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1730/web/◆ 聯合報社論/從長榮罷工案看台灣虛擲的疫情三年時光
◆ 聯合報黑白集/說個笑話:綠營反歧視
◆ 經濟日報社論/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基建
經濟日報社論/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基建
2024-01-30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全球政府積極投資基礎設施的升級和建設,像是20大工業國(G20)的政府預算就有5%是用在基建項目上。這樣的投資不僅能透過工程服務和原物料需求增長刺激經濟,更能長期維持與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如長照社福、廢棄物處理、水利和交通運輸設施等。此外,投資於支持創新技術的基礎設施,比如作為再生能源的氫能或地熱,對於實踐永續同樣至關重要。
然而,全球各國在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仍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世界經濟論壇預估到民國一二九年(2040年)全球基建投資需求每年達3.7兆美元,而這個數字也與知名管顧公司麥肯錫所估計的3.3兆美元相差不遠。
鑒於此,加速引導民間資金投資基礎設施顯得更為重要。壽險資金與退休基金皆屬於資金部位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它們對基建投資感興趣的原因可概括歸納成下列四點:一、基建投資已被發現能夠幫助達成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目標,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二、基建的長期穩定收益特性可與壽險或退休基金的負債結構相匹配,降低再投資風險。三、基建專案通常有較低的累積違約率與較高的違約回收率,大致上可以類比投資等級公司債券。四、大多基建股債都屬於未上市性質,不隨市場震盪變化,對於機構投資人來說相對是較低波動度與較高流動性溢酬的資產類別,也有助於投組多角化。
台灣過去在基建資金上高度仰賴政府預算。立院去年專題研究報告指出民間資金透過促參法參與公建之累計金額占比僅6%。此外,根據國發會的預估,單單是與淨零轉型相關方面所需要的民間投資,至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至少需要4.2兆元。然而,台灣的退休基金卻投資海外基建2,500億,對於本土基建投資比率卻是零。相較之下,國外大型退休基金,如加拿大魁北克退休基金(CDPQ)與德國最大退休基金(BVK)卻積極投資台灣,在智慧倉儲、冷鏈、與風能等項目上至少累積300億的投資金額。
另一方面,保險局監管的壽險業可運用資金超過30兆元,但投資國外比例長期超過六成,在國內實體基建案的投資比率僅有0.4%,遠低於國際資產配置常見的1.5%-2%。因此,公會近期提出未來三年增加3,900億元在地投資的目標,應當被新政府重視,並交由金管會規劃配套獎勵措施,分階段落實。
再從國外經驗來看,促進民間投資的另一個關鍵在於資產管理業的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保險公司高達九成比例是透過資產管理業者設立的基金投資基礎建設。透過資產管理業者間接投資實體產業的好處除了在於資產管理業者較擅長案源開發、專案評估或營運維護之外,也有不同標的的風險分散功能。雖然金管會證期局已於民國一O六年(2017年)開放投信設置私募股權基金,但是七年來僅有四家設立基建型私募基金,包括:第一金(智慧電網、資料中心)、國泰(綠能、水處理)、合庫(長日照)、與聯邦(太陽光電),不管是從家數、規模或種類來看,金管會都應在既有思維上作出調整,加大力度發展本土資產管理產業。
台灣在去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全球競爭力評比中提升至第六名,然而,在這項榮譽背後,我們也面臨一個值得關注的重大挑戰:在「基本基礎建設」這個項目中,台灣僅排名在後段的第37位,這數據反映出我們在基建設施迫切需要提升的現實。鑑於此,新政府的金融主管單位應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本土基礎設施的發展和升級。這不僅有利於機構投資者在資產面獲得長期且穩定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這將能夠提升民生福祉、促進數位創新,並推動台灣社會朝更永續的發展方向快速邁進。
聯合報黑白集/說個笑話:綠營反歧視
2024-01-3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王志安透過影片向罕病律師陳俊翰道歉。圖/取自「王志安」YouTube頻道
大陸媒體人王志安上台灣脫口秀節目,酸民進黨選舉消費身障者,引發軒然大波。王志安發言對身障者確實極不尊重,應該受到檢討;但民進黨化身「反歧視急先鋒」討伐他,顯得更諷刺。
談到族群歧視,民進黨堪稱鼻祖。什麼「中國豬」、「外來種」,張口就來;歧視性的「支那」,琅琅上口。全世界都採「新冠」的科學用語,唯民進黨官員堅持用「武漢肺炎」。語言歧視暴力,俯拾皆是。
嘴巴不饒人,政策上,民進黨的歧視也無所不在。疫情期間,所有外配子女都可來台,唯獨陸配子女禁止入境。從在野到執政,綠營全力封殺通訊投票,說是不信任大陸台商,卻歧視了所有旅外公民。大選為營造「境外勢力介選」氛圍,竟把新住民列為查緝首位;民眾黨要提陸配徐春鶯當不分區,還沒個影就被打趴。
四年前總統選舉,「樹菊阿嬤」陳樹菊說支持韓國瑜,綠營支持者瘋傳「老人智力不足」、「老人好騙」。這次民進黨年輕選票流失,「禁抖音」,立刻成民進黨主流訴求,認為「年輕人容易被洗腦」。四年前歧視老人,如今歧視年輕人,原因就是這些人不再支持民進黨。
民進黨「反歧視」,根本是笑話。民進黨反對的,始終只有「不支持民進黨者」。如果王志安酸的是他黨,民進黨應該會拍手叫好吧!
聯合報社論/從長榮罷工案看台灣虛擲的疫情三年時光
2024-01-3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長榮航空罷工危機解除後,訂票已開始回升。圖/長榮航空提供
長榮航空機師醞釀春節罷工,經行政院介入協調,最後以「加薪」換取停罷收場,但旅客和旅遊業者已嚇出一身冷汗。這次罷工主要原因,是長榮近兩年增聘高薪外籍機師多過本國機師,引發本國機師不滿。長榮是因在疫情期間流失不少機師,解封後,只好找外籍機師來填補人力缺口。其實不只航空公司,從桃園機場、觀光署到旅遊、民宿業都沒有為解封做好準備,表現得措手不及。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政府解封政策漫無章法,成為企業因應變局的最大絆腳石。
航空業是疫情海嘯第一排,華航因擁有不少貨機機隊,除支撐了疫情期間的大半收益,也有助減緩人力衝擊。但以客運為主的長榮,只能被迫縮編機組員;前年十月國境解封後,因本土機師養成不及,愈發仰賴外援。根據民航局資料,近兩年,長榮外籍機師增加人數為五十七人,本國籍機師增加僅四十人,前者增幅為後者的六倍之多。加上本土機師不滿外籍機師待遇更高,因此發起罷工;正值春節假期,許多旅客唯恐受到波及無法成行,所幸最後一刻解決。
長榮遲緩的應變,也反映了台灣航空界和旅遊界的共同問題。疫情三年機場成空城,許多國家都趁此大興土木整建航廈及新建跑道,尤其加快設備智慧化、無接觸式服務的腳步。以香港赤鱲角機場為例,就將「無接觸式技術」更廣泛地運用於旅客設施,推出全新的自助登機閘口、引入升降機無接觸式按鈕面板等,除降低病毒接觸傳播機會,也使旅客登機流程更加便捷。
反觀桃機的軟硬體,卻未利用疫情期間更新,甚至許多自動辨識通關系統都因機器老舊故障,讓旅客進出飽受折磨,機場服務也飽受批評。不少機場餐廳、免稅商店在疫情期間縮短營業時間,迄今尚未完全恢復;在廉航復航後,不少搭乘紅眼班機的旅客常常只能枵腹,抱怨連連。
不只機場內,機場聯外客運迄今也未完全恢復疫前服務水準。就連民眾自駕前往搭機,不少當時關閉的周邊停車場已挪做他用,部分則仍緊閉大門,都讓機場聯外交通益發不便。這些都是兩三年前即可預先設想、盤點,但交通部及機場公司顯然都未放在心上。解封已一年多,還缺漏不斷,也難怪桃機的國際排名四年間會從十三名掉到八十二名,因為政府根本不在意。
解封後,兩岸觀光交流仍停擺,加上日籍旅客流失,蔡政府將重心放在新南向,卻面臨泰語、越南語導遊不足的問題。蔡政府新南向政策喊了快八年,但觀光署對於觀光人才培育,既無增加稀少語系考證名額,也未提前輔導在台為數眾多的新住民人才投入導遊市場,不少新住民因卡在中文測驗能力而被拒於門外。這些問題,觀光業早已不斷反映,觀光署卻直到國境開放滿一年才著手規畫。這種「走一步算一步」的消極心態,說要打造觀光大國,根本只是自嗨。不少旅遊業者也一樣,解封後面臨人力大量短缺,只能邊招募邊開張,根本沒做好準備。
歸根究柢,蔡政府防疫政策的躊躇不前,是造成解封亂象的主因。蔡政府關上國門時何等迅速,但解封卻從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暑假一直拖到十月。反觀新加坡,在九成接種率及一二○萬的累積確診兩大數據的支撐下,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四月就宣布全面解封;總理李顯龍更在前一年十月就向人民預告政府解封標準。這種有節奏、有策略的做法,讓各行各業都可提前因應,迅速恢復常軌。
疫情三年,台灣進步了什麼?只能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