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經濟/蔡總統「解決問題」的成功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蔡總統「解決問題」的成功關鍵
.聯合報黑白集.國家慶典的高度
.聯合報社論..誠實接納憲法 冷靜面對兩岸




經濟/蔡總統「解決問題」的成功關鍵


2016-05-21 02: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第一位女性總統昨天宣示就職,也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這對台灣民主進程來說,毫無疑問是值得驕傲的一天;但正如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指出,人民對新政府的期待其實無他,就是「解決問題」四字。對於解決經濟問題,我們認為投資及人才問題需要政府重視、重視、再重視!
蔡總統就職演說將台灣的問題歸納為五大方面,分別是經濟轉型、社會安全、公平正義、區域和平及兩岸關係,以及全球參與。各界都關心兩岸問題,蔡總統以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依據,北京也以「沒有完成的答卷」予以回應。無論是否答完,至少已踏出回答這一步,這也讓兩岸未來「緊繃但和緩」的互動,建立基礎。
我們更關心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轉型的問題。畢竟,社會安全網及全球參與需要堅實的經濟支持,而促進區域和平及兩岸穩定更無法脫離地緣經濟實力。簡單的說,經濟搞好,五大問題解決一半;經濟不振則內外都會舉步維艱。
大家都同意台灣的經濟結構已經到了非轉型不可的地步。除了代工缺加值外,還有二個集中度的危機。
首先是市場集中:我國出口有四成集中在中國;其次是產品集中:出口產品高達五成集中在電子半導體、資通訊及顯示器等少數類別。這個集中度雖然在過去20年為台灣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柴火,近年來卻愈發無法持續;更嚴峻的挑戰是,中國大陸「進口替代」策略發酵,台商在被替代的危機下,尋找新模式的壓力逐日上升。
新政府主張新經濟發展模式將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並提出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也將搭配「新南向政策」擴大經濟規模。若能化口號為行動並持之以恆,確實是很好的方向,但其成功的關鍵支柱其實在「投資」及「人才」;不幸的是,二者恰恰都是台灣的罩門。
以創新作為經濟結構轉型的基石,國內外資金及技術的投入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創新通常需要相當時間才能育成,因而對穩定、持續及可預測的政策環境有高度需求。然而過去十年來,國際競爭力評比項目中,外資來台排名早已落居倒數幾名,本國投資力道也是逐年下滑。這種資金流出如大江,來台者卻如旱溪的狀況,極為嚴重,如遲不改善,恐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只能吸引到想搭政策誘因便車卻無意長留的投資,經濟轉型就會像煙火卻無柴火可燒。
同時改善投資環境也要有創意,不能只有市場開放、法規鬆綁或租稅誘因,要把重心放在尊重及保護。現狀下投資落地後就任憑民粹、環保、政治、弊端的宰割凌虐,未來又受到所謂國家隊的歧視排擠,才是外資不來、本國資金卻步的主因。
新經濟也需要全球人才。人才不但帶來新思維及腦實力,按OECD估算,即便是一個中階白領人才,就可能創造出15至20個就業機會。更何況,即便是在新南向政策下,涉及的十餘國家個個國情、民族、語言、宗教複雜,更需要眾多「南方人才」來相助。但是在台灣,「引人才」往往和「搶工作」畫上等號;特別是當人才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時,歡迎他們的標題很可能是「假人才真外勞」,而國際人才也常被戴上「肥貓」的項圈。凡此種種,導致台灣在全球人才枯竭排名中也是吊車尾。過去政府常被「搶台灣人的工作」說法所綁架,且無力辯護任意棄守,也是新政府必須思考解決之道。
我們強烈建議,應該比照新南向政策,在總統府/行政院成立「投資及人才辦公室」,更需藉由加入TPP等高標準經貿協定的機會,全面消除投資與人才制度的脫節及落後瓶頸,才是新經濟政策成功及解決五大問題的基礎。

聯合/國家慶典的高度


2016-05-21 02: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昨天在總統府前舉行,
「民主進行曲」表演橋段,重現太陽花學運。 記者余承翰/攝影
昨日典禮,「民主進行曲」已在社運團體抗議下改版。此一演示最大的問題是,儼然將台灣的史觀簡化成一部政治反對運動的抗議史,太過片面,流於膚淺、黨派化。
一、這只是片面的台灣史。解散國民大會、明天拆政府、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這些標語誠然皆是民進黨政治操作的主要資本,但這畢竟只是台灣史觀的片面陳述。在此種「唯反對論」的扭曲下,國民黨政權儼然被否定了所有的功績,被剝損到只剩壓迫者及加害者的形象。
於是,看不到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也看不到八二三砲戰、十大建設、亞洲四小龍、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及解嚴、開放黨禁,更看不到一六四國免簽,不統、不獨、不武。試問:六十多年來,若沒有這另外一套標語,台灣走得到今天嗎?
二、這也是片面的民主運動史。在陳水扁政府時代,發生過「紅色岩漿」的倒扁狂潮,「沒有真相/沒有總統」、「阿扁下台」那些標語,皆給台灣人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卻為何未見在「民主進行曲」中?難道台灣的民主內涵就只是「占立院/拆政府」而已?何況,像「台獨黨綱/一邊一國」這類民進黨的終極訴求,居然未見出現在隊伍中,這又是在躲什麼?
中華民國總統就職,看不到「中華民國」的完整史觀,也看不到「總統」的高度,難道總統就職典禮只是一場新當權者對街頭運動者的收編慶功宴?

聯合/誠實接納憲法 冷靜面對兩岸


2016-05-21 02: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在蔡英文總統發表就職演說前,北京涉台人士說,九二共識是「必答題」,且為「是非題」。昨天,國台辦對這篇演說的回應是:「這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
蔡總統未提九二共識,僅重申「尊重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達成的共同認知與諒解」等等;但演說亦有幾處細節似另有寓意,最受注意的是,有兩次提及中華民國憲法,如「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
因而,演說後的第一時間,有幾位大陸涉台權威學者將「憲法」解讀為接受了「因應國家統一前的需要」,將「條例」解讀為在一國兩區的架構下「規範國家統一前兩岸人民往來」,並視此為靠近「兩岸一中」。一時之間,連民進黨方面也認為,九二共識可視為就此退場。
詎料,五個小時後,北京國台辦發布了正式新聞稿,破題即指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並稱雖然注意到演說的相關論述,但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及認同其核心內涵,也未提出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具體方法,言語依然嚴峻。
蔡英文在演說中,努力以「憲法說」化解「九二共識」的壓力,她且安排了兩處細節,均在顯示重建雙方互信及共同政治基礎的善意:
政治面:演說論及東海及南海問題稱:「我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當選總統,我有責任捍衛中華民國的領土和主權。」此可視為有意義的訊息。
經濟面:演說表達了參與RCEP的意願,並稱:「我們也願和對岸就共同參與區域發展的相關議題,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此語似為心跡的表達。
但是,蔡總統的這些用心,並未完全解除北京的戒心。九二共識仍將是兩岸紅綠之間的懸案,不知伊於胡底。其實,在九二共識這個議題上,北京始終操主動地位,不斷誘使民進黨進入口袋。北京是批卷者,蔡英文是答卷者。當蔡英文向「中華民國憲法」靠近,其實她應當已是默認了「憲法一中/一國兩區/一中各表」;然而,她又閃避「九二共識」,所以她不論如何作答,皆會被北京指為「沒有完成」的答卷。
北京的姿態已經擺明,沒有九二共識不能了結。蔡政府除非準備破局,或打算迎對沒完沒了的神經戰,其出路應在再將「憲法一中」的內涵具體表明,並以「一中各表」來平衡情勢。然而,倘若走到那一步,為何不接受九二共識?
事態發展至如此嚴峻的地步,卻似有一點可以期待之處。北京仍未封閉「憲法說」,只稱答卷未完成;而蔡總統亦努力在中華民國憲法找出路。倘若說清楚「憲法一中」就能如蔡總統所說的「解決問題」,也許未來「一中各表」的議題仍然具有發展性。
在就職演說發表前,蔡團隊稱,演說將把「未來政府的政治定位在誠實、冷靜的特色之上」。在兩岸關係陷入莫測的此時,我們對新政府的建議是:誠實接納憲法,冷靜面對兩岸。
一、誠實:演說顯示,蔡總統體認到憲法不可離棄。陳水扁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即是一種誠實,民進黨內「凍結台獨黨綱」的倡議也是一種誠實。蔡總統既表態回歸憲法,誠實,就是不再存有「借殼上市」的遐想,而誠實接納中華民國憲法所給的承當,也誠實接受中華民國憲法所給的庇護與保障。二、冷靜:就是勿再用「傾中賣台」去撕裂這一代,也勿再用「天然獨」去框限下一代,理智而非民粹,同創一個共生雙贏的兩岸和平互動架構。
總統就職紀念啤酒,以數位馬賽克呈現蔡英文總統的頭像而狂賣。其實,昨日蔡總統的兩岸論述也如一幅數位馬賽克,因而被稱為「沒有完成的答卷」;但當焦點逐漸對準,總統的面容終必真實呈現,是否誠實接納憲法、是否冷靜面對兩岸,就大概不再能有馬賽克的朦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