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經濟/北京掄起金箍棒 撼動金融市場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的改革不是它的家務事
.聯合報黑白集.社子島人不愛i-voting
.聯合報黑白集.北京掄起金箍棒 撼動金融市場




經濟/北京掄起金箍棒 撼動金融市場


2016-02-22 01: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上周六北京透過官方媒體宣布大陸證監會主席肖鋼遭免職,由前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餘接任。肖鋼在2013年3月接任證監會主席,是執行習李深化改革路線的新領導班子成員,肩負改革大陸資本市場的重要責任,但去年6月以來大陸股災不斷,肖鋼遭免職很顯然是為股市風暴負起責任,試圖平息大陸上億股民的不滿情緒。
惟陸股暴起暴落和大陸整體金融環境息息相關,證券監理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肖鋼去職不能解決陸股難題,是否會牽動後續人事更迭?對大陸金融情勢會有何影響?深值注意。
近兩年大陸股市大起大落,可說是政策扭曲和人謀不臧共同造成的結果,也是習李深化改革路線的一次重大挫敗,影響至深且廣。
2013年習李上任後,堅持深化改革路線,當時大陸經濟在全球影響力仍處於高峰階段,而習近平楬櫫「中國夢」,大力推動金融改革,冀望大陸金融市場能和全球接軌,成為可以真正和美國一較長短的經濟強國。
肖鋼接任證監會主席後,積極推動資本市場改革,引進先進國家股市發展及監理的各種制度,被視為熟悉市場規則、開明務實的金融首長。但大陸股市先天不良,投機性極高,上市公司普遍資訊不透明,國有企業又占多數,監管困難,這種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讓改革之路荊棘叢生,終致肖鋼黯然下台。
但造成陸股風暴的更根本原因,卻是國家政策所造成,證監會充其量只是配合角色,並無真正獨立性。
近年大陸經濟面臨愈來愈大的下行壓力,北京政策調控陷於兩難處境,為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將腦筋動到和世界脫節、已低迷多年的大陸股市之上,所以,從2014年開始,北京運用各種政策激活大陸股市,配合人民銀行寬鬆貨幣政策全面上路,將股市推向形同全民運動的瘋狂「政策牛市」。
2014年上證綜合指數飆漲近50%,光是第4季,漲幅就逾三成;到2015年6月上證指數再漲六成,創下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高點;陸股成交量亦改寫全球證券史上紀錄,滬深股市合計成交量突破2兆元人民幣;泡沫化程度極為驚人。
然而,陸股一飛沖天之際,大陸官媒還極力吹捧是「改革牛」、「健康牛」,大大助長投機行為。及至6月中旬後股市從高峰急墜,北京為平撫股民怨氣,又要求國家隊「暴力」救市,不惜任何代價強力護盤;形同准漲不准跌的護盤指令,讓證監會多年的市場改革努力完全破功。
歷經第一波股災後,去年8月中旬及今年年初,陸股又受到人民幣貶值及資金大規模撤離的衝擊,再出現第二波及第三波股災,並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雖然觸動年初第三波股災是今年初開始實施的股市「熔斷機制」,但金融大環境劇變,證監會獨木難撐大局,無力回天,「熔斷機制」熔斷肖鋼仕途,也是北京在無計可施下可以預料的一步棋。
大陸經濟「硬著陸」風險愈來愈高,今年經濟增長率可能下滑至6.5%;資金外流壓力有增無減,2015年共有6,370億美元資金流出大陸,今年1月續有逾1,100億美元資金流出,人民幣貶值預期揮之不去,這些因素皆不利股市穩定,短期內要讓陸股恢復正軌,可說難上加難。
媒體報導,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春節假期後首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今年全球經濟形勢異常複雜,要更加主動作為,並要求與會官員「掄起金箍棒」應對挑戰,「該出手時會果斷出手」。
陸股和大陸經濟、人民幣問題相互糾結,非證監會主席一人去職可以改變,未來會不會有新政策出爐?金融人事異動會不會擴及包括人行等其他部門?就看北京掄起的金箍棒要敲向何方了。

聯合/社子島人不愛i-voting


2016-02-22 01: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柯文哲要開發社子島,但端出來的三個方案,當地居民卻沒有一個中意。本周末市府即將就開發案「三選一」舉辦i-voting,但社子居民卻興趣缺缺。柯文哲嗆說,若投票率只有一兩成,「社子島就玩完了」,下次再等五十年。
i-voting是柯文哲的拿手絕活,為什麼社子居民不買帳?原因很簡單,北市府提出來的三個方案,都和當地民眾的期待差距甚遠。如果沒有一個是好產品,居民有什麼動機投票,追求自己不想要的未來?
市府的三個方案,一是「運河社子島」,規劃三條運河並打造濕地公園;二是「生態社子島」,復興舊水圳,保存歷史建物和生態資源;三是「咱的社子島」,維持舊有聚落、社會信仰中心,將農田轉型為休閒農場,並有條件允許建物原地改建。在一般人眼中,其實很難看出這三個方案差別何在,也難怪社子居民意興闌珊。
表面上看,市府舉辦i-voting是尊重民意;事實上,市府提出的三個方案形貌差異無多,算不上是多元選擇。而說穿了,當地居民最想要的就是提高容積率,每戶可以多建個兩層樓;但以社子島的條件,這樣的可能性又極低。在這種情況下,沒什麼好選擇的i-voting,就失去了意義。
以社子島的條件和土壤液化程度,發展休閒、生態路線是正確的。問題在,柯文哲先前把話說得太滿,一方面責怪前人,又一副要全部解禁以還居民公道的姿態;如今,還要拿i-voting來威脅居民,真是占了便宜又賣乖。

聯合/國民黨的改革不是它的家務事


2016-02-22 01:1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舊政府的接交和組建正在積極進行,相形之下,即將結束連署的國民黨主席補選則顯得意興闌珊。洪秀柱未出席黨內年輕勢力「草協」舉辦的「主席給問嗎」活動,被指為傲慢;林榮德的退選,則被形容為「防柱」力量的集結。看起來,國民黨把路走得越來越窄的跌勢,仍在持續之中。
國民黨一年多來遭逢兩次慘敗,不僅丟掉中央和大部分縣市的執政權,未來的存續發展亦四顧茫茫。儘管黨內外呼籲改革的聲浪不斷,但在老舊制度及僵化心態的禁棝下,整個黨只能被形式和形勢推著走,甚至出現「隨人顧性命」的離心離德情狀,令人失望。
究其原因,癥結在:其一,國民黨敗選後,朱立倫隨即辭去黨主席,在未來一片混沌之際,馬上宣布主席補選期程;再加上代理主席的黃敏惠宣布參選再辭,整個黨不僅毫無領導,甚至變成了由黨工操縱的機器人。由於改革呼聲與主席補選並存,任何政治號召或串連行動馬上被聯想成與權力接班有關,更模糊了改革訴求。
其二,要求改革的討論大多出自黨內,但有能力發聲者多半是黨內的決策階級,形成「應該被改革的喊改革」,減損了正當性。而這些改革呼聲,許多是從本位主義看問題,「從國民黨內看國民黨」,黨內可能聽不到國民黨真正需要的改革主張,或者聽到了也充耳不聞。
在這種情形下,國民黨主席補選之爭,洪秀柱毫無意外地出馬,曾拒絕出戰立委的黃敏惠突然領表,可能具凝聚能量的吳敦義、郝龍斌反而臨陣棄選,使得主席之爭充滿權謀色彩,且有演成「主流/非主流」或「本土/非本土」的可能。至此,改革的聲音益發沉寂。
儘管政黨輪替已成常態,但國民黨的興衰起伏卻不該視為其一黨之家務事。就歷史意義而言,國民黨是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最強有力的支撐者;就政黨政治而言,國民黨仍是最有實力對民進黨監督抗衡的在野力量;就政策路線而言,國民黨各方面的人才具有專業務實的能力。更何況,國民黨是領有公費補助的政黨,即以本屆立委而言,國民黨可年領一億六千多萬元的補助金。拿人民納稅錢的政黨,若不能善自發展,如何對得起百姓?
儘管實力大不如前,國民黨未來四年仍是台灣「最大的反對黨」,國民黨有義務成為執政者的防腐劑,扮演好「忠誠反對黨」的角色。尤其,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和國家認同,與民進黨有不小的歧異,這也是選民檢驗雙方政策良窳的重大關鍵。假如國民黨喪失政治影響力,不但選民無從選擇,在兩岸和外交的國家安全領域將只剩一家之言,台灣可能失去迴旋空間。
從這個意義看,國民黨的改革,當然不只是國民黨的家務事。眼下的主席補選,若不想淪為政客的權力之爭,就必須亡羊補牢,將焦點拉回到黨內的改革上。國民黨黨務和智庫系統最重要的事,是擬定改革的重大議題;例如:兩岸政策和國家認同及本土化政策要如何調整並進?黨的組織結構應如何改變因應?黨的決策機制如何朝民主化、內造化改進?如何處理黨產以避免其成為國民黨之癌?以及如何培才育才世代交替等。
這些議題,都必須開放心胸聽取各界意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除了主席選舉辯論不可避免,擴大參與的國民黨改造會議也勢在必行。不論洪秀柱、黃敏惠或其他人,都必須利用補選辯論的機會來凝聚共識,為下一階段的國民黨改革找出方向。
國民黨的主席補選,不應只視為個人競逐權力的場域,那些懷抱著個人理想和意志而來的人,必須把眼光放在政黨更大的未來,而不是只會在那裡區分派別。補選的主席,任期只有一年多,但改革成敗影響卻非常深遠。