共和黨參議院黨團也原則同意將減稅規模縮小到1.5兆美元。規模雖縮小,但對美國、全球金融市場仍將造成不小的衝擊。
9月初時,市場判斷今年內通過減稅案的機率趨近於0。但26日稅改計畫宣布後,美元匯率指數六個月來首次翻揚到50日移動平均線之上,10年期美債殖利率站上2.3%,稅改計畫的最大受惠者─羅素2000中小企業股指數創新高,高稅率類股表現也優於大盤。
既然減稅希望再起,市場預期預算赤字必然增加,聯準會(Fed)今、明兩年繼續升息的機率也升高,加上Fed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將帶動美元匯率與公債殖利率大幅上升,新興市場貨幣及金融資產將受美元升值的打擊。
美股也同樣面臨轉捩點。企業稅率下降,企業獲利分配給股東的部分將大增,直接對股市有利;今年來表現一枝獨秀的科技股,反而可能面臨回檔壓力。另外企業若當真將滯留海外的累積盈餘匯回,對美元匯率及美股也都有利。
稅改成敗,攸關川普政府究竟將一蹶不振,還是一帆風順,任何進展對所有投資人都至關重要。
聯合/馮世寬能撐上兩周
2017-10-05 02:1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能撐多久」,是國防部長在立院都會遇到的問題,歷任部長的答案不同,從幾天到兩周都有,兩周是常見答案。馮世寬不改其大話本色,所以就冒出了「我不止兩周」,來超越前人。這比起去年他在立院的回答,整整多出了一周,當時他的答覆是:「絕對超過一星期!」
短短一年,我方因應共軍的能力就提升了七天;這究竟是馮世寬領導有方,或是他個人失憶,還是他的自信心大躍進,似乎已難分難解。一年多來,國軍陸續發生雄三飛彈誤射、國軍官兵染毒、軍艦遭漁船和商船撞擊事件;加上募兵制面臨跳票,中少尉軍官缺額近半,暴露軍隊訓練、士氣、紀律均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馮世寬還能如此大言不慚,民眾會相信嗎?
如果「兩岸開打」不只是一場軍事演習或電競遊戲,那麼,除了「能撐多久」之外,接著要問的就是「怎麼撐」、「誰來撐」,還有「犧牲多少」的問題。當然,馮世寬會說,「我不能告訴你」;但是,台灣人民得想想:屆時,誰會在那裡捍衛台灣,我們和家人能不能免於戰火蹂躪?還有,「撐過兩周」之後的台灣,將是什麼局面?
「撐多久」的另一隱喻,就是如何慘敗。馮世寬要撐上兩周,值得鼓掌嗎?
聯合/中秋和國慶只看到社會撕裂景象
2017-10-05 02: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提遠水救得了賴清德的台獨烈火嗎? 本報資料照片
漫畫 季青
中秋節前夕,賴清德極力在立法院為他的「台獨論」消毒,稱蔡政府不會宣布台獨,也不會舉辦台獨公投。與此同時,蔡英文總統也透過官媒喊話,重彈兩岸關係「新模式」的老調,以期賴揆暴衝的「台獨論」不致在中共「十九大」引發重大後果。蔡政府對兩岸關係保持警戒,是正確的作法;但是,只看到「台獨論」對兩岸關係的傷害,卻忽略它對國內社會族群的撕裂,則是更嚴重的盲目。
事實上,不單單在中秋佳節嗅不到社會團結的氣象,在即將來臨的國慶日,更出現「國慶大典沒國旗」的爭議,國旗從總統府和凱道的矚目領域「被消失」。國慶籌委會主委蘇嘉全還說,「國旗不一定要用插的,要用心去愛」,簡直是掩耳盜鈴。不僅如此,一些我駐外使領館發出的國慶邀請函,除略掉國旗,更刻意不提「中華民國」四字,彷彿他們自己就是「新國家」的代表。這些景象,在在令人感到失落和憂傷,也為台灣前途感到茫然。
已經二度執政的民進黨,還在用陳水扁時代的思維來挑撥人民的神經,用台獨意識和國家認同來撕裂社會,用政治手法來掩飾他們拚經濟的無能,用兩岸關係來簡化台灣發展所面對的困境。試想,如果不是因為傲慢,賴清德如何敢公然在國會說出「我主張台獨」?而若不是因為冷酷,蔡英文何以對兩岸關係生變衝擊觀光業者生計而面不改色?如果不是缺乏認同,蘇嘉全為何敢大剌剌把國旗「變不見」?這種「有權就是老大」的心態,除缺乏民主素養,也配不上他們獲得的選票與期待。
不論公開主張台獨,或拋棄國旗國號,蔡政府都在公然撕裂國家,把認同中華民國的國民劃到他們的對立面去。這樣的切割手法,時不時把人民切成兩半,台灣的社會裂痕只會越來越大。民進黨或許可因此坐收一時政治漁利,但長期而言,一個離心離德的社會將充滿怨怒、衝突與仇恨,台灣將如何健全發展?蔡英文向下一代許諾的種種美好未來又如何可能實現?
再以高中國文課綱的文白比之爭為例,表面上看,教育部是在主張教育的「本土化」與「現代化」,因而降低文言文比例;實際上,此舉正是在應和蔡政府「反中」及「去中」的政策,遂行文化的去中,將對立及仇恨之根扎進下一代的腦中。一個有遠見的國家領導人,能留給下一代最好的資產,應該是更大的開放、包容、開明與和平;但蔡政府的作法,卻是在教導並鼓勵下一代自戀、排外、閉鎖與敵視。更可怕的是,即使在課綱這樣枝微的爭議上,政府也不惜採取極粗暴的手段,「表決表到贏」。這種作法,視民主為何物?
蔡政府如此在手段上粗暴、在政治上張揚,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在野的國民黨已大大失去制衡力量,又被壓制在討黨產的泥淖中,因此主政者可以為所欲為,毫無忌憚。第二,是民進黨缺乏長期執政的理念,仍習於用「打帶跑」的短期戰略因應時局,因此只能在「出招、因應、收拾」的輪迴中打轉。這種戰略,或可用來誘敵、欺民,卻終究無法有效治理國家。第三,台灣社會有日益崩解的趨勢,長年存在的勞資對立依然未解,太陽花運動又帶進世代的仇恨;再加上社會上原有的藍綠對峙和階級矛盾,社會大眾已無共識可言。尤其,一度蓬勃的社運及環保團體,都在民進黨的收編下失去自主性,變成了政治的附庸;這也讓一度趨於成熟的台灣公民社會,又陷入倒退。
賴清德不斷為其台獨論消毒,證實他的輕率和淺薄。然而,蔡英文在標榜「維持現狀」不成後,轉而呼籲兩岸建立互動「新模式」,她自己的答案恐怕也是留白,只能等著別人來填。最可悲的是,一場台獨的盲動過後,所有代價卻要民眾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