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台難解的政治經濟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0219/web/ 

◆  聯合報社論/景氣衰退掩至,台灣別再提「東亞第一」
◆  聯合報黑白集/顧立雄的「驚悚」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台難解的政治經濟學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台難解的政治經濟學


2022-10-28 02:47  經濟日報/  社論
美中示意圖。歐新社



美國自川普開始發動貿易戰後,拜登政府對中國大陸的貿易管制措施非但沒有鬆手,反而採取更廣泛的打擊行動。近期美國商務部更針對半導體製造設備、先進運算、超級電腦用晶片等進行出口管制,同時,限制美國的專業人才為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業工作。預期中國在二十大之後,應會對美國提出反制措施,可能進一步升高雙方對抗的局勢,加上烏俄戰爭,全世界已逐漸形成民主與集權國家兩大陣營的對峙。美國與中國的對抗,恐將從貿易、科技層面,延伸到外交甚至是軍事的層次。

近期美國不但在半導體產業上積極拉攏台灣成為盟友,如 CHIP4 聯盟,也在政治外交上,對台灣示好,但也因此導致兩岸關係急轉直下,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文攻武嚇不斷提高,美方對兩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斷提出警告。中國對台發起軍事行動的時間表出現多種版本,從民國一一一至一一六年(2022年底到2027年)都有可能。

回顧從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的兩岸關係,美中台三方關係向來就是甚為深奧複雜的政治經濟習題。台灣歷任領導人都努力在這三角關係中,尋求對台灣最有利的戰略定位。就過去的國民黨政府而言,恐難忘懷美國對台斷交的歷史教訓,深諳在美國以美國利益為優先的指導方針下,台灣是可以被捨棄的。因此,兩蔣時代後的國民黨政府,鮮少將政經籌碼全數押在美國之上,多採親美友中的策略,以求在兩強之間得到最大的政治與經濟利益。

但是近年來在美國對中國大陸採取更為廣泛的對抗下,台灣政府無論是自願或是被情勢所逼,採取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戰略,立場上明顯地更為傾向美國。舉凡晶片聯盟 CHIP4、晶片管制等科技對抗,台灣毫無懸念地加入美方陣營;在外交與軍事上,台灣也積極參與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陣營。

不過政府當然也熟悉美國利益優先的美國政府指導方針,不可能將國家安全都押在美國對台灣的友誼和承諾之上。因此,政府思考的重點應該在於如何避免讓台灣在緊要關頭淪為可被放棄的棋子。戰略作法應在提高我國在國際盟友中的價值,增加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放棄台灣的代價。

有什麼代價可以大到美國、甚至全世界都不應輕易放棄台灣?答案顯然是我國的半導體產業、乃至高科技供應鏈,政府也不斷對外強調台灣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對全球的重要性,甚至在今年仍委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第六度擔任我國 APEC 領袖代表,希望透過他對全世界傳達台灣的立場。

相信歐美日等重要盟友也認同台灣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的價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曾表示,若台海爆發危機,將因台灣晶片產業的停止運作而衝擊全球經濟。

但在此同時,美歐日等盟國也在進行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的動作,為萬一發生戰爭進行準備。雖然短期內各國不可能複製台灣半導體產業,尤其是台積電,但顯然各國已在為最壞的狀況做準備。

對美國等民主盟國而言,台海一旦進入戰爭狀態,最壞的狀況就是各國失去來自台灣的先進半導體產品供應,人類科技進展的速度或將因此減緩,世界經濟將受挫衰退,甚至發生經濟危機。但對台灣而言,台海進入戰爭狀態的最壞狀況是生靈塗炭,完全難以估計,絕不會只是產業與經濟的損失。

在這場美中台產業、經濟、政治對抗的競局中,最後只有三輸的結果,而且損失最大的恐怕還是台灣。在政府對外宣傳台灣高科技產業對全球的重要性時,我們更應進一步思考,真正以台灣經濟、產業與安全為優先的戰略為何,而不能任憑國家被捲入兩強對峙的局面中。












聯合報黑白集/顧立雄的「驚悚」


2022-10-28 04:53  聯合報/  黑白集
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左)接受YahooTV節目「齊有此理」主持人王時齊專訪。圖/取自「齊有此理」節目直播畫面



很少公開發言的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近日接受親綠名嘴專訪。談及胡錦濤在中共廿大「被離場」,他說這場面顯現習近平的權力,令人超級驚悚

事件真相仍不詳。前任元首突然離席,訝異與關切理應是常情,但在場中共高層卻無任何反應。胡錦濤被攙著從身旁走過,多數人頭也不抬一下,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

尤有甚者,全球第二強權決定走向的重大會議,在舉世面前出現如此奇特場景,卻完全諱莫如深。不僅沒有行禮如儀的官方回答,連詢問管道都不存在,一切只能猜測。

偉大復興」口號下的萬馬齊瘖,著實可怕。但回看台灣,近年不也走上類似道路?政府愈來愈視「公開」為洪水猛獸,動輒祭出公權力與宣傳機器,質疑異議者是與對岸唱和的通敵行為。

一定會有人反駁:兩岸自由尺度還差得遠。但質疑者不妨自問:回到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之前,能否想像總統兩年不開記者會,只挑選「自己人」放話?主政者竟同意疫苗價格以最高機密封存卅年?誰能苟同政府以國安之名制定《數位中介法》,有權審定哪些言論是民眾不該聽聞傳播的毒草?蔡政府執政至今,滴水穿石的擴權,早已遠超當初想像。

顧立雄的「驚悚」,難道是發現自己成了年少時厭惡的模樣?抑或他也很享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快感?












聯合報社論/景氣衰退掩至,台灣別再提「東亞第一」


2022-10-28 04:56  聯合報/  社論
我國九月出口翻黑,僅三七五點三億美元,呈現年減百分之五點三,結束連續二十六個月的正成長,在供應鏈調整庫存陰霾下,旺季不旺情況可能延續到第四季。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三年加上俄烏戰爭無解的影響,歐洲將迎來廿年最嚴酷的凜冬。台灣亦然,不只今冬,未來一年也未必看得到隧道盡頭。最近我國迎來九月進出口額雙雙翻黑」,外銷訂單出現年減三%的衰退製造業生產指數則以年減四.八%跟進,終止卅一連紅。當衰退的訊息四面湧來,此際,蔡政府雖亟欲誇稱台灣今年人均 GDP 將「超越韓日」成為東亞第一,這項虛名卻已引不起民眾任何振奮。

在這波衰退跡象中,最讓人感到憂心的,是高科技產業——包括面板、記憶體、半導體等受到的衝擊。原因是,景氣翻黑來得太猛太快,不僅政府嚴重誤判,業者也都感到措手不及。猶記去年初,德國經濟暨能源部長才發函我國政府,為該國汽車業者缺乏的晶片請命,希望台積電增加供應;也因此,引發台積電赴美、日、歐投資擴廠的看好風潮。誰料短短一年半後,空氣丕變,原來供不應求的晶片,變成了惱人的庫存壓力。未來,擴充過剩的產能,又將如何消化?

全球經濟的急遽下挫,主要是受國際政治形勢惡化的牽累。今年初,全球以為疫情將過,中斷的供應鏈可望接回,經濟可望回春。然而,俄烏戰爭的長期化,加上國際的各項制裁,讓形勢不斷惡化,使得戰爭硝煙擴散至全球。而能源、糧食價格波動引發通膨,連帶使多數人的消費能力下降,景氣回春的希望從而破滅。對台灣而言,美中貿易大戰升級為科技及晶片禁令,覬覦台積電技術的美國把台灣當成棋子,拿了《晶片法案》補貼的台積電反而受制於人,台灣科技產業鏈同遭其殃。

這點,從台股近數月的狂跌,已一目了然。台股從年初一八,六一九點的高峰,至今已跌了五、六千點,市值跌掉十七兆新台幣。其中,僅台積電,市值即縮水七兆,令人驚心。再看,台積電的外資持股占比,從年初的七十五%,降到目前的七十一%以下;可見,台積電成為外資「提款機」的形容並不誇張。更可議的是,台積電創立時,行政院開發基金代表政府持有四十%的股份,如今政府的持股卻被賣到只剩六趴。試問:主事者到底在想什麼,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護國神山」?

最近,蔡總統引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數據,稱今年台灣的人均 GDP 可達三萬五千美元,將「超韓趕日」成為「東亞第一」。這個「東亞第一」的殊榮,來得不是時候,沒多少台灣民眾當成一回事,因為太無感,也太難置信。原因是:第一,「人均」的數字意義不大,大多數勞動者仍是低薪族;第二,因為是採美元計算,而日韓近兩年貶值幅度都大於台灣;相形之下,貶幅甚小的新加坡人均仍高達七萬九千美元,為台灣的兩倍多,這能比嗎?第三,台積電的產值占我國 GDP 比重高達七.三%,以其市值跌掉七兆趨勢,台灣明年人均 GDP 還能維持榮景嗎?

從年初對疫後經濟回春的美好期待,到如今全球衰退訊息四面八方掩至,對照台灣股市、房市、進出口和工業生產數字的翻黑,已是無可遁逃的現實。這並不是說大家只能憂愁以待,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正視現實,迅速找出自己的應變之道,而不是耽溺於不現實的幻想,在那裡自吹自擂「東亞第一」;或是跟著別人錯誤的節奏起舞,把台灣的科技優勢送給美國當墊腳石

沒有前瞻的部署和務實的耕耘,即不可能有繁榮的經濟。而民進黨是務虛的高手,蔡總統的八年治理,八千八百億的前瞻揮霍,難道最後都要以黑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