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科研成長遲滯的警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083/web/ 

◆  聯合報社論/綠能專孵小綠企,多少國營事業被拖垮
◆  聯合報黑白集/海基會到底要做什麼?
◆  經濟日報社論/科研成長遲滯的警訊







經濟日報社論/科研成長遲滯的警訊


2025-01-08 02:58  經濟日報/ 社論
國科會公布最新的「全國科技動態調查」報告,2023年全國科研經費創下新高,為新台幣9,373億元。示意圖。(美聯社)


國科會公布最新的「全國科技動態調查」報告,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全國科研經費創下新高,為新台幣9,373億元;但年成長率只有4.4%,成長動能已經趨緩,占 GDP 比重也僅提升0.02%,達3.98%。除非研發效能提高,否則創新能力的提升可能受限,值得各方重視。

我國研發的投入主力是企業界,近年投入科研資源都占全國研發經費比率八成以上;而企業研發又以500人以上的大企業為主,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這類大企業研發費用占了全台企業研發的81.7%,是研發投入的關鍵力量。企業研發投資會受到商機牽引,其增速關係到經濟成長的快慢。因 AI 5G 進展神速,企業界投入研發經費也就快速成長,過去五年平均成長率達到8.8%,民國一一O到一一一年(2021到2022年)更雙雙超越10%,也讓經濟近年有相當突出的表現。

然而,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研發經費成長率遠遜過去五年平均;這種研發成長遲滯的現象,若排除研發占比高達全體二成的台積電,則情況將更嚴重,因台積電的高成長明顯拉高了全台成長率。台灣整體的研發占 GDP 比重(3.98%)因半導體業研發投入大增而超過許多先進國家,如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美國為3.6%、日本3.4%、德國3.1%、英國2.9%、法國2.2%,但還是不如以色列(5.6%)和韓國(5.2%),不宜自滿而逐漸鬆懈。因此,研發成長遲緩的原因值得推敲,並須亟謀求解決,否則對經濟可能產生不利影響,應高度警戒。

再者,我國研發投入在產業界的高度不均,是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國科會調查顯示,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企業研發,有78.1%集中在電腦、電子及光學產業,韓國只有49.3%,美國更只有18.4%;德國和日本因為汽車業重要,分別有34.4%和26.9%企業研發投注在汽車業。我國研發高度集中在資通訊產業的結果,雖然造就該產業在全球具有高度競爭力,卻也造成其他產業研發不足、成長遲滯,甚至衰退和沒落

觀察國科會的調查資料,雖然所有的高科技行業都投注了大量研發經費,但仍有不少行業的研發投入少到令人擔憂這些不太研發的產業都屬於傳統產業運輸倉儲只有4.5億元、成衣及服飾4.0億元、金屬製品3.7億元、基本金屬3.5億元、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3.4億元、塑膠製品2.9億元、橡膠製品1.7億元、非金屬礦物製品1.6億元,家具製造2億元、住宿餐飲0.5億元,木竹製品更只有寥寥200萬元。

這些行業的研發投資,不僅和高科技行業完全不成比例,連同樣屬於傳產的食品飲料業(28.8億元)、紡織業(22.4億元)、皮革毛皮業(43.6億元)、批發及零售(83.3億元)、藥品及醫用化學製品(87.0億元)、化學材料及製品(104.9億元)、機械設備及製品(179.5億元)等,也都難望項背。究其原因,應該是在本地競爭力滑落下,直接對外投資產生的競爭優勢,比起在台灣從事高風險的研發卻仍難以明確掌握市場,有極大的關係。

這些個別企業的最適化決策,即使是企業的最佳解方,累積起來就是在台灣的這些行業萎縮外移,最後某些關鍵性產品從台灣消失,不僅產業結構失衡的風險增加,甚至是某些產品或關鍵零組件完全消失的國安風險,政府不該只看到高科技的亮麗表現,卻對傳產萎縮的國安風險視而不見。

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美國太空梭「挑戰者」發射後73秒立刻爆炸,七位太空人全部罹難。事後發現竟是不起眼的塑膠O型環在低溫下失去彈性的「小問題」,卻導致密封效果不佳,漏出的高溫燃氣燒穿了燃料箱所致。傳產企業研發不足、競爭力低弱,可能產生的國安風險,正是政府扮演更積極角色的機會,否則極可能變成台灣產業的「O型環」,不是嗎?













聯合報黑白集/海基會到底要做什麼?


2025-01-08 06:08  聯合報/ 黑白集
海基會上月31日舉行「2024歲末媒體餐敘」,董事長吳豊山報告上任後的三件事。 記者陳宥菘/攝影


海基會下年度預算暴增四成。外界質疑:兩岸對話中斷,憑什麼從國庫大搬錢?董事長吳豊山在立院備詢稱,交流事務從未間斷,幾乎耗盡經費。過去每到年底因經費不足,導致董事長需募款,「海基會接受委託,工錢還要自己找,絕不幹這種事」。他揚言,若立委「一下砍一億、五千萬,明天就辭職」。

吳豊山稱,年屆八十接受政府力邀擔任董事長,「是笨蛋才答應」。言下雖有廉頗之志,卻對海陸兩會所知有限。他說,陸委會大增預算捐助海基會,是為補足過去短缺。但根據副董羅文嘉說法,是為避免複雜政商關係,海基會接受陸委會捐助由五成上調至七成。簡言之,是「民退官進」,與海基會當初官民兩元的宗旨相悖,獨立性也降低。

海基會何以揚棄民間中立色彩,立委得認真請教吳董。尤其,為何新增服務海外華人、辦理「識讀中國」等業務,包括加強與國內外智庫交流,聚焦中國現勢、對台統戰及民主防衛。這些,都非組織章程規定的「兩岸人民相關事務」,立委刪除預算合情合理

吳董自許使命是設法恢復兩岸對話,但預算書看不出企圖心,反而越俎代庖僑委會、外交部乃至國安局業務。海基會被大陸視為拒絕往來戶,就改行從事認知作戰嗎?

扮好兩岸橋梁的角色,是海基會的核心任務。吳豊山實在不必勉強自己作笨蛋。














聯合報社論/綠能專孵小綠企,多少國營事業被拖垮


2025-01-08 06:18  聯合報/ 社論
台電迄今累計虧損達四千多億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油、台電和中鋼過去都是國營事業「金雞母」,貢獻鉅額稅收,近年卻連續虧損。究其原因,都與背負不當能源政策包袱有關。台電迄今累計虧損達四千多億元,中油則為六百多億元,均有待政府編列預算填補。中鋼剛歷經投資「興達海基」失敗,承受六十四億元虧損;經濟部最近又命它成立「台灣智慧電能公司」推動綠電,需承擔長期鉅額的支出,引發了工會不滿。

中鋼工會近日北上抗議,指責「經濟部坑殺中鋼」,其來有自。六年前,中鋼奉命成立「興達海基」承做離岸風電水下建設,扛起「百分之百國產化」的使命。未料因競爭力不足,加以歐盟告上世貿組織,新任經長郭智輝去年底決定放棄國產化政策;興達海基只能慘敗退場,中鋼虧損六十多億元。

此事尚未止血,經濟部旋又要求中鋼成立泛官股的綠電平台「台智電」,任務是大量購買離岸風電,再小量轉售企業。由於該計畫是廿五年統購,總價高達五,五○○億元工會質疑,在缺乏完善制度規畫下,「台智電」可能淪為另一個大型錢坑,讓中鋼難以翻身。這樣的質疑,並非杞人憂天。以民進黨政府對風電誇下「百分之百國產化」的海口,一到郭智輝就隨口「無痛放棄」,試問:政府政策還有什麼是持久可信的事?

民進黨的能源政策,因受到與「台獨信仰」並行的「非核家園」理念強力牽引,不斷脫離科學和理性的軌道,到了「政治目的」超越「經濟民生初衷」的地步。為了「非核」,所以不惜成本發展綠電,並大量採用昂貴的天然氣發電。這除了增加人民的負擔,也違反「減碳」的普世價值,更造成日夜供電不穩的問題,甚至帶來天然氣槽船易遭海上封鎖的國安危機。更糟的是,所有壓力轉嫁到台電身上,包括電價「凍漲」、「買貴賣低」等,一個原本健全的公司便被搞得面目全非。在「政治人」的外行領導下,台電如同政府的奴工。

中油雖不直接發電,但因負責採購運送天然氣,多年吸收油電「凍漲」成本;久而久之,金雞母也變成落湯雞。民進黨只要下令「凍漲」,能源政策的錯誤立刻隱形;事實上,那些民眾看不見的問題,都被轉換成國營事業的虧損。然後,政府再利用預算撥補的方式,展現他們對國營事業的救援和施恩。換言之,國營事業這些年來,一直扮演「粉飾政策錯誤」的角色

換個角度看,綠能政策更重要的「功能」,是在催生「小綠企業」。無論綠能發電再落後於目標,無論綠電價格再高,諸如「雲豹」等大小綠電新貴都能依附政策飛黃騰達。本事大的,光靠轉投資或牽線就大發其財;本事小的,靠著剝削太陽能板底下的土地一魚幾吃,照樣吃香喝辣。就算八竿子與發電扯不上關係的台鹽,前董座陳啟昱也能搭著順風車成立「台鹽綠能」,利用不平等合約掏空公司十幾億,然後揚長而去。

這也難怪,中鋼員工對於「台智電」的前景要瑟瑟發抖。目前台智電的功能定位,比較像是要解決上游離岸風電業者的銷售,它自己則要承受極大的囤電風險。再者,該公司董事長目前由經濟部標準局長陳怡鈴暫代,但其實際大權將由年方卅出頭的「小英男孩」副總鄭亦麟掌控。這樣經營的模式,或有利綠營裙帶企業發展,但對中鋼或台智電而言,誰能感到放心?

最近中鋼股價失守廿元大關,跌至一字頭,反映了投資人的不安。人們該擔心的絕不只是中鋼,而是拖累眾多國營事業的綠能,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