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專家之眼】減稅救物價? 恐火上加油

◆  【專家之眼】從白色恐怖經驗看超英趕美的台式民主
◆  【專家之眼】福島水產輻射超標14倍 你敢吃嗎?

◆  【專家之眼】減稅救物價? 恐火上加油
◆  【專家之眼】身處危境:台灣看俄烏危機






【專家之眼】福島水產輻射超標14倍 你敢吃嗎?


2022-02-15 08:32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國內解禁日本福島食品進口,引起社會關注,台中市建國市場攤商進口日本食品時,皆有依規標示製造原產地的都、道、府、縣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 8日才宣布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其中還包含備受爭議的水產品,日前就傳出日本,在福島縣海域捕獲的魚類多次發現放射性物質嚴重超標。我國基於國人健康,應比照南韓的做法,全面禁止福島周邊水產品進口。

TVBS新聞網 9日報導,根據福島縣的公告,1月26日該縣相馬市磯部,水深40公尺處海域捕獲的許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經當地漁會和縣政府檢驗後,驗出每公斤含有 1,400 貝克的放射性銫,由於標準值為每公斤100貝克,超出標準值14倍。而且這是該魚類第三度放射線被驗出超標

(2021)年2月及4月,這種魚皆驗出超出標準的放射線物質。直到後來驗出的數值屢次低於標準,日本才於12月解除許氏平鮋的上市限制。日本原子力災害對策本部就宣告,將限制福島縣海域的許氏平鮋上市。

民國一OO年(2011年)3月11日爆發福島核災,民國一O
二年(2013年) 8 月日本東京電力核電公開發生汙染用水外洩事件後,水產品污染問題嚴重,於是南韓於當年9月宣布禁止福島周邊 8 縣市所有水產品輸往南韓

日本不滿南韓的做法,認為韓已違反 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SPS協定),於民國一O四年(2015年)向 WTO 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經過協商程序無效後,正式進入訴訟程序,民國一O六年(2017年)爭端解決小組Panel)裁定南韓的管制措施違反 SPS 協定。

南韓不滿其結果,隨即向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進行上訴。民國一O八年(2019年)4月上訴機構作出判決,推翻 Panel的裁定,並認定南韓對日本所採取的管制措施並未違反 SPS 協定。因 WTO 爭端解決機制係採二級二審制故本案就此定讞。因此,南韓至今仍禁止進口日本青森、岩手、宮城、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8縣所有水產品

反觀,我國 8日所預告的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對日本的高風險水產品並未禁止進口,僅對福島五縣與宮城與岩手二縣的水產品提交輻射檢驗證明與產地證明即可進口,且只有福島 5縣的進口食品會採逐批檢驗,而宮城與岩手二縣的水產品只需要抽驗。

而南韓禁止的青森縣水產品只需要檢附產地證明,就可以長驅直入我國市場,這樣的做法明顯低於南韓的規定。對此一高風險食品,我國的管制實在過於寬鬆。

由於多數野生水產品並非定點活動,尤其是海上的魚類更會跟著洋流回流,故有必要擴大管制範圍。加上日本不顧中國大陸、南韓等鄰國的激烈反對,排定於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起將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中,將隨著洋流漂往各地,影響範圍將更加可觀。

許氏平鮋案例可知,日本水產品仍有相當的食品安全風險。蔡政府卻為了討好日本,執意開放水產品進口,根本無視國人健康。本文以為,縱然我國為了加入 CPTPP 被迫開放福島等地的食品進口,也不應照單全收,而應要求依照南韓模式,為國人守住風險極高的水產品底線。









【專家之眼】從白色恐怖經驗超英趕美台式民主


2022-02-15 08:37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推出的2021年民主指數,再度提高台灣的民主名次。圖為去年公投前一天晚上藍營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前大集結,為公投催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推出的《2021年民主指數》,再度提高台灣的民主名次但當中反映出來的多數台人冷漠問題,才是值得關注的現象。

要說台灣人冷漠,應該先從過去台史研究者對白色恐怖時期的「恐怖」描述談起。是類作品大多以全稱命題提及當時台灣人民的感受:「戒嚴之下的台灣社會人人自危」、「人人如驚弓之鳥」、「恐怖的社會…強烈恐懼與挫折,使人們精神層面嚴重受創…社會大眾懦弱冷漠、不問公義、貪財自利…正義…這種高貴情操不復存於台灣社會…更嚴重的後果是社會集體心靈的創傷與人格精神的扭曲」。

但就在「人人如驚弓之鳥」時代,不論從投票、得票率或各種民調數字來看,人民對國民黨政府的支持率卻是很高的。從那些描述的引證,大多來自於受難者家屬或報紙小說分析,所謂「恐怖」,應該是被壓迫者的少數觀點,就好像現在面對《2021年民主指數》時,覺得台灣不民主的少數感受一樣。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推出的《民主指數年度報告,在去年就受到矚目,因為該名單裡,我國是進步最多的國家:從前年的第31名上升至第11名是東亞排名最高的完全民主水準。今年公布的名次又上升到第8名,也還是超英趕美

這個成績連台人都覺得心虛且看讚聲媒體大多含糊其辭,講我們「優於許多歐美國家」,或者顧左右而言他:「贏過澳洲、瑞士、荷蘭、加拿大、德國、南韓、日本等國!」、「高居亞洲之冠!」、「對岸排148,接近墊底」,只有少數媒體會明白點出這個評比成績我們還贏美國。

而在另方面,卻也有媒體羅列蔡政府近年濫權、不公平打擊競爭政黨或對手的作為,再加上前總統馬英九曾投書批評台灣是「不自由的民主」,不得不說,台灣已形成了兩個世界。在民主時代,爭論誰比較接近真實意義不大,更重要的問題是,人民感受如何?

必須指出的是,這個民主指數對台民主的肯定,是有民意基礎的。他們的排名標準來自於專家評估加民調對本國政治的感受得出。專家評估分數應該不會跟民調差距太大,而從近年幾次投票,包括四大公投與罷免案,我們也能看到相對多數的台灣民意對蔡政府的支持。

從蔡執政之初高喊謙卑至今,難道政府傷害台灣民主的作為越來越少?如果不是,那又為何台人這麼滿意?看看白色恐怖時期情況,大多數人民的無感,甚至支持才是重點。

真心信仰西方民主自由的人,應該要相當遺憾了。當年還有人可以說,在內戰失敗與受美國保護的南越仍被顛覆的經驗裡,台人的支持有其合理性,但現在據說台灣再逢美國相挺、中共不敢打來,那麼又該怎麼辯護政府濫權與台人的繼續無感?

原來對他人的苦難缺乏感受力,才是當前台灣民主發展的實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