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對數位發展部的期許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766/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公投對案」為何玩不下去?
◆  聯合報黑白集/「新難向」還在嗎?
◆  經濟日報社論/對數位發展部的期許






經濟日報社論/對數位發展部的期許


2021-04-15 02:1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負責統籌數位發展部成立業務的行政院政委郭耀煌。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於3月底通過組改草案,未來NCC、經濟部、交通部、國發會與行政院資安處等五個單位,將會移轉部分業務至數位發展部,原經濟部旗下的資策會、NCC轄下的電信技術中心與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等法人也會移至該部。另外,數位發展部也將新設資通安全署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

在業務方面,除從其他部會移撥的通訊傳播基礎建設、電信產業發展與輔導、通訊整體資源規劃、資安、AI、軟體、數位內容、電子商務、系統整合等產業發展與輔導、智慧政府、開放資料及資通安全之外,也將新增數位轉型、資料治理、數位法制、監理沙盒、人才培育、數位包容及國際合作等業務。在時程方面,行政院表示,法案如果能在立法院本會期順利三讀,行政院會立刻成立籌備處,希望在六個月到一年內正式成立數位發展部,最快明年第1季掛牌。

對於數位發展部究竟應該是部?還是會?雖然各方有不同意見,但對於有專責部會來處理現今數位科技無所不在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各界都寄予厚望。我們樂見數位發展部的成立,更期待其能在開張後更積極發揮 4I 的角色:

首先,數位發展部應是國家的數位基礎建設長Chief Infrastructure Officer)。所謂的數位基礎建設包括完善實體的城鄉資通訊網路基礎建設及行動寬頻服務,數位法規的完備、數位經濟相關產業的輔導,以及資通安全的保障等。

資通訊網路基礎建設行動寬頻服務方面,除了應加速推進建置以提供數位產業更友善的營運環境之外,也應思考如何在不侵害人民隱私的前提下,保障國民的網路使用權,進而提供更快速有效率的公共服務;而在發展數位經濟的過程中,常與傳統產業產生相當大的衝突與對立,如何能超前部署,提前為新經濟布局,但也能即時輔導舊的產業轉型升級。

資通安全也是非常關鍵的基礎建設。如何讓國民能夠安心的使用數位服務,確保政府各項電子服務都能持續穩定運作,同時也能對政府及民間數位資產提供更完善的保護,這都需要投入相當資源,政府必須有長期奮戰的決心與毅力。

其次,數位發展部應是政府的創新應用長Chief Innovation Application Officer)。數位科技帶給產業天翻地覆的改變,不僅遊戲規則重寫,廠商也被重新洗牌,若不能善用數位科技,就等著被淘汰。但觀察政府部門的數位應用及素養,還非常落後,尤其國內因防疫做的很好,似乎反而失去了數位轉型的力道與契機。因此如何在政府的便民服務上有更多創新應用,在服務效率上,有更大的提升,需要數位發展部有全盤的規劃。

再者,數位發展部應是政府的智慧決策支援長Chief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Officer)。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在許多垂直領域上已經有很大的進展,透過多元資料與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不僅協助企業理解客戶、滿足客戶服務需求,更幫助企業進行流程的優化,甚至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維護城市安全。政府事務經緯萬端,如何運用大數據來進行智慧的決策,數位發展部理當運用其專業協助各部會提升政策品質與效能。

最後,數位發展部應是跨部會、跨中央與地方整合協調長Chief Integration & Coordination Officer)。數位發展部的功能應從政府治理的角度思考如何建立一個以民眾為中心的數位化政府之外,更應與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合作,協調與研議產業、教育、醫療、交通及社會各層面數位轉型的願景與藍圖,透過願景與藍圖等相關指導原則的擘劃,作為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往下思索各自目標與計畫的參考依據,全國民眾才有機會共享數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效益與便利。











聯合報黑白集/「新難向」還在嗎?


2021-04-15 04:2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分享我國三月出口總額破兆元台幣的喜訊。取自蔡英文臉書


蔡總統和蘇揆雙雙在臉書「報喜」,大讚我三月出口創新高,單月突破一兆元。他們沒說的是,台灣對大陸出口也創了新高,使得我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上升到四四・三%的新高。新南向政策推動五年,卻落得如此這般,麻煩官員解釋一下好嗎?

新南向」一詞,從蔡政府的文宣語彙中消失已久。原因是,「新南向」早已變成「新難向」,誰還記得官員最近何時提過它?

蔡政府推動新南向五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比重從四○・三%上升為四四・三%;相反的,對新南向國家的出口則從十八・四%降為十六%政府五年花了兩百多億元推新南向,包括補貼遊客來台,是推爽的嗎?

對於新南向一事無成,政府官員只能裝傻裝啞。但民進黨仍振振有詞,發言人簡舒培說,對大陸出口增加是因為蔡政府任內推動「產業升級」有成,還罵國民黨「酸葡萄」。這種辯證法完全是「無賴邏輯」:產業升級的理由若成立,民進黨當初幹嘛罵國民黨「賣台」,又說新南向可「降低對大陸依賴」?

諷刺的是,中國沒推新南向,但東協去年已躍升為它最大的貿易夥伴,超越歐盟和美國。去年底 RCEP 正式運作後,雙方的貿易還會更緊密。

政府的喑啞,要比它的喧譁誠實得多,「新難向」被忘卻已證實這點。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公投對案」為何玩不下去?


2021-04-15 04:2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針對八月公投,蔡英文總統日前在官邸邀集黨內高層會商,達成「不提公投對案」共識。圖為蔡總統(右)日前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左)一同出席會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大公投案蓄勢待發,讓蔡政府焦頭爛額。民進黨內部的爭論重點,不是如何檢討政策失誤,而是「要不要提對案」。在太魯閣號事件陰影下,最近蔡總統與行政院、立院黨團與黨內派系討論後,決定政府將不提對案,讓「公投對案」終成鬧劇一場。然而,從執政黨思考提對案的過程,可看出蔡政府左支右絀其來有自。

依《公投法》規定,行政院和立法院均有權對「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事項提出公投案,無需經由公民連署程序。這項規定,等於給執政者極大的特權,讓同時掌握行政權及立法權的執政黨有更多策略選擇。民進黨既掌握行政權,又是立法院多數黨,面對公投的「武器」除了行政資源,「提對案」當然也是一個選擇。

在殺傷力強大的萊豬及藻礁公投成案後,民進黨內討論是否提公投對案,皆以「如何保住權力」為角力關鍵。「主戰派」認為應該提對案,著眼於公投案如果通過,將連帶影響民進黨的權力正當性,並波及明年的九合一大選和三年後的總統、立委選舉;如果要擋住公投,就必須號召綠營支持者出來投反對票,「提對案」是最好的催票方式。持這樣的主張者,遍布民進黨大老、立法院黨團和黨內幕僚,縱非主流意見,也足以撼動民進黨的決策方向。

相對而言,反對提對案的陣營,則以行政院長蘇貞昌及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為代表。他們反對的理由顯而易見:如果要提對案,最可能的情況就是由行政院來提;但若提出對案卻無法過關,而其他公投案仍然通過,蘇貞昌可能官位不保,甚至整個內閣都得改組。簡言之,是官位考量

立法院其實也有提公投對案的權利,但民進黨捨此而不為,除了提案的正當性以及程序考量,背後同樣也牽涉黨內立委不願幫公投案成敗「背鍋」的心態。四大公投案引發的爭議政策,無一不是由府院黨高層主導,如今遭遇強大的民意反彈,有多少綠委願意站在民意的對立面硬幹?

於是,要不要提公投對案,從民進黨面對公投的策略選擇,變成了執政團隊各自的「權力保衛戰」。提出對案,不是為了讓人民有更佳政策選擇,只是為動員支持者出來投票;不提對案,不是因為擔心自我矛盾,而是蘇內閣和綠委不願面對最後的政治責任。可以說,民進黨雖有提對案的「策略」,卻因為各自的私心考量而難以執行。

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原因是,從一開始「提對案」的想法,動機就不單純。首先,四大公投案針對的,都是民進黨「上下皆為共犯結構」的政策,究竟誰該負責,其實無關宏旨。其次,提不提對案,應從能否給民眾更好的選擇出發,而不是只想著保住權力和面子。最重要的是,民進黨若對政府政策有信心,認為能獲選民認同,又何需提公投對案來攪擾民意?

蔡政府決定不提對案,原因自非蔡總統所說的「台鐵事故善後和改革為要」,而是民進黨無法解決「誰提對案」的問題,又僥倖認為台鐵事故足以吸走公投風頭,因此不必再提對案因應。這種心態,仍是權謀考量

 蔡總統曾在民進黨中常會指示,要求黨內面對公投,「不要有焦慮感」;綠委鄭運鵬也說,「沒有感到壓力」。但從公投案在歷次民調都獲五成以上支持率看,這樣的說法,無異是「走夜路吹口哨」。之所以有今天的窘境,正是蔡政府霸道決策、民進黨輕忽民意的結果;大家一味精算自己的權力,民眾權益被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