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聯合筆記/臨會磨槍 又快又光

.法令限制多…私校退場 洋校能救?
.發展5+2產業 別忘記中小企業
.聯合筆記/臨會磨槍 又快又光
.海豚會轉彎 藻礁無法「搬家」
.力與美兼具…斜張橋 能與環境融合
.上級挺行政 教師撩落去
.擦亮中華民國招牌 莫妄自菲薄
.不烤肉 環保過中秋







聯合筆記/臨會磨槍 又快又光


2017-10-06 02:43 聯合報  李春

孫政才。 中新社


中國大陸正過「雙節黃金周」,在長達八天的假期前和假期中,有地方和部門仍在「傳達和學習中央文件」,這份文件名為「中共中央關於孫政才嚴重違紀案審查情況和處理決定的通報」。
孫政才此前是本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也是相當於「西南王」的中共重慶市委書記,他頭上本來還有個政治光環,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最年輕成員之一,「跨代接班」培養人選。
有關孫政才的這份「處理決定」,傳達的主要內容,是列舉孫政才的種種罪行;而傳達過程中的「學習」,學的是中共中央的三點要求,即表態堅決擁護中共中央的處理決定、表態落實中共中央的各項重大部署,表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如此急切地「傳達和學習」這份文件,是因長假期之後的十月十一日,就要召開中共十八屆七中全會。那時的七中全會有個重要議程,是審議並通過《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孫政才嚴重違紀問題的審查報告》,確認中央政治局作出給予孫政才開除黨籍的處分。
而召開中共十八屆七中全會後一周之內,中共十九大就要召開。中共十八屆七中全會基本上是中共十九大的準備會議,是以解決孫政才問題,也是為中共十九大而來。
近日有位對中共黨史有研究的專家說,會前還在動手辦人,前所未見,那意思是今次中共十九大前政治形勢有些險惡。實際上專家可能專注著歷史,沒特別注意眼前,正好在約五年前,同樣是七中全會,也辦了人,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二○一二年十一月四日,中共十七屆七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薄熙來嚴重違紀問題的審查報告》,確認中央政治局同年九月廿八日作出給予薄熙來開除黨籍,與其同台處理的,還有身為當屆中共中央委員的鐵道部長劉志軍。
薄熙來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也是中共重慶市委書記,這一點孫政才與之相同。不同的是,孫政才後面有人推著在衝,薄熙來則是自己比較任性地鬧,結果都闖出大禍。
還有點不同,是中共十九大前的人事動的是大手術,僅今年前三季度,就有卅九名高官被判刑,落馬未判的還有一批。這真是臨會磨槍,又快又光。


法令限制多…私校退場 洋校能救?
呂健吉 ∕ 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 (新北/聯合報
原本行政院會要通過「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但新揆賴清德似乎有意見,要求退回教育部重新研議,讓私校退場機制難如期法治化,恐再生爭端。
賴清德院長要求去研議外國名校來台辦學,使其可接手前述退場學校閒置校地,以活化教育資產的相關法令。就此言之,表面上好像可以解決私校退場問題,但對於私校退場的核心問題是難以解決,反而會茲生更多問題,到時候退場的不是私立大學,恐怕會是國立大學。

私立大學退場問題主要是少子化,招生不足導致學校經營成本不足以支應教師成本所致。而且台灣又對私立大學諸多規範,不得任意調漲學費,師資、課程、授課方式都受到教育部管控,以至於在學費差距和名校迷思下,私校難以和公立大學競爭。

賴院長想以國外名校與即將退場學校合作,挽回私校招生問題,看似了解名校迷思對高教發展的癥結,但是用排名來解決排名,只是把排名重新置換,將退場優先順序再次更換而已,並無法解決少子化所帶來的高校退場問題。因為,沒那麼多學生需要念大學,而不是念的是名校或非名校。

事實上,國外名校大部分是私立大學,其學費之高是台灣十倍左右,教育部能有兩套標準,讓接手國內私校的國外大學有一種收費標準,而本地私校則是另一種收費標準嗎?現在私校只要想調高學費就被學生抗議,教育部未來引進國外名校,又該如何看待此問題呢?

私校退場的最主要問題,在於這些被迫離職的教師和學生該如何安置,國外名校怎可能完全接收國內教師和原本學生呢?問題不是依然存在嗎?

賴院長之所以在院會喊停,主因為一所技術學院在開學日就廢系停辦要求學生轉系,及另一所技術學院爆發因財團圖謀校產刻意停招關閉學校以轉換資產,讓賴揆覺得教育部草案並不周延而退回,但此兩案例並無法用引進國外名校接手就可解決。

教育部次長說明此案未通過原因,主要是設立退場基金如何運用未完整規範說明。基本上,退場基金必須要完全用在學生和教職員身上,而不能充當私校董事會收入,更不能做為未來轉型的費用。

由於私校退場條例一直未通過,現在各私校的退場都是由董事會主導,教育部也沒有主導權,才會有學生開學就沒學校念,董事會任意廢系停招的亂象。目前需要趕快在下學年招生之前通過私校退場條例,予以即將退場的學校法條規範,才不會影響學生和教職員應有權利,至於引進國外名校接手是緩不濟急,還是及早將草案送進立法院做實質討論才比較實際些。


 
發展5+2產業 別忘記中小企業
鄭榮郎 ∕ 正修科技大學工管系副教授 / 聯合報
冠軍產業台積電宣布董事長張忠謀明年中退休,近日占據媒體不少版面;惟台股自五月站上萬點以來持續,給人台灣經濟復甦的印象,但景氣真復甦了嗎?政府加薪會帶動中小企業加薪嗎?其實回到產業第一線最能感受到景氣是否有感。
在中秋假日前後筆者拜訪南台灣二家中小企業主,員工是百人以下,一家是已是卅年以上紙箱生產加工廠,屬三級加工產業,從其接單狀況,產能只有平時八十%;尤其是現在台灣整體產業是要為年底歐美耶誕旺季備料,春江水暖鴨先知,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需要紙箱包裝,上游一二級產業營運狀況狀,應該還有再成長的空間。

另家是高雄岡山螺絲扣件產業廠,則是從高峰狀況到目前營運狀況需要再打拚,才能填補工廠產能;經營者「政府是看不到中小企業真正的營運狀況」的一句話,更是心有戚戚焉。

中小企業占台灣整體產業比九成以上,也照顧了八成以上的就業人口;因此,政府除了創造五+二產業,包括物聯網、生物醫學、綠能科技、智慧機械與國防產業,加上高附加價值的農業與循環經濟,作為台灣產業轉型的關鍵外,不能不思考如何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五+二產業轉型之路,畢竟是漫長的,且無法預測未來是否轉型成功。

五+二產業能支撐多少就業人口是未知數,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輔導與關懷是立即性,當中小企業有足夠動機進行升級後,政府更應協助產業進行技術升級之能力,更積極的價值鏈管理,創造競爭力,自然帶動經濟的良性循環。

中小企業存在很多隱形冠軍產業,他們不會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成為焦點,卻是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產業發展提供從經營創新、產品研發、行銷品牌,到新投資之全方位獎勵補助資源,打造優質產業生態。對中小企業發展能即時助一臂之力,輔以育成及天使投資協助,絕對有提升產業加值的效果。




海豚會轉彎 藻礁無法「搬家」
魏國彥 ∕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 聯合報
經濟部長沈榮津五日在立法院表示,考量台北港容量不足,擬議將籌建的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將留在原訂的桃園觀塘,至於十多年來大家所關心的觀音藻礁問題,會「將保育類藻礁」移到旁邊的復育區。
在淺海泥地建造生物礁,就好比如何在一片泥濘中建立高樓,困難之至,這個問題延綿一世紀之久,讓無數地質學者折腰鎩羽,現在我們台灣又到了創造奇蹟的時刻,竟然打算讓藻礁搬家,移地復育!

藻礁的建造主要是以石灰質的紅藻(又稱珊瑚藻,其實與珊瑚無關)、綠藻為先鋒,它們需要附著在硬質的基底物質上,在泥質環境中,必須寄身於砂石顆粒表面;而砂石顆粒在淺海海流與潮水的帶動中經常翻滾,石灰藻類與伴生的其他動物,如苔蘚蟲、大型有孔蟲互相交纏穿織,在不斷在滾動的顆粒上包覆增生,而最終成為拳頭大小的「紅藻石」。

當成千上萬的紅藻石覆蓋了原來的泥沙海底,就有了一片硬質礫石鋪面,嬌貴的珊瑚就可以來殖民,來建立真正的珊瑚礁,吸引五彩繽紛、美麗多樣的熱帶魚、海膽、水螅等一同來炫麗海底珊瑚花園。這是一個以地質時間為單位的千年萬年旅程。初期的藻礁階段尤其辛苦,就像拓荒英雄,胼手胝足,花費十年、百年去包覆石粒表面,每年只能增長數毫米。

觀音藻礁初形成於六、七千年前,中間曾被台灣西部的砂石淤積所掩埋,近年又因入海的沉積物減少,而得以裸露,恢復生機,正處於生態社群演替的初期階段。

觀音藻礁位在東亞「珊瑚金三角」的最北角,近年又發現了稀有及瀕臨絕種的「柴山多杯孔」石珊瑚,為了這個名列保育名單的珊瑚,經濟部竟然異想天開,以為可以像其他保育類動物一樣,把它們換移到附近特別劃設的保育區去復育即可。

事實上,生態保育是要保育整個生態系,而非特別的明星物種或瀕危物種而已;尤其,從紅藻球到藻礁到石珊瑚,是一系列生態演替的連續階段,把石珊瑚割離單獨處理完全昧於珊瑚礁社群發育的學理。若只是將三五株多杯孔珊瑚特別呵護、照養於幾個人造景點,除了滿足膚淺的「沒死掉」的法律要求外,完全悖離了生態保育的初衷本意。大片面積的藻礁溫床如若消失,損失的會是台灣西北海岸的大量生物多樣性,以及伴隨的生態功能。做為海洋物種的種源庫,一旦消失,台灣西北海岸的漁業資源將受到衝擊。

白海豚也許會轉彎,但是,石珊瑚絕不可能單獨復育,它是生物礁發育演替過程中的一個段落,一個里程碑。經濟部若只想留下「里程碑」,卻毀去漫漫時空所構築的整條生態廊道,那就是殺雞取卵、買櫝還珠。


 
擦亮中華民國招牌 莫妄自菲薄
桑品載 ∕ 作家(桃園市) / 聯合報
賴清德說:「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他並表示,這說法是依據一九九九年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這種理念,馬總統也曾說過。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就是中華民國,明訂在中華民國憲法。民進黨人竟還「說三道四」,這正是台灣政治的「陰象」。
聯合國憲章固然主張「住民自決」,但也同樣主張「國家主權」,住民鬧獨立建國確有許多例子,唯其結果不論是否成功,必經「獨立公投」程序,獨派也曾有台獨公投的想法。民進黨為何到不順水推舟?一方面台獨並非多數民意,即使立院通過,到公民複決時也必遭推翻,依照公投法,同樣議案在一定時間內不能再提,更重要的,民進黨再講台獨,就沒有正當性。

李登輝等獨派大老曾說過:「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所以不需要再宣布獨立。」同樣是單方面先認定台灣是個國家,也因公投不可能通過而不敢舉行公投!所以賴清德日前在立院表示:「蔡政府不會宣布台獨,不會發動台獨公投。」

民進黨不斷操作台獨議題,中華民國主權遭擠壓而致弱化!使得台灣人民對國家認同錯亂,更有個重要緣故,是中共在台獨議題上與民進黨敵對,在消滅中華民國議題上竟是盟友。馬英九執政時所主張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到了「馬習會」已達默契狀態,最近卻遭推翻,「中華民國滅亡論」又時時出現,甚至將馬英九、郝柏村都歸為「獨派」。

因「中國新歌聲」所造成的紛亂,被歸為「統派」的,在鬧場中不見傳統的中華民國國旗和中國國民黨黨旗,而是五星旗和共軍服,這些人更在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在台北市舉行大遊行。而國民黨的畏縮,凸顯北京越過中華民國和台灣對幹的清楚痕跡。

民意論壇日前有文章指稱,中華民國國旗常在不被制止的國際場所飄揚,在台灣卻無此盛景,如此神經錯亂,我的解讀是,相當大原因,對外是做給中共看,對內是做給民進黨看,有許多真正愛中華民國的人,看到國旗、聽到國歌會流淚,是興奮,也是悲憤。

我駐美國前代表沈呂巡為文,認為中華民國才是我們應正視的「招牌」,這塊招牌雖然比過去小了、弱了,但若不接受這塊招牌,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便無共同招牌。可悲的是,台獨以消滅中華民國為獨立建國的必要條件,中共不容許中華民國存在是為了獨攬「中國」定義,一般人民無力挽狂瀾,或倒向一邊,或隨波逐流,中華民國在險惡環境中載浮載沉。然而虛弱的中華民國,仍是中共難以在台灣推行「一國兩制」及民進黨實現不了獨立建國的「天險」。「天行運,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國具有歷史高度,切莫妄自菲薄。


 
不烤肉 環保過中秋
李金城 ∕ 退休人員(苗縣三義) / 聯合報
中部名勝舊山線勝興火車站,過往中秋節必是人潮洶湧熱鬧有加;住家附近除了因颱風攪局,免不了每個家戶屋簷下,燈火通明,炊煙四起,家家烤肉萬巷香;音樂聲、吆喝聲、划拳聲、聲聲四起;今年卻是一個無聲而寧靜的夜晚,過這樣的一個中秋,是有一些不太習慣。
究其原因,大概與緊跟著的國慶連假有關,削弱了過節的氣氛,也充分表現國人,對假期的休閒安排,已超越傳統過節慶的氛圍。

當然少了烤肉,也少燃燒了許多大宗烤肉使用的紅木炭,而每一公斤的紅木炭,需要多少樹木。我們不經意的過了這樣一個中秋,不知挽救幾座紅樹林,無形中也算是響應了環保,節能減了碳,過了一個功德無量的中秋節。


 
力與美兼具…斜張橋 能與環境融合
蔡俊鐿 ∕ 結構技師、中央大學土木系 / 聯合報
報載宜蘭橋採斜張橋,民眾擔心橋塔衝擊天際線與宜蘭河岸景觀。事實上,參考德國塞弗林橋的單塔斜張橋與科隆大教堂遙相輝映,以及國際橋梁大師克拉特拉瓦在西班牙的阿列米諾大橋,宜蘭橋橋塔改在河岸、調整塔柱造型及高度,是可降低衝擊的。
回顧台灣河川橋常造成人員傷亡及社會經濟重大衝擊,橋梁採造價便宜的多跨梁橋,營運階段大筆花費在河工保護措施,萬一斷橋引致人員傷亡及社會經濟成本損失,加上拆老橋蓋新橋成本,其生命期之總成本是非常可觀而且不便宜的。

橋梁設計須考量安全、實用、經濟及美觀四個基本要素,台灣河川橋安全設計三大風險因素為沖刷、地震及颱風,減少在河道中布設橋墩,由中短跨徑梁式橋改為長跨徑之斜張橋或脊背橋(矮塔式斜張橋),降低潛在的風險為其斧底抽薪之解決方式,景觀地標則為其附帶增加效益。

斜張橋及脊背橋初期建造成本高,材料可選擇較低成本及維護性低的預力混凝土構造,對營運階段之風險及維護成本是相對較低的,加計避免斷橋造成社會經濟成本增加及人員傷亡,是絕對有利基的。橋梁全壽命周期包括規畫、設計、施工、營運及維護,在設計階段應考慮日後營運維護,目前橋梁光雕電費龐大,可考慮太陽能局部取代。

橋梁的美一定要跟環境融合在一起,而且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美的,每個橋址都有其適合美的橋型,同樣的斜張橋,淡江大橋擺在宜蘭河就很奇怪,橋址環境是很重要的,橋型不是隨便套用的,與環境融合是首要考慮。國際橋梁大師林同棪曾說一座橋要用上幾百年,蓋得不漂亮,以後看膩了怎麼辨;未來橋梁的設計趨勢將會是越大、越長、愈經濟且愈美麗。兼具力學及美學造型的斜張橋及脊背橋,相較一座實用、普通、單一交通機能的梁式橋梁,一座親和性甚佳之橋梁,會更能吸引人們的留念。


 
上級挺行政 教師撩落去
楊樹槿 ∕ 退休教師(桃園市) / 聯合報
拜讀五日「老師,你要不要兼行政」一文,心有戚戚。
依個人經驗,老師要不要兼行政,絕對與校長主任有很大的關係。之前我擔任過組長,業務繁瑣,辦起來頗有難處。

但是主任力挺到底,即刻救援,消弭質疑聲浪,讓我有尊榮感,願意拚命努力把事情做到按讚的動力。

當時校長不官僚,經常公開給予行政支持;更難能可貴的是,校長和行政人員相處,能放下身段,聽進真話,以師生的最佳利益作為決策的首要依據。看在眼裡,我當然繼續「撩落去」當行政,嘉惠親師生。

該文作者建議落實教育法規,讓行政專業化,不失為解決學校行政荒的好建言。此外,上級做後盾,給予兼任行政職教師充分支持與信任,也能增強教師投入行政工作的意願,協助學校校務發展或學生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