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在經濟發展應扮演的角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132/web/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的治國萬靈丹叫「撒錢」?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的數學和我們不一樣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在經濟發展應扮演的角色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在經濟發展應扮演的角色


2017-12-13 03: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決定,不讓原來的聯準會主席葉倫續任,改請鮑威爾(Jerome Powell)來擔任新一任的主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葉倫無法完全配合川普的政策,因而引起學術界一陣議論。傳統以來,學術界對於央行的政策是否應該具有獨立性,或是應該完全與行政部門配合,一直存在許多爭議。在此同時,我們擁有14A評等尊榮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因任期將屆,即將在明年初退休,未來央行總裁的可能人選為何人?屆時會如何的與政府經濟政策配合?都是國人所關心的話題。
央行的主要任務包括發行貨幣、代理國庫、管理外匯及執行貨幣政策等,這些任務的目標又分為兩大部分,一項是維持總體經濟的穩定,包括物價、匯率與利率等的穩定,讓民眾與企業得以在一個可以預期的經濟環境中運作,降低消費與投資上的風險。另外一項重要的目標,則是利用貨幣政策來協助經濟發展,比方說,如果經濟景氣不佳,央行就可以採取寬鬆性的貨幣政策,擴大貨幣供給、調降利率,讓民眾與企業有更多的資金使用,並提高企業的投資意願。
進入21世紀以來,台灣的總體經濟發展迥異過往,即我們的經濟非常穩定,包括物價與匯率的波動都非常小,但經濟成長率則表現不佳,徘徊在低檔水準。首先,在物價方面,從2000年以來,台灣平均每年的物價上漲率不到1%,不但比過去50年的平均值要低很多,也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來得低。這些停滯的物價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各種商品的價格,也包括了停滯的勞動價格,即薪資的部分;匯率方面,2000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相對穩定,不論在波幅和變異係數方面,都比同期日圓和韓元的變動要小很多。
至於在經濟成長率方面,我們卻看到從2000年到2016年,平均的年經濟成長率只有3.7%,比起之前20年的7.6%要低了許多,近年來經濟成長率更是每下愈況。很弔詭的是,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比起鄰近國家低,導致人均國民所得成長緩慢,但是因為長期物價穩定,採用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人均國民所得卻又很高,表示國人的日常生活水準並不會比先進國家落後多少。
其實,經濟學者大都同意一個經濟學上的基本原則,即溫和的通貨膨脹對於經濟發展是有幫助的,因為溫和的通貨膨脹,代表廠商賣出去的商品價格會逐漸上升,利潤會逐漸增加。在此同時,廠商也有能力去支付員工較高的薪資,而員工薪資增加可以抵銷物價上漲所損耗的購買力。也就是說,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帶給經濟正向的循環,從而帶動經濟成長。反之,如果所有商品的價格都無法調漲,企業就較不容易獲得更高的利潤,也較不容易支付給員工更高的薪資,從而形成經濟停滯,目前台灣的經濟情況就非常類似後者。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首相安倍推出「三支箭」政策,試圖改善日本的總體經濟,其中的一支箭就是希望把通貨膨脹率拉高到2%,以協助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從而帶動總體經濟成長。安倍政府至今仍無法成功達到此一目標,但這項政策的基本概念,就是希望利用溫和的通膨來帶動總體經濟。
總之,從台灣過去20年的經濟發展來看,央行在維持總體經濟穩定方面表現相當不錯;但在另外一方面,台灣經濟成長的表現卻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說是不及格的。這是不是意味了我們的央行真的具有很高的獨立性,著重其對於經濟穩定的功能,卻相對忽略了對於經濟成長應該有的對應政策呢?答案可能見仁見智,難有定論。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希望未來的央行總裁,除了能夠繼續維持台灣經濟的長期穩定,並能夠更努力地設法協助經濟成長,畢竟這也是每一位國人都關心且值得重視的重要政策目標。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的數學和我們不一樣


2017-12-12 23: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根據考試院提供的數據,軍人退撫基金已經嚴重虧損,依目前情況下去,最快恐將在2019年破產。 本報資料照片


問一個簡單的問題:西元二○一九、二○二七、二○二八和二○三○年,哪年離現在近?哪一年離現在遠?問題的答案,大概連幼稚園的孩子都答得出來;但是,政府想的,卻和我們不一樣。
這四個年份,不是什麼神秘的時間密碼,而是軍保、勞保、教保和公保四大基金原本預計的破產時間。依此順序,最先破產的將是軍保,接著是勞保,然後才是教保和公保。
蔡政府上下,從蔡英文、陳建仁、到年改掌舵的林萬億都一再說:「年金改革有急迫性,不得不改。」但是,他們動手的順序,卻出現了詭異的倒錯。最先被砍的,是「最不急迫」的公保;其次被砍的教保,急迫性也只排第三。
至於最急迫需要處理的「軍保」,年改會遲至最近才端上桌,且立法院本會期確定無法處理。急迫性排名第二的勞保,草案已在國會躺了九個月,仍文風不動。最新傳出的消息,民進黨因勞基法修法而支持度遭重創,綠委對於修法有很大的疑慮,因而按兵不動。
政府不是數學不好,他們是政治算計跟一般人不同。公教不是民進黨基本盤,可割可棄;軍人身分特殊,所以投鼠忌器;勞工牽涉最廣,又是蔡總統心中「最軟的一塊」,先看風向,再決定砍不砍。政客的算術,跟我們不一樣。
蔡總統所謂「最軟」,指的是什麼,勞工只能想像。是軟土,或是軟柿子?從年金改革的差別待遇看,其實沒有最軟,只有更軟。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的治國萬靈丹叫「撒錢」?


2017-12-13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空汙法修法,雲林縣因轄內有六輕廠區,受到各界關注。 記者陳雅玲/攝影



高雄市長陳菊祭出「免費搭大眾捷運」的絕招,動用兩億元空汙基金,來對付冬季汙染。閣揆賴清德因此得到靈感,立刻要求環保署釋出空汙基金九點二億元,供地方政府使用。與此同時,經濟部長沈榮津宣布,近期國際油價雖然波動,但台電有八百億元「電價穩定基金」,政府將透過基金運作將電價調漲機會壓到「幾乎沒有」。
遇到問題,就「撒錢」解決,似已成了民進黨執政的慣用模式。空氣汙染治不了,就撒錢讓民眾免費乘車;電力供應左支右絀,就撒錢抑低電價來平息民怨。這樣的東補西貼術,真是治國的理想手段嗎?又果真以國家前途為慮嗎?且看,為了急於推動太陽能發電,行政院大手筆祭出四到六成的裝置補助,但效果依舊不彰。為了鼓勵機車汰舊換新,中央和地方都分別補助再補助;然而,全台不合格的二行程機車仍多達上百萬輛。
蔡政府的官員們似乎以為,只要撒錢施些小惠,就可以轉移民眾的焦點,遮掩執政不力的事實,堵住悠悠之口。事實上,這種「錢沾」術,不僅導致國家資源的濫用,更往往因為只想摀住窘況,反而錯過務實診治病情、對症下藥的時機,讓問題越滾越大。
以最近蔡政府針對青年問題推出的兩項措施為例。由於青年就業困難,教育部大手筆編列了七十二億元的「青年就業儲蓄方案」,希望鼓勵五千名高中畢業生先進職場而不進大學;結果,最後僅有七百名學生參加,不到預訂目標的一成五。原因就在,這項計畫除了提供金錢的誘因,完全看不出幫助青年開展前途的意義。此外,針對台灣流浪教師太多,教育部亦要提供補助,讓他們前往「新南向」國家服務。但是,正當台灣人才外流嚴重,教育部卻還在鼓勵「楚材晉用」,讓流浪教師流浪得更遠,實讓人瞠目結舌。
這種把撒錢當成萬靈丹的治國策略,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的誤用。去年,蔡總統就是以政府財政困難為由,大砍公教年金。如果這個理由成立的話,那麼,為何一年半來政府的揮霍卻絲毫不見節制。例如,林全內閣提出八年八千八百億元的前瞻建設計畫,遭外界質疑「國家財政困窘,不宜舉債支應」,後來才勉強縮減為四年四千二百億。再如,扁政府時代創設的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多年來只導致台灣的大學排名不斷後退;但教育部今年仍編出五年八五○億的「高教深耕計畫」,繼續填這個錢坑。如果蔡總統認為慶富詐貸的爛攤需要收拾,那麼,政府決策錯誤的無底洞為何卻可以一直填下去?
檢視「空汙基金」的設置,這是政府向工廠及汽機車等汙染源所收取的社會環保成本,理當用在空氣汙染的防制上。但是,高雄市竟將專款拿去用於免費大眾運輸,以收買人心,而非治本用於空汙治理。賴清德更是大手一揮,將空汙基金拿來分賞各地政府,卻未規範經費用途;如此,豈不將空汙基金當成了院長的「私房錢」?再看「電價穩定基金」的設置,是為了在能源市場發生緊急變故時,用以穩定國內的電價;而今天沈榮津卻拿著這筆錢,要來替蔡英文不智的能源政策補漏。這些基金,收的時候義正辭嚴,用的時候支吾其詞。如果民進黨政府趁機大肆揮霍,那就是偷竊了子孫後代的未來、安定和國家儲備金,不是嗎?
賴清德日前談起長照照護員的低薪時,一席「做功德」之說,意外引起廣大民眾的怒火。事實上,從民進黨動輒用「撒錢術」來治國看,也許正可讓人們窺探到長照低薪的一隅。如果政府治國的眼光及優先順序準確,如果國家的資源都能用在合理且需要的地方,如果政客偷天換日的欲望少一些,我們的長照照護員及年輕世代或許都不致淪為低薪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