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朱宗慶/不僅演得「好」,還要演得「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不僅演得「好」,還要演得「像」
◆  陳亮恭/矛與盾相遇時的四射火光
◆  陳立恆/誰怕全球化?
◆  蘇益仁/由高端疫苗看台灣生醫產業發展
◆  沈呂巡/從美國解密史料看聯合國排我案
◆  廖元豪/少數族裔優先入學是「種族歧視」嗎?







朱宗慶/不僅演得「好」,還要演得「像」


2022-10-29 05:22  聯合報/ 朱宗慶(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廿年前擔任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時,我急欲想將國內優秀藝術家推向國際,也把握每一次與世界各大劇場負責人或國外經紀人推薦的機會。曾有位經紀人的回應,令我印象深刻:「請你不要跟我說那個人演得有多『好』,因為演得好是基本、演得好的人也很多,更重要的是,要演得『』。」

這句話,讓我一時間反應不來,反思沉澱許久後,我想,他的意思應該是:只要是表演藝術,站上舞台的那剎那,往往就決定了一切,演出者一站出來,就必須將最好的展現出來,他是否能撐起整個氣場、是否具有舞台魅力,對作品的想法是什麼,又能否與之合而為一,決定了一個演出者是「」,還是「」。

這也讓我想起,曾有一回,我與我的好朋友、日本著名木琴演奏家安倍圭子Keiko Abe)聊天的過程中,她向我提到:「許多人都認為我演出時的動作大,卻似乎不夠瞭解我的動作是扣合我對曲目的分析與詮釋。」若是一味學習表面的動作與技巧,卻不知背後基礎與精髓,那種「」也只是某種程度的「」與「模仿」。而真正的「」,則是更深層與內化的,在技巧之上帶有氣場、渾然天成與適合舞台的氛圍。

我認為,從「好」至「像」的過程,是技巧、理論、經驗、詮釋與思維上的層層遞進。以音樂家為例,好,是技術層面上的練功與努力,我經常提醒學生,演奏不能只注重技巧;當技巧已達一定水準之後,應梳理清楚作品的脈絡,將所學理論運用於演奏之中,掌握樂曲,方能讓自己嵌入於音樂裡頭。

再進一步,演出是演奏者的自我表達,具備技巧與理論基礎後,透過樂曲的詮釋與演繹,演奏者試圖將心中的聲音傳達給聽眾。為形塑屬於自己的表達體系,演奏者須透過論述,一面記錄靈光乍現的想法,一面整理思考,讓內心的反覆推敲、省察辯證皆「有跡可循」。

如何能形塑出自己的表達體系,思維層面的鍛鍊與培養更是不可或缺。思維的鍛鍊,除了演奏者本身具備的專業核心外,若能多接觸不同領域的事物,對於跨界、跨域,有更多面向的思考及刺激,將有助於演奏者開闊視野,對世界有更寬廣的認識,對人性有更深入的洞察,進而,就有機會與觀演者產生更多交流與激盪。

當演奏家不只專注於藝術的「技巧」,更著重於運用藝術的「頭腦」,思維的層次提升了,對於演奏有了更寬廣、遼闊與深入的認知,搭配著不停歇的勤加練習與感受、經驗的累積,那麼,從「好」到「像」,就成了水到渠成,順勢而為的事情。

我也相信,從演得「好」,到演得「像」,技巧的專業是基本,但在手腦並進的過程中,若能擁有寬闊的視野與心胸,將對世界的理解與洞察進一步內化,必將能演奏出更動人、更具共鳴的樂曲。當站上舞台,奏出樂曲的那剎那,便有機會達到演奏者與樂曲的合而為一,自帶氣場與魅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