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專家之眼】陸企上市撐住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  【專家之眼】陸企上市撐住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專家之眼】陸企上市撐住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2020-12-14 08:52  聯合報 /   李志強/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
今年5月底中國大陸宣佈制訂港版國安法以來,兩項數據顯示至少短期內香港的金融中心前景不致於太悲觀。圖/中通社資料照片


今年 5 月底中國大陸宣佈制訂港版國安法以來,外界對香港未來能否維持金融中心的地位相當存疑,甚至認為港版國安法通過後,將會導致香港大量資金外移,港元劇貶,聯繫匯率制度也沒法繼續維持,這些觀點大都從政治面和信心面去推斷。

但經過半年的考驗,有兩項數據顯示至少短期內香港的金融中心前景不致於太悲觀。一是香港金管局持有的外匯存底自6月至11月分別增加35億美元、41億美元、持平、34億美元、216億美元和111億美元,市場不但未出現資金大量淨移出的現象,反而有不少資本流入香港二是資本流入造成港元不貶反升

為保持匯率穩定,防止港幣升破 1 美元兌 7.75 港元的區間上限,香港金管局一直頻繁賣出港元,尤其在 10 月份因為龐大數量美元匯入香港,單月就干預匯市 32 次,賣出金額近 2,000 億港元。可見有一些經濟因素支撐著香港的金融市場,而這些因素主要來自大陸的民營企業

今年以來川普政府設定諸多限制防範陸企在美國募資,加上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讓投資人對在美國上市的陸企缺乏信心,不少陸企成為美國股市禿鷹放空主要對象,除了股價相當低迷外,市場給予的本益比也偏低,有許多已經在美國股市上市多年的陸企如新浪、網易、百度、攜程、京東等都決定要到香港恆生市場二次上市 ( Secondary Listing ),不只方便未來融資,更重要的是二次上市時市場會對企業進行價值重估,有利股價的上漲

加上大陸金融環境對民企不友善,向銀行貸款不易,於是許多民企也紛紛到香港股市首次公開募股 ( IPO ),例如飲用水生產商農夫山泉在9月就募了約10億美元

對民企來說,香港除了是融資方便的地方以外還有其他好處:一是香港證交所的上市審批流程比較簡單,二是香港市場的投資者更為國際化和多元化,上市企業更容易提升股東結構,並吸引具備國際視野的專業經理人為公司服務,三是香港市場的流動性、規範性和管治環境都較上海和深圳股市為優四是全球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幾乎都有在香港駐點,這些國際投資者願意接受較高的 IPO 定價

在當前全球超低利率的環境下,國際熱錢在全世界到處尋找高報酬,陸企在香港上市自然成為國際資金投資標的。即使螞蟻金服的340億美元 IPO 被暫緩,今年香港新股集資絲毫不受新冠疫情及港版國安法的影響。

根據著名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的估算,全年新股集資金額仍高達 503 億美元,較去年大幅成長24.5%,位居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納斯達克的 535 億美元。主要是多家陸企到港二次上市或 IPO,約占集資總額的 34%,預計明年香港股市的集資總額和今年差不多。

由此可見,港版國安法雖對在港的本地及外資企業形成信心危機,甚至部分有撤資的打算,但對陸企到港上市來說卻沒什麼影響,主要是香港金融市場遠較上海與深圳開放,由於大陸要充分控制金融資源,加上債務餘額占 GDP 比重高達 3 倍,為防範金融危機發生,未來金融市場不會大幅開放,資本的跨境進出仍將有嚴格管制,資金透過香港進出海外,才可以降低外部環境變化對大陸金融市場的直接衝擊

香港兼俱了特區與開放市場兩種特性,大陸比較放心依賴香港作為金融的防火牆,目前仍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替代香港對大陸所扮演的角色近年來中港之間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都加強了香港作為大陸與國際間金融中介的功能

今年美中關係進一步惡化,反而導致更多陸企選擇到香港上市作為避風港,若外商因港版國安法的施行而退出香港,其留下的市場及職位缺口只會由陸企及大陸人才替代。因此只要大陸的金融體系不夠開放,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仍得以維持,只是國際化的色彩將趨淡,大陸化的味道卻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