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經濟/大陸房市分歧走勢下的金融風險

.聯合報社論..「新亞洲價值」對撞「亞洲新安全觀」
.聯合報黑白集.請總統尊重中研院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房市分歧走勢下的金融風險




經濟/大陸房市分歧走勢下的金融風險


2016-05-15 02: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第1季房地產業統計,指出商品房銷售價量齊揚,銷售面積和交易總額分別較上年同期成長33.1%和54.1%;房屋新開工面積和竣工面積也較上年同期增加19.2%和17.7%,表示房市景氣已一掃過去低迷不振,呈現強勁復甦之勢。
日前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全大陸100個主要城市住宅價格,4月延續漲勢,平均房價較上年同期上漲8.9%,漲幅較上個月擴大1.5個百分點,進一步佐證大陸房地產業景氣已明顯回升。
房地產業的景氣逐漸擺脫陰霾,主要得益於大陸當局的政策利多,尤其自2014年11月以來多次降息降準形成寬鬆的貨幣環境,以及持續放寬限購,降低首付比率、放大槓桿等房地產信貸手段,今年初又實施一攬子「去庫存」優惠政策,對需求的激勵效果逐漸發揮。
其次是今年初以來若干重要事件的影響,改變了市場預期。譬如大量的信貸投放、匯率波動和資金外流控制等,引發市場擔心人民幣貶值;又如去年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上漲,造成資產重分配效果,同時房市政策進一步鬆綁,更增強了人們對房價看漲的預期,也加劇了資產相對房產貶值的憂慮,房市需求大增。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房市復甦由一線城市開始,逐漸向周邊二線城市擴散,這些城市的共同點是,商品房供求基本面良好,也就是新房存量低,且大多屬於區域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人口有吸引力,從而能創造穩定的新增住房需求。不過,對於庫存量大、人口呈現外流的三、四線城市,房市缺乏實際需求的支撐,則仍然處在低谷狀態,顯示近期大陸房市呈現嚴重的區域分化現象。
基本上,房地產需求與經濟成長、收入提高、人口成長等因素息息相關。一線城市和部分核心城市因具備較佳的綜合經濟條件,其房市即便在執行嚴格限購、限貸、限價政策的2011-2014年間,仍然交易熱絡、房價出現兩位數的成長,因此,展望未來大陸房市,坐擁經濟發展核心地位和行政權力配置資源優勢的這些城市,熱絡景氣或將持續一段時間。
不過,對於大多數三、四線城市而言,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配置處於弱勢,吸引產業和人口的能力較差,經濟持續下行打擊老百姓的信心,全面取消住房限購、限貸政策,甚至對購買庫存商品房給予補貼等強力「去庫存」措施,短期內仍難挽蕭條局面,景氣逆轉回升的機會渺茫。
關於未來大陸房市的調控政策,由於不同城市之間存在明顯差別,在因城施策的邏輯下,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將以穩定房價為主,緊縮性措施主要是在打壓炒作和投機行為,抑制投資和投機性需求;其他城市則不排除會推出進一步的刺激政策,特別是更寬鬆的信貸措施,因為繁榮房地產以促進經濟成長仍然是當前大陸當局施政的主軸。基本上,「去庫存」為基調,「限房價」並行不悖,或將成為短期內大陸房市調控政策的常態。
無疑地,房地產業能否脫困,「去庫存」政策的成效是關鍵;由於房地產業復甦有助於帶動關聯產業發展,進而促進經濟成長,在經濟持續下行的趨勢下,緊縮性的房市調控政策不可能太緊。
今年第1季大陸各項經濟數據明顯改善,特別是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創下過去九個月來新高,突破50榮枯線大關,房市景氣復甦有一定的貢獻,大陸官方主觀上必將延續目前寬鬆的政策,讓房市景氣保持向上提升力道。
總之,房市景氣需要宏觀經濟基本面改善為支撐,要靠寬鬆的貨幣政策拉抬,由於擴張的邊際效果遞減,注定將事倍功半,尤其今後「去庫存」政策若不改變過去信貸擴張模式,可能衍生的金融風險更令人憂心。

聯合/請總統尊重中研院


2016-05-15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廖俊智回應馬總統說,他願意與總統面談,但先請總統府和中研院澄清遴選程序的適法性問題。
廖俊智似比馬英九清醒。見面沒問題,不過,要先確定遴選程序的適法性,否則見面有何意義?但是,事態至此,所謂適法性的問題,豈是馬總統或中研院當局能夠釋疑?
此事分兩段,遴選是中研院自治的領域,圈選是總統的職權。此次遴選的適法性如何(更準確地說,是正當性如何),應由中研院公意決定,總統不可越俎代庖。但事情至此田地,亦不能由中研院行政當局獨裁,而應經由院內各方意見經公平、公正、公開之檢視議論過程公決。非此不能建立遴選的正當性,否則選出的院長將成為中研院分裂的根源。
馬英九已自陷矛盾。他既認知,臨場更改選舉辦法已引發議論,且明知院內對遴選的正當性已呈嚴重分歧;卻又開例約三名候選人見面,更稱郭位雖棄選,但中研院認其候選資格仍然有效。又說,「瑕疵沒有那麼大,沒有到退回的地步」。這些觀點,其實自相矛盾。
馬英九能為院方對郭位的強制背書嗎?郭位又有義務接受總統的強制嗎?再者,「瑕疵」究竟有多大?多大的瑕疵才應退回?尤其,誰能認定瑕疵的大小,是總統?或中研院的公意?
遴選案可暫不退回,但馬英九與蔡英文皆必須給中研院公意有一自治自決的尊嚴。廖俊智仍有機會出任中研院長,但首須建立遴選案使人心悅誠服的正當性。

聯合/「新亞洲價值」對撞「亞洲新安全觀」


2016-05-15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從太平島到沖之鳥,從甘比亞到肯亞,從亞投行到WHA,蔡英文在外交大戰略上楬櫫的「新亞洲價值」,恐怕很快就會撞上習近平的「亞洲新安全觀」。
針對中共對台灣參與WHA橫加前提,新政府表明不會缺席,並強調台灣是依據普世人權的價值與會,台灣人民的健康與國際參與的權益絕不受任何政治框架限縮。訴諸普世價值進行國際參與,是蔡英文外交大戰略的重心。四月底蔡英文聽取外交部簡報時,即重提去年她在美國智庫提出的「新亞洲價值」,指深化民主、自由選擇、永續創新、和平解決衝突,是亞洲國家應該努力的方向,強調台灣應努力成為「新亞洲價值」的典範。新政府外交工作的重點是「新南向」,並在疾病防治、災害救援、學術專業交流上發揮更大影響力,增加國際參與。可以預期,這也將是她五二○就職演說的主軸之一。
所謂「新亞洲價值」,是要超越過去李光耀等亞洲領袖所倡的「亞洲價值」。李光耀強調亞洲地區共享儒家文化下的家庭觀念、集體主義、菁英領導、社群利益等價值,更在威權秩序下創造經濟發展。蔡英文的「新亞洲價值」,則強調亞洲正從威權主義蛻變到民主價值,亞洲的民主正在崛起,亞洲的價值正在改變,新亞洲價值正在形成,台灣將在其間扮演關鍵角色。
觀察「新亞洲價值」的論述,從價值取向到國際權力運作,具有「脫中入美日」的意涵:民主崛起壓倒中國崛起,在美中關係起落、東海南海張弛之際,蔡英文政府選擇向美日一面倒,既交心尋求安全保護,也表態意圖藉美國之力向國際社會叩門。新政府參與WHA的策略反映了這樣的思維:拒絕一中框架下的國際安排,強調普世價值上的國際參與,尋求美日檯面下的國際協助。
巧合的是,就在蔡英文重談「新亞洲價值」的前一天,習近平重提了他兩年前倡議的「亞洲新安全觀」。二○一四年,習近平在巴黎宣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不久後就在上海亞信峰會(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提出「亞洲新安全觀」;以「亞洲門羅主義」之姿,衝著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強調「亞洲的事情歸根結柢要靠亞洲人民辦」。今年北京亞信外長會議,習近平更倡議在「亞洲新安全觀」下,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對於「域外國家」,習則表示歡迎為亞洲和平與發展貢獻「正能量」。
中俄主導的亞信,是亞洲覆蓋最廣、成員最多的區域安全對話與合作機制,排除美日擔任重要角色。上次亞信峰會,習近平強調對「恐怖、分裂、極端主義」勢力「零容忍」;這不是針對台灣而發,但部分內容對台灣卻屬有效命題。就在蔡英文大談亞洲民主價值是「大勢所趨」之前,習近平才在亞信外長會議上強調,今天的亞洲,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重點是,習近平除對從朝核危機到南海爭端的區域安全情勢表態,更通過「一帶一路」和「亞投行」,以具體方案吸引各國共築和平繁榮的「亞洲夢」。於是,不僅蔡英文的「新亞洲價值」,即將撞上習近平的「亞洲新安全觀」;「新南向」面對「亞洲夢」,也會是一場嚴厲的挑戰。
「新亞洲價值」與「亞洲新安全觀」,層面不同、內涵有別;但當「新亞洲價值」從觀念倡議指導外交踐行時,就不可避免要在國際現實社會與「亞洲新安全觀」正面遭遇了。蔡英文拒絕一中與九二共識,而欲藉「維持現狀」和「憲政體制」為兩岸對撞建立緩衝區,並以普世價值為台灣闖出一條跨越北京障礙,通往國際社會的道路。世衛一役正在暗中角勁,國際參與之路尚遙,但理念價值與國際現實孰勝,很快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