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去梯言/搞去蔣必須深思的問題

.公投法下修門檻 政黨競爭的新頁
.檢察官勿淪政黨工具
.去梯言/搞去蔣必須深思的問題
.促轉…盼神話落幕 理性升起
.當愛被拒 讓學子知道何處求救
.今年「茫」 明年還是…茫茫
.拆違建屋主付費 速修法落實







去梯言/搞去蔣必須深思的問題


2017-12-12 23:57 聯合報  公孫策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拜會立法院,關心國會剛三讀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 本報資料照



AIT主席莫健來訪,蔡英文總統對他說,台灣是「自由印太」當然夥伴。我沒看見媒體有對這句話有太多著墨,但若是當年蔣介石對美國對台最重要官員說出這麼一句,媒體肯定如響斯應。
我要說的是,民進黨在「一切為抗中」的大旗之下搞去蔣,卻未能發覺其實蔣介石留下最好用的「反共思想理論」。
事實是民進黨反中完全缺乏理論基礎,能夠為國人接受的理論,都是蔣介石建立的,最明顯的,例如「自由/極權」二分法。而兩蔣時代建立的反共文化到今天餘溫猶存,如果蔣介石完全憑藉高壓統治,非但政權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建立這麼一個文化,整個取代日治文化。
於是我們探討蔣介石治台的初心:他是想要以台灣為跳板反攻大陸沒錯,可是他很清楚,以台灣要想打贏大陸,單靠武力是不可能的,所恃者唯有制度與人心,前者就是以民主自由勝過共產極權,後者端賴民生經濟繁榮。此所以他堅持行憲,逐步實施政府首長與民意代表選舉,當然民權是爭取來的,經濟發展也是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兩蔣基本上朝著更開放前進,而這正是「反共文化」得以深植人心的充分條件。
蔣介石同時清楚的知道,中華民國必須真正的獨立自主,才能自己作主反攻大陸,此所以美軍從來只有第七艦隊協防台灣,而沒有駐軍島內。這一點,絕對是某些期待靠美、靠日的台獨人士難以企及。
再說一次,改變歷史不是「用橡皮擦擦去」那樣簡單,課綱可以修改、文字記載可以刪除、地圖也可以任意轉方位,可是深植人心的文化(包括生活、思考方式)卻不能像「用修正液塗成空白」那樣,而必須有新的文化以取代,否則不會成功。
這是主張台獨人士須深思,甚至深自檢討的問題:你們提供了什麼思想理論?你們想建立一個怎樣的文化?
容我直言,台灣過去這廿年的空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反共」以後沒有思想領導。反國民黨、去蔣、抗中都只是「抹去」,而不是建立——思想空白使得國家空轉。
民進黨要搞去蔣,沒有人擋得住,但奉勸民進黨人,盤算一下台灣現在還有什麼可以用來「打贏」中共的資產,學學蔣介石,把情勢看清楚,然後提出能讓國人接受的思想理論。否則繼續做「抹去」的事情,而不建立新的,台灣將繼續空轉。



公投法下修門檻 政黨競爭的新頁
楊泰順 ∕ 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 聯合報
在民進黨的強勢主導下,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公投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包括投票年齡、提案門檻、連署門檻、通過門檻均大幅下修,而且連公投審議委員會也一併廢除。依據新法,公投通過的機會已大為提升。

多數學者主張,公投的目的乃在彌補「代議政治的不足」。亦即國會如果被多數黨掌控,少數黨派將可透過公投爭取「敗部復活」的機會。如丹麥國會,表決失敗的少數黨只要湊足三分之一議員的連署,國會便必須將法案交付公投。少數國家,如瑞、義等,因為擔心多數黨拖延法案,甚至允許公民連署創制公投(如同我國所通過的公投法)。換言之,公投設計的目的乃為了防範國會的多數暴力,冀圖透過公民意志的表達,形成對國會獨享立法權的牽制。

但此次立院通過公投法,主導的卻是掌握絕對多數的民進黨。難道果如執政黨立委李俊俋所言,降低公投門檻最重要的因素,是希望人民可以直接民主,降低未來政黨所扮演的角色?執政黨要自廢武功,在野黨當然樂觀其成,故而根據媒體觀察,在野黨並未積極反對法案的通過。

新的公投法問世,是否將如親綠團體所言,為「直接民權的落實」?答案恐怕並不浪漫,根據十二個實施公投的民主國家在上個世紀所進行的調查,民眾對法案的投票向來較為冷漠,投票率比公職選舉平均低十三%,美國各州的公投甚至平均低到十五%。民眾低落的參與率,於是讓利益團體與政黨找到了發揮的空間。

政治學嘗云:有組織的民意才是民意。意指民眾對某些政策或許抱持特定的看法,但如果沒有組織進行動員,多數民眾並不見得會積極試圖影響決策。以美國為例,學者研究發現,利益團體的組織與策動是各州公投案在過去卅年大幅增加的主因。公投門檻的降低,不啻為這些利益團體與政黨創造了一顯身手的機會。以黃國昌罷免案為例,若非罷免門檻在數月前的降低,特定團體又豈會受到鼓舞達成連署成案的目標?

執政黨積極推動公投法,或許想過將來自己也可能下野,屆時這個法律便可以成為對抗多數黨的利器。但正如時代力量所批判的,這個公投法事實上只修了半套,因為民進黨傳統強調的修憲、領土變更、兩岸政治協商強制性公投等都在此次修法中加以排除。換言之,未來民進黨縱想利用公投對抗執政黨,自己慣用的「公投綁選舉」題目,卻已在這次修法中拆解了引信,屆時當然也不能怪罪對手鴨霸。

相反的,眼前情勢對在野黨卻是一片大好,因過往民進黨強力杯葛的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將很有機會藉新公投法復出,甚至因公投的優位而跳過監督條例,由於這些是企業界引頸企盼的法案,在野黨當然也不必擔心未來沒宣導的銀彈。


 
檢察官勿淪政黨工具
胡致中 ∕ 台北地院前院長(台北市) / 聯合報
獵雷艦案備受各方責難,關鍵厥在招標簽約、銀行聯貸及海軍撥款三部分,惟藍綠惡鬥,互潑髒水,使真相更增迷離,若解約丟失獵雷艦,勢必危及國防安全及國際信譽,連日強忍緘默,難抑煩心,謹對此案多言一二。

慶富公司資本額五億,得標後增資三十億,曾建造逾一千二百噸遠洋漁船;台船公司資本額為一百億,現役海軍舵江艦為其建造,參加本案競標落敗。對「棄台船選慶富」之正當性,應切實追究。

慶富因資金周轉困難,於二○一五年具陳情書呈馬總統請求銀行貸款解困,馬以密件函轉行政院處理,應屬正常處理人民陳訴,該院秘書長簡太郎召集各行庫開會,協商聯貸,俾能順利造艦完成交付,係執行國艦國造政策,不能指為違法。

惟銀行須經徵信、授信之嚴格審查,始得放款,若有違反作業規定,應由貸款行庫自負違法責任,不能責怪簡太郎開會協商。

慶富總部在高雄設立時,吐瓦魯總理、吉里巴斯總統及帛琉總統亦在場,陳慶男炫耀在南太平洋邦交國間之深厚交誼,正是政府穩固邦交國所需,馬總統與吳副總統宴請國賓時,均邀陳慶富夫婦在席,為世俗人情禮儀,不能據此指為違法聯貸之憑據。

獵雷艦船殼脫模後,慶富未順利取得艦款二十四億,二○一六年陳情蔡總統循例以密件將陳情書函行政院處理,其後在公開場合曾與陳慶男交談或握手,均屬行政做人之當然,執此為撥付艦款責難,亦屬憑空揣度。持平而論,民進黨當初認馬密轉陳情書為圖利慶富倒馬興濃時,後續卻見蔡總統對同一人亦有陳情書密轉行政院之事實,真是傷人不成反害自己。

艦身船殼脫模完成,海軍考量避免爭訟及影響交艦風險,提前兩周撥付艦款,應屬合法之給付。但依預算法規定,各機關年度預算經費,僅該機關始得動用,海軍挪用其他軍種預算經費撥付,海軍黃司令表示:「獵雷案我是主角,二十四億元是我批的」云云,顯有違反依法行政,難掩替罪羔羊。

國防部今年三月致立法院公函,竟稱艦款廿四億尚未撥付云云,對此不實之公然欺瞞國會,偽造文書,應嚴肅究責。

獵雷案簽約及聯貸在馬政府任內,海軍付款二十四億元及船廠購地弊端均在蔡政府時,全案在雄檢偵辦中,法律不分顏色,檢察官應不畏權動,發揮檢察功能,樹立威信,勿淪為政黨工具。





促轉…盼神話落幕 理性升起
周伯戡 ∕ 台大歷史系兼任教授 台北/聯合報
以前,我們台大歷史系的學生常戲稱中國歷史有兩個神話時代:中國古代史與中國現代史。
中國古代史籠罩在神話中,和顧頡剛有關。他以「層累的造成說」抨擊古代史多是神話連篇:事件發生時間越遠,描述得越出神入化。他發動的古史辨運動,幾年後遭另一科學研究─考古學的否定。

中國現代史包圍在神話中和當時政治環境有關。當時所讀的中國現代史,以國民黨為國家奮鬥的過程為主軸,但何以三民主義博大精深,領袖英明偉大,國民黨將領個個能征慣戰,會被共產黨打敗?所以我們稱中國現代史為神話時代。

約廿五年前,台灣史成為歷史系必修,二二八事件成為課程必提事件。當我開始閱讀相關文獻後,顧頡剛的「層累的造成說」又回到腦海。民間故事比檔案內容精彩;隨著國民黨權威的式微,故事越來越豐富聳動。野史比正史精彩,人的正義感也同情冤假錯案,官方(李登輝總統以降)不論公布多少檔案,也不能完全取信於人。

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發展緩慢,但外部力量可促進研究進度與強度。「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看來可能成為此範例。正如蔡總統所稱,此條例要整理、開放政治檔案,「重建歷史的真相」。我們亟望加入的歷史學者能用科學方法顯現真相,使調查報告經得起時間考驗。如此才能終結歷史的迷團,「促進社會和解」。

在我們知道事實中,至少兩件事值得未來委員會澄清,有助於此正義的原則是無差別性的。二二八事件被殺的人中有外省人,殺人者常被指摘為解甲回台的台灣日本兵,但沒有任何論文研究十幾萬台灣日本兵戰後回鄉的生活,也不知道他們的政治、文化態度。

此外,在五○至六○年代,外省人只占台灣人口的百分之十三,但政治犯中有百分五十七是外省人。學術界從未得到完整資料做出研究。委員會應在調查後提出說明,以及司法救濟。

這個條例明擺著清算國民黨,但不會改變歷史對國民黨的三點評論:一、它站在民族主義上,堅決的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與反共產主義。二、二戰結束後,它把台灣的經濟從農業轉型成工業與服務業。三、它把百年來台灣佃農從地主與富農手上解放出來。

國民黨為了戡亂、反共產黨的獨裁體制,在台灣散布民主思想,並維持省級以下的民主選舉。但民主思想發酵,反噬了黨國不分的體制。國民黨沒有正視,在反共宣傳與民主教育下發展出的台灣民主,延宕黨產處理,終於授予反對黨清算它的把柄。

民進黨清算當然會改變台灣歷史發展軌道。此際,國民黨過去的反共政策讓台灣在不利的國際環境中走向何方,無人可知。但台灣是全球華人唯一民主憲政體制的國家,並供世人與對岸的中共統治作一比較。民進黨弱化國民黨,然而我們已經不會容忍一黨獨大。我們期望的是,神話即將落幕,理性將冉冉升起。

願蔡總統與民進黨以台灣的歷史為重,以華人的民主憲政為望,摒棄一黨之私欲。


 
當愛被拒 讓學子知道何處求救
呂健吉 ∕ 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 新北/聯合報
世新大學發生學長追求學妹不得,憤而拿刀砍殺對方之事,媒體紛紛以「情殺」解讀,但愛情真的會殺人嗎?一個懂得愛為何物者,會傷害其所愛之人嗎?請媒體不要再用「情殺」來美化此種殺人,似乎為愛殺人,值得同情,其實這是汙衊愛情的說法。
上周才在課堂中講解何謂柏拉圖式愛情,也試圖跟同學說明理想愛情與實際愛的差距,讓同學闡釋愛情的意義,是需要實際和理想的結合。本案的男同學,似乎沉浸於自己愛情觀之中,無視於女同學的拒絕,並把此種拒絕自動轉化為愈難追求到的愛情更為可貴,想盡辦法接近這位女同學,此種無視實際狀況的單戀,在其午夜夢迴之時,雖是艱辛卻也自耽於想像之愛中。

法國哲學家馬塞爾說:「愛一個人,就是對他說:你啊,你不會死!」愛人是從我與他的關係轉化成我與你,是主體際性的溝通存有關係,因對方存有才有意義,愛得愈深愈希望對方永存。但此並非是愛不到就要讓對方毀滅,無愛之人,只是從你我主體際的存有轉化為我跟他的關係,但對方的存有一樣是以其客體存在,彼此無法有主體性交往。

從你我轉換到我他的關係時,你的主體性被拒絕、被否定,這時在愛情分手時或被拒絕時,最容易發生問題,如此次事件,便是那位男生一再被拒絕,最後成為自我否定,就會以傷害他人或自己來證明自我存在。

教育部碰到此種校園事件就強調要進行情感教育,可是教什麼?誰來教?用什麼課程?這是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一個政策宣示就能化解大學生不知如何愛,也不知如何拒絕愛的情感問題。

基本上,應該先讓學生知道那裡可以尋求愛情諮詢,這位女學生長期被干擾,期間可曾向校方求助?如果沒有,那為什麼?是她覺得可以用自己力量解決,還是覺得很難啟口,或者她認為只要跟警方報案就能化解?

同樣地,這位男同學苦於追求不到,其心態與行為可有異常,特別在前一個月,父母到警局了解狀況後,何以不向學校求助或諮詢,還是只認為告誡一番就可讓自己孩子死心了。

五年的糾葛,不知這位男同學如何在一再被喜歡之人的拒絕中度過;也不知這位女同學如何在被一位自己不喜歡的人糾纏中生活。但他們都一定苦於此事,可是父母知道嗎?學校師長知道嗎?他們又知道如何向誰求助嗎?

感情雖是兩個人的事,可是發生無法靠自己解決的問題時,一定得求助他人。教育部想要教情感教育,是值得肯定也需要去做的事,但在此刻更應該教導學子,碰到情感問題時,一定要勇於向師長、父母表達,而大人們也要正視他們的求助,適時解決,否則此種誤解愛情殺人事件或暴力行為,將會在校園一再出現。


 
拆違建屋主付費 速修法落實
詹雅婷 ∕ 家庭主婦(台北市) / 聯合報
立委將提案修正《建築法》,明訂「強制拆除費用由義務人負擔」,讓違建拆除費由屋主自付。筆者舉雙手贊成。
筆者一直不解,為何現行建築法會規定要求屋主限期改善不成,執行強制拆除的經費,均由地方政府代為支付,納稅人埋單。 此法完全沒有正義公理可言,就以車輛違停路邊遭拖吊為例,車主既要繳交拖吊費,還有拖吊場場地費, 方可取回車輛。反觀違建戶佔用公共空間搭建屋舍,自住或出租獲利,最終竟然可以放給政府拆除,無須負擔諸項費用,多年來全台違建不減反增,法令不完善正是變相鼓勵違建的元凶。

近來幾樁違建火災不幸奪去人命之後,期盼立法機關趁此際盡速修法,爾後執行單位確實執行拆除,讓原本屬於善良大眾的安全空間還給眾人。


 
今年「茫」 明年還是…茫茫
趙哲聖 ∕ 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 / 聯合報
霧霾的灰暗,隨著年度代表字「茫」的顯現,讓即將飛逝的二○一七年更加茫然。
茫,是一種實體上對於外界真實或內在虛構感覺,粗糙化的二分概念反射。具像的塵霾,成為二○一七生活常態,那種以前幽然朦朧景致美,如今轉化威脅健康的暗魅,戴口罩竟也成為流行的自我保護,這是外在存活的實體茫然。

經濟支撐,許多人下半輩子的穩定契約,在這一年,伴隨年金改革的進行,軍公教的退休進行式,都被迫裂解和重整。這群對原本承諾重修而感到茫然、帶著憤怒的反年改團體,與下一個世代低薪和窮忙的族群成為對立,「世代正義」茫茫然成為各取所需的口號。

而那股虛構的茫,似乎才是困住人們這一年內在虛無的情緒關係。因為,環繞在生活上的影像,長期被煽情佔據,「所見即所信」,手機和網路,再配合既有大眾電視媒體,將各種刺激影像「餵食」給觀賞者。

新聞中充斥懸疑標題,誘人圖片,再配合簡短影音相隨,監視記錄器的各種駭人車撞影片,或滑世代跟拍、上傳,與社群分享的爆料內容,主導新聞自由氛圍下圖像擴張。影片的真實看似不說假話,但為求「好看」下的環境,讓「人性觀看自由」的權力慾望,氾濫成災。

PTT、臉書、Line等各種社群和網路所衍生的「假新聞」,鉅細靡遺報導,造成這個世代的媒體消費者,近用思維完全圍繞在「浮萍式」的眼界,從流行、美食、到藝人,議題來得快,散得更快,再由媒體分析透徹後受眾投入仿效的「二次創造」,又成為有趣及KUSO化的社群宣傳。

觀看視頻的轉變,好玩、刺激,外加大量監視影片真實,那樣茫然幻象,彷彿附身在當前單向度的現代人上,到處雙目直視手機,專心沉浸在與真實有所差別的銀幕空間。

隨著網路新媒體以分享、點選、再製的浪潮,茫然轉傳自我存在的當代人,用消費、自拍,到分享存在感,虛擬世界被眼球關注取代,卻也掉入負面茫茫然的低頭氛圍中,無可自拔。 這股茫茫在無法自拔的科技制約人生,伴隨社會紛爭糾葛,空氣變壞的日子,將持續至二○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